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是管理問題還是員工問題?

喻派職言


員工與領導之間,本來就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出現了問題,誰都別想逃脫干係!

01、一個戲謔的說法

非要將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企業、領導,也說的過去!誰讓你是領導、誰讓你把員工招來了呢!誰讓企業中的制度、政策、決定,以及老闆領導的很多行為,不能保證讓所有的員工都高興、滿意呢?!

企業沒本事、企業的領導們水平忒差,從人員招聘階段開始就能力不足,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推給領導,木有任何問題!

............................

上面老鬼先用這種方式開場,是想表達一個觀點:所有職場的朋友們,如果我們身處基層,即使將所有的問題都推給企業,對我們個人也絲毫沒有幫助!對我們個人的成長、發展、收入等等,也沒一毛錢的用處!

員工積極性不高,我們可以找到無數個理由來證明是企業、領導有問題,絕對可以!但是找到這些理由之後呢?我們坐著、等著?我們指望著領導改變、指望著企業認錯、指望著企業馬上做出調整?讓我們心滿意足了才開始表現出積極性?

02、如果你是企業老闆,內心裡不要有任何的怪罪、責怪、抱怨員工的想法!

因為負面情緒、責怪、抱怨等等,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們需要的是考慮兩個方面:一,分析員工積極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思考怎麼辦才能解決員工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二、該做工作的做工作、該改善的地方進行調整改善!只有不斷的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企業自身的制度、體系、流程、標準、文化等等方面下功夫,才可能讓企業狀況得以好轉!抱怨、推卸責任、發牢騷,無濟於事!

既然從招聘員工階段開始,都是企業的行為,企業做出的判斷與選擇,那麼企業出現的任何問題、責任,企業與領導就要扛起來!

說的直白一點:盡一切可能做好管理工作,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有個底線:對於一些實在無法改變的核心員工——辭退!

反正企業在某些歷史階段,是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願望的,企業也根本不可能保證所有員工都能夠理解企業的所有決定、政策。企業也沒有實力招聘到讓所有員工都滿意的管理幹部!這一點,在很多企業的某些歷史階段是一種現實狀況!


03、如果正在瀏覽此文的您是基層員工,從現狀中找到機會,或許能讓自己發展的更快、更好!

到底是誰的責任?如果老鬼是這家企業中的一名員工,老鬼才懶得動那個腦子呢!老鬼需要思考的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我該做什麼、怎麼做?有什麼樣的途徑、方法,可以讓我在這種情況下儘可能的獲得機會!獲得發展的空間!或者從中能夠悟出哪些經驗、教訓!以備於自己成為管理者時,自己該怎麼做,自己創業的話,自己該注意什麼!

“我”身為基層員工,很難改變大局!——這一觀點,並非我們沒有正義感、責任感,而是要明白自己的實際狀況!

我們可以積極主動的、策略性的向公司提供建議,也可以利用這個時機盡力的做有利於讓自己發展更好的事情!

有一類事情老鬼堅決不做:隨大流、和企業唱反調!

這沒有什麼意義!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不想幹了咱可以走人,想幹而且認為這裡還有前途、潛力,那就當好員工!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和別人一塊抱怨、一塊和領導較勁、和企業較勁,能有什麼好處?對自己的成長或者發展有什麼幫助?沒任何好處的事情,做它幹什麼?

老鬼很現實!誰愛笑話老鬼,那隨便!老鬼只相信一點:身為實力、資歷、地位微不足道的員工時,真的太脆弱,沒什麼影響力。積累實力,讓自己先強大起來,再談其他的!

04、改變他人難、改變外部世界更難,改變自己或許可以海闊天空

這個社會、這個職場,幾乎都是好壞、對錯、美醜、善惡、公平與不公、高素質與低素質人群等等並存的。幾乎任何的問題、事務、矛盾,都可以找到自己之外的其他人、單位、機構的問題、毛病。口才好的話,可以將自己摘的一乾二淨!

又或者說:確實有些問題、有些現象,自己確實是完全無辜的!——老鬼也承認,確實有這種可能性!

但是,外部世界的改善、他人的改變等等真的很難。別指望他們良心發現、別指望別人幫我們出頭主持公道、別指望能夠等待著事物能自動的朝向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

只有我們自己動起來才好。無論有沒有我們自己的責任、無論我們承受了多大委屈,我們也得動起來!公平是自己爭取來的!呼喚公平、呼籲公平等等行為,頂多算是我們在行動過程中的一個補充、附帶品!這個社會,確實很多地方的改善、完善,是無數有社會責任感的大眾聲音積累、放大產生了作用。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而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自己先行動起來吧!為了短期內改善自我的生存環境、發展環境而努力,這是當下要做的!

...............

此文,算是一篇個人在職場、社會生存、發展理念的思考,希望能給朋友們一點點靈感。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員工積極性不高,搞懂這幾個問題,讓員工為己所用

據我所知,很多用人單位都會面臨著關於員工積極性的問題,因為這會大大的影響用人公司的運營成果與團隊建設。

員工積極性越高,對於用人單位的發展來說就越有利,積極性越高,工作就越有激情,工作一旦富有激情,自然而然,就非常容易出結果。

我有一朋友,前不久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他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員工積極性不高,做事情的時候懶懶散散,儘管每天開班前例會,儘管每天都在會上給員工各種思想的灌輸,依舊無濟於事。

後來,他給我說到了此事,我去他公司瞭解了一些基本情況,發現並不是員工不積極,而是公司待遇確實很一般,同同行業相比,基層員工的待遇足足比同行業少了兩百塊。別小瞧這兩百元,能大大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用員工的話來說,既然待遇一般低於同行業那我們做事的時候自然也會量力而行。不止如此,我還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朋友公司沒有任何的激勵制度,這也給他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侷限性。

對於員工來說,他們都有這樣一個思維,那就是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幹多少活,而領導思維則恰恰相反,你幹多少活我就給多少錢。因此,我給朋友提了個建議,瞭解同行業的薪資待遇,然後做出相應的調薪,要讓員工們清楚的知道,待遇這塊並沒有虧待他們,除此之外還應該做出相應的考核激勵制度,這樣就能激勵有動力積極向上的員工,從而淘汰掉缺乏上進心的員工。

員工積極性不高,到底是管理者的問題還是員工的問題?

一、最大的問題是管理者的問題,缺少相應的應對制度

員工之所以積極性不高,一是因為管理者不懂得如何激勵員工,二是因為管理員缺少相應的應對制度。

激勵員工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口頭激勵,但這適用程度僅限於三次以內,二是相應的激勵制度激勵。

比方說,但凡員工這個月超額完成任務,獎勵多少,如果完成的任務低於多少,又會被扣罰多少,這樣就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好的激勵員工。

因此,一定要建立激勵與扣罰制度,堅決杜絕大鍋飯,不然會讓人失去激情。試想一下,我做得多與做的少得到的都一樣,那寧願選擇做得少。

二、員工自身的問題

有的員工對於金錢激勵提不起任何的興趣,那麼此時,或者說上班就是為了打發時間,純粹的上班,沒有其它目地。

面對這類型員工,管理者一定要制定相應的工作任務。比如,你今天完成多少才能下班,你這個星期的任務是多少,這個月又是多少,明確任務指標,讓其完成基本任務就行。

優勝劣汰是自然生存法則,如果實在是不想要這類員工,完全可以將其淘汰掉。


肖軍說職場


如果是個別員工積極性不高,公司絕大多數員工積極性高,那是員工個人的問題;如果公司絕大多數員工積極性不高,那就是公司管理的問題了。

先舉個真實的案例吧!

我原先工作過的公司,公司拖欠員工工資長達10個月之久,員工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一個個象霜打的茄子一樣焉了。

老闆讓我召集員工開會,給大家鼓鼓勁,調動一下工作的積極性。

我剛開始講話,有一個員工就對我說:“領導,別的話就不用講了,公司能發一個月的工資,積極性肯定就有了”。

看看,如果公司絕大多數員工積極性不高,根子肯定在公司,怪不得員工,還是要從公司管理等方面找原因。

一、員工積極性不高,與公司經營環境不良有關。

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員工看不到公司發展前景;長期拖欠員工工資,工作信心受到嚴重影響。試想,員工帶著乾糧給老闆抗活,能有積極性嗎?

二、員工積極性不高,與公司的績效、獎懲制度制定的不科學、不公正有關。

公司制定的績效、獎懲制度不科學、不公正,缺乏吸引力,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調動不起員工的積極性;甚至仍是吃“大鍋飯”的機制,大家幹多幹少都一個樣。自然調動不起員工的積極性。

三、員工積極性不高,與公司企業文化不良有關。

公司風氣不正,用人機制不健全,老闆認人惟親,不能給員工提供職位升遷的平臺、機會;員工看不到職業發展的未來和希望,存在著當天“當天和尚撞天鍾”混日子的思想和行動。

總之,如果公司絕大多數員工積極性不高,肯定是公司管理各方面的問題,怪不得員工,作為公司領導還是多從公司自身找原因吧。

【歡迎關注@職言心語,20年私企工作心得,樂於與您分享。】

職言心語


觀點:

若是個別現象,則是員工問題。若是普遍現象,則是管理問題。

一、員工個人因素導致上班情緒低落。

我剛畢業進一家公司的時候,公司裡有個老銷售,在公司裡做了四五年了,業績中等,但是期間公司有過幾次人事調整,都沒有他。

而且他個人的業務開拓也已經陷入瓶頸,無法突破。他因此每天上班都是昏昏沉沉、有氣無力,也沒麼心思工作。

後來我瞭解到,其實之前提拔的人業績都比他好。

這個時候,就是因為員工個人因素導致了積極性不高。

二、公司管理問題導致員工積極性不高。

舉個例子,一個銷售團隊,業績完成得很好,公司提成點比較高,因此員工拿了很多。後來公司覺得給員工掙得太多了,把提成比例下調,這個時候,員工一定是抱怨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則普遍降低。

這種情況下,就是公司管理的問題。


筆記先生


講個真實的段子:有個老闆很看好一個員工,奈何員工工作不是很積極,甚至有了跳槽的想法,老闆思索了很久,決定要給對方加工資,結果加了幾次工資後,對方還是跳槽了。

員工離職時,老闆問他,“為什麼你還是想離職,是對方給的薪酬更好嗎?”

員工說,“不,老闆,是你給的太高了,我拿著這麼高工資,每天工作壓力很大啊!”

講到員工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到底是管理問題,還是員工問題,還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分析開始,那就是看不積極員工的人數。

一、個別員工不積極,則是員工問題。大部分員工不積極,則是管理問題。

1、個別員工不積極,則更多是個人問題

從管理的角度,我們可以從團隊的氛圍來判斷,如果大部分員工都表現得比較積極,而有個別員工不積極,那就是員工個人的問題。

我就遇到過個性很喪的員工,當時還特別喜歡喪文化,工作上表現得很消極,我還特地找她談過幾次,對方也承認是她自己沒辦法調整狀態。幸好她也沒影響到團隊其他人,幹得也是瑣碎的工作,我也沒去勸退她,倒是她自己離職了。

2、大部分員工不積極,則是管理問題

如果有大部分員工都表現得不積極,那絕對是管理問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員工雖然也會有惰性,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本就是管理者應該做到的事情,如果管理者沒有營造好積極工作的氛圍,或者是建立好激勵機制,可以是精神激勵或獎金激勵,那麼就會造成大部分員工都失去對工作的積極性。

畢竟,人總是容易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感到膩煩。

既然這樣,我們就來看看,兩種情況的應對方式。

二、個別員工不積極,必須保證完成崗位工作,不影響團隊工作效率

如果是個別員工不積極,其實不必太著急,我見過有的管理者眼裡很容不得沙子,這樣其實會讓團隊管理很有壓力。一般,對於個別員工不積極的情況,有幾點原則:

  1. 員工並不處於團隊重要的崗位上,對團隊的影響比較弱
  2. 員工負責的工作屬於普通,價值比較低的工作,對團隊工作的推進也沒太大影響
  3. 員工的消極情緒對團隊其他同事不造成影響
  4. 員工的薪酬成本不高

如果貼合這四點原則,那麼說明員工的消極情緒對團隊的工作和發展並沒有什麼影響,可以不必急於去處理。因為,沒有哪個團隊的員工都是百分百積極的,管理者花太多心思處理這些事情,只能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如果個別員工不積極,而且也影響到團隊的工作推動,或是影響到其他同事的積極情緒,那麼我們就要做出處理。可三步進行:

  1. 面談,對其消極的行為提出警告,給予自我調整的時間
  2. 如調整過來,則可繼續留下
  3. 如調整不過來,則勸退處理

三、大部分員工不積極,則需要完善團隊激勵機制

如果是大部分員工工作不積極,那麼就說明我們在管理上是出現了問題。一般而言,與工作積極性相關的是激勵機制,所以我們需要先看看公司的激勵機制是否完善,其中包括:

  1. 有清晰的崗位架構,明確員工晉升發展的要求,讓員工能夠看到在公司裡的發展前景
  2. 有績效考核制度,工作價值產出更優,工作表現更好的員工,能夠獲得獎金激勵
  3. 有精神激勵制度,對工作積極表現的員工,能夠獲得對應的榮譽獎勵或領導的讚揚

可以先評估公司的這三種激勵機制是否完善,如否,則需要先完善激勵制度。如是,那就說明是管理者的管理風格問題,一般可能存在幾種情況:

  1. 管理不公正,雖然有激勵制度,但管理者有明顯的偏袒,員工對激勵機制失去信心
  2. 管理太嚴厲,員工在工作上感到壓力太大,沒有積極投入工作
  3. 經常被否定,有的管理者經常否定員工,讓員工在工作上感到挫敗,故而很難積極投入工作上

根據以上兩種情況,我們一一分析自身存在哪些管理上的問題,從而進行完善。

以上供參考


學習委猿


員工積極性不高,必須從管理上找原因。

任何一名員工進入一家企業,他總是帶著某種目的來的。為生存所需,為技能學習,為職業生涯,為實現人生價值。

目的產生動力。既然都有目的,為什麼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多員工表現為不積極呢?不外乎動力沒了,心累了。

動力沒了,就在於從企業中所得所獲低於員工的期望。工資及工資的增長速度低於期望,學不到有效技能,看不到職業成長空間。

那麼這些原因有員工個人的因素嗎?有,有些員工的期望值過高,企業是難於滿足的。這是誰的問題,HR。在招聘員工時,未能把握價值一致性原則。華為正在擴招芯片研發等人員,為此任正非親自簽發招聘標準與審核流程,很重要的就是要強化價值觀一致性。

華為作為高薪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尚且如此,枉論其他企業。人的慾望是無休止的,但人是需要自知之明的。所以HR在招聘面試中,必須注重應聘者的心理成熟度,對自己能否正確認識,他的中長期期望值與公司能給與的發展空間是否一致。

如果這一關都把握不住,運行中期望值過高的員工由於失望表現出消極怠工,不能怪員工,只能說明人事招聘工作不到位,人員管理不到位。

拋開心理不成熟員工期望值過高因素,造成員工沒有動力的原因就在於公司引導的個人持續性目標缺失,管理不公平公正公開,企業失信。

持續性目標缺失

開篇我們就說,員工進入一家企業是帶著各層級目的來的。

為生存而來,他希望公平待遇以及可不斷增長的收入,一旦收入低於相應階段預期,其積極性下降難免;為學習技能而來,當無法得到新技能學習條件,其積極性下降難免;為職場成長空間,當升遷遙遙無期,其積極性下降難免。

這些是管理因素帶來的嗎?當然!公司本就應提供員工三子:票子、圈子、梯子。並靈活組合運用,結合公司發展願景,做好員工的職業規劃,並針對員工發展過程,促其建立階段目標從而產生動力,這是每個管理者日常要帶著的念頭,並隨時言傳身教。

管理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是影響員工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點大家都清楚無須多言。員工做為企業的一員,自然有其個人權益,當管理者違反三公原則損及其權益,積極性受挫可想而知。

企業失信,令員工期望破滅,造成信任危機,企業就不能指望員工為你積極進取。

這點也不言而喻,明顯是管理責任。

我們重點看一種造成員工心累了的情況,看它是否屬於員工責任。

員工心累了,除了對公司失望對管理不滿,還有種因素叫工作環境單調引起的疲勞。

這種單調現象通常稱為工作環境倦怠。

工作環境倦怠

人,畢竟是有主觀意識有情感的生物,特別是進入賴於生存的物質富足階段,生存危機感不再強烈。當工作環境長時間一成不變,沒有新鮮事物刺激,經常會表現出對工作環境的倦怠,以致消極的一面。

有人說,這是個人生活沒有目標,不會自我激勵的表現。以全社會環境有這種因素存在,但企業不能以此為藉口推責員工的不積極。經過篩選走到一起的員工的積極性,在企業中是可以有效調動的,怪責員工是不負責任並低能的管理者。

員工表現不積極,很多時候是對工作環境的厭倦:長時間工作內容不變,崗位不變,環境不變,收益不變。從人性角度這是殘忍的折磨,非常人能長期忍受。

由於我們是後起的工業化國家,我們各階段通行的管理法則都是引自於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我們現在說要調動員工積極性,言必及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激勵機制,而這種機制是源於上世紀中後葉,形為科學管理的結晶。

它是以“人也是利益趨動性動物”為基礎的激勵性手段。但在形為科學中,針對“人是有感覺有情緒有情感的生物”的人性化研究成果被許多企業管理者忽視,僅祟尚大棒加蘿蔔理論。

正是這種忽視,很多時候造成了員工情感疲勞從而懈怠。個人目標是對原動力的趁動,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很多的工作過程是單調重複性的量變,若不加排解調節環境氣氛,這種單調必定造成員工快速疲勞。這就要求管理者不僅要追求目標績效,還要及時調解,創造具備新鮮感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始終處於興奮狀態。

題外話,這在行為科學中是一門專門的研究課題。

綜上所述,員工積極性不高,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管理者責任,無可推託。


老西眾幫


不是管理的問題,也不是員工的問題,是錢的問題。

錢給夠了,一切都好說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月薪2千的員工:老闆的話聽一聽就完了,給多少錢幹多少事。

月薪2萬的員工:老闆威武、老闆牛逼,老闆說的都會,老闆說怎麼幹就怎麼幹。

月薪20萬的員工:我還要養家餬口,公司tm千萬不能倒閉呀!

因此,給足錢了,什麼都好說,違不違法,能不能兼顧家庭都不是問題。

譬如華為,加班如此變態,而且枉顧勞動法,大家還紛紛怒贊,恨不得自己加入,為什麼?

錢給夠了。

沒錢,再好的管理都沒用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是合理的資源分配,以激發大家的動力。

但如果沒有資源,或者資源不足,再好的管理也沒用,畫餅是吃不飽的。

譬如在早期,金山軟件一直被譽為互聯網行業的「黃埔軍校」,許多大牛都是從裡面出來的。

但這麼多人才雲集的地方,為什麼如今卻泯然眾人了?

還不是就是那句話,沒尊重人才,沒給夠錢。

任正非曾說過一句話:我看最典型的華為人都不是人才,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

總結

  • 積極性不高,都是錢的問題

  • 錢給夠了,幹活有盼頭,不用胡裡花哨的管理,大家也有積極性。

  • 沒錢,管理/忽悠的再好,也是一時的,終究是曇花一現。


蹩腳烏鴉


對於很多民營的中小型企業老闆而言,員工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恐怕一直是壓在自己心頭的一座大山。

他們的積極性怎麼就這麼低呢?怎麼就沒有一點主人翁意識呢?就不能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情嗎?

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叫做“一個巴掌拍不響”,員工的積極性之所以不高,往往並不是單方面的問題,而且在一個企業裡,任何問題表象的背後,實際上都是企業深層次、乃至架構出現的問題。

首先我們從企業角度來分析,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員工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01.錢給的太少了

在職場裡,錢幾乎能說明一切問題,任何問題一旦出現,基本都會和錢掛鉤。

積極性也不例外,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付出大於回報時,他會怎麼做?很簡單,那就是少做點事,讓自己的付出回報比平衡就可以了。

所以,錢沒給到位,或者是金錢的刺激不夠,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可能的因素。

02.錢給的有些多了

什麼?錢給多了還能導致積極性下降?作者你腦抽了吧!

還別說,錢給多了,真的容易出現積極性下降的情況,上述我們說了付出比回報小,會打擊人的積極性。

反過來講,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付出少於回報很多時,往往也容易懈怠,試想,當一個人付出了5分的努力,拿到了10分的錢,那他還會輕易的選擇做到8分嗎?

這實際上反映的問題,就是公司薪資結構的不合理,沒能正確的通過薪資的手段來刺激到員工,積極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03.沒有找到員工的自我追求

這是很多中小型企業的通病,認為員工嘛,給錢就行了,還在乎什麼自我追求。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你讓一個做文秘的人去跑業務,她可能根本就不好意思開口講話。

不要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現在為什麼強調人性化管理?就是因為企業應該看到員工的自我追求。

把一個人安插在他願意從事的事情上,他才願意貢獻自己的熱情和能力,不然就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反而葬送了一枚人才。

04.公司的發展戰略不清晰

在我工作的這麼多年裡,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

很多人不是沒有熱血,不是沒有積極性,而是他們缺少一條清晰的賽道。

這就有點像跑馬拉松,開始的時候憑藉一股衝勁兒能夠跑很遠,但是不管怎麼跑,發現離終點始終很遠,慢慢的,熱血就涼了,衝勁兒也沒有了。

這就是企業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發展戰略不清晰,導致員工不知道該往哪裡使勁兒。

這一點我親身經歷過,在前公司工作的時候,老闆總是不停的換方案,導致我們連上一個方案的成果還沒看到,就要開始下一輪的方案了。

這樣反覆下來,我們什麼都沒有收穫到,反而還落了一身的埋怨,你說我們的積極性會高嗎?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也許還會存在更多細節的問題,以上提到的這四點,是從比較大的方向入手,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不過這也不能把屎盆子全扣在企業的頭上,再回到員工的身上,其實也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

01.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這是很多老闆最討厭的行為,但沒辦法,承擔責任需要的不僅是能力,還要有敢於背鍋的勇氣。

正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一件事做的對了沒人說,但是做錯了就會有懲罰,將心比心的想想,你願意去做的熱情有多高呢?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心態,關鍵在於公司怎麼去引導、怎麼去消除員工的顧慮,不然人們就會覺得,做的越多錯的機率就越大,寧願不做我也不想犯錯。

所以,這種與生俱來的“防禦性”心態,就要看公司如何進行引導了。

02.思維保守,拿到完整的工資就OK

雖然現在有很多公司都設立了“多勞多得”的規則,但是沒辦法,就是有很多人,拿到自己應該拿到的工資數就作罷了。

特別是帶有績效的情況尤為嚴重,只要績效拿到手,任何分內之外的事情就與我無關了。

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光是靠錢,並不能驅動員工更加積極,還是那句話,獎勵要用的好才行,不然也會打壓員工的積極性。

03.固執懶惰,拒絕學習和成長

雖說強調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早已經司空見慣,但遺憾的是,仍然有很多人拒絕學習,拒絕成長。

一方面,這是一種惰性,不喜歡思考,不喜歡閱讀,更不要說學習和參加培訓了。

另一方面,則是思想有些不開明,沒有發現職場的競爭有多麼殘酷,等到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現在的年輕人都特別努力,特別上進,若是有一天,我被這些年輕人趕超,我都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競爭力,哪裡還願意要我。

綜合來看,關於員工積極性的問題,我們不能把這事怪罪到人性的頭上,更不能一概而論,說企業管理者昏庸無能。

任何一件事的發展,都要有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能看到底層以及深處存在的問題,就能看清問題的原貌,從根源下手,解決問題。


職男小凡


積極性從管理上來看,有三種。員工自己本來積極性不高,間接跟管理有關係佔到12%。82%不積極是管理直接造成,剩下6%的原因跟心情有關。從日常實踐的角度來看,積極性問題只是相對的,受到工作氛圍影響,所以我分享一個回答,叫做“忙”,自然的解決積極性問題。

1、工作氛圍,也叫做管理環境,管理環境和待遇不是一回事。

一個好的管理環境,員工們會經常聽到八種聲音。最重要的至少要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會聽到目標和冒險。目標是驅動力,安排的事情,左想一個辦法,右想一個辦法,反正就是在想辦法。

第二種聲音就是談論責任的聲音。什麼叫責任,就是基本的制度講解清楚。一個制度,會面臨很多場景的挑戰。比如國道是一個制度,高速路是一個制度,但是高速路各種路標是非常清楚的,照著路標走,就沒有問題,走累了還有加油站。國道就不行了,路標不清楚,還要到處問路。這樣看來,高速路的制度講解就是做的很好的。所以大家在高速路上自然就能專注開車,積極性比國道上高得多。

第三種聲音是談論效率的聲音。一件事,你用了多久,我用了多久,我能不能比昨天再快一點,比上個月快一點,比去年再快一點,那麼大家都進步了。哪怕是我比你快一點,或者接近一點,不要拉開太大差距也好。

2、如何輕鬆做出一個好的管理環境呢?方法總是有很多的,這裡就提供一個解決方案,叫做忙。

第一忙:忙著做事。每天把工作安排的合理但是要有一點滿負荷。避免太多空閒試間。人一閒下來就會惹事生非。

第二忙:忙著鍛鍊。每週可以花兩三個早上,大家一起跑步。一起跑步對身體有好處,大家還可以互相鼓勵。

第三忙:每半個月可以帶大家去聚一次會。AA制,企業能贊助最好,不行就是主管自己掏腰包。一定要搞,不用集體參加,誰有空誰就參加,帶著員工一起玩一會兒。

3、這三忙,堅持下來,管理環境自然就好了。

沒時間惹事生非,心情好。

沒時間生病,健康了。

忙的沒有時間上網剁手,有錢了。

以上觀點,歡迎評論。


喝了蜂蜜的小熊


老韓做了10幾年管理,發現一個普遍現象:

員工剛入職的時候積極性都很高,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有懈怠的現象,出現積極性下降。


有一些人可以通過調薪,增加工作難度,或者擴大工作範圍等調整回來,而有一些人就會離職。

其實,簡單來看就是剛入職一家公司,薪資會有漲幅,或者工作內容是自己感興趣的,就會積極努力。


說白了就還是錢和個人成長,這兩個方面動態調整。


根據這個波動曲線,你會發現在員工入職一到兩年後,如果不給加薪,也不給晉升空間,那麼員工積極性很快就會下降。


那麼,作為管理者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第一、給與對等的物質激勵。


物質激勵包括工資、獎金、年假和福利。工資是基礎,是保健因素,是員的工生活保障。獎金是獎勵業績,是激勵因素,激發員工內在的工作動力。


大家都知道華為公司的員工很拼命,正是因為公司的激勵體系做的非常好。


華為的薪酬主要包括三部分:工資、股票分紅和獎金。華為員工的基礎工資:13級在9000-13000元;14級13000-17000元;15級17000-21000元;16級21000-25000元;17級25000-29000元;級別越高工資越高。除此之外,還有股票獎勵。正是因為有這麼好的激勵體系和保障,大家才會拼命努力。


第二、給與成長和發展空間。


一般情況,員工進入公司兩三年後的需求會從生存逐漸變成發展需要,特別是他們開始考慮很現實的問題,自己的能力和整個行業來比是不是有競爭力,會不會被行業淘汰掉。這時候工資不是不重要,而是除工資外,他們更需要成長和發展空間。


舉個我的案例:

3個月前公司開了一個新項目,老闆本意是從外面招聘一個技術負責人。
我和老闆建議,直接提拔部門一個3年期的老員工阿明。
阿明雖然沒有帶過團隊,但是責任心強,也有成長的需要。
從開始怎樣面試、怎麼開早會,我手把手的交給他,經過2個月的適應期。
他已經完全獨立帶一個小團隊。
他和我說外面有人高薪挖他,他也沒有去,他現在最需要的是學會帶團隊,發揮更大的個人影響力。


第三、及時反饋,給與稱讚和鼓勵。


良好的反饋機制是日常激勵的前提,對員工工作的反饋要及時、全面,讓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有清晰的認知。當工作取得進展時,員工需要被認可,獲得認同感。


而當工作遭遇失敗時,他們會感到沮喪、悲傷以及不自信,這時候需要管理者給與鼓勵,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有些人會覺著,不停地稱讚員工,他們會不會驕傲和“翹尾巴”,如果使用好稱讚的技巧就就不會。首先,肯定員工的工作。其次,要具體告訴他們對在哪裡一一要說得非常具體。最後,鼓勵他們以後繼續這樣做。


老話說,“帶人要帶心”,也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管理者在使用任何激勵方法前,能夠真心的為員工著想,同樣員工也會努力工作,付出更多的責任心。


歡迎【關注】老韓說管理,每天分享職場、管理、溝通乾貨內容,為你的事業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