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閩鎮:防疫的路上感謝你們暖心助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的光輝永在心

從日出到日落,從深夜到天明,自從衛閩鎮吹響疫情防控集結號的那一天開始,衛閩鎮的黨員們一個個挺身而出,克服種種困難,加入了防疫阻擊戰。高坊村70歲的老黨員林瑞葉第一個站了出來,他說自己在村裡生活了半輩子,用這張“老臉”大家應該會更配合,果然在他的幫助下守卡的任務變的輕鬆了一些。靠著“老臉”的老黨員還有外石村71歲的肖火生、64歲的熊水發、謝坊村60歲的陳繼明,不僅如此,年輕黨員也緊跟其後,陳坊村80後的馮世超、鄭玉龍,90後的朱啟琛等等。

00後的大學生預備黨員蔡宇凱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他說“雖然我是一個預備黨員,但是我應該時刻以一個正式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刻準備著為大家服務”。蔡宇凱的媽媽是一名村幹部,如今他們總是笑著說自己是上陣母子兵,而他的爸爸則毫無怨言的擔起了家務事,蔡宇凱的爸爸說“春耕到了,我得忙著下田,他們倆母子每天都在守卡和巡邏宣傳,我就負責給他們準備可口的飯菜,讓他們每燉都吃飽了才有力氣,家務我也都做好,讓老婆安心工作。”

像他們一樣的黨員還有很多,他們主動站在防控疫情的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精神!

戎裝雖卸,初心依然,退役軍人值守抗疫一線

當得知守卡任務艱鉅,人手嚴重不足時,謝坊村23歲的退伍軍人余文凱主動向村幹部提出自己要加入,他說“我雖然退伍了,但是不能丟了軍人的本色。”他的媽媽得知他這個想法時特別欣慰的告訴我們“我支持我的兒子,他是最棒的!”。無獨有偶,衛閩村21歲海軍陸戰隊退役軍人陳思遠、26歲武警退役軍人陶科偉,外石村28歲海軍退役軍人丁峰、25歲退役軍人艾志堯紛紛加入。

90後的人們總被冠上“孤傲”的頭銜,更曾被質疑“缺乏社會責任感”。而在他們的身上不僅看到了90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用實際行動描繪著屬於90後青春最亮麗的色彩,他們是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更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他們“疫”往無前地走在抗“疫”的一線!

熱心群眾為防疫工作獻力、捐資、捐物

外石村的劉春聯、蔡開明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在面對疫情時,他們挺身而出。劉春聯是衛閩鎮有名的“鴨司令”,自己辦農村合作社、在家辦手工作坊,帶動村裡的貧困戶一起養鴨,對於沒有勞動力的留守婦女、老人就介紹他們到自己的手工作坊打臨工,這些年下來幫助了不少貧困戶成功脫貧,村民們在感謝她的時候,她總是笑著說“我閒不住,就想幫幫別人,這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疫情來臨時,這位“閒”不住的“鴨司令”更閒不住了,她看到走街串巷的幹部們忙宣傳,忙守卡吃飯都只是應付,她便聯繫衛閩鎮黨政辦“我要捐50只鴨子給機關食堂,讓幹部們吃好,要保證身體才可以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啊!”劉春聯著急地說。

與此同時蔡開明也得知現在機關食堂菜品在減少,市裡的菜因疫情原因一時供應不上,看著幹部們都很辛苦,也聯繫到了辦公室,“我捐一隻豬,沒開玩笑,就是一整隻豬,你們一定要照顧好身體,我們的安全都要靠你們了!”蔡開明笑著說。他是鎮裡的養豬大戶,同時創辦福建華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形成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驗模式種植獼猴桃、藍莓、柚子等等,帶動村民致富的同時解決村民就業問題。

衛閩村賴秀敏夫妻倆經營著一個土菜館,在氣溫驟降的下午往每一個卡口送去了熱乎乎的包子,當幹部們打趣到現在豬肉貴的時候,他倆紅著臉說“什麼都沒有我們平安值錢,是你們不分晝夜的守護著我們這塊地,為了我們的健康你們辛苦了,我們做的不算什麼!”。

盛海英是衛閩村的一名普通黨員,在邵武經營茶葉店,當她得知衛閩鎮已經開始實行道路管制,又緊缺口罩時,她第一時間聯繫要回家的衛閩老鄉,送來了200個口罩。電話裡告訴衛閩村書記說:“我回去也幫不上什麼忙,就不去給你們添亂了,口罩讓朋友帶下去了,請你們注意保護自己。”像他們這樣熱心的群眾數不勝數,天冷時的一杯熱水,見面時的一句“辛苦了”都是對工作人員最大的支持。

人們都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而負重前行的路上是你們給了動力和支持。面對疫情政府的力量有限,因為你們的加入我們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終將與美好相遇。我們相信,這場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一定會勝利,沒有病毒侵擾,可以自由出門、任意呼吸的日子一定會到來;我們同樣相信,那些期待的美好終將與我們再度重逢!(衛閩鎮鄒智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