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父母文化低,很多大事,你就別與父母商量”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是愛無聊,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這題主這個問題,我是不贊同的,以下我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瞭解。不可否認,有很多父母,確實文化很低,像筆者這輩的父母,大都七十多歲了,很多甚至沒有上過學,但這並不是不和從母商量的理由。

從情感上講,這是對父母的尊重,父母親把我們拉扯大並不容易,吃了很多苦,特別是沒有文化的父母,生活更是艱難,每一分錢都是汗水所換。物質上他們把最好的留給了我們,供我們上學,幫助我們成家立業。我們現在有能力了,如果連和他們商量下這樣的事都做不到,可以說真是枉為人子。

從經驗上講,父母在社會上生活了大半輩子了,什麼事沒見識過?說句不客氣的話,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有些事可能你當時覺得是正確的,但經不過時間考驗,多年後再回頭看看,還是父母的意見正確。

所以,我覺得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還是多和父母商量下吧!有父母在,心裡總是踏實的,最起碼在你落魄的時候,還有父母這個巷灣。


愛無聊


我並不認同這句話,文化程度的高低並不能決定所有,它既不能決定人的生活經驗,也不能決定人的生活素養,更不能決定人的眼界。所以我認為即使父母文化低,但是他們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常識,就像一句老話說的,爸媽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所以很多大事,我還是願意跟我爸媽商量的,結合他們的意見,做出最好的選擇。

我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我爸僅僅是小學畢業,而我媽就稍微好一點,初中畢業。我爸媽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卻非常願意跟我爸媽商量事情,因為他們總能給我啟示,讓我能夠更好地前進。我爸現在是一名普通的司機,常年在家務農,可能他沒有見識過外面世界的精彩,但是他卻能夠教給我很多人情世故,教我如何處理朋友之間的友誼,如何處理學習上的問題,在一些大事上面也能夠給予我很多獨特的見解。我媽現在是一名小工廠的主管,見識了很多風風雨雨,大風大浪,明白現在年輕人的想法,瞭解當今社會的潮流,能夠初步判斷社會發展趨勢,她能夠教給我很多職場上的禮尚往來以及很多連我都不瞭解的年輕人思維。我記得我跟我姐的高考志願都是跟我爸媽一起商量的,我最後的填報大學也是我媽拍板決定的,這並不能說明我跟我姐就是一個沒有判斷力的人,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爸媽的生活經驗所總結而做出的選擇。如今,我姐已經在一所公立醫院上班,而我也在本科院校上著大學,可以說結果是喜悅的。

文化程度低不代表沒有生活經驗,不代表沒有生活常識,不代表沒有判斷力,你爸媽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所以有大事可以跟父母商量,你是他們的心頭肉,他們不會害你的,他們只希望你能過得比他們好。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地聽從爸媽的意見,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結合自己的文化程度以及爸媽的生活閱歷做出正確的選擇!


曾較瘦


請問父母文化低,你是怎麼高的呢?父母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他們的閱歷比學歷對於你來說更加重要!相反的我認為大事情更應該徵求他們的意見:1、加州聖地亞哥大學迪利普-傑斯特教授表示,老人多巴胺分泌少於年輕人,這有助於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從而給大腦分析事物提供良好空間。2、也是正由於多巴胺分泌少於年輕人,因此處理事情不會過於衝動,相反的年輕人常常因為衝動作出不好的決策。3、很多年輕人在我旁邊抱怨說父母什麼都不懂,然而,我身邊很多成功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他們在選擇項目時總特別善於利用別人的長處為己所用,並全盤帷幄!所以,善於傾聽老人言、冷靜思考自己的大事更能少走彎路、多成功!



西米媽囈語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文化也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文化低只能表明,他們認識的字數和學到的知識有限,一般人就算文化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所有的知識都用的到,你會高數不一定就比賣菜的算賬快,熟能生巧,也是長期訓練的結果。

和父母商量事情也許他們的經驗是我們在書本上沒有實踐的理論,書本和現實還是不一樣的,書本基本是在特定的框架和條件下才可以實現的,現實中很多條件都不具備,或者會發生偏差,這時候父母的寶貴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最為我們最親的人,給我們的建議,都是最中肯的,基本不會摻雜私心,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和他們商量的。

當我們的意見和想法與他們相沖突時,或者他們的意見就是錯誤時,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學識和判斷,不能受他們錯誤的觀念影響,以前的認知來否定當下的現實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了,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夏天的楓葉


我覺得還是應該和父母商量!

父母文化低,只是文化程度低,又不是智商情商低。他們見過的應該會比晚輩見的多。可以在很多方面給我們提供全面一點的建議!

更何況他們是我們的父母,對比外人的建議來說,他們會更體恤瞭解我們的真實情況,和他們商量只會有好處,不會有壞處,如果覺得不合適還可以不採納!大事!多幾個人商量一下是很應當的啊!

文化低怎麼了?

父母花錢培養你讀書認字就是為了讓你有點文化啦好有理由輕視他們小看他們的嗎?


炫影卡蘭


多大的事兒,大的過天嗎?

父母的愛,不會因為文化高低,付出的就不一樣,在愛護子女這方面是同出一轍的。文化高低是學業方面的考證方式,和做人做事不可同日而語。

敬重自己的父母,他們畢竟是過來人。大事方面可以聽取不同的意見,最終決定權在你。

你如果平時養成了獨立思考,“自作主張”的習慣,感覺父母也認可你的決定,那就心安理得的先入為主好了,事後知會一下父母就行。

如果你只是一廂情願的不想聽父母的合理化建議,認為他們沒有你眼光獨到,那你就先旁敲側擊,輕描淡寫的偶爾說道說道,讓父母心裡有底,默認你的選擇。


馬雅麗


不敢苟同。

父母沒文化,但人生閱歷比你豐富,很多事不是有文化就能分析全面的,本質是人性的分析,做事先做人!

再者,只有父母是對你真心大愛無私的,幫你分析問題絕對是盡己所能,不攙雜一點私心,也許不全面,但絕對是最誠懇可信的建議。

再次,退一步講,就算作用不大,但也是對父母的尊重,一種孝。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好好侍奉父母真佛吧!


靜慈70後


我不認同這個觀點!要看是工作上專業知識的事,還是專業知識之外的事。涉及到專業知識方面,可能父母不能給我們專業的幫助,但是工作中生活上的為人處世經驗卻比我們豐富的多。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意思是要多聽聽老人的經驗,可以少吃點虧,少走點彎路。

父母輩的經驗是有參考價值的,“父母親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還要多”,雖比較誇張,但是老人言好比陳年佳釀,歷久彌新。他們的很多經驗或者建議都是有實際的經歷作為支持的,所以我認為有任何事情都要跟父母說,聽聽他們的意見,再結合實際,做出正確的選擇。

遇到事不跟父母商量,是不尊重長輩的表現,雖然他們可能文化水平沒你高,觀念也可能比較老舊,但是他們都是愛你關心你的,他們的意見可以參考,“三個臭皮蛋抵過一個諸葛亮”,集合多人的意見總比自己一個人的想法要全面的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道理大家也應該懂。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一定要跟父母說,要理智去判斷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既可以保全父母的面子,也能讓他們知道他們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還能綜合多方面意見,作出最正確選擇。


幸福人生幸運開啟


是的,不需要商量!做事自己細思量,決定了就去做,和父母商量?和他們要錢還是聽他們否定你的決定?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了,如果你還想著做事先問媽媽(爸爸),‘能不能做’,那你永遠都是個‘孩子’!(獨立不是一個人生活)




凱希


不敢苟同。

經歷和文化水平,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首先,當今的所謂文化,很多都是從人們當年的經歷之中提煉得來的,經年月久便上升成其為文化。

你所說的文化水平低,頂多也就是認不得幾籮筐字,平日處事謹小慎微而已,但他們懂得的大道理卻絲毫不亞於當今年輕人。

比如說到愛國,他們會想起當年的“走日本”。正因為他們經歷過那段歲月,相比之下比起我們來,更有切膚之痛。

有些年輕人的愛國,其實一直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老一代人的愛國才是真正的入心徹骨。

因為他們經歷國土淪陷,見證過橫死遍野,他們的愛是由恨上升而來。

只有恨到極致迸發出來的那種愛,才是真心實意的愛。

什麼叫做“大事”,在我看來大凡歸“大道理”管的事就是大事。

如果誰跟你說,因為父母文化水平低,大事不要跟他們商量,我建議你還是儘量離這種人遠一點,不定哪天就會把你帶到溝裡去。

人們之所以將“經歷”上升到“財富”,就是告誡人們在經歷之中,其實有很多就是失敗的教訓。只有當我們吸取了這些教訓,才能少走彎路,順利抵達人生彼岸。

記得當年有些人在教訓不聽話的孩子的時候,曾經有一句話讓我至今刻骨銘心。

確實是如此,作為老一輩過來人,他們吃過的米比我們吃過的鹽多,經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

如果沒有他們用一路顛簸的艱辛經歷,為後來人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作為今天的我們還不知道要摔多少跟頭,要走多長的彎路。

正是有他們這種以身趟雷的方式,才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當今的人們,一個個似乎越來越浮躁,愈來愈急功近利,其實還是自身的經歷不夠。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之下,知識越多有時候反而越容易犯糊塗。

作為父輩,無論他們識不識字,但他們那個年代所受的教育,正是曾經被某些人拋棄,現在正在迴歸的優良傳統。

歷史已經證明,正是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才鑄就了是當今世上堪稱最優秀的中華文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db5834ccdfa43169080a1c492b710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