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2018年,陸大道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以SCI論英雄的學術研究,其欺騙性已開始暴露》講話中指出,國家科研方面的“鉅額投入帶來了低產出。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侷限性、欺騙性已開始暴露出來”。他還認為,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對我國科技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當時引起強大反響,各方也採取了許多措施予以引導。

事過兩年之後,陸大道院士提出的觀點最近再次引發廣泛關注。這說明陸大道院士談到的問題,雖然有所校正,但依然存在。不過,今天有了更好的消息。如果說陸大道院士兩年的“怒批”是關於“SCI論文掛帥”這個話題的上篇文章的話,那麼教育部與科技部聯合發出的2020年2號通知,則是關於這個話題的下篇文章。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出2020年2號通知,開宗明義——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短短4頁文件,規定了1個取消,連說14個“不”,前所未有。當然,有破必有立。廢除了“SCI至上”的做法,也提出了取而代之的要求,在實際中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要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避免功利導向。

SCI論文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一般不把論文作為評價指標;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

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不宜對院系和個人下達SCI論文相關指標的數量要求;不得與SCI相關指標直接掛鉤;不宜以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不發佈SCI論文相關指標、ESI指標的排行;不採信、引用和宣傳其他機構以SCI論文、ESI為核心指標編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看見了吧,這麼多的不是、不把、不再、不以、不宜、不發佈、不採信、不引用、不宣傳……

陸大道院士的“怒批”一直在較大範圍內引起了共鳴,以至兩年時間了,還是民間的熱議話題,說明確實說出了專業人士的心裡話。現在教育部與科技部又下發通知,一口氣連說不14個“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專業技術工作者多年期待的回應。那麼,專業人士對SCI又有哪些吐槽呢?本號長期從事與職稱相關的事務,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一看專業人士有哪些吐槽。

在職務評定中,儘管各級職務申報包括諸多條件,但最終還是通過比拼論文定勝負。因為大家的起點基本相同,比如學歷、年限、工作量等,最後只剩論文一項了。基本做法是,先比論文數量,再比刊物級別,SCI論文無疑分量最重,甚至以一當十。這就形成了“以SCI論文論英雄”或“SCI論文掛帥”的現象

任何事情都有爭議。爭議不怕,通過爭議可以統一認識、解決問題,主要是看爭論各方誰有道理。如果提出異議的一方有道理,就應該採納,如果沒有道理,則要解釋清楚。解釋之後還是不能止息爭議,作出規定的一方那就應該深入思考了。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論文有無作用?回答是肯定的。論文是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結果的書面表達,將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社會共享,造福人類。同時,別人也可以在現有成果基礎上接力進行研究,進一步推進科學進步。人類就是如此一步一個腳印而進步的。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漢病毒所於2020年1月2日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1月5日分離得到病毒毒株,1月9日完成國家病毒資源庫入庫及標準化保藏,1月11日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病毒序列。這就是為了實現成果共享,使科技界共同進行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製等方面的研究,應對疫情。

任何事情都怕片面化,也怕擴大化。片面化就是一刀切,擴大化就是將一個領域的標準用到另一個領域。“SCI論文”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議,就在於當成了學術成果和人才能力評價的唯一標準,當成了各個領域學術研究和各類人才評價的統一標準。物極必反,在“SCI論文”上也是如此。陸大道院士批評的也是“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並未一概否定“SCI論文”,更未否定論文本身。

“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的現象確實存在。專業人士和相關工作人員對此最為清楚。在某些方面,“SCI論文”成了金指標,SCI論文越多,越被認為科研能力越強,學術水平越高,職稱與“帽子”也隨之而來,繼而科研項目也“不請自來”。這又反過來促使科研人員追求“SCI論文”或是其他論文。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SCI論文”這個統一標準導向下,職稱評定和人才評價就變成了一刀切,一些實踐性非常強的技術崗位,晉升職稱也要數論文。有的時候,這些崗位的技術人員即使再有實才實學,由於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寫論文,早早就到了職稱的天花板,各方面都受到影響,不利於調動人才積極性。

比如醫生,金標準應該是醫術高明,手到病除,而不是發表大量論文。當然,如果既是醫術高明,又能將醫術形成論文供他人共享,那是最好的。人們的吐槽點在於,醫術平平、論文多多這種現象。還比如高校教師和中學教師,有的教學呱呱叫,事實上成為業務帶頭人,卻因為沒有論文,長期與高級職稱無緣,旁觀者都覺得不公平。

這只是“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在人才成長導向方面出現的負效應。陸大道院士則是站在國家層面觀察分析問題,“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引發的問題自然更加嚴重。陸大道院士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影響,不妨溫習一下他的幾個主要觀點。

科技人才價值觀被扭曲——論文數量和發表雜誌的“檔次”,特別是SCI類的論文,已經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徵及自己擁有的資源。

論文成為他們思想深處的價值座標系。所以,熱衷於寫論文特別是SCI論文的學者愈來愈多,已經不再有發揮集體作用的氛圍了。

學術思想固化在西方模式之中——將外國人的研究方向奉為自己的方向,研究領域、科學問題、研究思路等大都是從別人那裡“引進”的。一部分迷戀“SCI”的學者,極其看不上將全部精力置於國家需求研究的學者,對他們的成果肆意貶低,斥之為“三無”學者(沒有國外權威文章,沒有國際頭銜,英語水平差)。對一些學科任意斥之為“三無學科”,有的被嚴重打壓。

科研有機體缺乏創新活力——論文造就了大批具有光環頭銜的人才,他們由此獲得相應的榮譽及地位。這些人才難以合作,大都尋求自立門戶,形不成人才結構合理的梯隊,難有學術民主,很難有學術思想的碰撞。而沒有學術思想的碰撞,何能產生新的科學思想呢?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科技界的人才選拔與資金投向受到SCI的間接支配——各種項目的立項、驗收、評審與獎勵,各種頭銜人才的選拔……這些關係到我們國家命運的科學事業的大事,使用的是一些西方人的方向、理念框架、標準、外國專家做的評價。SCI及西方雜誌的編輯部,遠程間接操縱了我們的人才選拔,間接支配與操縱了中國大筆資金的投向。

陸大道院士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在科技領域搞了這麼多“國際前沿”項目,是國際化了,還是被國際化了?

陸大道院士認為,“以SCI為核心的論文掛帥,其客觀結果是使我國的科學事業逐漸脫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方向。當然,不可避免地扼殺科技創造力,導致我國科技界貧於創新、貧于思想。”

陸大道院士對於科技界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在文中提到的問題是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思考而形成的,更是他自己的深切體會。

鞋子是否合適,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人才是否有水平有能力,實踐檢驗最有說服力。

論文不是沒有用,而是不能一切“論文”化,將論文作為評價所有行業所有領域所有人才的統一標準或是唯一標準,而應該區別對待。

有的領域,人才能力體現在研究當中,因為其工作方式就是邊研究邊記錄成果(論文),論文(包括SCI論文)確實是評價人才能力的主要標準。比如高福院士,35年間在各類期刊發表SCI論文超過450篇,因為他就是搞理論研究的。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有的領域,人才能力體現在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當中,其工作方式就是不斷髮展和解決實際工作的具體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所依託的是既有知識的綜合而又靈活運用,還有工作經驗的積累,不具有太多的理論探索性。象前面所說的部分教師和醫生(注意部分兩字),他們的崗位實踐性極強,論文並不代表能力。

有的領域,人才能力體現在通過理論研究而解決實際問題上,理論上研究通了,實踐上驗證過了,實際問題也就解決了。其特點是理論研究與解決問題同時進行,並同時取得成果。一些重大工程問題都是如此解決的。

無論哪個領域,國家利益都是至高無上的。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家。任何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都是出於為本國服務的目的,企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為了取得可觀的利益。我們國家在科研方面投入巨資,目的是滿足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需要,解決卡脖子的緊迫問題,絕對不是為了發表幾篇SCI論文。如果巨大投資最終只是變成了SCI論文,這個投資也就打了水漂。

科研人員應該圍繞國家需要選擇課題而進行科研攻關,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就象當年“兩彈一星”功勳們那樣。也只有這樣,科研人員才不至於貧於創新、貧于思想,也不會出現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情況。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這一點顯示得非常充分。

院士兩年前怒批“以SCI論英雄”,終於有了“下篇文章”

陸大道院士兩年前的觀點再次引發關注,或許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科研的緊急需要,引發了人們的記憶和思考,也許另有原因。不管如何,陸大道院士的講話直面現實,指出了科研界存在的問題,這也是公眾非常關心的,再次引發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2018年相關機構已經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最近,相關部門對疫情科研應急攻關也提出了要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

陸大道院士批評的“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現象再次引起廣泛關注,必將進一步推進科技界的健康發展和快速進步,推動科學研究更加註重於解決建設和發展對科技的迫切需要,你說對嗎?

(本文為原創;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