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門: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還不要高興太早

兩部門: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還不要高興太早

喬志峰

兩部門: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樹立正確評價導向。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意見》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2月23日中國新聞網)

兩部門: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還不要高興太早

早該改了!

分數,是學生的命根;論文,一直以來也是很多學校和單位拿學位、評職稱、受重用的主要前置條件之一,將人們折騰得不輕。有人為了論文備受煎熬、疲於奔命,有人為了發表論文請搶手、交“版面費”,不惜弄虛作假、自欺欺人。有需求就有市場,相關領域問題頻發,甚至催生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論文(文憑)”的齷齪一幕,出現了一整條造假、斂財的龐大產業鏈。

論文亂象,折射的不僅是某些人誠信缺失、法治觀念淡薄的現狀,論文亂象更是折射出當今社會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現行的社會評價體系,過度依賴於那些形式上的東西。很多時候,一個文憑、一篇論文比實際能力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其實,有沒有文憑和論文、有什麼文憑和論文以及有沒有職稱、有什麼職稱,並非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惟一標準。不少有文憑有職稱有論文的人難逃“高分低能”的桎梏,而很多無文憑無職稱無論文的“三無人員”卻做出了非凡的成績。相關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特別是在當今學術領域也慘遭不良風氣侵蝕、學術領域也不復再是聖潔象牙塔的現實狀況下,論文、文憑和職稱更是被摻進了水分,甚至淪為了攫取地位和利益的敲門磚。

之所以有人認為論文、文憑和職稱奇貨可居,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對此趨之若鶩,為了一張紙不惜一擲萬金,無非在於其本身所蘊含的高附加值。有了這東西,不僅等於得到了主流評價體系的認可、有了地位,同時還可以帶來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好處。沾染了銅臭的論文和職稱,金錢的含金量飆升,但實際的含金量卻難免大打折扣。也難怪有人總結說:這些年來,什麼都在漲價,惟有學問和誠信在不斷貶值。

論文不能淪為“商品”,否則只能製造一大堆文字垃圾、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對推動社會進步帶不來任何益處。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也必須有所改進,重新構建更科學更合理的社會誠信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重實際、輕形式,破除愈演愈烈的“論文依賴症”和“評審綜合症”。只有這樣,靠論文斂財之類的醜陋現象才不會出現。

終於要改了!

兩部門: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還不要高興太早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意見》,指出了“論文至上”的弊端所在,要求“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並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算是挖到了問題的根子。

不過,這裡所說的“SCI論文”,卻也不是很多人意識中搶手隨意拼湊的垃圾論文。比較專業的解釋是:SCI論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創刊於1964年。

資料顯示,SCI選錄刊物的依據是文獻分析法,即美國情報學家加費爾德提出的科學引文分析法。該分析法以期刊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作為評價指標,被引頻次越高,則該期刊影響越大。從理論上說,SCI本身的依據和運作模式都是科學的、權威的,要破除的是“SCI至上”,而不是不要SCI。恰恰相反,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全球化,SCI論文是進行國際科學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點一定要釐清。

還有一個問題: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那麼,要把什麼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呢?再說直白一點,就是今後要依據什麼標準、要建立什麼樣的評價體系?

兩部門的《意見》中提出,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創新質量和貢獻,都是實實在在的,比虛頭巴腦的量化指標更實際、更科學。可是,到底什麼是“創新質量和貢獻”,怎麼對此進行判斷和比較,卻同樣是一大難題。如果沒有更明確、更細化的標準,恐怕也會淪為“務虛”,甚至由於標準模糊而催生新的暗箱操作,讓某些手握權力和話語權者找到新的權力尋租空間。

因此,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只是比較的籠統要求,“樹立正確評價導向”也只是一個開始,還不要高興太早,還需要分行業、分領域出臺細化的標準。同時,還要著力解決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高校“去行政化”,讓教育者和大學回歸本位、遠離浮躁和功利;二是改變高校少數人掌控大量公共資源的不合理現象,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相關組織的作用,給教職員工和學生以實實在在的監督權和話語權,讓更多的人參與資源的分配和決策。

期待有真正的改變,而不是僅僅是提出一個“導向”!

兩部門: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還不要高興太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