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紙糊套是嶂石巖的一個景區。穿過西塔臺村,便是澳門迴歸紀念碑林,一塊塊碑石鑲嵌在牆中,規模很大。

一處竟是岳飛手書的《弔古戰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這是唐代文人李華的文章,我曾在《古文觀止》看過,名為弔古,實是刺今,渴望和平,同情士兵,怎麼雕刻在這兒了?文不達題呀?岳飛也不可能到過這兒啦?哦!我想起來了,李華是贊皇人,唐代,贊皇李家是望族,曾湧現出李嶠、李吉甫、李德裕等名人名相。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與之相對應是將軍詩碑亭,四柱亭中臥有巨石,上面篆刻著張蘊鈺將軍的詩作:"穆滿登山封贊皇,境出層巒垂疊嶂------問津志石應猶在,漱蚌槐泉月朗朗。"仔細看去,張蘊鈺也是贊皇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第一任核試驗基地司令員,抗日時期,"冀西十三縣,贊皇是模範",曾在此——太行軍區一分區擔任過副團長。原來,這一文一武,一古一今,都是贊皇名人,"千古名縣",將其文章、詩作雕刻於此理所應當,值得贊皇人驕傲。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踏著紅石鋪路,我們來到了淮泉寺,這是一座千年古寺,環抱於群山之中,真可謂"自古名山寺佔多"。據傳,淮泉寺原叫石佛禪寺,明兵吏二部尚書喬宇遊歷於此,應主持和尚之邀,逐題改為淮泉寺。其實,槐泉寺應是槐樹的"槐",人們迷信,認為這個"槐"是"木鬼",不吉利,逐改成了這個"淮"。喬宇,我也有所瞭解,山西昔陽人,翻過嶂石巖就是。看《歷代遊記》有他的文章——《晉陽遊記》,多是描寫家鄉五臺山、晉祠、姑射山的文章,相鄰之縣,到此一遊也不足為怪。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從淮泉寺奔槐泉有兩條路,一組老弱殘兵從寺南徑直而去,一組相對強壯之人從寺北迂迴而進。一路風光秀色,經月亮石、萬涼島,忽見一長形巨石橫臥路旁,裂面平整,花紋呈現,似飛禽,如走獸,又彷佛像一條欲跳龍門的鯉魚,要不然怎麼叫魚石畫屏呢!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快到情人峽,更是滿目佳境,層層砂岩,赤壁紅牆,丹崖硃嶂,險峰裂谷,砥柱磐石,峻峭危聳,陡立曲折,如畫如屏,山勢重疊,綿延不斷,這就是嶂石巖地貌的命名地。嶂石巖地貌與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堪稱中國三大砂岩地貌。嶂石巖地貌更有別於其他,主要是由易於風化的薄層砂岩和頁岩形成,紅砂細紋,層層疊疊,獨有特色。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我們這些所謂強壯之人再也沒有勇氣攀登那情人峽了,那都是年輕人的事,年輕人幽會的地方。稍事休息,便向迴音壁走去。嶂石巖素有"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之說,這真是名符其實的崖臺——石棧道,千仞石巖,竟然橫空出現了一米多寬的平臺。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漢中的古棧道——褒斜道、子午道我都去過,那都是山間鑿石打孔插棍鋪橋搭建起來的,這好像是天造地設自然形成的。人們喊叫起來,"我來啦——""我來啦——"大地迴音,高山迴音,峽谷迴音。我也試了試,"哎,嘿嘿——""哎,嘿嘿——"馬上反饋回來,大自然就是這麼鬼斧神工,就是這麼奇妙,這就是迴音壁。1997年載入了"吉尼斯世界大全",堪稱世界之最。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它的迴音與地勢山形有關,"幾"字形狀,口小腹大,半成弧形,看來與北京天壇皇穹宇的迴音壁一理,只不過那是人工,這是天成。我們走著、試著,又見摩崖石刻"如響斯應",還有"曉天雨露"臧克家題字。哦!到了"雲崖散珠",仰頭看去,山泉散下,雨絲飄舞,連連斷斷,滴滴沙沙,彷佛像武夷山水簾洞的水簾,微風化珠,水線搖擺。人們靜靜地照相。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再一喊叫,"哎——""哎——",轉身就到了槐泉峪。這裡三面壁立,中圍一澗,泉水從石壁中"嘩嘩"淌出,這就是槐泉。相傳,周穆王伐犬戎追至於此,士兵一路勞頓,口渴難耐,周穆王拔劍刺向山崖,大呼"水來",果然劍到水出,從此,便有了槐泉,"萬古槐泉流不厭",從古流到今。它不僅是槐河的源頭,也是滏陽河的一個源頭。其實,這裡的泉水也是與地理結構有關,石灰岩雨後的雨水滲透到不透水的紫色泥岩上,破裂而出,便成了泉水,長流不息。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與先期到達的老同志匯合,會議終於開始,一個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我也忍不住即興胡謅幾句,"熟稔地方無視點,陌生環境有風光。文情頌晚迴音壁,眾友槐泉疊嶂香。"其實,後兩句是雙關語,特別是後一句還諧音"懷泉文章香"。這是誰選的地方,真好!寓意著文思筆力像山泉一樣長流不竭。

青山作證,赤壁作證,槐泉作證,會議與文藝結合,形式與內容統一,環境與心情齊步,別開生面,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掌聲、歌聲、笑聲,寂靜的山林喧鬧起來,驚動了山巒,驚動了晚霞,夕陽無限好,只在肯揚鞭。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下山了,步履顯得那麼輕盈,心情顯得那麼舒暢,彷佛打開了一扇窗戶,片片的漆樹——"王八樹"會咬人、粘身,也不在乎,穿過它,甩掉它,一會兒又到了淮泉寺,紙糊套真像個大口袋,既是起點又是終點。我漸漸明白了這裡為什麼叫紙糊套,"地之曲處為套",黃河河套不就是地處河曲之間嗎?當然,還有形象思維,層層疊疊的薄砂岩,不正像一本一本摞起來的書嗎?要不然怎麼叫頁岩呢?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據說,真正的意思,紙糊套原來本並不叫紙糊套,而是叫枳固套。明末,闖王李自成從北京兵敗後,有一部南撤義軍就佔據了這裡,與清軍抗壘。這裡山勢險峻,地形複雜,層層疊疊,陡壁千仞,宛如高高城牆,峭壁開合,進可攻,退可守,當時就叫枳固套,意思是固如金湯。至今這裡還有哨石、石門、大王臺當年李自成義軍的遺蹟。清軍雖然久攻不下,但也瞧不起他們,什麼枳固套,簡直是紙糊套,意思是不堪一擊。後來,久而久之,清軍採取收買、招降政策,還是收編、遣散了這些義軍。從此,枳固套便改叫為紙糊套,大有輕視藐視之意。


嶂石巖 紙糊套 竟是李自成兵敗義軍佔據的地方

不過,我認為還是把現實與歷史結合起來為好,這樣,既有形象思維,又有歷史典故,就把紙糊套的來歷解釋清楚了。還是當地民謠說得好 "層層疊疊紙糊套,萬丈紅綾嶂石巖",風景確實不錯,我想再湊上兩句,"歷史現實兩相合,今朝盛世換新顏",就把兩個景區高度概括、形象介紹了。

九口2019-12-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