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創新成功率高?專家:這些軟實力值得借鑑→

發達國家創新成功率高?專家:這些軟實力值得借鑑→

本期提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分析了美國、以色列、韓國和德國的創新模式。他指出,發達國家在創新軟實力方面有很多長處,值得我們去借鑑

發達國家在創新軟實力方面有很多長處值得我們去借鑑。

美國

美國硅谷之所以成功,它起源於硅谷周圍有13所大學,這些都是知名大學。這些大學裡有很多年輕人,他們有這種創新衝動。年輕人帶著創意到硅谷去了之後,他們的大學要給予足夠的支持。這些老師帶著他們的知識、經驗去幫助這些學生,給他們作商業模式設計,讓年輕人在發展的初期就知道後邊的路是什麼,後邊的前景是什麼,他就有一個基本的發展方向。硅谷的發展跟風投和金融體系的推動有很大關係,比如說這個技術只有10%的成功希望,那麼創投就進來;到了有50%成功希望的時候,商業銀行開始介入;到80%的成功希望的時候,一般商業銀行就開始進入了。還有第三個特點,就是產業追著技術走。我們傳統的是技術向產業推廣,但是有了硅谷之後,那是推動信息高速公路。有很多新興的產業找不到好技術,就跑到硅谷來,跟著各個小公司,就是年輕人的小公司,跟著跑,是產業追著技術走。在硅谷創業的這些人,他們經常說一句話:“我們來這兒不是為了我們短期的效益,我們為了有一個長遠的預期。”他們提出一個說法:短期的激勵是待遇,中期的激勵是預期,長期的激勵是發展環境,是實現人生價值。他們說的這些話,使我們有所感觸,這就是他們認為環境很重要,軟實力很重要。美國東部也有一個創新中心,那邊有32所大學,我們到麻省理工和哈佛之後,參觀了創新實驗室,創新實驗室裡有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各個學科的設備,那些大學生只要有了好的想法,就可以到那些實驗室去進行試驗。但是其他知識不知道怎麼辦呢?在麻省理工或者哈佛,教學已經進行了大幅度改革。 優質的教材和優質的課堂的視頻材料,已經形成了慕課教學方式,就放在網上,這些學生需要什麼知識,就可以去學什麼知識。

以色列

以色列在創新環境建設中有幾個獨到之處。第一個獨到之處就是知識挖掘,他們特別能夠在知識的海洋裡邊去挖掘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到特拉維夫大學去訪問,瞭解到在大學裡邊專門有這麼一批教授是為了研究文章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基礎研究所有的發現在文章上發表,世界公開的,他們這些教授就研究世界各個國家高質量雜誌的文章裡邊,它的知識點是什麼,這些知識點有哪些可以轉向技術,再往下推,可以轉向產業、轉向市場。他們研究了這個之後,他們有什麼發現,說某一項技術、某一項發現可以向市場推進,他們專門就開始組織專利,然後組織企業來進行研究、投入,組織金融就進來了。他通過這種知識的新發現,二次開發來解決產業化問題。這些教授他們的聲譽很高,因為他們能力也很強,既懂高深的前沿的技術,也懂產業和市場,這批人帶動了以色列或者推動了在以色列的很多的前沿技術,發展得非常之快。應該說有一批伯樂,他能夠發現千里馬在哪兒。

韓國

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韓國小船也造不了,電子工業幾乎沒有,它的汽車工業也還沒起步。韓國的工業體系非常落後,只有一些小廠,但是他們要想翻身。那個時候要翻身,那些小工廠實力很弱,怎麼辦呢?韓國採取了一個舉國體制,國家出錢專門組織韓國的科學家以及國際上科學家,研究韓國所需要的關鍵共性技術。它把所有這些共性技術由國家購買,向韓國的所有企業開放,使很多很多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技術能力大幅度提高,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從傳統農業、輕工業逐漸轉向了重工業,它的舉國體制戰略從技術到產業,然後到市場,一步一步往下走,它產業的發展與人才培育是相結合的。那時候韓國提出一個口號,叫身土不二,身是身體的身,土是土地的土。不管是科學家和企業家,你的前途、發展,必須要和國家長遠發展相結合。身土不二有一種國家情懷,在那種口號的激勵下,科學家向前邁進了一步,許多大學辦得越來越好,有些企業也不斷髮展。20世紀 90年代之後,他們也開始在國外建立了許許多多的研發機構,一步一步往前走。

德國

德國也是一個創新的國家。德國的創新體系或者它的軟環境是怎麼建設呢? 我們也進行過許多許多調研,最突出的有三個結論:第一個結論就是德國在創新的構架上是非常完善的。它的創新構架有政府職能,就是教育與研究部。在宏觀戰略佈局上要不斷更新,不斷調整。另外一個體系,就是德國有很多的研究聯合會,有搞基礎研究的,也有搞成果轉化的機構,也有平臺建設,這個四套體系並駕齊驅。創新鏈條的各個環節都有專門的機構去向前推進。另外,在德國的教育或者人才培育體系中,它有一個突出的概念,人才是多種類型的人才。說世界上人才分三大類,第一大類叫精英,佔世界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第二類人才,應該叫操盤手,幹什麼成什麼,你要把任務交給他,他能夠順順利利給你完成,而且能把這個隊伍組織起來,能把事情辦好; 第三類人才就是一般勞動者,占人口的總數90%以上。德國的教育體系,特別重視創造型人才、創新人才的培育和激發。其實每個人都有特色,人才培養中就是想方設法發掘每個人的潛質和潛能,這個人可能一生中就在某一個領域上發揮作用。德國的創新服務體系很完善,已經經歷了一、二百年的磨練過程。大學裡有一個專門的職位就是創新導師,並不教課,也不專門搞研究,他是要輔導這些年輕人,在創新過程中如何能夠走向成功。這些學生找到創新導師,能夠隨時提問題,創新導師能夠給他引薦,像這些技術學什麼課程,這些技術可以找哪些企業去溝通,你要是發展這個技術,需要資金的話,有哪些金融機構可以幫助你,他們就是一個引路的人。還有一個我們在社會上也看到,創新服務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非常多,而且很專業化。有這些創新服務機構、創新者出現了問題,就知道去找誰幫助解決各類問題,他不熟悉的這些事情有人幫著他做,這就是創新服務體系。

更多精彩,2月22日21:30,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為您深度解讀《如何給創新一個機會?

发达国家创新成功率高?专家:这些软实力值得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