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元哥說歷史


“子午谷奇謀”後世有人認為是偽作,豹眼認為不無道理。

魏延也是名將,難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高嗎?如果魏延真以為可行,那還是勇武、謀略雙全的魏延嗎?

01

子午谷奇謀

魏延自己帶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城下,駐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潰逃;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取郿縣,與魏延在長安回合。

作為北伐的謀略之一,未嘗不可,看起來也很高明。

但任何一種謀略,必須具備相應的前提條件。作戰不是旅遊,到哪裡都寫著歡迎到此一遊。把人召集齊了,導遊喊一聲“走來”,就到了。

曹魏是有名的人才濟濟,對於西北戰局也不可能沒有預判。蜀漢伐魏可能的幾條路線圖,其中就有子午谷一線,曹魏能不清楚嗎?

因此,可能的情況是:

第一,魏延通不過子午谷,在到達長安之前被發覺、消滅,這個可能相對較小一些。

第二,魏延抵達長安城下,夏侯楙不戰而逃。

第三,魏延佔據長安,但諸葛亮不能按時抵達,魏延得而復失。

魏延認為: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意思是說,夏侯楙很年輕,又是曹魏家的女婿,憑藉裙帶關係被委以重任。其實,他不僅膽怯而且沒有謀略。

魚豢《魏略》也記載說:

"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就算夏侯楙膽怯,沒有謀略。那麼長安是西北重鎮,不可能就一個夏侯楙駐守吧。

夏侯楙逃跑了,不要說他是曹家的女婿,就是曹家的兒子,臨陣脫逃,也會被殺頭的。其他的戰將都不怕殺頭嗎?

長安城牆堅固,沒有足夠的器械,很難攻破。魏延長途跋涉,去哪裡帶這些器械呢?

即便魏延成功,但能否守住,還需要另一個前提,那就是諸葛亮必須及時抵達長安城下,諸葛亮能辦到嗎?

諸葛亮之所以不採納魏延的建議,是因為魏延派給諸葛亮的任務,諸葛亮不可能完成。

就是說,諸葛亮沒有能力按照魏延的安排,按時抵達長安城下。諸葛亮去不了,魏延自己去了,又有何用?

02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屢次北伐,最遠的一次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越過了秦嶺,到達了五丈原。

這是諸葛亮連續北伐,經過了三年精心準備之後,採取的行動。諸葛亮依然不敢渡過渭河,依北山而進,取武功,逼近長安。在武功就遇到了司馬懿大軍的抵抗。

這還是孫權出動大軍北伐,曹叡率領主要力量抵抗孫吳的情況下。

可見,諸葛亮從斜谷也好,從箕谷也罷,能夠抵達陳倉、武功就不錯了,抵達長安太難。

再說,三國時期,彼此之間的情報系統都很完善,大軍行動不可能做到保密。諸葛亮從漢中出發,抵達陳倉、武功等地需要時間,曹魏也會早有準備。

就說第一次北伐,馬謖據守街亭,諸葛亮大軍在祁山還沒有行動,馬謖就被張郃五萬大軍擊敗。

張郃這五萬大軍從哪裡來的?沒有預先防禦,會那麼快速抵達嗎?

就算魏延佔據了長安,就像前段時間回答過一個問題,為何不繞城而過,這就對上號了。

援救長安的曹軍,如果不能及時攻克長安,完全可以繞過長安繼續西進,將魏延與諸葛亮截斷。就魏延五千兵力,沒有能力與諸葛亮形成前後夾擊。魏延就是甕中之鱉,毫無生路。

由此看來,魏延不會不清楚這些道理,“子午谷奇謀”很可能是假的,諸葛亮不聽魏延的也就對了。


豹眼看歷史


我覺得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奇謀的不可行性太多。

當時,魏延提議由自己引兵穿越子午谷,孔明帶大部隊牽制,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只要計劃得當,然後出其不意的情況下,長安就可垂手而得,將來或能平定天下。但是這裡面存在的幾個問題使諸葛亮最終不能下定決心。
古代通信非常落後,各路軍配合困難,而且子午谷不易通行,魏延就一定能在10天以內穿過子午谷進抵到長安城下?如果長安守將堅守不出魏延沒有攻城器械怎麼辦?諸葛亮大軍出斜谷走棧道,又能否30天內趕到長安?曹真大軍如果截斷後路的糧道該怎麼辦?在關中平原以蜀漢那點步兵,如何面對曹魏的反撲?這些不確定因素都不得不讓謹慎的諸葛亮思考!


再說了,即使佔領了長安,我覺得也很難守住,你沒拿下潼關,曹魏就佔據戰略主動。而且當時長安城在董卓之後,已是一片廢墟,得到的也不過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即使成功,那就會演變成魏蜀之間的決戰,只會便宜了東吳。因此,在資源地盤人力都不及對手,變數又太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冒不起這個險的。


歷史拾辰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是諸葛亮不敢一試,而是諸葛亮不給魏延任何表現的機會。

蜀漢發展到了這個階段,軍中老將已經所剩無幾了。

魏延是當之無愧的蜀漢軍中砥柱,但是諸葛亮可不容許魏延做大,因為魏延和諸葛亮不是一路人。

諸葛亮身為丞相,是蜀漢行政最高長官。

照道理,北伐這種事情,諸葛亮定好方針,分派大將去執行便可以了。

但是諸葛亮要自己掛帥出征,因為他要牢牢地抓住兵權,這也是蜀漢給人軍中無大將的一個間接原因。

諸葛亮是謀士,謀士是需要依附他人行事,不可以自作主張的。

但是諸葛亮這個級別,除了主公,無人可讓他依附。

所以,諸葛亮出征,便政事、軍事都要自己一人抓,行軍佈陣他要操心,後勤補給他要操心,每一仗無論大小他都要操心。

這樣不把自己累死才怪,而且越是這樣,要顧忌的事務越多,打仗越是進度緩慢。

諸葛亮又不肯放權,大大小小事項都要經過他手才能執行。

這樣子怎麼和司馬懿去打?

至於魏延,不管出子午谷這個計謀可不可行,只要是魏延說出來的,諸葛亮就不會同意。

這要是萬一成功了,不是蜀軍能不能打下長安的問題,而是魏延的威信上升的問題。

諸葛亮本來就忌憚軍中有人超過他的威信,加上魏延一直和諸葛亮走不到一塊,自然是要打壓了。

而且諸葛亮為了不使自己威信掃地,打仗更是小心謹慎,一點危險也不敢擔。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諸葛亮幾次北伐中原都沒有成功,在其中就有魏延建議給他五千精兵,通過子午谷奇襲長安,達到突然效果,佔領了長安對以後的戰局是極其有利的,只是諸葛亮沒有采用,謹慎的諸葛亮害怕冒險和賭博,不想賭一把,除了這些,也有諸葛亮的私心作祟。

諸葛亮是丞相大權獨攬,他不想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力,而魏延可是有勇有謀啊,萬一魏延真的偷襲成功了,而且佔領了長安,那就是大功勞了,到時魏延上位就威脅到了諸葛亮的地位啦,別看諸葛亮很牛,其實蜀國大把人老他不順眼,劉禪也是不滿諸葛亮的,一旦魏延偷襲成功立了功勞,劉禪肯定扶持魏延和諸葛亮對抗,以達到遏制大權在握的諸葛亮呢!諸葛亮當然懂這個道理,也就拒絕了魏延的建議。說白了,有功勞也是我,有我諸葛亮在,什麼人都別想出頭,更別想爬到自己頭上。其實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計謀挺划算的,就五千精兵而已,輸了也不會傷筋動骨,成功了就達到巨大的效果,看魏延是戰場老兵,成功的可能性挺大的,諸葛亮自然害怕魏延搶了自己的功勞,所以也就阻止了魏延的行動。職場的權力鬥爭一直都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子午谷出兵太過冒險,會打亂了諸葛亮的部署,如果魏延偷襲成功了,必然之前的部署計劃全部廢止,要重新規劃,還是按照魏延的行動來部署,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北伐只有一個頭,那就是諸葛亮,什麼戰術安排都聽他的,這樣諸葛亮心裡才有底。如果魏延奇襲長安,魏國迅速作出變動,那時戰爭信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傳輸總是延遲,你魏延佔領了長安,魏國必然派重兵包圍,甚至邊境也加強了部署,到時計劃就全打亂了。魏延被包圍,諸葛亮是兩頭顧不到尾,收不到魏延的信息,到時就亂了,諸葛亮也就沒信心把握住整個戰場態勢,對諸葛亮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如期冒險偷襲,還不如按照原來計劃行軍,至少輸了,心裡也服氣,畢竟都是自己搞的,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魏延身上,何況諸葛亮是謹慎的人,有時優柔寡斷,沒有把握的事絕不下決斷,所以諸葛亮不採取魏延的建議。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亮謹慎的性格適合在政治上混,不適合在軍事上面。戰爭有時需要冒險,總是循規蹈矩的,哪來的出奇制勝啊,都按照規則來打,誰都可以領兵打仗了,你諸葛亮憑什麼高人一頭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只看過一遍《三國演義》,瞭解很不深刻。總覺得對魏延有點不平。長沙之戰魏降劉以後,就因為是主降派,諸葛亮就一直認為魏延有謀反之心。始終不與重任,並處處挍難壓制其工作積極性。本人以為,魏延的謀略,武功應與關張趙馬黃齊名,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充分發揮其軍事才能。打贏北伐戰爭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在葫蘆峪戰役中,諸葛亮竟然想治魏延於死地而後快,這是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貽誤戰機,造成內耗犯下的很大的錯誤。先前因錯用馬謖造成街亭戰役之失敗,可見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判斷有失,類犯錯誤。總觀六出祁山的北伐戰爭,目的是正確的。總體情況是打了一場消耗戰。西蜀本來地區小,戰略物資供給不足,軍力薄弱,是經不起消耗戰的。自己費盡心機,操勞一生,最後在五丈原祭燈之時,不幸又遇到重要軍事情報,魏延又誤闖禁地造成大禍。諸葛亮在臨終之際,還不忘治魏延於死地。又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所以說我總感覺魏延叛國是不可能的,死是冤枉的。


品山103510031901


諸葛亮自恃才高,大權獨攬,卻沒有曹操唯才是舉的胸懷,導致蜀國人才凋零。

例如,當年入川,一群大將齊心協力、拼死奮戰、千辛萬苦,抓住劉璋手下川中大將張任。就因張任不投降,輕而易舉給殺了!還美其名曰成全他忠義不事二主的美名!

卻不知嚴顏、黃忠、已經曹操手下張遼,誰不是罵聲不絕,誓不投降,而被放了之後才被感化?

即使他真不降,放了也沒害處。例如關羽不降曹,但也不害曹。何況劉璋大勢已去,不投降的張任有何害處?

魏延是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跟隨朝不保夕的劉備。如果像文聘一樣跟隨曹操,可以少吃許多苦。

魏延在蜀軍中,地位僅次於五虎將,戰功僅次於關羽、張飛,智謀在五虎將之上。五虎將之後,他是名副其實的軍中第一號人物

而魏延開會時愛發言愛出計謀,掃了諸葛亮的面子(事實諸葛亮極少像曹操那樣採納別人意見)。寧可重用馬謖、陳式、廖化,也要壓制魏延。

諸葛亮一生只看中一個人,就是姜維。為了給姜維掃清接班的路障,不惜殺掉魏延,理由竟然是看相,說:魏延有反骨!

若魏延真反而投曹魏,別說馬岱殺他,在路上遇都遇不到魏延。可惜姜維獨木難支蜀國大任。

姜維此人軍事的確一流,也愛窮兵黷武,從而加速了蜀國滅亡!


碧水青山0


諸葛亮沒有現場把魏延砍了,已經說明他說一個敦厚仁慈願意給下屬犯蠢機會的好領導了。

大部分人都在討論魏延有沒有可能帶領五千精兵穿過子午道攻克長安,可是這只是魏延子午奇謀的一部分,而另外一個部分更是扯淡。

子午奇謀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魏延帶領5000精兵花十天時間穿過600裡的山路一舉攻克曹魏整個西北戰區的守備司令部所在城市長安,並堅守20天。

另外一部分,在此期間總計三十天時間裡,諸葛亮帶著部隊從祁山北上,打爆整個雍涼二州的防禦體系,和魏延勝利會師。

一句話就是諸葛亮carry全場,以一打五吸引敵人全部火力,魏延負責邊路一邊喊666一邊拆塔上高地。

仗能這麼打幹嘛還子午谷?一起抱團一波流來一場碾壓局不是更棒棒噠?

魏延這個方案過沒過腦子我不知道,我只看到給領導諸葛亮挖坑的滿滿惡意。


玩懷舊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一個疑問!!!

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魏延只不過要幾千兵馬,外加上幾千後勤隊伍,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北伐大軍至少有十萬左右,只是分出幾千人馬,完全影響不了大局啊!況且一旦魏延打贏了這一仗,正面大軍就可以平取關中;即便失敗,至少也可以給正面大軍分減足夠的壓力嘛!以小賭大,諸葛亮為什麼不敢一試呢?

一個困惑我很久的問題……

甚至還寫過很多類似的文章,認為諸葛亮當初應該考慮一下魏延的計謀,或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說不一定。

直到後來,我漸漸才發現。這哪跟哪啊!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原因,壓根就不是出在魏延的計謀可行與否的問題上……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肯一試?為什麼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申明一點,對《魏略》所說的“子午谷奇謀”,筆者是不怎麼贊同的。畢竟此事件發生在蜀國,嚴格的說甚至都未發生過,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魚豢身為魏國的私家撰史人,他得到的,大概只是一種遙傳以及注入了他的個人猜想。

所以!大將魏延進獻奇計一節,單以《蜀書》為準……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計謀,並非意在否定魏延制定的戰術奇謀,而是在大戰略方向上,兩人出現了絕對的分歧。

——先來了解一下魏延的“奇計”

且看原文: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參考,《三國志·魏延傳》

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

既然是會師於潼關,也就是說,魏延的奇兵與諸葛亮的正面大軍,兩軍的戰略目標,都鎖定在了潼關隘口。

——魏延的行軍路線:

想要襲取潼關,唯一的行軍路線,就是走子午穀道。從子午穀道,繞過長安往藍田方向,利用華山隱蔽行軍進取潼關。在敵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襲擊將其拿下。魏延拿下潼關的戰略目的,非常清晰,據潼關之險,阻斷曹魏中央大軍援助關中地區。給諸葛亮拔取關中爭取足夠的時間。

——諸葛亮的行軍路線:

既然魏延給他指定的戰略目標是會師潼關,那麼!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就不可能是之前的平取隴右地區了。如果從隴右出發,時間上根本就不允許。從隴右打到潼關,在每戰必勝的情況下,至少都要上百日。等他到的時候,魏延都被打穿了。所以諸葛亮的行軍路線,只能走斜谷道,攻擊右扶風郿縣地區,進取長安,才能在短時間內與魏延會合。

魏延的總戰略藍圖:

魏延——子午谷——潼關

諸葛亮——斜谷——右扶風——長安——潼關

戰略目的:會師潼關,拿下關中地區。

這麼一看,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的主要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兩人制定的大戰略方向出現了分歧。毫無疑問,諸葛亮肯定會選擇他自己的戰略方向啊!


諸葛亮的戰略方向是什麼?

且看原文: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軍攻祁山。——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

同樣選擇的是兩條進軍路線,不過主力方面是從坦道平取隴右地區。而出箕谷的,是趙雲、鄧芝的一支疑軍。

顯然!柿子要撿軟的捏,諸葛亮現在最感興趣的,不是關中地區,而是平吞隴右五郡。對於諸葛亮來說,如今去動曹魏的關中地區,時機還不夠成熟。畢竟關中對曹魏來說,相當於心臟外面的表皮,拿了關中,就等於說威脅到了曹魏的心臟。

如果你威脅到了曹魏的心臟,那麼!孫資制定的據城而守,以國力拖垮蜀、吳兩國的策略就不存在了。

曹魏的心臟都被你捅了一刀,那他還閉門發育個鬼,直接就得幹你。

魏國將會大興王師,與諸葛亮一決高下,即便讓東吳坐收漁利,都會在所不惜。

所以諸葛亮不敢先動關中地區……

按照他的戰略路線來看,即便拿下隴右之後的第二個目標,明顯也不會是關中地區,而是比較偏遠的涼州地區。

總論:諸葛亮拒絕“子午谷奇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戰略方向不同。


愛尚文史


諸葛亮在我國一直是智慧的化身,被稱“其智近乎妖”,諸葛亮在幫助劉備建立政權後,立志北伐恢復漢室,諸葛亮北伐之時,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可是諸葛亮拒絕了。



事實上,所謂“子午谷奇謀”指的是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甚至試都不試,這是為什麼呢?

‖蜀漢軍隊人數少,分兵是忌諱


三國時期三足鼎立,曹魏和東吳的實力遠勝蜀漢,夷陵之戰的失利使得蜀漢元氣大傷,從此無力東顧,而另一方面由於偏安一隅,益州之地人數遠不如中原和江南,人數少自然軍隊人數也受到限制。諸葛亮每次北伐帶領的軍隊人數都不多,面對秦嶺古道,分兵是忌諱,是以諸葛亮不願意分兵作戰。

‖秦嶺古道險峻,子午谷奇謀有隱患

在我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出了名的,而秦嶺古道也不遑多讓。秦嶺古道險峻,而子午谷作為其中之一,只有一條小路可以出入,魏延的奇襲其實是有隱患的,人多不利於展開,而人少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倘若魏軍在此設伏,魏延的孤軍有可能被包了“餃子”,是以一向謹慎的諸葛亮拒絕了他的建議。

‖諸葛亮北伐的深層次含義

三國之中,蜀漢最弱,曹魏最強,在當時蜀漢想北伐成功,恢復漢室難度很大,這種情況下,蜀漢假如休養生息,曹魏也休養生息,蜀漢政權可能更沒機會成功,為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經常出戰,以北伐的名義去騷擾曹魏,不給對方機會,而自己也可以由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這是諸葛亮北伐深層次的含義。既然只是為了以戰養戰,那麼魏延的建議就沒有實施的必要性,是以諸葛亮會拒絕。

總而言之:諸葛亮會拒絕魏延的建議,甚至試都不試,首先諸葛亮用兵謹慎,其次魏延的建議有缺陷,最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決定了魏延的建議必然不會被實施。


源稚生


威嚴的額“子午谷奇謀”是出自諸葛亮北伐時期,由魏延提出的一個奇襲長安的計劃,大致內容就是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吸引魏軍的注意,魏延親自帶領5000精銳部隊走進攻長安最難走的子午穀道奇襲長安,計劃一旦成功,他拿下了長安,諸葛亮大軍就能順利出祁山,北伐則可一戰而成。

要討論“子午谷奇謀”的問題,我就避不開諸葛亮北伐的情況,下面簡要分析一下:

諸葛亮北伐形勢

諸葛亮北伐開始於公元228年,就當時的國力來說蜀國遠不及魏國,而且從漢中出發進攻長安的五條路,自西向東為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谷。

其中兩條平路,為祁山道和陳倉道。從距離上來說,東邊的三條道為崎嶇的山路,諸葛亮一般喜歡走祁山道和陳倉道,因為好走,所以軍糧運輸方便,但缺點就是離長安最遠。這也和諸葛亮性格有關,他一生謹慎,不太喜歡用險。

最西邊的子午穀道是最冷門的道路,因為子午古道是最為崎嶇的,也是最難走,且距離也比較遠。

從國力上來說,蜀國人口不足100萬,能動員的兵力最多在10萬人左右。魏國人口在450萬左右,能動員的兵力至少在40萬以上,當然也不會全部用來防守蜀國,還要防守東吳,按照歷史經驗來說每次蜀國大規模北伐,長安地區的魏軍一般在20萬人左右。

對於諸葛亮來說,國力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不容有失,從諸葛亮歷次北伐的情況來說雖然他沒有取得過多少實質性的戰果,但也從來沒有大敗,這與他謹慎小心是密不可分的。

相對於諸葛亮的謹慎來說,魏延屬於大膽型,畢竟是武將。

魏延的子午谷計劃

魏延在歷史上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具體來說,第一步,他帶領5000精兵和5000名後勤輔助人員,走子午穀道襲擊長安,大約10天左右能夠到達。

第二步,到了長安後,長安守將夏侯楙是個白痴,見我大將魏延來了肯定嚇得屁滾尿流,不是不戰而降就是跑了,總之我魏延會很輕易地佔領長安。

第三步,長安城內有足夠的糧食能讓他支撐20天以上,諸葛亮率領主力出漢中打到長安地區,把軍糧補給物資送到長安。

這個計劃歷來爭議很大,原因也在於人們一般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過於謹慎,打仗本身就是冒險,很多時候要敢於賭一把才能獲勝,而且即便沒有成功,也只是損失了5000人馬而已,這個損失也承受的起。但真正的軍事家雖然也會用險,但他們也會計算可行性,如果沒有可行性,那麼他們也不會用這個險。

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

第一,在損失上來說,雖然是5000人,但這5000人是精銳部隊,還要加上5000人的輔助人員,總人數為1萬人,對於動員能力極限情況為10萬人的蜀國來說,這個損失是無法承受的;


第二,從漢中走子午谷到長安,也不是10天就能到達的。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記載:

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時期的人,根據他的記載,在後勤比例為一比一的情況下,大概可以支撐18天,意思就是後勤一比一的情況下,糧食能夠支撐18天左右。魏延說的10天到長安是沒有考慮後路的情況下。後來曹真也曾經走子午谷偷襲長安,結果遇到了連日大雨,走了一個月也還沒走到一半,結果在路上遇到蜀軍埋伏被打了回來。明末時期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曾經走過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時間才走了出來,結果大量明軍在子午谷口等著他的到來,一戰下來高迎祥全軍覆沒。

▲第一代闖王高迎祥走子午谷,結果明軍在谷口堵了大門一戰下來就全軍覆沒了

所以魏延的計劃中5000精兵加5000雜兵10天到長安不管是從後勤來說還是在速度上來說都存在很大的風險;

第三,就算魏延能夠順利到達長安城下,前提是夏侯楙是個智障。但是夏侯楙的智障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為了展現諸葛亮的才智,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主動出來送給諸葛亮打,被打成了豬頭,兵敗逃亡。

▲《演義》中夏侯楙被黑化成了一個廢物,但實際上很難說

根據歷史事實,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和曹丕是好朋友,娶了曹操的女兒。他的特點就是喜歡做生意,在長安開了很多的酒館,不喜歡打打殺殺。實際上在諸葛亮北伐前他就被調離了長安,到魏國中央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這不是魏延說了算的。

另外長安城在史上許多王朝在此建都,城高牆厚,不容易攻下,蜀軍攻堅能力一向不強,況且魏延部隊都是輕裝前行,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到了長安能攻下來麼?

所以長安不容易拿下。

第四,即便魏延能夠順利到達長安,能夠順利拿下長安,也要守住長安至少20天。鎮守長安,要守潼關,要防止魏軍繞過潼關從黃河下游而上的路線、要防止從荊州過來的武關道、以及長安西部的魏軍部隊,可以說強敵四面環繞,很難守住。可以想象,如果魏延帶著5000人守長安,東面曹真攻潼關,司馬懿繞過潼關從黃河下游攻過來,張郃從荊州走武關攻過來,隴右的郭淮從西面攻過來,四面圍攻,魏延能守住麼?

▲魏國有司馬懿、張郃這些大將,會這麼容易讓魏延得逞麼?

而魏國多為騎兵,蜀國多為步兵,從速度上來說蜀國軍隊追不上魏軍,到時候諸葛亮也很難救援魏延。

所以長安即便拿下也很難守住。

綜合以上來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要滿足的條件太多:一是行軍速度足夠快,10天內能到長安;二是走子午谷的時候沒有遇到埋伏;三是到了長安後夏侯楙是個白痴;四是拿下長安後還要能守得住。從實現的條件上來說一個比一個難,個個都不容易,所以看似可行的“子午谷奇謀”實際上沒有可行性。

諸葛亮也是看明白了這些也就沒有讓魏延一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