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疫”將影響全球格局!中國要迅速行動!

中國戰“疫”,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中國勝。那麼中國勝世界接著就能勝嗎?曾經看起來是,但現在看起來不一定,因為日本、韓國、伊朗情況都出現了變化。

武漢戰“疫”將影響全球格局!中國要迅速行動!

莫說伊朗,就是日本、韓國,政府重視程度、民眾警覺性與中國差距都太大了,一些落後國家甚至對疫情處於漠視不管的狀態。如果不能及時控制,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有擴散風險。已經有專家認為,該病毒有可能會長期存在人間。種種跡象表明,新冠肺炎在中國正在被控制,而在全球範圍內的防疫形勢卻越來越不樂觀。

關於這次新冠疫情,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生物防疫領域的事,從開始就與全球政治聯繫在了一起,與大國博弈聯繫在了一起。

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基本沒給中國提供實質性幫助,落井下石的事倒是沒少幹。坦率說,美國政府提供的幫助還沒有比爾蓋茨多,比爾蓋茨基金會至少給中國捐了500萬美元(承諾捐不超過1億美元,但那是針對新冠領域,並非只針對中國,到底捐多少和捐給誰是未知數,這個大家不要看那些熱炒造謠的話,看正兒八經新聞)。而且,從美國最近的行動看,已經開始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的母國埃塞俄比亞進行了公關,蓬佩奧日前在訪問埃塞俄比亞時承諾,將對埃塞俄比亞進行新的政治改革援助。

然而,當全球疫情有了擴散的態勢,這場疫情給全球所帶來的格局影響潛力,可能要比我們原來預想得大得多。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開始假設,如果新冠肺炎在全球出現大流行怎麼辦?如果新冠肺炎長期伴隨人類怎麼辦?這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政治問題,因為它獎直接影響世界經濟、國家交往與合作,會影響地緣乃至全球格局,這些都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大事。

那麼,如果疫情出現上述變化,它會怎樣影響全球格局?其影響的機理又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自美國2010年開啟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世界上發生了很多大事。譬如,2010年後美國通過東海問題、半島問題、南海問題、臺海問題、香港問題給中國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另外美國還在中緬、中印、中新、中越、中菲之間製造問題······在過去兩年,又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科技戰,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美國不僅對中國如此,對俄羅斯更不手軟,美國為首的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烏克蘭問題急劇惡化,自2014年以後對俄經濟就是封鎖狀態,到今天都還未解除全面制裁。

美國還試圖推動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控制,譬如要求盟友增加軍費以提升其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控制能力,試圖建立美日韓聯盟的“東方小北約”和“中東北約”(特朗普名字都起好了,叫“NATOME”,“ME”為中東地區英文名稱“Middle East”的首個字母縮寫),美國搞全球軍事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美國推動這些事情,主要是想達到三個目的:

一、軍事上,逐漸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化的北約軍事體系,提升美國在全球的軍事控制能力,形成對中俄等國的軍事包圍。

美國為什麼要求盟友們不斷提升軍費?是真的全球範圍內敵人更多了嗎?非也!現在,針對美國的軍事同盟早就沒有了,華約早就解體了,美國軍事上一家獨大,誰會和美國對抗?美國那麼做,是因為美國認為自己的經濟力量已經無法維繫其全球霸權了,是要讓盟友分攤其維繫霸權的費用。

同時,美國在努力提升自己在北約的指揮權,美國要在美國本土和德國建立兩個新的指揮中心,就是要提升美國的指揮能力。過去些年,美國還在試圖將北約影響力擴大到東亞、拉美、中東北非地區。北約已經開始在拉美地區擴展,哥倫比亞已加入北約,現在美國正在試圖推動海灣國家加入北約,美國刺激伊朗和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和伊朗為首的什葉派之間的對立,目的之一也在於此。

與此同時,為了對付中國和俄羅斯,美國不但在東歐、東亞部署反導系統,去年又單方面撕毀《中導條約》,目的也是在未來在歐洲和亞洲部署中程導彈,從而實現軍事上壓制中國和俄羅斯的目的。

二、經濟上,用貿易戰對全球貿易“切塊”,超越WTO建立以“美國優先”的新體系,爾後逼迫WTO按照美國要求改造。

先是在2014年借克里米亞聯合西方封鎖了俄羅斯的經濟,2018年開始再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同時逼迫歐洲盟友、日韓等國按照新的模式與美國合作。美國的目的,是想在經濟上打壓中國、圍堵中國。

特朗普為什麼現在一直在繞開WTO做事(別忘了,WTO是美國打造的)?美國政府的意圖,就是想打造新體系後,用新體系改造現在的WTO規則,讓WTO更加適合美國的利益,特朗普要求WTO改革目的就在於此。與此同時,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經濟上打擊中國,迫使中國就範。

過去,美國推動經濟全球化,是以美國規則和標準為核心推進的,但在過去20來年的發展中,美國發現在WTO之中,美國失去了對核心供應鏈的控制,中國成了世界供應鏈的中心,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要扭轉這一點,美國想做的就是重新對各大經濟體進行“連橫”,以破自己製造出來的全球經濟“合縱”局面。

只是,讓美國沒想到的是兩件事:一是中國經濟實力那麼強,美國單獨一己之力根本打壓不動;二是全球產業鏈那麼牢固,美國根本切割不動,而且切斷這些供應鏈最大受害者之一就是美國自己。

然而,在佔豪(微信公眾號:佔豪)看來,美國雖然貿易戰搞了兩年沒達到目的,但美國想繼續達到目的迫切心情是顯而易見的,否則就不會剛剛與中國簽署協議,就立刻開始以更大力度打擊華為,甚至還威脅切斷對C919的發動機供貨。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新冠病毒爆發了,這個病毒如果全球蔓延,將會對這一切都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在後文再進一步詳細說。

三、政治上,基於上述兩個基礎上,美國想推動的是將中俄圍堵起來的“新冷戰”。

美國做上述一切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最終複製當年的冷戰模式,用西方的經濟和技術優勢拖垮中國和俄羅斯。然而,如果上述兩點做不到,這第三點的“新冷戰”肯定也做不到,所以美國在軍事上、經濟上對中國、俄羅斯的打壓可謂是不遺餘力。

說回到新冠病毒對未來全球政治形勢的影響,其實和上述邏輯是一脈相承的。過去二三十年,由於全球化推進得非常成功,世界經貿投資的聯繫已經非常聯繫,大家已經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所以美國打貿易戰也好,搞其他政治軍事動作也罷,都未能真正達到其最終想達到的政治目的,恰恰相反,由於中國經濟對全球的驅動(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不但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一大製造國,中國GDP增長佔世界經濟增長一直超過三分之一強),世界經濟聯繫反而越來越緊密。

哪怕是美國自己,在過去對中國打了兩年貿易戰的情況下,中美經貿聯繫也依然沒有傷筋動骨。對於這樣的大勢,美國是一籌莫展的,最後特朗普迫於競選和經濟壓力,再次主動重返談判桌並達成第一階段協議,那也是無奈的選擇。

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了。

最初,美國想達到的效果是,藉機先推動各國切斷與中國的人員往來,後來發生的一切其實這個目的階段性已經達到了。然而,中國的組織動員能力太強大,控制疫情的進程遠超世界預期,接下來一旦中國控制疫情,圍繞各國解除對中國的通航只是時間問題,但美國也已經為此展開了公關,除了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施壓外,已經公關到了譚德賽的母國埃塞俄比亞。

當然,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美國想真正對中國傷筋動骨還是做不到的。但就在這個時候,情況又發生了一些新變化。

一方面,這個病毒潛伏期極長,已經有報道潛伏期超過一個月的病例,考慮到潛伏期的傳染性,這的確很危險,也有專家表示這個病毒可能會長期與人類共存。

另一方面,日本、韓國、伊朗以及一些根本沒有檢測報告機制國家的情況令人擔憂,日本、韓國已有初步的擴散態勢,伊朗更是不知道傳染源在哪裡,這一切都意味著病毒不但潛伏期長、傳染性強,還可能意味著長期存在人間,更有在全球範圍內爆發的風險。

如果真的出現了這些狀況,其直接效果就是可能會引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隔離,尤其是與中國這個全球製造業中心的隔離。那麼,如果美國做好兩件事,就可能達到其在前面10年都達不到的目的:

一、儘量保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疫情不出現大爆發。這樣就可以首先做到統一與盟友之間的關係,隔離盟友與非盟友。而現在的狀況看起來,病毒暫時只有在亞洲傳播得較快。

病毒在亞洲人之間傳播較快,這到底是因為病毒更加適合亞洲人種,還是因為歐美隔離做得好呢(中美之間人口流動在2017年是日均1.4萬人)?這個值得持續關注。畢竟,病毒對不同人種體制的適應程度歷史上是客觀存在的。譬如,在劍橋拉丁美洲史和美國學者寫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就明確闡述了南美洲原住民的滅絕原因,主要是因為歐洲殖民者帶過去的病毒。歐洲人帶到南美的病毒,大約殺死了95%的原住民。

所以並不能絕對排除一種病毒更加適應不同人種的情況,但這個需要生物基因方面的研究和證據。另外,之前也有說法稱,病毒對亞洲人的感染能力是對歐美百人的五倍,但這種說法未獲權威證實。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病毒只感染中國人或亞洲人肯定是謠言,因為很早就有歐美白人感染了。

關於生物基因方面的研究還是交給專業的人,隔行如隔山,這個需要專業的人來回答。但從政治視角看,如果因為疫情造成國家之間的隔離,從而使得經貿人員往來成本大幅提升,那麼美國“連橫”盟友將變得更加容易,這個客觀存在的可能性是必須引起我們關注的,也需要我們去提前做預案的。

二、更早研發出疫苗和特效藥。所謂科技就是生產力在這方面尤其凸顯,有疫苗、有特效藥,這個病毒就一點都不可怕了,有病吃藥即可。但是沒有的情況下,就是現在這種狀況。不是每個國家都是中國,所以面對疫情像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是隻能放任,日本、韓國能不能防護得住也是未知數。但如果有了疫苗和藥,那意味著誰就擁有了話語權。

美國,顯然在生物製藥領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什麼美國一直說支援中國卻一直不拿出實質性的資源,既沒給口罩也被其他醫用物資,卻一直想盡一切辦法要往中國派專家呢?就是想更早拿到一手的數據和信息,拿信息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更快研發特效藥和疫苗。

美國一旦做好了上述兩點,意味著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對全球化的產業鏈進行分化,把各地區、各國分化為“孤島”就有可能了。爾後,美國再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科技優勢,對這些孤島資源進行單獨整合,把原來網狀的全球化的結構,重組為以美國為核心的新的中心化結構。

一旦這一結構形成,美國就能利用自己的市場、科技優勢,重組全球資源。如此結果,當然是對美國最有利,但對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以及全球經濟,都是重大傷害。而且,一旦全球各國的經濟走向“孤島化”,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將不復存在,全球的分工體系將重組。到那時,以中美的市場力量和科技實力,會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兩個極。

但是,很顯然,中國在科技以及消費市場的支撐力方面是明顯弱於美國的。雖然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市場,但那是建立在全球供應鏈核心基礎之上的,一旦中國不再是全球產業鏈的核心,中國工業製造的輸入輸出能力就會萎縮,中國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會大幅下降。畢竟,在中國金融投資以及更廣泛的技術服務業,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太大。在人民幣國際化才剛開始的情況下,一旦發生上述情況,中國的市場是必然會萎縮的。

所以,一旦進入美國想要的那種格局,中國的競爭力將明顯會弱於美國。換句話說,就是美國的優勢被凸顯出來了,中國的優勢將被弱化,然後美國的國家競爭力將會明顯優於中國。

因此,接下來中國抗擊疫情之後,做好四件事是非常重要:

一、中國必須更快研發出針對性藥物和疫苗。這個不僅僅與病毒搶時間,更是和美國搶時間,關乎大國命運和全球格局,意義是極其重大的,投入多少來做這件事都不為過。

二、建立對外醫療支援體系。必要的時候,中國需要派出人員來幫助相關國家,這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的問題,更是要保全球的供應鏈體系的問題,這是中國經濟的命脈,也是中國大國倡議、大國戰略能有力推進的保障。

三、建立防控網絡體系。這個不僅僅是自我防控,還包括幫助其他國家防控,幫助其他國家建立防控體系。這個世界,越平穩對中國越有利,越亂對美國越有利。

四、利用中國的工業能力,大幅提升我國防護裝備的生產能力,把中國的工業能力變成疫情防護的國家競爭力。未來,如果疫情爆發得嚴重,就可能會有國家要用其他資源換取中國的醫護資源的。

做好上述四點,我們一方面是要努力保全球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要借這些優勢提升我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從而讓以美國為中心、把中國排除在外的新體系無法形成,從而維繫現在的全球網狀供應鏈體系。

一場疫情,不但改變了中國,也正在改變世界,我們都需要適應新格局,都需要在新格局下繼續前進!要適應新格局,看清這樣的世界形勢意義重大!

很多人是看不到這樣的形勢的,請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