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佔優勢,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為什麼總是防守?

非想


魏國毫無疑問是第一強國,但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北伐只能防守,有著魏國獨特的原因,甚至司馬懿本身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曹魏自身政權不穩,沒有餘力全面消除蜀漢;二、蜀漢獨特地理形勢,易守難攻;三、司馬懿“養寇自重”,有意為之。

東漢末年,三國爭霸,魏國毫無疑問是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經過夷陵之戰和關羽大意失荊州,蜀國已經失去爭霸三國的戰略機遇期,可以說是諸葛亮也有心無力。同樣對於魏國,情況也不容樂觀,人才凋敝,尤其是曹魏宗族的人才凋敝,八虎候相繼隕落,門閥士族對曹魏政權的影響越來越大,東面還有東吳的威脅,當然司馬懿對諸葛亮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三國演義》中演義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休養生息,和東吳結盟,主攻曹魏,先後六出岐山。事實上,真正的歷史中,《三國志》中記載的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分別是建興六年春、建興六年冬、建興七年春、建興九年春、建興十二年春,而五次北伐無一例外全部以失敗告終,並最終在第五次北伐時病死五丈原。

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我寫過很多次,包括曹魏第二代宗族人物代表曹真和河北豪族代表張郃,都和諸葛亮的北伐關係密切。前三次北伐,並沒有司馬懿的參與,相反是被《三國演義》中說的一無是處的曹魏優秀宗族人物曹真統領全局,張郃街亭大敗馬謖,表現比司馬懿父子有過之無不及,筆者認為司馬懿對外用兵的軍事才能被過分誇大。

曹真病逝後,曹叡被迫啟用一直雪藏的司馬懿,也是曹魏宗族養尊處優,後繼乏人的直接體現。司馬懿正是這時候,經略雍涼,奠定了司馬家日後篡魏的基礎。司馬懿在對付諸葛亮北伐的過程,必然有著他自身的特點,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曹魏自身政權不穩,沒有餘力主動消滅蜀漢

曹魏表面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實際上在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為了稱帝,主動或者被動向門閥士族妥協,曹魏宗族勢力被大幅打壓,留下了後來曹植的《七步詩》,曹衝莫名其妙死亡,曹彰被禁錮,其他宗族開始養尊處優一無是處,第三代宗族代表曹爽高平陵之變中的愚蠢表現,就足以顯示曹魏在曹真死後無人可用。內部不穩,又怎麼可能有餘力主動進攻,這個不穩,指的是曹魏內部各方勢力內耗嚴重。

二、司馬懿遜色於諸葛亮,蜀漢易守難攻

司馬懿無論怎麼吹噓,筆者根據歷史,總體上司馬懿的才華是遜色於諸葛亮的,更比不上郭嘉,和周瑜相當的水準。

司馬懿既然遜色於諸葛亮,他自身很難主動出擊,進攻諸葛亮,只能被動防守。而且,當時曹叡對司馬懿是有明顯防範意識,司馬懿並不是完全掌握軍事大權。

除此之外,蜀漢的地勢也決定蜀漢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司馬懿作為外臣,進攻如果順利還好,假如出師不利,司馬家族的安危是要打上問號。

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司馬懿有意為之

司馬懿對外軍事才能遜色於諸葛亮,但強大的實力面前,完全可以彌補,司馬懿沒有把諸葛亮置之死地,一定有兔死狗烹的考量,這在歷代一方大臣都會考慮的事,韓信除外,韓信的愚蠢和他的聰明比足以讓他死無葬身之地,當然這和司馬懿沒法比。

司馬懿有意讓張郃追擊,借諸葛亮之手斬殺張郃,也是出於加深對雍涼軍事集團的控制。同時,藉助諸葛亮的存在,加深自己家族勢力發展,既能保全自身,又能發展自己,司馬懿真的是合格的大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摒除《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的神化,諸葛亮本人就是傳奇,唯一讓人詬病的就是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奇謀,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司馬懿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傑,奇妙利用諸葛亮的存在保全、發展自己,最終成為三國群雄第一贏家,唏噓。


白楊說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第一,軍事方面,當時魏蜀兩國各有自己的優勢。蜀國處於山區之間,而魏國處於平原之間,這就意味著蜀國佔據地利,易守難攻。魏國的騎兵適合在平原地區作戰,蜀國的山地令其優勢無法發揮。蜀國徵募少數民族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在打山地戰時具有很大優勢,比如說用蠻夷和青羌人組成的無當飛軍。這樣說來,雙方以上庸、漢中一線作為國境線實在是必然的,這正好是祁連山脈的劃分區。以北是廣闊的平原,以南是雲貴高原的山地,正好是蜀國的步兵和魏國的騎兵優勢分界線。換句話說,從士兵特點來說,誰也不易打破這條平衡線。而這條線上蜀國又有從山地到平原的優勢。

第二,才能方面。司馬懿曾數次和諸葛亮交手,幾乎是無一勝績。上邽失麥戰、滷城大敗退、木門折張郃、渭水被平推、武功水被射跑等,屢戰屢敗不得已才堅守。之後的遺其巾幗、千里請戰、死諸葛走生仲達更是千古笑談。可見,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確實是比諸葛亮有所欠缺,其採取閉門不戰的策略也就成為明智之舉了。

第三,當時魏強蜀弱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實力逐漸增強,自然會對蜀國形成碾壓之勢。從地圖我們可以看出,魏國面積幾乎是蜀國的三倍,而且佔據了當時中國經濟中心中原地區。蜀國不僅面積小,而且本身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南部更是被南蠻佔領。這樣來說,只要魏國用心經營好內政,其與蜀國的經濟實力肯定會越拉越大, 最終形成無可挽回的碾壓之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趣味歷史琪姐


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蜀漢的軍力與財力與曹魏比,相差懸殊,僅士兵比例就在1:4左右。蜀漢總人口不足百萬,曹魏總人口則多達四百四十多萬。蜀漢有十萬士兵,而曹魏的兵力則在四十萬人以上。曹魏在國力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一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曹魏的軍隊卻只能消極防守,苦苦支撐,疲於奔命,這真是讓人稱奇的怪現象。

諸葛亮做為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以超強的個人能力大幅縮小了兩國間的實力對比,並在實戰中佔據主動地位。

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曹魏派出了大將軍曹真迎敵。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笫四次北伐,魏明帝曹睿調遣司馬懿迎戰,司馬懿調兵遣將,令將軍郭淮和費曜襲擊蜀軍,被諸葛亮打得大敗,諸葛亮還趁機收割了很多的麥子。

司馬懿初戰不利,便堅守不出,採取消耗戰的方法,等待對方糧草出問題。果然,諸葛亮的糧草又出現困難,只能退兵。司馬懿趁機尾隨,但從不主動進攻。眾部將請戰未果,都嘲笑司馬懿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馬懿還是不為所動。

到了五月份,司馬懿在眾將強烈要求下,終於下決心與諸葛亮開戰,結果大敗,三千人被俘虜,吃了虧的司馬懿,把脖子一縮,再也不主動出戰。

六月,諸葛亮大軍全部回撤,司馬懿派張郃去追擊,諸葛亮設伏將張郃射殺。

此戰後,魏國眾大臣建議曹睿加緊整軍備戰,以防諸葛亮來年再來犯境。司馬懿卻說:″諸葛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果然,三年之後,諸葛亮才發動了第五次北伐。

曹睿仍然令司馬懿督軍迎戰,司馬懿還是選擇堅守不出,把諸葛亮阻擋在五丈原。諸葛亮由於擔憂糧草不繼,急於求戰,就給司馬懿送了一件女人衣服,希望能激怒司馬懿,可司馬懿也忍了,就是不出戰。

諸葛亮最終也沒能等來與司馬懿的決戰,不久就病逝五丈原。

司馬懿曾稱讚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司馬懿冷靜的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在自己的指揮能力稍遜一籌的情況下,明智地做出了正確的戰術安排。諸葛亮始終沒能打破司馬懿的拖延戰術,最終遺憾的星落五丈原。





大河橋下流


有人曾經這樣提問過,三國時期誰的本事最大?回答肯定是各抒已見。曹操者有之,孔明者有之,公羽者有之,趙雲者有之,呂布者更有之。依村夫之見,本事最大者乃司馬懿也!三國歸晉,司馬父子掌管天下。你說誰的本事最大?

迴歸本題言之,魏蜀交兵,司馬懿總是避開諸葛亮鋒芒,採取防守戰術。除司馬懿疑心太重,顧及諸葛孔明善用計謀、神機妙算之外,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緣由。僅就空城計而言,連司馬懿的兒子就能看出諸葛乃虛張聲勢,諫言派一股人馬進城打探虛實,反觀司馬懿執意不聽,即令十萬大軍撤退。其中奧妙在於,在司馬懿的大局觀裡,當時主要敵人不是諸葛亮,而是主公曹操。曹操利用司馬懿對峙諸葛亮,別人難當此大任,但對司馬懿早就存有戒心,視為心頭大患。而司馬懿當然心裡像明鏡一樣,他是則利用敵人諸葛亮來牽制曹操。一旦諸葛亮退出政治舞臺,在曹操眼裡司馬父子將成為主要對手,將引來殺身之禍。這就是魏國佔優勢,而司馬懿對諸葛亮還採取守勢的深層次原因。當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中原未酬,病故五丈原之後,司馬父子則羽毛已豐,完全可以與曹操一決高下。於是,就形成了三國歸晉、司馬一統天下的格局。一孔之見。

一一山東淄博村夫

20200223


村夫李潤泉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兵法雲“兵可勝而不可為,可勝者在敵,不可勝者在己。”也就是說,戰爭雖然可以取得勝利,但缺不能強求,是否可以取得勝利,取決於敵方能否給我方以可乘之機,我方能否抓住機會取得勝利,而不能單從我方的主觀意志判斷是否取得勝利。我方只能盡力做到立於不敗之地,不給敵方戰勝我們的機會而已。戰爭的勝負,從長遠看取決於兩國的綜合國力強弱,從短期看,每一次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兩軍的綜合實力,這包括地理,經濟,主帥的綜合素質,士兵受訓的情況,武器的裝備等。從國力上說,三國中期,雖分強弱,但強者都不足以吞併弱者,所以說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後盾都相當堅強。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勢均力敵,雙方都精於用兵,足智多謀,誰也別想給誰玩圈套,雙方的士兵都市訓練有素,武器裝備都是冷兵器,若兩軍交戰,畢竟是惡戰。從地理上說,諸葛亮遠道而來主動進攻,優勢是軍隊凝聚力強,兵鋒銳不可當,缺點是離故國遠,糧草接濟困難。司馬懿的優勢是在本國防守糧草充足,缺點是十足離家近容易戀家,缺乏同舟共濟的軍心。基於這點,諸葛亮肯定巴不得立即決戰,取勝後以戰養戰,司馬懿肯定不會讓諸葛亮得逞。司馬懿堅持固守,蜀軍一旦糧草不濟,軍隊譁變,不戰自敗,司馬懿趁機就可以取勝,當然諸葛亮更不會給司馬懿這個機會,每當糧草將盡,諸葛亮為求自保,畢竟會提前安排撤退,往往斷後都有埋伏,司馬懿更知道“歸師勿遏,窮寇勿迫”的道理,自然也不會追。就這樣諸葛亮以攻為守,主動出擊,六出祁山遇上司馬懿,基本上都是這個結局。而對於以被動防守的司馬懿來說,清壁堅野固守不戰,就是最好的應戰。畢竟果子熟了摘起來是最不費力的。



樂天知命人


三國時期魏國佔優勢是真的,但司馬懿面對諸葛亮並沒有總是防守。

諸葛亮一生共進行了5次北伐,前4次曹魏都是主動迎戰,只有第五次才放棄進攻,全力防守。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用人不當,被張郃千里奔襲,攻下街亭,諸葛亮就像被打中七寸的蛇,倉皇回師。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碰到魏軍小將郝昭,鎩羽而歸,戰敗了。

第三次北伐,曹魏大舉進攻,但是技不如人,魏國慘敗。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血氣方剛,不聽張郃勸阻,主動出擊, 大敗而歸,還賠上了魏國功勳張郃一條命。

第五次北伐,魏國天災,加上連年征戰,國庫無力支撐鉅額軍費開支,才不得不採取防守。最後諸葛亮命喪五丈原,蜀國鎩羽而歸。

五次北伐,諸葛亮兩贏三輸,前四次都是硬碰硬,只是在最後一次司馬懿被送女人衣服而不出戰,廣為流傳,才給人們留下總是防守的印象,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茅草驛站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有諸葛這個外敵在魏主就不敢把司馬懿怎麼樣。但是諸葛不在了,司馬就難免面臨著“烹”或者“藏”的境地。

上面是從厚黑學的觀點分析,從當時的歷史上看呢?蜀軍精銳,而且對於魏國的軍隊諸葛發明了好多工具和陣法來對付魏軍。著名的八陣圖就是步兵對方騎兵用的,因此曹軍出戰是得不到便宜的。

而且魏國上下都看的很清楚,蜀軍缺糧,待其糧儘自然退卻。這個戰略方針是魏國一直執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司馬面對諸葛一直是防守的


如煙入幻


1、魏沒有把蜀當成第一戰略目標,他們認為蜀國經過夷陵大敗,掀不起大浪。曹丕親征,都是打東吳

2、西涼本來就是偏僻之地,魏沒有放在心上重點防守,所以第一次北伐成果很大,是因為防守兵力薄弱。

3、第一次北伐過後,魏就加重了西涼的防守,最後也成功收回了雍涼三郡。

4、魏國在進攻過蜀一次後,更加放棄了優先進攻蜀的戰略,因為路實在是太難走了!

5、司馬懿一生征戰,只有遇到諸葛亮才沒有大勝。只能說諸葛亮是一個強大的對手。但對於司馬懿來說,沒有必要拼死一戰。因為糧食吃完了,蜀軍自然會退。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中最高級的一種戰法。你也得牛逼,才守得住,防守並不可恥。

6、在祁山一帶,打敗蜀軍,並沒有什麼用。還得翻過大山,才能進入漢中。只能是一種消耗戰……不是好戰略。所以包括後期姜維北伐,曹魏很少主動進攻。也是這個原因,不管哪個將領北伐,魏都沒有必要拼死一戰。


2顆棗樹


當然是因為諸葛亮比司馬懿能打。

別以為司馬懿的烏龜法高明,堅壁不戰熬到蜀軍糧盡撤退,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當時諸葛丞相有把握在兵力相當情況下野戰擊破任何一部魏軍――王雙、張郃就是不信邪送了人頭。

有人說,司馬懿不是打不過諸葛亮,而是他更高明,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是不要忘了,蜀軍是在魏國疆域內作戰,蹂躪的是魏國民生!即便諸葛亮軍紀嚴明不搞擄掠,戰事綿延必然要嚴重破壞國民經濟;不禦敵於國門之外,就是沒把握在戰場上直接打敗敵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好比抗戰正面戰場,只有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原因無他,打不過鬼子不敢主動出擊而已。所謂“空間換時間”,是及其無奈的選擇。

為什麼魏國明明有戰略優勢,戰術上卻如此被動呢?

一方面是魏國敵人很多,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蜀漢。另一方面,當時關中地區殘破不堪,支持不起太多軍隊長期駐防。調兵增援就要同時調運大量物資,反而不如打持久戰耗垮敵人經濟。

應該說這個戰略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但諸葛亮不是沒辦法破解。

建興十二年蜀漢北伐,戰事從春天延續至八月,魏蜀兩軍相持百餘日,可見諸葛亮已經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大軍可以在關中長期堅持,北伐取得了階段性戰略成果。

如果諸葛亮能多活十年,通過步步為營擠壓魏軍,未必拿不下關中,可惜天不假年!


真正鱷魚不哭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時代的頂尖人物,其智商、能力基本也在同一水準,沒什麼大差別(好比下象棋,國家冠軍讓一個士去和省冠軍比賽,照樣會很吃力),司馬懿實力比諸葛亮大的不是一點半點,為何司馬懿採取守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蜀漢佔據地利,曹魏要越過秦嶺進攻蜀漢,後勤壓力太大,要取勝,必須進行充分的戰爭動員。二、曹魏內部存在嚴重的權力鬥爭,沒有形成合力,也就無法進行充分動員。當曹真伐蜀時,世家大族怕皇權擴張,就扯後腿,曹真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當司馬懿統兵時,曹魏皇族也未必希望司馬懿成功伐蜀,在此背景下,司馬懿只能以防守為先了。三、曹魏的軍事力量分成三部分:東線東吳、西線蜀漢、北線少數民族,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自然不會集中力量去攻打佔有地利的蜀漢了。

總之,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同一水準的對手,但攻守異勢,不但與個人水平相關,更受制於地理環境、內部的團結程度等相關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