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阿甘正傳》是我每年必重溫的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在電影史上非常神奇的1994年,力壓《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眾多殿堂級影片,奪得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是許多人認為的人生必看電影之一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蹟的勵志故事。

關於阿甘的成功,有人說是依靠運氣,是傻人有傻福,他生對了時代,走對了每一步。但讓我們重新回到故事的開頭,回到那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就知道但凡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少不了的,是女人。對於阿甘而言,這個女人便是他的母親

在我看來,阿甘的媽媽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母親。電影裡阿甘和珍妮都是單親家庭,但是阿甘有一個堅強樂觀並且充滿愛的媽媽,儘管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是他依舊上了正常學校,並且一路開掛,打橄欖球、大學畢業、參軍、立功、打乒乓球、買船、買了蘋果股份……成了億萬富翁,母親對於阿甘的一生影響是巨大的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

當再次翻看這部經典,我們不妨來聊聊,阿甘母親的教育思想對於父母有哪些啟示呢?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01 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蒙臺梭利有一句話:

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

媽媽在快要離開人世時對阿甘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雖然阿甘智商不高,她並沒有嫌棄,也沒有抱怨,而是一心努力做一個好媽媽。

阿甘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從小就告訴阿甘:“你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她也是以實際行動去教育和幫助兒子。

阿甘的第一雙鞋是腳撐,但媽媽告訴他,它是雙魔鞋,會帶他到任何地方。當阿甘的腳撐被一個小鐵槽夾住時,路人用奇怪的眼神看著阿甘,媽媽生氣的發出質問:“你們在看什麼?從來沒有見過小孩子戴腳撐的嗎?阿甘,

不要讓他們說比你強,不要管其它人,如果上帝要讓人人都一樣的話,他會給每人一雙腳撐。

當不斷被人問是不是傻子,阿甘回答: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媽媽對智商與同齡人有差異的阿甘偉大而堅定的母愛,為阿甘儲存了無限的心理能量

,儘管被罵、被欺負,阿甘始終堅持“向前跑”。

單親,並不算不正常的家庭,一個沒有愛的家庭才是不正常的。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在出生的時候被遺棄,又有多少孩子感受不到愛,還有些家長總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在他們眼裡,學習成績決定了一切。

孩子從我們這裡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我們是孩子的底線和靠山。無論孩子受到怎樣的挫折和磨難,只要我們的懷抱是溫暖的,他就能夠積攢足夠的勇氣同命運抗爭。相反,如果從我們這裡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和斥責,他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心。

父母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能賦予孩子足夠的內心力量,讓它無條件地愛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建立正面的、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堅實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長大後,坦然地面對他人和自己的不足之處,坦然地接受環境與自己的差異,並且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與“社會”這個龐大的概念和平相處。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而是站在“社會”這一方,批評、指責、糾正孩子,並且強迫孩子去適應“環境”,孩子就會覺得“這都是我的錯,我是一個壞孩子,我不值得生存。”

心理學家說:“大腦是愛的器官”。

如果父母不傷害孩子,“社會”就很難傷害孩子。

如果孩子能夠確認,無論他是什麼樣子,父母都一成不變地愛著他,那麼他就獲得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能夠確認,父母永遠鼓勵他自由地探索世界、接受他的獨立性、支持他開發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他就獲得了最堅持的自信心。這是所有父母能夠給與孩子的最美好的禮物,一生享用不盡。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02 堅持讓孩子接受主流教育

當校長不同意智商低下的阿甘進入正常學校讀書時,媽媽堅持“我們都是不一樣的”。

校長:他的智商只有75,可能反應不太靈敏。

媽媽:但我兒子應該和其他人一樣得到機會,他不該去特殊學校學怎麼翻修輪胎,這不過是區區5分的問題,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

阿甘的媽媽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讓阿甘上主流學校,而不是去可能更適合他的特殊學校呢?很多人認為是媽媽對阿甘的愛,希望他覺得自己和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這點毋庸置疑,但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阿甘的媽媽深知主流教育對孩子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很多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教育時,出於各種原因,都想把最好的教育給孩子,但是如果不能站在對教育本質的理解之上選擇教育,會產生孩子不能進入主流群體和主流教育的問題。

有些家長由於各種原因,選擇自己在家教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各種特色小型學校,孩子由於沒有在複雜的社會群體打磨過,沒有歸屬團隊,當孩子有了理想和造就自己的願望時,他們的童年和少年沒有建構起可以達到他們願望的基礎。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服務於被教育者,服務的目的是為了使他們一生幸福。我們要客觀地考慮孩子將來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他要在什麼社會群體中生活?當下我們要為他們做什麼樣的準備才能達到幫助孩子的目的?選擇教育要為孩子的一生負責。

我們要讓孩子在結束了現階段的學習後,能夠適應於任何一種教育,而不能強調自己的教育特殊性,使孩子的特質遠離主流教育和主流社會,當孩子們在想要進入主流教育時卻沒有能力,或者把孩子們造就成根本不需要他所處的時代和人群。

一個培養人類適應智慧的教育,其培養出來的孩子必定具有適應的能力。所謂適應,不只是定向適應哪幾個內容,而是適應人類生活的所有可能性,因而這樣的教育培養出的孩子一定也具有適應主流教育的能力。

正因為媽媽堅持要讓阿甘接受主流教育,才有了阿甘進入大學、參加橄欖球比賽,順利畢業,以及後面開掛人生。試想一下,如果阿甘去了特殊學校學習翻修輪胎,未來會是什麼樣?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03 教給孩子生活的智慧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母愛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也明確地告訴我們:父母對兒童真正的愛就是關心他的成長。這是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因為關心人的成長是一個極其複雜、極其艱難的過程。

阿甘的媽媽最大的智慧,就是在生活的點滴中滲透著對阿甘的成長教育。她知道自己不能陪伴孩子一生,知道孩子終究要長大,要獨自去面對生活。她用堅定的語氣呵護著阿甘的自尊,利用每一個機會,把蘊含深刻哲理的話,講得通俗易懂,從而影響阿甘的一生。

  • 關於樂觀

你得放下過去才能不斷前進。

電影裡的丹中尉,他出身於軍人世家,祖上好多軍官都死於戰爭,得到了很多榮譽。他認為這也是他的命運,但事與願違。在與越南作戰慘敗的時候,他想犧牲在戰場上,而阿甘偏偏救了他。

他失去了雙腿,失去了榮譽。他自暴自棄,怨恨上帝,抱怨命運,甚至抱怨阿甘救了他,因為他沒有和他的戰友一樣成為烈士,而是一個沒有雙腿的怪人。後來他看到執著的阿甘為了完成好朋友巴布成為捕蝦船長的遺願而忙碌的時候,深受感染。最終他與上帝和解,也與自己和解,和阿甘一起捕蝦,做了他的大副,並且生意越做越大,生活又充滿了希望,最終收穫了愛情。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我想,丹中尉如果一直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他永遠不會成功。

阿甘自信堅定的性格和他母親的教育脫不開關係,正如媽媽對他所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他對待生活永遠充滿了期待,巧克力是好吃的,生活在阿甘心中也是美好的。

作為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而想要培養孩子樂觀心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切忌把悲觀的情緒灌輸給孩子。愛抱怨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 關於金錢

財產不用太多,一個人用不了多少,多餘的錢只是用來炫耀。

阿甘實現了戰友巴布的遺願,為自己掙得第一桶金,實現了資金的原始積累,成為日後的億萬富翁。再後來,他開始了自己的慈善事業:修教堂、建醫院、慈善救助等等。

媽媽對於金錢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阿甘,對於金錢,阿甘看的很淡,沒有在金錢中迷失方向。

去年一篇《留學2年敗光200萬,22歲男生棄學成“巨嬰”》的新聞刷爆朋友圈,引發了不少家長該怎樣對孩子進行“金錢觀”教育的思考。

出現這樣的結果,父母陪伴缺失、隔代撫養溺愛當然難辭其咎,但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也是導致“巨嬰”沒有“錢”的概念、不知節省為何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然而,在我國現代家庭教育中,許多父母往往忽略對孩子“金錢觀”的培養。對孩子的花錢行為,要麼放任不管,讓孩子養成了大手大腳的壞毛病;要麼限制過嚴,造成孩子心情壓抑,甚至因為慾望膨脹,去偷盜或身陷校園貸的漩渦,造成家庭的災難。

放任不管固然不對,過度限制也大可不必。關鍵的問題是,父母要善於引導,逐漸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使其養成合理花錢的好習慣。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 關於愛

我雖然是傻子,但我懂得什麼是愛。

這是阿甘對珍妮說的。阿甘雖然智商並不高,但我覺得阿甘擁有超強的情商以及愛的能力。他愛珍妮,一直默默等待她,在她被人欺負的時候挺身而出。他愛自己的朋友,即便別人說他傻,他依舊用自己的積蓄完成朋友的願望,並且給朋友的媽媽股份。他愛自己的領導,即便丹中尉落魄,抱怨他,他依舊甘心繼續做他的手下,聽他的指揮。

我們愛孩子,不僅僅“為了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所有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愛的交互,也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有些孩子還停留在知識、技能大於一切的認識上,有些已經認識到聰明才智的重要,極少部分剛剛認識到情商,也就是控制情緒的能力、承受力、毅力的重要。一個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佔到80%,智商僅佔20%。

而一個人如果想成為人才,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他的素質構成中還有比情商更為重要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素質的核心部分,那就是人文情懷,就是愛……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 關於死亡

阿甘:怎麼了,媽媽?

媽媽:我快死了,福雷斯。

阿甘:為什麼你快死了,媽媽?

媽媽:因為我的時候到了。

阿甘:現在?

媽媽:你不用害怕,寶貝,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

阿甘:我並不知道。

媽媽:但我註定要做你的媽媽,我就盡力做好。

阿甘:你做得很好。

媽媽:我相信你能實現自己的命運,你要憑著上帝所給予的做到最好。

阿甘:我的命運是什麼,媽媽?

媽媽:你要自己去弄明白。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我會想念你的。

這段對話,令人動容。阿甘面對媽媽的衰老和即將離去,既悲傷又懵懂。媽媽臨終時對兒子雖有不捨,但她告訴兒子,人生在世終有一死,生命的死亡與誕生是一樣的偉大和光榮,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生命的意義要用一生來詮釋。

生活中,每當孩子問及父母死亡的問題,大多父母都會隱晦地避開,所以自小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少死亡這一課。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想起《尋夢環遊記》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遺忘。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是的,死亡並不可怕,它是生命的另一種詮釋。

《阿甘正傳》:淺析阿甘母親教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結語:

生命就是在這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依賴於這點點滴滴的生活情景,而不是取決於父母大腦中的某一個願望。所有的願望都取決於父母在跟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如何去做!

整個影片看下來,阿甘或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他不知道自己的夢想,也不知道這個時代風往哪個方向吹,他所做的,只是向前跑,向前跑就足夠了。就像阿甘媽媽最後說的:你要自己去弄明白。

影片的開始,阿甘說:“我媽媽說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要想知道一個人的很多事情,只要看看他的鞋就能知道,他會往哪裡走,他住哪裡……我記得我第一雙鞋的模樣,媽媽說它會帶我到任何地方。”阿甘的媽媽用她堅定而偉大的愛溫暖著阿甘的一生。

一片羽毛在空中隨風飄蕩,預示著命運的不確定。命運是偶然也是必然,羽毛再飄,總有落下來的時刻。阿甘說:我不知道命運是像媽媽說的是偶然,還是像丹中尉說的是必然,我想兩者皆有吧。

這時鮑勃迪倫的《答案在空中飄蕩》響起,讓人回味,讓人沉思。


作者介紹:我是拾荒旅人,經歷了職場女強人到全職媽媽所謂的“人生滑鐵盧”,閱讀人生,分享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