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當面投了曹操,你覺得曹操能統一三國?

一生要強的利指導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誰也無法改變,諸葛亮有著諸多方面的原因不會投靠曹操;但不妨礙我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假設探討。假如諸葛亮直接投靠了曹操或者隱世不出山,曹操是可以統一天下的。

諸葛亮對曹操集團來說,並不能帶來決定性的作用,但對於劉備來說,沒有諸葛亮,劉備不會有建立蜀國的機會。曹操統一天下最主要的障礙就是劉備集團崛起,和東吳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孫劉聯盟不破,曹操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是非常渺茫的。

諸葛亮輔佐劉備崛起,完成三國鼎立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劉備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投靠在荊州劉表帳下,駐紮在新野;此時的劉備沒有謀士,能拿的出手的將領就關羽、張飛、趙雲,剩下了就是孫乾、糜竺、糜芳等人,軍隊約有一萬人,自己沒有地盤,糧草主要靠劉表來提供,劉備這點可憐的實力連一方諸侯都算不上,多年的征戰讓劉備有了一方諸侯的名聲,但沒有相匹配的實力。

劉備在荊州呆了六年,劉表雖然很客氣的接待他,卻始終防著他;劉表讓劉備駐軍在新野,一方面是想讓劉備替自己抵擋曹操;另一方面,在新野這樣的小城,難以有長遠的發展,以防止劉備坐大威脅自己的荊州。荊州內部也比較複雜,當初劉表單騎入荊州,依靠蒯家和蔡家的勢力佔據了荊州,卻也讓蒯家和蔡家漸漸坐大,兩家的負責人蒯越和蔡瑁又是親曹分子,劉表的兩個兒子也都不成器,劉表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荊州最大的可能就是歸屬於曹操。

這時候的劉備是沒有目標的,圖謀荊州一方面道義上行不通,劉表既是宗親又收留了他六年;另一方面曹操和孫權都想要荊州;還有荊州本土的豪族並不待見劉備,傾向於曹操。謀劃西川,劉備的一萬人也是幹不過劉璋,所以劉備空有英雄之志卻陷入了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局面。

諸葛亮的出山後,輔佐劉備制訂了清晰的戰略規劃、謀取了安身立命的地盤、又在劉備死後一手維持蜀漢政權,他奠定了劉備崛起的基礎、也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1)制訂三分天下的策略,讓劉備有了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這裡麵包含謀取荊州發展壯大實力、聯合孫權抗拒曹操、謀取西川三分天下、繼而兩路北伐統一中原等重要的戰略規劃。

(2)指點劉琦駐守江陵,給劉備提前找了一條退路。諸葛亮對荊州的情況是瞭如指掌的,曹操遲早要南下,新野首當其衝,且城池矮小,兵力不足,遲早是要丟的;而劉琦因為劉表內部的爭奪繼承權自身危險,又沒有依靠,只能抓住劉備這個救命稻草;所以諸葛亮指點了劉琦駐守江陵,這就提前給劉備找到了一條退路。劉備在棄新野後退到了江陵,和劉琦合兵一處。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有兩萬兵馬,有一半是劉琦的。

(3)聯合東吳、謀劃荊州,給劉備謀取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地盤。孫劉聯盟有兩個人的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是魯肅一個就是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戰的時候東吳超過一半的人主張投降曹操的。孫劉聯盟成功擊敗了曹操的大軍,又在諸葛亮的運籌下,劉備搶佔先機,奪取荊州四郡;服軟孫權,暫時借的荊州的統治權,穩固聯盟。諸葛亮又發揮內政才能,積極擴充軍隊,收集糧草。

荊州的獲得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不僅有了地盤擴充了軍隊糧草,更網絡了一批非常重要的人才,為劉備謀取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諸葛亮步步謀劃,直接影響了赤壁之戰的結果。

1)步步經營擴大了劉備的實力,讓劉備有了退路。如果劉琦沒有駐兵江陵,在劉表死後,會被蔡瑁所殺,劉備在曹操兵鋒南下的時候,不僅沒有退路保存實力,還會損失慘重,麾下的一萬軍隊能留下多少真的很難說,但絕對不會剩下太多。

(2)赤壁之戰劉備集團的功勞不可忽視。周瑜的水軍火燒連營擊敗了曹操,劉備的軍隊擴大了戰果;沒有劉備的配合,東吳可以在水戰中擊敗曹操,但無法將曹操趕出荊州。事實證明,東吳的軍隊陸戰確實不如魏蜀,周瑜率軍攻打南郡,打了半個月還沒有攻下來,劉備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派張飛幫忙,才打敗了曹仁,而這之前,劉備的軍隊早就攻取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沒有劉備的協助,孫權單獨沒能力將曹操趕出荊州,只能據長江死守,但最終還是打不過曹操。

(3)諸葛亮的步步為營改變了赤壁之戰的結果。因為前期諸葛亮已經為劉備選好了退路,曹操冰鋒南下,劉備撤回江陵;加上劉琦所帶的一萬人馬,劉備有了參與赤壁之戰的資本和實力,在周瑜擊敗曹操後,痛打落水狗,從曹操手裡奪取了荊州大半,讓曹操失去了一次統一天下的寶貴機會。

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赤壁之戰的結果未可預料

一場戰役的失敗,不僅僅是戰鬥時的因素所決定,更與長期的準備有著直接的關係;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為了這場決戰早早就開始準備。

赤壁之戰的勝利也離不開諸葛亮步步為營的經營謀劃,當然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謀劃,孫劉集團為了生存依舊還是會結盟,但這個結盟和歷史上的結盟就不同了。

首先,劉備沒有了劉琦這條退路,到赤壁之戰時,劉備幾乎沒有力量參與這場戰爭。面對曹操南下的兵鋒,劉備的一萬人馬也會損失慘重;和曹操交手好多次,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沒有了劉琦的一萬軍隊,劉備又損失了自己的一萬軍隊,那到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幾乎是沒有實力和曹操抗衡的;赤壁之戰就成了孫權一方與曹操抗衡。東吳的水軍是無法與曹操的騎兵抗衡的,即使赤壁戰敗,曹操不會丟失荊州,守住荊州訓練水軍再對付孫權,以江東的實力滅亡不會是太長久的事。

其次,三分天下就不會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得不到荊州這塊根據地的,以東吳的能力,最多能從曹操手裡奪取一兩個郡,而且守不守的住還難說;劉備更不可能再有機會圖謀西川;此時的劉備只有一條路,就是到江東,投靠到孫權帳下,聯合對抗曹操。後來的三分天下也就不會存在了。

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就是劉備佔據益州、和孫權瓜分荊州又相互結盟;而此時的孫劉聯盟就是一句空話,劉備什麼都沒有,所謂的聯盟實際上只是東吳一家。對於曹操來說形不成什麼威脅,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也基本上就確定了,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但不會太長,起碼在曹操的有生之年是絕對能實現的。

諸葛亮只要出山就投靠了曹操,不管曹操能不能重用,曹操都能統一天下

只要諸葛亮沒有在劉備和東吳這一方,即使不出山或者投靠了曹操不輔助曹操,曹操都能統一天下。

因為赤壁之戰對天下大勢的影響太大了,赤壁之戰的徹底失敗,讓曹操不僅沒有拿下荊州,還讓劉備趁機崛起,與東吳形成攻守聯盟。

諸葛亮的出山沒有影響到赤壁之戰水戰的結果,但卻擴大了赤壁之戰的戰果;他的步步經營謀劃讓劉備崛起有了地盤和資本,這個擴大的戰果對曹操統一天影響是最大的。

如果僅僅是曹操在赤壁水戰中敗給了周瑜,沒有後續劉備的幫助擴大戰果,對於曹操來說,劉備早就被打殘,東吳一家不至於讓他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總結:

諸葛亮投靠曹操,也並不一定被曹操重用,諸葛亮和荀彧是同類型的人才,都擅長於內政和後勤以及戰略規劃;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荀彧已經為曹操打了十幾年的工了。

諸葛亮對劉備太重要了,沒有諸葛亮的輔佐謀劃,劉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三分天下的;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促成和維護也太重要了。

諸葛亮雖然改變不了赤壁之戰的結果,但改變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因而,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輔佐,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就有很大可能平了江東,統一了天下;即使水戰失敗,曹操也不會丟失荊州,更沒有孫劉聯盟,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就沒人能擋得住了。

參考《三國志》


小任淺談史


曹操的個人形象已經不是書中那個臉譜化的存在,從司隸校尉起步,這期間他有過立志救國,也有過生不逢時的低迷,但更有百折不撓的雄心,也正是看似一個接一個的敗仗使他愈挫愈勇,最終41歲時北方一統,可以說他的起點並不算太高,但發展道路絕對算得上教科書式的,而後期的轉折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的出現才導致變數,

眾所周知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但很輕鬆的一招離間計,就導致北伐功虧一簣,可以說諸葛亮雖然有興復漢室的決心,但畢竟不是曹操一樣的梟雄,他沒有絕對左右朝局的野心,所以會被處處掣肘,這是他絕對難以成功的關鍵,就好比一個公司只有職業經理人奮發圖強,而其他中高層更願意享受既得利益,這種所謂的一個團隊多數人是覺得被脅迫工作,那工作結果可想而知。

換言之,諸葛亮投靠了曹操,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會放於何地呢?好比一個人沒有了訴求,投降與否已經不重要了!諸葛亮如果選擇離開蜀漢可能有一萬條選擇,但絕跡不會選擇曹操,因為那是人設和夢想的坍塌,如果說諸葛亮選擇偷開曹操,曹操陣營裡最接近諸葛亮理想的其實是荀彧,

希望曹操在興亂除痺後光復漢室,但後期發現了曹操的不臣之心,最終選擇了以生命的結束離開曹操。


歷史逗你玩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東漢末年數一數二的大謀士,可謂是天降奇才。昔日劉備在沒有見到諸葛亮的時候,就聽聞他本領非凡,得其便可以安天下。及至在隆中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以後,他的一番話讓劉備受益匪淺。後來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羽翼漸漸豐滿,最後建立了蜀漢。

蜀漢政權的建立,諸葛亮貢獻了許多心血,要知道劉備請他出山時,連一塊正式的地盤都沒有。後來的赤壁之戰,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代表,前往江東聯絡孫權,幾乎靠著個人魅力,完成了劉備給予的使命。接下來的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迫使他不得不放棄統一天下的夢想。說到這裡,假如諸葛亮投降了曹操,能不能幫助他統一天下,答案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不是絕對。

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曹操能否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接下來分析一下。

其一:曹操可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沒有了諸葛亮,劉備不知何去何從。

可以試想一下,若沒有諸葛亮的協助,劉備在失去新野之後,面對曹操的追殺,能否順利到達江夏。即使成功到達了江夏,下一步的行動安排怎麼進行,還有面對魯肅前來,誰又能作為特使前往江東。以後赤壁之戰勝利了,沒有諸葛亮的指點,在周瑜的精心謀劃下,劉備能否取得荊州。說到這裡,沒有了諸葛亮,劉備的行動失去了支撐,要想建立蜀漢,恐怕很難。在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爭霸中,劉備很有可能率先出局,然後曹操與孫權對決,經過一系列激戰後,曹操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

其二:曹操不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沒有了諸葛亮,劉備或許會得到龐統的竭力相助。

要知道除了臥龍以外,還有一位鳳雛,在當時龐統可是與諸葛亮齊名。面對曹操南下攻取荊襄,劉備在龐統的運作下,或許能夠做好聯孫抗曹,還有奪取荊州的計劃。另外曹操多疑的性格,諸葛亮可能與他不能很好地相處。因為諸葛亮需要的是讓他放手去幹的主公,而不會受到猜疑,顯然曹操這一點比不上劉備。還有曹操手下謀臣眾多,面對諸葛亮上門來投,說不定不會特別器重他,僅僅把他當成諸多謀士之一。這樣一來,諸葛亮投奔曹操,就不能發揮出應有的能力了。然後劉備在龐統的輔佐下,實現了三足鼎立,曹操還是沒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總之,曹操沒能統一天下,是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在這些因素中,或許諸葛亮的影響比較大,但不會起到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諸葛亮投奔曹操以後,曹操統一天下的可能性還是隻有一半。


子正尋道


很有可能,但是諸葛亮不會加入曹操陣營。

曹操沒有能統一天下,很多人歸結於赤壁之戰,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曹操人才凋零,謀士減少,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會在赤壁之戰之後嘆息郭嘉的原因。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的五大謀士中,郭嘉去世,荀彧在後方,荀攸生病(後來徵東吳去世),程昱被猜忌,賈詡又是一個你不問我不說的人,所以曹操實際上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沒有能用的謀士,這是赤壁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若能加入曹操的陣營,那麼正好可以替補曹操謀士青黃不接的情況。諸葛亮雖然年輕,但是不能否認他擁有極強的戰略眼光,他在曹操的陣營中絕對也是頂尖的人物。從一個謀士和臣子的角度看,諸葛亮的智慧要高於司馬懿,司馬懿最後都能成為曹丕的託孤重臣,所以只要諸葛亮能加入曹營,一定能得到重用。

諸葛亮是劉備能成帝王之業的重要人員,他除了向劉備提出《隆中對》以外,還建議劉備收納流民,這樣劉備才開始有兵源,並逐步走向強大。同時赤壁之戰勝利的很重要原因是因為“孫劉聯盟”,而諸葛亮一手湊成了孫劉聯盟,若沒有諸葛亮,孫劉聯盟還很難成功。

如果諸葛亮跟著曹操混,那麼劉備在赤壁之戰之前將不會有兩三萬人馬,孫劉聯盟也很難形成,這樣曹操對付劉備的壓力就會少很多,所以曹操一統天下的機會的也會增加。

然而諸葛亮是不會加入曹操陣營,因為諸葛亮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謀士,他清楚曹操是不會興復漢室,這就與他的政治理想相違背,所以說到底曹操與諸葛亮不是一路人。根據相關野史記載,曹操是有請過諸葛亮出山,不過被諸葛亮拒絕,裴松之在《三國志》中有說過這一段傳聞。

總體而言,以諸葛亮的智慧,他加入曹操陣營正好解決曹操內部謀士青黃不接的局面,對曹操統一天下有很大的幫助,若是天命所歸,曹操一統天下還是有可能。可惜諸葛亮與曹操不是一路人,他們不可能走到一起。


帝國烽火


難道是認為曹操不是一個伯樂?以曹操的謀略,他手下那麼多謀士?貌似就不能留個諸葛亮了?回答: 但是他們的性格又有很大的不同,諸葛亮喜歡一個人出謀劃策,不喜歡和其他人共享。 但是曹操又是一個極富“民主”色彩的陰謀家,他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和自己帳下的文成共商的。 所以曹操和諸葛亮是不容水火的,諸葛亮很可能會步楊修的後塵!補充: 諸葛亮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復漢氏,而曹操是一位比較激進的激進黨 他雖然是一位能識將才於草芥的伯樂,但是他也是一位嫉賢妒能的領主,楊修,荀彧等的下稱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追問: 恩,人要學的變的聰明,伴君如伴虎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鋒芒太露。畢竟不是好事?一個君主也是嫉妒比他有才幹的人?尋秦記裡面的秦始皇就是嫉妒項少龍比太厲害,比太有才能。才想把他給除了。以免威脅到他的地位。雖說只是電視不過也說明了人心?人心難測。回答: 原因一:諸葛亮一直視曹操為漢賊,並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政治對立! 二:曹操智囊團中人才濟濟,郭嘉、賈詡等都是軍事天才,深得曹操信任,諸葛亮沒施展才華空間! 三:投靠曹操,就沒有在蜀國時的大權獨攬,就沒有其自由發揮表現機會!補充: 諸葛亮之所以遲遲不出山,是因為他在等機會,劉備不僅政治理想(興復漢室)和他相同,更重要的是可以給他足夠大的舞臺(因為在眾多有能力有抱負的英雄中,只有劉備實力最弱,是最佳輔佐對象),兩人一拍即合!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而非曹操!



十年一夢悠哉


首先,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是雙方最好的選擇。

所謂的三顧茅廬,其實是一而再再而三,多次的意思。而且過程中並不是劉備一廂情願的單相思,諸葛亮也多次去探望劉備,這既是禮節性的回訪,也是兩人之間的良好互動,有些互相“面試”的意思。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需要一位明主去展露才華;劉備身邊缺一個真正能幫得上忙的智囊和參謀。二人在互相試探、互相瞭解的過程裡達成了共識,才有了之後的精誠合作。

其次,諸葛亮沒有去投孫權,有家族原因。

諸葛亮娶了個“醜女”,並不是史書上說的所謂賢良淑德得不成樣子,而是諸葛亮看中了人家的家室。妻子的姨夫是劉表、舅舅是蔡瑁,這樣強大的家族背景,諸葛亮完全可以在劉表那裡混個一官半職。但是,諸葛亮也有識人之明,感覺劉表沒有前途。諸葛亮的兄弟諸葛瑾在江東侍奉孫權,也是開國的名臣,兩兄弟為了諸葛家族的長盛不衰,也必須各自輔佐不同的勢力集團,因此諸葛亮就不能投孫權。

第三,曹操身邊臥虎藏龍,諸葛亮難以出人頭地。

曹操身邊謀士無數,荀彧、郭嘉、荀攸 、賈詡、程昱等人都是當代奇才,曹操是“見過世面”的,雖然曹操也愛才如命,但諸葛亮如果到來那就得比較、試用和權衡。諸葛亮有才華,但需要跟別人比較,出頭也需要時間,這個過程或許會很漫長。與其做牛後,不如當雞首,選一個有野心、有魄力的“藍籌股”,比在紅海里“淹死”強太多。

第四,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

諸葛亮剛到劉備軍中時,職位不過是軍師祭酒,類似於行軍參謀長這樣的職務,也不是劉備軍中最重要的核心層,但是他的眼界和政治才能讓劉備逐漸感受到了能力和學識,這才一步步成為蜀漢的第一謀士以及後來的託孤重臣。在幾次北伐中,諸葛亮不擅軍事的弱點暴露無疑,幾次征討都兵敗而歸。

因此,如果諸葛亮去投曹操,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光環將大打折扣,而且統一天下需要的是軍事天才,諸葛亮顯然沒有這個能力。


歷史轉角359度


曹操的雄才大略遠遠勝過諸葛亮,諸葛亮只有在劉備這個假仁假義的文盲面前,才有機會表現,劉備什麼都聽諸葛亮的,他不是也沒有本事統一天下嗎?可見結果才是最好的證明:曹操才是百姓支持的領袖。劉備只是小說作者刻意美化的。其實再美化,也掩蓋不了他悲哀無恥的偽君子本質。

諸葛亮如果在曹操帳下,會死得很早,而且也不會有晉朝,司馬懿活得久的價值就是因為魏國忌憚諸葛亮,應該說沒有諸葛亮也不會有蜀的誕生,按照曹丕曹睿的個性,魏國會統一強盛,但如果司馬懿早早的離開了魏國,奔向了吳或者蜀…算了, 編不下去了 ,愛咋滴咋滴吧,哈哈哈!

言歸正傳,曹操手下能人謀士不少,荀閥,楊閥,崔閥等各個門閥士族,諸葛亮要是過去基本就是被埋沒的命運,看看司馬懿,司馬家也算是不小的門閥了,但曹操活著的時候極力壓制,直到死後才有出頭之日。

在三國後期的蜀國裡諸葛亮才能代表荊州勢力,曹操打荊州的時候荊州的官方代表劉崇和當地最大的地方士族代表蔡冒兄弟都已經投降了,換句話說當時的荊州已經基本被曹操掌控了,諸葛亮在當時的荊州分量太輕了除了能代表他自己誰都代表不了。其次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也沒什麼大的功勞基本都是周瑜的功勞。如果諸葛亮當時投靠曹操做多也就看出周瑜的計謀然後提醒曹操,但是當時好像也有人提醒曹操曹操沒當回事。所以曹操得道諸葛亮也改變不了什麼。

曹操如果得諸葛亮將一統三國,各大軍閥全部投降!曹操得諸葛亮並不是諸葛亮的能力統一中國而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投誠!曹操得全荊州後東吳將失去長江優勢,周瑜能力在強都不能抵抗曹操。益州望風而降。西涼的馬超也不會做無用之功而投降曹操。幽州的公孫家族也會比馬超之前投靠曹操!






歷史名人物


首先,諸葛亮會不會投?不會!

諸葛亮以正人君子自居,忠於漢室。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把曹操看作曹賊,很不喜歡曹操,又怎麼會投靠他?

再次,諸葛亮生性高傲,勢必要找一個對自己言聽計從之人。而曹操團隊謀士良將甚多,諸葛亮去了,根本不能鶴立雞群,又怎麼會言聽計從?

所以諸葛不會投曹操!

如果諸葛一時昏頭,投了曹操!

曹操生性多疑,對諸葛亮不會百般信任,而且自己謀士很多,也不會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才能或被壓制,幫助曹操統一幾不可能!就像徐庶,同樣膽識過人,卻並沒有幫助曹操。

因此,即使擁有諸葛,曹操統一依然或未可知。


小逯視頻


統一國家這種事情,並不決定於在一兩個人,而決定於天時、地利、人和以及運氣。

話說,如果曹操統一了中國,也就不存在三國了。不過,我們還是來看看曹操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吧。

曹操,他的策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策略,導致他無法在動亂時期稱帝(因為他並沒有漢家的淵源),否則他就無法調動很多資源。他只有在藉助皇帝的權威時把全國肅清得差不多他才能稱帝。但在他有生之年,大夥還是不服,他也沒法一下子把大夥打服。這是天時不利於他。

其次,蜀地與東吳,都有山、川的天險,易守難攻。赤壁之戰後,曹操再想組織一次滅東吳的行動比較困難。所以吳國一直在西晉才滅亡。而蜀漢帝國,如果不是因為人才缺乏,也並不容易撲滅。這是地理對曹操的不利。

最後,在人和方面,曹操算是做得很不錯的。這方面是利他的。所以,多一個諸葛亮並不會影響大局,但如果郭嘉不要死得太早,倒有可能會影響。

研究歷史,離不開地理知識。研究紛爭的三國尤其如此。《三國地圖》利用地圖來讓我們更清晰地把握三國曆史脈絡。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6230788356992221"} --}

知行史話


今天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如果諸葛亮當面投了曹操,我覺得不會統一三國,三國裡很明顯孟德,是個愛才、惜才的人,但生性多疑,殺伐果斷。手下良將如雲,謀士巨多,但沒有一個能夠掌控全局,並不是因為沒有這個能力,是曹操太過強勢,所以他手下的人基本上都是安心做份內的事。

諸葛亮是個全才,自《隆中對》以後,逐步掌控劉備的所有事情,包括內政及軍事,在一定程度上是架空了劉備,所幸最主要的將領關羽、張飛、趙雲,一直擁護劉備(有好幾次關羽、張飛不服諸葛亮,差點鬧起來),而劉備對諸葛亮的完全信任(事實上這種信任更多的是對諸葛亮才能的信任,而不是人品,否則為什麼死時除了諸葛亮還安排了李嚴做輔政大臣),以及諸葛亮對劉備的鞠躬盡瘁,致使蜀國可以一直髮展壯大。

諸葛亮的這種行事作風如果面對的是曹操,很可能剛開始很好,可時間長了,曹操必然會猜疑,想辦法節制諸葛亮的權利,如果這中間如果有什麼不愉快,以曹操“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性格,諸葛亮還能活著?(這一點可通過對比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一直不敢顯山漏水可以得到結論),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