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瓶子,是人類文明史上出現的一種很有代表性的器物,隨著文明和物質水平的進步,瓶子也漸漸從實用性向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轉變。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各式各樣的瓶子,造型繁多,令人驚歎。今天我們就選擇了部分常見造型的瓶子,和大家一起欣賞和解讀。

蟠龍瓶


初為明器。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也將這種瓶型稱為“蟠龍瓶”。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南宋 龍泉窯蟠龍瓶

溫州博物館


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北宋 龍泉窯青瓷多管瓶

國立故宮博物院

梅瓶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製,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繫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宋 白地黑花折枝花卉梅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明永樂 青花桃竹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

花口瓶

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鎮、磁州窯、耀州窯均有燒造,明清亦仿製。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遼 黃釉花口鳳首瓶

故宮博物院


琮式瓶


仿周代禮器玉琮燒製。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制,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製。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宋代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爐鈞釉凸八卦紋琮式瓶故宮博物院

玉壺春瓶

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明洪武 松竹梅圖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雍正 青花釉裡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雍正 粉彩荷蓮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

寶月瓶


清代的一種瓷器造型,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製,後停燒。乾隆時又有燒製,多為青花。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雍正 仿官釉八卦紋雙耳寶月瓶

故宮博物院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製作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是乾隆時期的特殊製品,也是我國古代制瓷史上設計最為精巧、工藝最為複雜的製品,傳世品極少。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作微小移動,但不能拆開。這種工藝被稱作“交泰”,寓意“上下一體,天下太平,萬事如意”。《易經》謂“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則時運亨通。這種上下兩部分交接鉤套的器形取“交泰”的吉祥寓意。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粉青釉暗獸面紋交泰尊

故宮博物院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除了傳統的青花品種外,五彩、粉彩等彩繪天球瓶出現。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雍正 粉彩六桃圖天球瓶

故宮博物院

膽式瓶


瓶的一種式樣。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葫蘆,故名。南宋龍泉窯創制,元、明景德鎮窯多見,並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有的書“大吉”二字。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宋代 哥窯米色釉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祭紅釉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

橄欖瓶

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雍正 琺琅彩松竹梅圖橄欖瓶

故宮博物院


壁瓶

專為懸於壁上或掛於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於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繫繩懸掛。初掛於鳥籠之中。萬曆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稜、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並多附御題詩句。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黃地粉彩纏枝蓮紋開光詩句雙耳壁瓶

故宮博物院


鳳尾瓶

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康熙 青花鶴鹿盤同春圖鳳尾尊

故宮博物院


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清景德鎮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釉、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明嘉靖蒜頭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裝飾。明成化蒜頭瓶,僅口部作花瓣狀,耳為隨意堆塑。明正德蒜頭瓶,在瓶腹上設出戟。明萬曆蒜頭瓶,趨於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於輕盈秀美。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明萬曆 青花纏枝蓮紋蒜頭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琺琅彩花卉紋蒜頭瓶

故宮博物院


棒槌瓶

分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軟棒槌瓶。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細腹者,器形秀麗。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康熙 青花人物圖棒槌瓶

故宮博物院


油槌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康熙 五彩獅紋油槌瓶

故宮博物院


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


藏草瓶

小口,直頸,頸中間凸出,鼓腹,腹一側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鎮窯創制,系宮廷用器,乾隆以後不見。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雍正-乾隆 礬紅彩藏草瓶


轉心瓶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黃地洋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轉頸瓶

故宮博物院


淨瓶

淨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唐代 青釉淨瓶

故宮博物院


油槌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康熙 青花月影玉蘭圖觀音瓶

故宮博物院


盤口瓶

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宋代 龍泉窯青釉鳳耳盤口瓶

故宮博物院


瓜稜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明洪武 釉裡紅花卉紋瓜稜石榴尊

故宮博物院


貫耳瓶

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宋代 哥窯青釉貫耳瓶

故宮博物院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雙貫耳六方瓶

故宮博物院


萊菔瓶

萊菔即蘿蔔,故又名“蘿蔔尊”,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蘿蔔。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康熙 冬青釉暗刻海水龍紋萊菔尊

故宮博物院


荸薺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粗長頸,扁圓腹,狀如荸薺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創,雍正官窯多有燒造,且形制規範。該器型直口長頸,扁圓腹,外侈圈足,器形規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質潔白細膩。平坦底。

陶瓷收藏 |“瓶”的進化史|瓷器瓶器型解析(乾貨篇)

清乾隆 鬥彩纏枝蓮紋荸薺扁瓶

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