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丹 的計劃與實施者:宇垣纏中將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烏利西環礁泊地的位置千百年來,太平洋之中,密克羅尼西亞加羅林群島上的烏利西環礁只是一個有少數土著居住的火山環礁。這裡的小島星羅棋佈,白色的沙灘、碧藍的海水和棕櫚樹互相映襯,在今天看來實在是絕佳的度假旅遊勝地。不過,烏利西環礁還有一項天然的優勢:從島礁北端到南端寬度達到了20英里,從而隔絕出了一個平均深度為24-30米,非常適合大艦隊停泊的巨大瀉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取得勝利,戰線不斷向西移動,在西太平洋上尋求一個能“歇歇腳”的補給基地就顯得很重要了。很快,美軍就看上了烏利西環礁這塊“寶地”,讓艦隊在此修理和補給。美軍航母特混艦隊也將這裡作為出發點,在萊特灣海戰和沖繩戰役中對日本陸海軍力量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二戰末期的烏利西環礁泊地,這裡是美軍航母特混艦隊重要的補給基地,曾經有15艘戰艦、29艘航母、23艘巡洋艦、109艘驅逐艦和不計其數的其他船隻停泊過,鼎盛時期曾經容納過700艘以上的各式艦船同時停泊而另一方面,日本海軍一直將這個巨大的艦隊泊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辦法要對烏利西環礁發起攻擊。在戰爭末期,日本海軍先後出動特攻飛機、“迴天”魚雷等兵器嘗試攻擊烏利西環礁泊地。但馬里亞納海戰後,美軍已經基本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域的制空權,日本海軍上層只得寄希望於通過派遣航空兵,以夜間奇襲停泊在烏利西泊地內的美軍艦隊或者航空設施的方式重創美軍、扭轉戰局。日軍將這種夜襲作戰稱為“丹”作戰。日本海軍共組織計劃了4次所謂的“丹”作戰,其中真正實行的一共有兩次。1944年11月,零戰對美軍塞班航空基地停放的B-29轟炸機進行的奇襲攻擊,也就是第一次“丹”作戰以失敗告終;另外一次,則是本文所述的第二次“丹”作戰。1944年在菲律賓方面實施的“捷一號”作戰失利後,日本陸海軍都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除了水面艦隊外,被日軍寄予厚望的陸基航空兵也損失慘重。於是,海軍上層對殘餘的航空部隊進行了再整編,以期恢復部分戰鬥力,為應對後面的進攻做準備。1945年2月10日,日本海軍以第11航空戰隊加上第3航空艦隊作為核心,編成了新的海軍航空兵部隊:第五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為宇垣纏中將。雖然部隊名字叫“航空艦隊”,但實際上該部已經基本沒有航母和其他水面艦艇,主力是陸基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該部一共下轄了8個陸基航空隊的兵力。在日軍拼盡全力再次編成航空部隊和增強兵力的同時,美軍第58特混艦隊(TF58)於2月16日-17日接近了房總半島附近,並空襲了關東地區。隨後,美軍於2月19日在硫磺島實施了登陸。在之前作戰中,日軍損失過大,部隊尚未恢復元氣,於是日軍大本營決定在硫磺島作戰中儘量節約兵力,減少航空兵的運用。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和山本五十六大將合影的宇垣纏中將,作為“丹”作戰的主要策劃者,他在戰爭末期大力推動日本海軍實施神風特攻戰法,其本人最終也在特攻作戰中喪命然而,日軍的當務之急是最大限度地推遲美軍進攻本土的日期,為航空部隊的訓練和人員裝備補充爭取時間,更是為最後的本土近海決戰做好準備。在這樣的形勢下,2月17日,時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豐田副武決定:把握時機,趁著太陽還未下山、能見度尚可,而且美軍稍微放鬆警惕的薄暮時分,在日落前1小時對烏利西環礁泊地發動奇襲特攻作戰,一舉重創在此地進行整備補給的美軍航母特混艦隊。而發起奇襲的“重任”,被交給了不久前才草草補充完畢的第五航空艦隊。看著機場上停放的轟炸機群,宇垣纏中將打起了小算盤:剛剛調入的新銳陸基轟炸機“銀河”擁有著接近6000公里的續航距離,如果對2300公里以外的烏利西環礁發起攻擊,飛個來回還是不成問題的。而且就算出現意外情況無法返程,自己手下這些充滿著武士道精神的飛行員們,也能駕駛飛機撞向敵艦,最大限度地保證作戰的成功。在他的策劃下,第二次“丹”作戰成功立案,並迅速準備著手實施。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日軍“銀河”高速轟炸機作為第五航空艦隊指揮官的宇垣纏中將,在戰爭後期積極鼓動部下對美軍進行自殺式的神風特攻,五航艦下屬的海軍航空隊中,就有裝備專門用一式陸攻掛載“櫻花”自殺機的所謂“神雷”部隊。在這樣一位瘋狂的指揮官的領導下,“丹”作戰這樣的超遠程特攻作戰能夠立案並實施,也就不足為奇了。於是,2月20日,在宇垣纏中將的命令下,以第762海軍航空隊的24架“銀河”式高速轟炸機為基幹的特攻部隊編成完畢,並被命名為“菊水部隊梓特別攻擊隊”。同時被編入特攻部隊的,還有來自第801海軍航空隊的5架二式大艇。這些體積龐大的水上飛機的任務是作為轟炸機部隊的誘導部隊,為“銀河”準確到達烏利西環礁進行航路的誘導指引。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1945年2月24日,準備前往鹿屋基地的801空成員,背後是他們搭乘的二式大艇說到“銀河”式高速轟炸機,日本海軍將其稱為“銀河”陸爆,這是日本海軍航空技術廠仿照德國容克Ju 88轟炸機的理念設計製造的一種高速轟炸機,兼有俯衝轟炸和魚雷/水平轟炸性能。這種轟炸機僅有3名乘員,也就是飛行員、導航員和無線電通訊員),體格僅為日本海軍之前的主力轟炸機:一式陸攻的60%左右。在“銀河”的主翼內一共設置了7個燃料箱,其中5個防彈和兩個整合式燃料箱,同時也可在主翼底部加裝600升外掛燃料箱,以應付遠距離飛行。“銀河”的最高飛行速度為566.7km/h、俯衝速度703.8km/h,成績相當優秀。然而,它採用的中島“譽”式引擎性能不穩定,也拖累了“銀河”的量產和裝備部隊的速度,一直到1943年8月才開始量產,在戰場上已經難有作為,只能憑藉高速性能作為特攻飛機使用了。1945年3月7日,日軍大本營判斷美軍特混艦隊已經回到了烏利西環礁泊地,於是,日軍決定於3月11日正式發起第二次“丹”作戰。當天上午,在801空的5架二式大艇的指引下,第762空的24架“銀河”從鹿屋航空基地起飛昇空、踏上征程,每架飛機掛載一枚“80番爆彈”——也就是800公斤穿甲航空炸彈。但是,在起飛前由於天氣突變,受到大風的影響,起飛時間被迫推遲了一個小時,這為後來的作戰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在木更津基地駐紮的“銀河”,其外掛載了2個600升的副油箱,用於超遠程飛行在飛行途中,由於機械故障等各種原因,陸續有7架“銀河”掉隊,被迫返航。剩下的“銀河”順利飛過沖之鳥礁,進入雲下飛行,飛行速度下降。在暴風雨中,特攻部隊發現了大批美軍運輸船隊,為避免暴露目標,機群被迫轉彎回避,這樣一來就耗費了不少時間。隨後在南大東島上空,機群因整理隊形進行盤旋,又浪費了10分鐘的時間。結果,原本計劃為2300公里左右的航程,因為各種各樣的“意外”,總航程已經長達2930公里!在經過如此漫長的飛行之後,疲憊不堪的特攻部隊的15架“銀河”姍姍來遲,在18時55分突入烏利西環礁泊地——然而太陽早就在1個小時之前落山了!這個變故完全出乎日本飛行員的意料。日落之後,黑暗給特攻部隊辨認泊地內的美軍艦艇帶來很大困難,難以判斷艦種。然而,特攻部隊機群還是按照原定計劃,對烏利西泊地發起了攻擊。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762空“梓特攻隊”部分成員合影在與誘導隊的二式大艇分離後,15架“銀河”從500米高度進入攻擊航線,發起攻擊前,領隊長機通過隊內電話向全員通話:“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我確信全隊都能準確命中目標”。18時58分,就像當年淵田美津雄在珍珠港上空一樣,領隊長機向指揮部發出電報:“我軍奇襲成功!”。19時03分,領隊長機通過隊內電話下達命令:“全軍突擊!”762空第二中隊1號機,也就是福田幸悅中尉的機組衝在了整個機群的最前面,第一個撞向美軍艦艇!然而,1945年的烏利西環礁已經不是1941年的珍珠港。早在18時45分,特攻部隊突入前,美軍已經通過艦載雷達發現了這個處於100公里外的機群。當日軍機群接近至65公里時,美軍從航母上起飛了戰鬥機進行迎擊。美軍戰鬥機群得到環礁上的雷達站指引,於19時整在日軍機群接近至25-30公里處時開始了攻擊。在美軍戰鬥機的截擊下,大部分“銀河”在泊地外圍就被擊落,但還是有2架“銀河”成功突入泊地內。事後美軍調查的結果表明,這2架突入泊地的“銀河”採用超低空飛行的方式,成功躲過了美軍雷達的偵測,從而避免了被戰鬥機在外圍截擊。19時05分,美軍各艦艇上的防空警報響起,開始對空迎擊戰鬥。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被美軍防空炮火擊落的“銀河”轟炸機日軍特攻部隊的首要目標是美軍航母,因此在泊地內停泊的CV-15“倫道夫”號航空母艦便成功吸引了“銀河”機組的注意。前面提到的福田幸悅中尉機組成功甩掉了美軍戰鬥機,盯上了這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福田中尉駕駛“銀河”從低空飛進環礁,由右舷撞入倫道夫號的艦艉飛行甲板;所攜的一枚800公斤炸彈亦同時爆炸。一團耀眼的火球照亮了夜空,巨大的爆炸聲響徹整個環礁泊地。爆炸過後,“倫道夫”號艦艉配備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彈藥被點燃,迅速引起大火。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倫道夫”號航母的損管人員正在緊急滅火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事後美軍軍官正在查看“倫道夫”號航母的受損情況與此同時,美軍獲得日軍突入泊地的消息後,馬上進入最高警備狀態:環礁內所有軍艦的燈光關閉,實施嚴格的燈火管制。

此外,“倫道夫”號雖然遭受攻擊,但受創的位置並非要害,而且自殺飛機的燃油已經消耗殆盡,油箱沒有發生爆炸。綜合以上條件,這艘航母也就相當於捱了一發800公斤炸彈——外加一架飛機的撞擊而已。整艘“倫道夫”號上,有三分之一的甲板受損,26人死亡,3人失蹤及105人受傷。而且,艦上的滅火系統運作一切正常,在損管人員的努力之下,到午夜時分大火被順利撲滅。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在滅火後還發現了福田機組3人的遺體。在福田機組粉身碎骨的同時,另一架突破防線的“銀河”,也發現了他們的“目標”。日軍機組高喊著“板載”,朝著他們認為的航母甲板撞去,頃刻之間灰飛煙滅。不過,第二天一早美軍才發現,這架“銀河”是把泊地內一座小島上的足球場當成了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白白送了性命。就這樣,在美軍雷達、艦載機和高炮組成的立體火網下,“梓特別攻擊隊”折損大半,剩餘的5架飛機最終逃離泊地。返回的“銀河”先後在雅浦島迫降,其中三架因著陸失敗而損壞報廢。在實施作戰期間,身在鹿屋基地指揮所防空壕內的宇垣纏中將等人正在焦急等待前線的消息,直到18時58分那封“我軍奇襲成功”和隨後的“我軍命中敵正規空母”的電報傳來之後,宇垣纏中將不由得喜上眉梢。為確認戰果,宇垣纏中將在第二天派出一架“彩雲”高速偵察機,前往烏利西環礁泊地確認“戰果”。然而,偵察機帶回的膠捲沖洗成照片之後,日軍將領一個個呆若木雞:除了海面上漂浮著的一些浮油以外,美軍艦隊的主力戰艦和航母的數量都絲毫不少!到這時候,宇垣纏中將才明白過來——第二次“丹”作戰,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事後,宇垣纏在他的回憶錄《戰藻錄》中對這次作戰頗不甘心地總結道:“作戰出乎敵人的意外,如果沒有故障機,如預定那樣實施薄暮攻擊,將完全成為奇襲攻擊戰鬥。即使不能消滅四、五艘空母。至少使敵特混部隊一、二個月內不能行動,可能為戰力整備掙得時間。作戰失敗實在令人惋惜。”3月14日,美軍特混艦隊按預定從烏利西環礁啟程攻擊日本本土,而“倫道夫”號則繼續留在環礁修理。4月1日完成修理後,該艦與英國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編隊一同前往沖繩,最終重新與TF 58特混艦隊會合——也就是說,宇垣纏中將這次大費周章的自殺攻擊,其成果僅僅是耽誤了“倫道夫”號半個月的作戰而已!至於本文主角——日本海軍第762航空隊,該部在3月22日沖繩陷落之後負責執行對美軍艦隊的偵察任務,後全部回到本土準備最後的決戰,並最終在本土基地迎來了戰敗的時刻,殘餘的“銀河”全部由美軍接收。該部的作戰記錄《762空戰鬥詳報》一度塵封在浩如煙海的日軍檔案中,記錄被後世研究者發掘而出之後,這段歷史最終展現在世人面前。

二戰帝國海軍反擊戰:“丹”作戰計劃

美軍接收的“銀河”,被塗上了美軍塗裝用於飛行測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