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書錄2006—2020年2月讀書:學海無涯,讀書有法


品書錄2006—2020年2月讀書:學海無涯,讀書有法


——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題外話:題目的數字“2006”前面的20是指是2020年,06指的是第六本書評。

後面的容易理解:讀寫的日期是2020年2月份

去年讀這本書是因為困惑。

2018年年末,我感到人生迷茫,不知道路該如何走。

當我讀到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我幡然醒悟:或許書本能給我答案吧!

但是究竟怎麼讀書,我心裡也沒有譜,偶然之中看到奧野宣之的這一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便想著從這本書中尋找答案。

大學時期我逃課很多,讀書不少,也沒有幾本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工作後慢慢拋棄了讀書的習慣。

其實,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我明明讀了不少書,當別人問你以下問題,你卻不懂如何回答!

·你剛剛讀的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它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

我們會迷惑——讀書有什麼用呢?讀與不讀有什麼差別?會讀書跟不會讀書有什麼區別?是不是我們的讀書方法出了問題?我應該讀什麼書?應該如何讀書呢

品書錄2006—2020年2月讀書:學海無涯,讀書有法

奧野宣之說會讀書和不會讀書的區別

去年讀這本書時,還沒有接觸過樊登讀書會,對拆書幫等毫無瞭解,只是憑著感覺寫了一點感觸,現在回看起來覺得甚是淺薄。

或許,之所以會有淺薄的感覺,是因為這一年讀了一百多本書,對讀書的感悟更多了,這無形中說明這一年我並沒有虛度。

今年再讀這本書,是因為有人問我:疫情困在家,有什麼書目推薦,應該如何讀書?

我產生了把這本書推薦更多的人,特別是那些“準備拿起書本提高自我”的人。

一、筆記本讀書法

人為什麼想讀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

根據讀書的動力驅動,讀書有以下原因:

1、消遣時間。

打發時間的做法很多,追綜藝節目、追網絡小說、追劇、打遊戲、刷抖音……

這些活動都有一個特點:即時性滿足你慾望。

現在讓你爽的東西,最後一定會讓你痛苦。

所以能考慮通過讀書打發時間,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2、工作需要。

做教育需要懂教育學心理學,做銷售的需要懂顧客心理和營銷學,做醫生的需要懂人體構造和病理學……我們想在某一個領域做出一點成績,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巨人對話。

讀書就是對話最好的方式。

3、提高修養。

讀書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質,“腹有詩書氣自華”,非為工作,非為賺錢,純粹是一種愛好,“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4、信息吸收。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人不是社會生活的孤島,瞭解世界是人滿足好奇心的本性。閱讀社會新聞、體育新聞等信息類知識,乃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根據讀書的精細度,可以分為:精讀,泛讀,跳讀,通讀等等。

我們會根據不同的書的種類選擇不同的讀書方式。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讀書,只要能讀,都是對人生有益處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讀書呢?

奧野宣之指出,讀書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如何購書:怎樣買到真正對自己有益的書

●如何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運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只有經歷了這些過程,書裡面的內容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甚至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根據這四個問題,奧野宣之要求將筆記本作為我們讀書小夥伴,在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環節中發揮筆記本對我們的指引作用。

品書錄2006—2020年2月讀書:學海無涯,讀書有法


筆記讀書法簡單實用,可以把一本書的所有信息一元化,便於我們堅持、參考、活用。

筆記本不要花哨,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它可以書寫任何內容,只要附上日期,按照時間順序記錄,可以速記或者略記,甚至可以粘貼。

當我們把讀書的目的從“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變成了“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時,你才容易堅持讀書。

因為只有越方便的事情才越容易堅持。

二、如何選書購書

據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統計,2018年我國出版新版圖書24.7萬種,總印數25.2億冊。

面對種類繁多的書籍,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才能真正選擇自己喜歡又有用的書籍呢?

奧野宣之建議建立購書清單,把我們從原來在逛書店時隨機購買的行為模式中轉變。

這是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其一,抱著不同的目的讀同一本書,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二,有目的讀書才能讀到真正想讀的書,明白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購書清單怎麼建立?

奧野宣之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線索——隨時隨地看到的新聞、電影、談話、廣播、報刊、友人推薦等等,只要涉及到自己的興趣,都可以記錄下來。

如果讀到一本書,書本里面有提到其他的參考書目,那麼也可以接著讀參考書目。

舉個例子,我讀武志紅的書時,他經常引用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論,我便去看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弗洛伊德的《夢的解釋》——樊登把這種找書方法叫“順藤摸瓜式”讀書。

我把樊登選書原則“TIPS”也貼在這裡,大家可以互相借鑑對比一下。

● T(Tools)是工具。“樊登讀書”講的大部分書,基本上都能提煉出工具性的內容。換句話說,這些書都會教給聽眾一套方法。另外,能夠提煉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著這本書建立在堅實的實踐基礎之上。

● I(Ideas)是新的理念。圖書的作者能夠帶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發現、新的想法。

● P(Practicability)是實用性。它能夠給大家的生活帶來改變,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是科學性。它不是憑空捏造,不是簡單歸納,它一定經歷了科學性的驗證過程。

當我們確定了書單,你就可以根據這個書單有目的地購書。

至於購書方式,你可以選擇去實體店感受書香,也可以在京東、淘寶、亞馬遜等等網站選購。


三、如何讀書和運用

前面提到大部分人的困惑:為啥讀完這一本書,卻沒有深刻理解,並能複述呢?

其原因是我們沒有作讀書筆記。

奧野宣之說:“如果說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那麼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讓自己更有深度。”

要真正從一本書中獲得收益,不僅僅是讀書,更重要的是講和寫。

講清楚或者寫出來,意味著你把這本書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的理解,這樣你才能在實踐中活學活用。

○這涉及到兩個問題:

1、如何輸入,讓我有話可說?

2、如何輸出,讓我懂得說話?

奧野宣之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第一章的“確定方向”是明確做什麼菜,第二章的“購物清單”是購買食材,第三章的“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第四章是的“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了。

當你以思想輸出的目的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提高!

讀書筆記是一種思想輸出,我現在寫的“品書錄”也是一種思想輸出——為了把這本書講明白,我必須去深入瞭解這本書講了什麼,它是如何構思,它的寫作邏輯是什麼?

我們做不到每一本書都能記筆記,也不是所有書本都符合你的口味,你可以摘抄書本里面一些金句,“哪怕是一句話,只要寫的是發自內心的語句,那麼這次讀書筆記就是有意義的”。

問題是哪一些需要我們讀書的時候做筆記呢?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甚至需要讀幾遍這本書。


品書錄2006—2020年2月讀書:學海無涯,讀書有法


奧野宣之有所側重地勾畫了不同階段的讀書技巧。

1、通讀:將覺得有價值的一頁折角。


2、重讀:將折角的幾頁重讀,仍然覺得很好就把另一個角折起來。


3、標記:重新讀一下折起上下兩腳的幾頁,如果還是覺得很好,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4、筆記:再讀一次標記的內容,如果還是覺得很好,就摘抄在讀書筆記上。

品書錄2006—2020年2月讀書:學海無涯,讀書有法


我們可以在摘抄的同時,慢慢學會去寫感想,當這本書激發了我們的思想火花時,我們要及時地記錄下來。

因為這是我們的原創思考,通過寫讀書筆記,我們創造出了自己的思想舞臺。

讀書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

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慾望,可是由於能力有限又缺少訓練,我們往往不懂得如何言說。

通過寫讀書筆記,讀書已經成為一次成功的體驗,那麼我們要如何輸出呢?

①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多向別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寫作中時不時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問題。

②定時定點重讀筆記

漫無目的地翻開筆記本瀏覽,很難集中精神,因此奧野宣之建議,選擇一個固定的場景進行重讀,可能是睡前或者洗澡後。

③重讀中也要記錄新靈感

在閱讀讀書筆記時,有時甚至可以達到重讀一遍原書的效果。很少人願意花費幾小時去重讀原書,因此,花幾分鐘翻閱讀書筆記無疑是最高效的辦法。

這是從奧野宣之說的“讓讀書體驗更充分的8個技巧”中摘錄出來的。

①不依賴網絡、多用參考書


②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


③把書堆成山,讀書不再難


④把名著放在枕邊,隨時感受名著的魅力


⑤常帶3本書同時閱讀


⑥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上書


⑦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⑧書與筆記交叉使用


四、讀書是讀自己


讀書有沒有用,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

如果你覺得讀書有用,那麼就拿起書本讀書。

如果你覺得讀書沒用,可能是你還沒有摸到讀書的門檻或者是讀書方法出了問題,你可以嘗試讀一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學習他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或許能讓你的閱讀熱情燃爆起來。

最後引用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結尾:“從來沒有人為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這才是閱讀的終極意義。”

寫於2020年2月22日凌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