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線腔與木偶戲

線腔,是山西省線偶戲登上大戲舞臺後形成的一個劇種。山西省芮城縣線腔劇團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經常來靈寶境內營業演出,頗受群眾歡迎。豫靈鎮的楊家、王家、杜家等村,陽店鎮的欒村,都曾有過群眾業餘自娛性的線腔演出活動。

靈寶的木偶戲分為兩系,一種是線偶,木偶的頭、手腳部位都有幾條提線,故又名“提胡”。表演人員牽動提線,使其表演擬人動作,體現劇情。提胡多采用線腔曲調。另一種是將木偶高高舉起,用竹棍連接木偶的頭和手腳部位,表現各種動作,多采用眉戶、蒲劇曲調。

靈寶的木偶戲在清朝晚期已很流行,因其人員和服飾道具少,便於外出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建國以前,民間的祭神戲,還願戲,吉慶活動,都樂於邀請木偶戲。

豫靈鎮的楊家、杜家村,陽店鎮的欒村,城關鎮的牛莊村,都曾是木偶戲的活動中心,建立過業餘戲班。

1957年6月,“靈寶縣靈藝木偶劇團”成立,初以線腔演唱,後又改為蒲劇,1960年該團撤銷。1975年,又由民間老藝人李長水等恢復“靈寶縣木偶劇團”。1985年後,該劇團自行停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