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特殊的兵變給後世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影響?


導語:自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以來,經過李世民,李治等皇帝勵精圖治下,新建立的唐朝逐漸強盛起來,最終在李隆基的帶領下走上了巔峰。但盛極而衰,在玄宗後期,一場長達八年的大亂爆發,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它既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李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分裂割據勢力日益膨脹。朝廷之中,宦官專權,又加上黨爭,因此朝政日趨黑暗腐敗。廣大百姓備受壓迫與剝削,生存無望。由此廣大百姓被迫走上了武裝反叛的一條險路。而黃巢起義的爆發,不但給予了士族門閥以沉重打擊,使得軍工地主和庶族地主快速崛起,還使得唐王朝的統治更加衰弱,名存實亡,軍閥割據勢力遍佈神州。經過多次慘烈鬥朱溫集團終於力壓群雄,滅唐建梁。至此,中華大地上短短五十年間,竟然出現了十五個政權。而政權的誕生與破滅,往往是伴隨著戰爭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連年的戰亂,殘酷的屠殺,搞得人人自危,即使貴為帝王將相,生命財產也沒有安全保證,隨時可能大禍臨頭,人財兩空。因此要求統一,重建秩序和平穩定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在帝王尊容的誘惑下,在建功立業志向的驅下,那些手握重兵,力圖統一天下者,不乏其人。而在這之中,後周實力強大,政局穩定,由此,統一天下的任務便落在了它的頭上。

這次特殊的兵變給後世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影響?

五代十國戰亂初


一個流民登上了歷史舞臺

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洛陽出生了。他出生於一個很不幸的時代,此時正值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中期,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了整整二十年了。一個平衡被打破,接下來就是長久不休動亂,直到找到下一個平衡點,其中經歷的時間或長或短,但不論長短,都需要用人命去填充。而對於趙匡胤來說,逃避戰亂已經是家常便飯。趙匡胤出生於官宦世家,因此,他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小小年紀氣度不凡,天資聰穎,文治武功都遠超同齡人。但他處於一個亂戰時代,他還沒成年便是家道中落,生活極其艱苦,但或許正是這些艱苦歲月迫使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帝皇。趙匡胤成年之後加入了後周開國君主郭威的部隊,自此,打仗便成為了趙匡胤的職業。趙匡胤因自小熟讀兵書,因此他帶兵有方,他在這過程中養成了令行禁止,鐵面無私的慣。乾祐三年,郭威發動政變,建立了後周,為周太祖。而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因郭威無後,因此立柴榮為後周太子,而趙匡胤因出色的軍事才能被柴榮招到了自己的帳下為其服務。自此,趙匡胤來到了未來皇帝的下,這為他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特殊的兵變給後世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影響?

宋太祖趙匡胤


地位在戰鬥中不斷攀升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因病去世,其養子柴榮登基為帝,為周世宗。周世宗是一位具有傑出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君主。他一向有統一天下,消滅戰亂的遠大志向。他很明白,一統天下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因此,他採取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希望能富國強兵,一統天下。在他在位時期,後周與南唐戰亂不斷。趙匡胤追在隨著周世宗攻打南唐的過程中,多次立下戰功,其地位節節高升。在趙匡胤參與的多次戰役中,高平之戰對於他的事業有著巨大的影響。他因此得到了大帥張永德的賞識,並榮升為禁軍的高級官員。趙匡胤正是在整頓禁軍的過程中,琢漸在禁軍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這為他將來的奪權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高平之戰後,趙匡胤的權力與勢力急劇攀升,加之在他南征北戰,積極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的過程中,便慢慢地形成了他奪取天下的野心。

這次特殊的兵變給後世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影響?

周世宗柴榮


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

公元959年,年僅39歲的周世宗就告別了人世。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最出色的皇帝。他不僅對國內開始了統一,使後周國空前強大,還對外族契丹進行了反攻,且取得了成效。他本可以將天下一統,成為秦皇漢武般的人物,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他壯志未酬,便身先死了。雖然柴榮在位僅僅只有短短几年,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多年的地方割據局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礎。而此時的後周由一個幼年孩童執掌,朝廷內部動亂不休,而趙匡胤老於兵事,深謀遠慮,他經過一番謀劃,進而控制了整個京城的局勢。公元960年正月,當皇宮大內還是張燈結綵,喜慶連連之時,一個消息流入了京城,那就是遼師南下與北漢合兵,圍攻後周。聞此消息,朝廷內部慌亂不已,連辨別真偽的能力都沒有了。王公大臣為抵禦外敵,將天下軍馬都託付給趙匡胤統轄。殊不知這一消息正是趙匡胤假傳的,為的便是柴家天下。趙匡胤在他手下黃袍加身下,奪取了幼主的天下。在中國史上,陳橋兵變是最為成功的政變,沒有多大抵抗,沒有發生殘殺,沒有產生搶奪,沒有殺害小皇帝,沒有殺害柴姓宗親。趙匡胤輕而易舉地便

奪得了天下,並建立了一個新王朝——宋。

這次特殊的兵變給後世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影響?

黃袍加身


一個溫柔的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很輕鬆得奪得了天下,但他對於他的江山是很珍惜的。他不打算讓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如何不使北宋成為繼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便成為了他首要面對的問題。但是,在兵變之後的初期,他仍大封功臣,但他知道這些人都是他將來要斥退的對象。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很懂得捨得的關係。但後來將領的多次的叛亂,他對於兵權的的擔憂日益重。

他思考著短短數十年便出現了十五個政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著名丞相趙普告訴皇帝,將權力分化,鞏固中央集權,將人權,權,兵權分化。於是一個杯酒釋兵權便出現在了中國歷史上。趙匡胤降低武將位,大力提拔文官。他經過一系列的政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他消滅了武將奪權的威脅,從此結束了自安史之亂地方割據的局面,而宋王朝也沒有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但他的一些措施卻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在宋以前,中央政府對於外族一向強勢,基本不妥協,更別說賠款割地了。而宋朝軍事力量薄弱,制度傾向於文臣,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便是大宋一朝的傳統。宋雖然沒有亡與內亂,但卻亡於了外族,使中華民族陷入了另一個怪圈。

這次特殊的兵變給後世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影響?

北宋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