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

九畹幽蘭93920082


天地與我同存,人活在自然環境之中,就是自然中一分子,沒有特權,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也代表為人處事,萬物與我為一,自然造就部份本是家中一員,天下是一家,他的理解是溶萬物為一家親。


有形無形448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說:"萬物皆備與我”。管子說“法天"、“用道”的天人統一思想,即遵循和運用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如《形勢》篇說的:“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是一樣的道理。可見,順從自然規律和違背自然規律,其效果截然不同。我們今天為什麼要搞生態恢復?因為人類已經違背自然規律而明顯嚐到了苦果,所以才反省。馬克思指出:“人是類的存在物。這不僅是說,人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把類一一既把自己本身的類,也把其它物的類一一當作自己的對象”。

“道生一"作為宇宙衍化的第一步,是從無形質向有形質的過渡,可稱為是氣化階段的第一期。“一生二"是宇宙演化的第二步,可稱為氣化階段的第二期。“二生三"由陰陽和合和天地和合,從而產生萬物,這即是《老子》說的“三生萬物",是宇宙演化的第三步,可稱作物化階段。關於宇宙的衍化過程,解釋得最明確的是《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老子》又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事物發展的具體規律,無論天道好、地道好、人道也罷,都要符合這個總規律。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需要很多生存、生活的條件才行。如果氣侯太熱必因枯乾而死亡,太冷必因僵凍而死亡。沒有水份和空氣不能生存,沒有太陽也不會生長。所以人和宇宙萬事萬物的關係正如《莊子》所講的那樣:"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我想是有科學道理的。














飛龍在天231272723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天地與我共同生存,而萬物與我渾然一體。

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要進一步理解這句話,需要對《齊物論》篇章有個基本的瞭解。

齊物論包含了兩個分論點:

齊物:萬物齊同——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都是無差別的一回事。

齊言: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都是一個樣。
莊子提出“齊物”的觀點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推出“齊言”的合理性。
推出“齊言”的合理性主要是為了否定“百家爭鳴”。
到此為止,莊子提出振聾發聵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論命題。這個振聾發聵的命題成為整個《齊物論》篇章的“眼睛”。
在這個“眼睛”之後,莊子有用兩個寓言故事進一步論述“萬物化而為一”的結論。
總之,在《齊物論》中來了一個三級跳結構的模式:
用“齊物”推導出“齊言”的合理性,用“齊言”否定“百家爭鳴”的合理性。


水滴國學


道就是規律(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發現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可以被利用的)。這句話可解釋為:“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與我是融為一體的。”世界分為兩都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其橋樑與紐帶是人,人是橫跨自然與社會的媒介,是自然的精靈,是社會的主角。



旭照荷塘


要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首先要了解道家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在對於“道”的理解上,老子與莊子沒有根本性的區別,他們都主張道為世界的本源,哲學家、政治權謀家老子的說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來,道是萬物的本源,而道的運行規律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人都一樣,都是道的體現,都是自然而然的。

而莊子是富有藝術氣質的哲學家,或者叫藝術哲學家,他的說法是“齊物”,天地萬物包括人,雖然具體顯示出千差萬別,但終究齊而為一,是道的體現,天與人是合一的,莊子雲:“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而道,或者它的體現者天或人,其運行方式是“逍遙遊”,是“無待”的,不憑藉任何東西,是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自然而然地運行。

那麼,莊子《齊物論》講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根本上理解,便是天、地、人皆是道的體現,都是以自然而然的方式運行,一方面,天、地與“我”是同存的,“我”不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也不是“我”創造的一部分,互相都不是所屬關係;另一方面,天地與“我”又具有統一性,是通屬於道的表現,所以,是“為一”的,是“道生一”的反向統一性推論,即天地人(我)皆生於道。莊子的這一句話,還包含著“齊物論”和“逍遙遊”的意味,人與天地齊一,人的最高境界,亦是應“無待”,即無所依憑地遨遊於天地間,與天地同逍遙。

莊子認為,不必為是非大小多寡壽殃等進行沒有必要,沒有意義的爭執,因為他們本質上皆是道的表現,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別,人與天地契合才是重要的,道法自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貴在能自然而然,能處於“逍遙遊”的狀態。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這一觀念,不需要宗教信仰作依託,卻能天地人契合,人與天地能為友,人與萬物協和,這比慈悲之心更自然順暢,比仁愛之心更自然真實,莊子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逍遙狀態,而不是未來天國的希望,或克己去欲的仁心,在莊子哲學理念裡,天不是核心,人不是核心,人與天地齊一,皆是自然而然,逍遙才是境界。

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儒釋道便不約而同地作出了自己的解釋。雖歷代廟堂之上,多推崇儒家思想。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


文城觀點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我恐怕理解不透,它不是僅僅“天人合一”解釋得了的。我的感覺,這一句彷彿是”宇宙本人”的自我認知的話語。

老莊、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多多少少、恍兮惚兮,或敢讀、還想悟。但莊子的境界太過高大,實在太怕自己瘋狂,或想死亡。

大抵老子任過周朝圖書館、博物館長的實職,《道德經》雖據教誨帝王之高而言宇宙萬物之道、之德,但也止到去年10月才懵懵懂懂,以為人的靈魂或可對《道德經》進行領會、感悟。而莊子以《莊子寓言》留世,莊子並未擔負周朝實職,逍遙遊於世外,靈飛九宵,神遊四海,魂魄以氣散飛寰宇,及達天地與萬物。雖曾神交莊子,卻深感靈魂氣息虛短、元神力量枯竭,無能觸達,生命不能承受。

老莊之後,更有烈子。古文有記,烈子“御風飛翔”,客觀與否,不作妄議。因對莊子思維思想,已有體會,力所不及,魂魄不堪承受,生命無法企及。

因此,對您的邀請問答,只好請您理解見諒!不是不恭不答,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主要還更怕對經典誤言妄解,不可以謬論誘引他人。好吧!見諒吧!🙏🙏🙏


沃克特爾


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中,最具有思辨精神最具有哲學思考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辨,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學的基礎上的。老子認為,道是世界存在的起源、運行的根據,是形而上的規律上的規律。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的,但是又在起作用。世界上的一切,當然包括人類,也是在道的支配之下。那麼道是按照什麼規律運行的呢?老子認為是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是他應該有的樣子。沒有人為干涉,一切都是自然行為。

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莊子也認為,道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道是無窮無盡的,是無處不在的,是支配一切的。是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價值應該在道中實現,人的社會價值觀、生死觀等,也應該是道法自然的。

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

具體來講,莊子認為,既然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那麼從本質上講,萬物的每一個物體、人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道的體現。雖然他們在具體形態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像你站在太空看地球一樣,那些原來差別很大的東西,就變得一樣了。莊子用他的齊物論告訴我們,這世界和人,本來沒有差距,沒有界限,我與別人,也沒有差距沒有界限,再繼續延伸到社會價值觀上,所謂的是非榮辱、成功失敗富貴貧賤,在本質上看,也沒有差距。我與物本來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沒有差別。但是某種觀念讓我們和天地、人類發生了區別,這就像是人為地把天地和我,關在了一個籠子裡。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謬論,是困境。而自然大道是無限的,人為地劃定了標準,這就是束縛了人的心,阻斷了人與天地的交流合一。

很顯然,莊子這是在批評儒家思想。因為在莊子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就能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裡基於一個莊子的基本理論,即天地詩歌無窮的開放的系統,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人不是活在什麼別的地方,他就是在無窮無盡的受到道的支配的自然中。莊子說你看野獸身上的秋天長出來的細毛,看起來那是很細小的。但要是和那些小到我們根本看不見的東西比起來,那肯定是大的,泰山是大的,但是要無窮無盡的宇宙比,就是極其渺小的。夭折的人是短壽的,但要是和那些蜉蝣的蟲子比起來,是長壽了,同樣彭祖活了800歲算是長壽了,但要是和那些生長了萬年的大木比起來,又算是短壽了。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體的差異性只是相對的,而同一性則是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是與天地同在,萬事萬物與我沒有任何差別了,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

事實上,人永遠也不可能做到這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莊子為何還要追求這種境界呢?莊子是強調人的靈魂和精神的自由的,要自由就不能受到限制,就要擺脫有所待,這樣才能實現逍遙。問題是,世界是無限的,是沒有界限的,人本來應該與天地同在,而被認為的觀念畫了一個框,把我們都圈起來了,所以人生得不到自由,只有齊物才能拯救我們,讓我們跳出觀念的牢籠,實現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


好玩的國學


這裡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比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於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譯成現代文:“……天地萬物與我同生於無,都合為一體。既然合為一體了,那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呢?既然已經說合為一體了,那還能說沒有要說的嗎?萬物一體加上所說的話便成了二。二加一就成了三。照這樣算下去,再好的計算家都算不出發展下去的數字,何況普通人呢?從無到有,已經產生了三種名物了,又何必從有到有呢?別再推算下去了,就這樣順其自然罷了。……”

這是對老子的“道”的一種思想延伸的解讀。說明了事物對立統一的關係。從事物的“無”(事物的命名)到事物的“有”(客觀存在)二者合一為事物的實體。這種實體的無限延伸,我們就叫做順其自然。

事物由對立,轉變為統一,完成了事物質的轉變,這種轉變是質的轉變,由質變,發展成無限的量變,這實際是解釋,由質變發展成量變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辨證法理論。


狼煙一九三一


不囿於生活細節而注重於融於萬物確實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態度。但與天地共生,萬物與我為一所表達的卻是一種幻想,這種幻想在莊子看來認為是高超的,但實際上卻是把人降格了。天地如果也指有形萬物,天地與我共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與天地與我同壽嗎?萬物與我為一是什麼意思呢?萬物和我本質相同嗎?如果就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的話,他的理論也就沒什麼高超了,因為大家都這樣存在。哲學家的特點就是想象力超過常人,語言能力超過常人。但思想理論不一定都是對的,之所以說莊子的幻想是把人降格了,是因為莊子也沒弄明白我是誰。所以才把我與天地萬物混同!人是天地萬物之間一種極特殊的存在,人管理不了天,但人卻有管理地和地上萬物的權力和使命。所以從這點說,人是高於有形萬物的存在。是誰賦予了人這種尊貴地位呢?當然不是石頭也不是猴子,因為猴子是歸人管理的。

如果人認識到自己是尊貴的,那麼就該確定是更加尊貴者賦予了人這種尊貴地位和本質。莊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理論對於人的來源和本質是模糊的。


俯首豔陽天


樓主好!《莊子》是《道德經》的發揮論,故先懂後者,再讀前者,容易領悟,這是古人講過的老經驗,值得參考。當然,解讀標題這句莊子語的方法,也早寫在《道德經》裡,簡介如下,供參考。

【1,字面意思】

注意三點:(1)在前句裡,“我”也指人,故“天地人”構成世界,也是後句的“萬物”。(2)“並生”在暗示時空的一致性、同體性和永恆性。(3)“一”在暗示一體性、整體性、統一性、不異性、無差別性,引申指共同的“道性”。看懂這三處,即知此句可淺解為“天地與我本是同生、同在和永不分離的,萬物與我也是一體、同時和永不分離的”,可見前後句含義相同。

【2,莊子的隱義】

很豐富,主要有三個:(1)天、地、我(人)是同體,不分彼此,即天就是地,地就是人,人也是天、地,三者只有名稱的區別,其實是同一個。(2)天地人(萬物)互攝、互在、互顯,天中有地、人,地中有天、人,人中有天、地。(3)天、地、人(萬物)都是“道”的化身,歸源於“道”,同根、同生、同存。

【3,莊子的教育目的】

主要有三個:(1)強調天地人(萬物)的“無差別性”,是共有一個“道性、道體”的,即天、地、人(萬物)的三者是“名異而體同”,若能覺悟到天地人(萬物)的這個共性(真性),而不迷惑在表面的假象區別中,就能“證道而智”。(2)天地人(萬物)=道,故天地人(萬物)彼此相通,天然不分,沒有對立,就叫“歸一”。若誤以為是三個,就叫愚、錯、邪、迷;若看做一個,就叫智、對、正、覺。(3)“道”是不變的、永恆的,故“道”生出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變的、永恆的,而不是變化的、短暫的。換言之,天地沒有生滅變異,人也無生死禍福,萬物的矛盾態和變化態是假象,而背後的真相是永恆態和不變態。

【4,莊子語的啟示】

有五點:(1)人不悟道,只在於自迷、自惑,不懂自己就是“道”,自己永在“道”中。(2)天地人(萬物)是絕對平等的,天地是聖賢,人也本性是聖賢,故人生應該“覺道、守道、用道”,走聖賢之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3)見天地人(萬物)是“不同的”,人失智;見天地人是“變化的”,人失慧;見天地人是“在時空中的”,人有生死。反之,人要永恆,必須見天地人(萬物)的“道性之同”。(4)人的迷惑起於慾望,慾望起於私心,私心起於自我,自我起於與天地萬物的對立,故“我”有真假之分,真我是“道”,假我是“肉體”;人不識“我”,必不證道。(5)天地人(萬物)都是同一個“道體”,都受“道”的制約,故“道”是最高的法則,是最大的智慧,是天地人(萬物)的共母。人不明“道”,恆亡;國不順“道”,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