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地區的範圍有多大?

獨家檔案


中原在三皇五帝的時候,應該是指如今的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一帶,堯舜禹等時代,這裡是中華文明的起始點只不過,由於後代的戰亂以及黃河決口等原因,繁華不在,現在定陶還有天中街道,這裡應該是中華文明發祥地


文山樵唱


中原的來歷:《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

中原本就是一個範圍的概念,具體範圍究竟有多大確實是不好計算的。人類生存需要使得祖先們會選擇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落腳,所以天下文明的起源都幾乎和河水脫不了關係。

而華夏文明和黃河和洛水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故夏商周的時候河洛一帶就成了中原的心臟。所以,中原可以理解為,以河洛一代為中心向外擴展的地區,但具體擴展多遠,沒人能給出準確數據。

故此就有了狹義的中原和廣義的中原之分。狹義中原是指河南及毗鄰地區。廣義的中原則是黃河中下游的地區。

秦朝時在中原地區設置了好幾個郡縣,如三川、南陽、潁川、碭、河內、東、陳等郡,圖如下:

古籍上對中原範圍有過界定,當然啦,不是絕對的範圍,也不是方形或圓形的範圍:

北界——太原(中原北門)、張家口野狐嶺、北京以南的河北地區,來自:1、金《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晉陽即今太原)2、《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3、元《嶺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嶺,野狐高出大庚頂”(西嶺指大馬群山,野狐即張北境內野狐嶺)。

南界——秦嶺-伏牛山,來自《出師表》:“北定中原,還於舊都。”(蜀國位於秦嶺之南)

東界——淮安,來自《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許,一條玉帶界天橫。“(楚州,今江蘇淮安)

西界——甘肅隴南、天水,寧夏固原、陝西榆林,來自:1、《三國演義》:“蜀兵已到祁山,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視乎?“(祁山位於隴南、天水一帶,兵臨祁山即意味著入寇中原)2、明《名山藏》:“陝西三鎭(zhen,同“鎮”),中原門戶也。”(明三鎮為今陝西榆林、寧夏固原等三邊鎮)

大致就是這樣了,希望我的答案能給你幫助。


掘書觀史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中國”、“中土”。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原就是古代的河南,事實並非如此。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傳統上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範圍很大。而在與北方外族相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在中國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搞收藏的人都知道,自古中原出帝王,黃河兩岸古文物眾多,所以形成了特殊的收藏文化,鄭州古玩城是國內最大的古玩城之一。


今日大鄭州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發展日新月異。


微藏天下


中原,顧名思義就是“天下至中的原野”,這可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稱得上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在古代,中原一直被視為天下中心。

那中原到底是哪個地方呢?我們要知道,我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流域,黃河又是我們的母親河。所以在遠古時代,黃河中游那一小塊就是中原。後來隨著華夏民族的擴張,中原的定義也在慢慢的變大。

夏商周之時,中原的定義就變成了今河南省這一塊,洛陽為天下的中心。到了春秋戰國之時,中原又包含了諸多諸侯國的領土。慢慢的,隨著華夏民族國土慢慢變大,中原也變成了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個中部地區外加山東江蘇的邊邊角角。


中原在古代屬於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曾經一度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無數朝代在這裡建都,你唱罷來我登臺,好不熱鬧。這裡也就成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

所以河南省是我國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個省份,因為這裡的文物實在是太多了,朝代太多,還大多在此定都。所以在田地裡揮幾下鋤頭都可能挖出古董。


歷史鹹談


所謂中土、中原都是一說。

那麼中原有多大?其實很小,最狹義的中原範圍,也就是與今河南省差不多,而更廣義的一些,則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以河南為中心,北到河北,南至湖北左右,西至陝西,東至山東這樣一個大致的範圍。

早在先秦時代,洛陽這個都城,被認為是天下之中心。距今3000年前西周時期的何尊青銅器銘文就提及的宅茲中國,這說明早在古代中原與中國已經為一語,當時人們認為這個地方是天下之中心,所以要在這裡統治民眾。

而根據中國一詞彙,後又有東國、南國,其實東國和南國就泛指東方夷人和南方荊蠻地區。以至於後來東西南北四方,各命名蠻夷,更鞏固了中原一說。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到了一定時期所謂中原定義為“北起幷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

這個範圍主要還是河南,並括了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


井夫子


一般認為,中原地區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這一代是古代華夏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現代中原地區稱謂一般使用廣義的大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中心,涵蓋周邊地方的廣大地區,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等地區。



史上中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區。古時候也有稱華夏就是中原的,“中原人”“中原馬”等。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中原,廣義上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域。狹義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族的搖籃,是漢民族祖居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以別於四夷而自稱中華,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四夷的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洛陽一帶,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華夏各諸侯國,與秦、吳等邊遠地區相對應。


秦代開始,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可以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陝西關中一帶、山西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偶爾也指黃河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從夏朝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歷代統治者皆認為把中原納入版圖的王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統稱中原王朝,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鄭州和安陽。 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但是,河南又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這個中原就是泛指以河南為代表的廣大中部地區了。


時間的車輪


看古裝電視劇或者小說時,總會遇到一個名字,就是中原。那麼這個中原到底是什麼地方呢?為什麼明清時期的電視劇裡的人物每當提到中原時都會情不自禁的產生佩服之意呢?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讓人尊敬之處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介紹。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原就是古代的河南,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傳統上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個中部地區外加山東江蘇的邊邊角角。而在與北方外族相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顧名思義就是“天下至中的原野”,這可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稱得上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在古代,中原一直被視為天下中心。有句古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以看得出中原在古代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心中的地位。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原本狹小的中原地區逐漸擴張,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族群體。

既然中原地區在古代的地位如此重要,那麼就少不了各位兵家的戰爭。這裡曾經一度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無數朝代在這裡建都,你唱罷來我登臺,好不熱鬧。這裡也就成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無數賢人義士聚集此地,共謀大業。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中國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中國”、“中土”。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黃淮海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中原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1978年9月發掘的南召猿人說明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中原生息和繁衍。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

在關於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時代的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地區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孕育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諸多特點。

中原地區的文化非常豐富,其中以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最為著名。

中原地區在古代創造了很多第一。比如:商聖——范蠡,河南南陽人,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隱退經商,熱心公益事業。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桑弘羊,為西漢洛陽人。一字千金——呂不韋、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

中原地區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很多,比如長城、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清明上河園、白雲山等。

這裡的名人更是佔據天下一半。政治家有黃帝、嫘祖、顓頊、帝嚳、舜、商湯、姜子牙、伊尹、司馬昭、冉閔、謝安、司馬光、長孫無忌、唐玄宗、趙匡胤、趙構、高拱、劉福通、朱元璋等。軍事家有岳飛、吳起、龐涓、灌嬰、諸葛亮、司馬懿、張良、呂蒙、常遇春、年羹堯等。思想、文學家: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列子、惠子、韓非子、鬼谷子、王守仁等。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中原,即“天下之中”!相傳人文始祖伏羲氏為僕吉凶,在河南地區“一畫開天”,創先天八卦演繹世間萬象。從而有了華夏文明。


此後,中原成為我華夏文明的搖籃,孕育著華夏文明,使她逐漸先進、厚重,不斷壯大,形成中洲。

其先進的文明不斷擴張與外部碰撞融合,逐漸形成華夏部落。



其範圍也逐漸從河南地區向四方擴大,最終與東方的東夷部落碰撞而引發大戰,後在阪泉之野爆發大戰並擊敗東夷部落,從而使炎帝發出決議,除了蚩尤勢力其餘全部融入華夏部落,並最終炎黃聯手擊敗蚩尤。

使華夏文明延伸到黃河、淮河下游,也使承載著華夏文明的中原擴大到此。


嗜慾者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在春秋到兩漢時期,許多史料中,中原就是“原野”的意思。到了東晉南北朝,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範疇。

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

《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中原在古代很多年間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於是歷代王朝都為這片區域戰爭,也在努力經營中原地區。



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所以造就了中原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成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現在,廣義上來講,按照省行政規劃,中原地區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具體來講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鄰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如果哪裡說得不恰當或不準確,網友可以在評論區補充交流。


歷史逸事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