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人數眾多,起義之勢如滔滔江水,為何還是以失敗告終?

老澤雜談歷史


東漢末年因為宦官和士族、外戚三方長期的爭權奪利導致民生慘淡,官場黑暗,不看其苦的老百姓又無計可施。

先回顧一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前的社會百態:

朝廷長期的由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因為皇帝年幼,無力把我大權。在地方上,長久以來形成的士族已經空地地方權力。本來為了選賢良制定的察舉制度成了豪門大族通往仕宦之門的專用通道。

士人在成為朝廷官員之後,因為皇帝年幼,他們要麼依附外戚,要麼衣服宦官。在外戚勢力被驅除後,士人終於形成一個畢竟有勢力的組織,但是為了和宦官爭權,隨機引發黨錮之禍,延熹九年桓帝時期就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開始,宦官與士子的爭鬥直到董卓之亂前,宦官誅殺何進,袁紹將漢宮所有宦官處死結束。

歪史認為,袁紹這個做法雖然讓士子大快人心,但是讓漢朝權力突然間失去平衡,導致董卓控制朝廷。

混亂時局給投機分子機會

就在,宦官、士子、外戚三分爭權奪利時候,不堪重負的老百姓突然間看到一絲曙光。鉅鹿人張角自稱得到仙人真傳,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授他,讓他拯救蒼生,於是他創立太平道,一次糾合會眾,準備起事。

大家看到沒有,張角這個自稱和洪秀全的天父囑託、陳勝的大楚興一樣玄乎。不管咋樣,這個期盼總是給絕望中的人一絲期望。所以,沒有用多久的時間,張角信徒就遍佈海內外,甚至滲透到了宦官內部。

《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 。”

面對信徒廣佈,張角於是計劃在中平元年起事,但是提前洩密,於是張角蒼茫起事,即使這樣,依然糾合幾十萬信徒,黃巾烽火遍佈全國,可是面對如此來勢濤濤的黃巾軍,東漢朝廷僅僅用了九個月就平定了主力。其他淪為靈星佔山為王的土匪。

至於失敗的原因,各種原因都有,譬如官方勢力強大,地方豪強不願意失去自身權力,所以聯合絞殺。等等之外,歪史認為還有一種。

狂熱的宗教熱情無法持續

張角聚眾,是以太平道為幌子的,對外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但是,面對官府瘋狂的打擊,本來就是憑一腔熱血而戰鬥的烏合之眾很快在現實面前回歸本心。

領導的張角等人又沒有過人的指揮統籌能力,其下一級的幹部也沒有相關的才能,但是他們相信了自己編造的謊言,認為自己有黃天相助。再加上到手的權力,所以比一般的信徒更加激情。

但是,面對普通的信徒,早先宣傳的仙境被血腥的現實擊碎,他們的反抗沒有換來合適的報酬,到頭來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當宗教的狂熱勁過去以後就回歸理性。加上朝廷剿撫並用的策略迅速分化了黃巾軍。

於是本來就是烏合之眾,又是倉促起事的黃巾起義迅速被鎮壓。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


歪史


導讀:

在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下,由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領導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拉開序幕。在土地兼併嚴重以及地主豪紳龐大勢力的壓迫下,各地農民響徹一片,同時,起義過程中也暴露出了目的不明確、組織行動渙散、缺乏領導等問題,最後被多方軍閥所鎮壓。

東漢末年,朝廷政治腐敗,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導致了農民徭役繁重,加之伴隨著旱災、瘟疫的等災害,百姓受盡了折磨。張角、張寶、張梁三位兄弟通過所謂的“太平道”進行傳教,用法術咒語為百姓治病,培養起了一大批的信徒。
公元184年初,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密謀在三月五發動起義,但由於內部叛徒告密,張角便提前一個月宣告起義開始,很快中原各地農民組織並起,起義軍人數就達到了十幾萬人,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均有起義軍出現,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人。
面對人數多,聲勢大的黃巾起義,東漢朝廷很快做出應對,命令各地藩鎮諸侯派兵鎮壓,通過將近一年的追擊和圍剿,這一場東漢末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就漸漸的被平息了。

起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

在起義過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就註定這一場農民起義將難有建樹。

無論是黃巾起義還是封建時期其它幾次較大的農民起義都出現過缺乏領導組織,紀律不嚴明的問題,黃巾起義也是如此。在公元184年八月隨著張角病重去世後,張梁、張寶接連戰死,冀州的黃巾軍在失去張角三兄弟後幾乎沒有了抵抗能力,很快十幾萬的起義軍就被皇甫嵩鎮壓剿滅。

黃巾內有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組織結構,在失去主要的領導人張角兄弟以後,沒有後續的領導人繼續領導,起義軍就會暴露出軍心渙散沒有組織和紀律的弱點,被朝廷軍抓住機會剿滅。不僅僅是張角的冀州起義軍,當時各地的黃巾起義軍都暴露出這樣的問題,當起義軍的首領戰死後,起義軍不是被剿滅就是投降。

沒有成功的經驗的優秀的理論指導,各自為戰,目標不明確。從歷史上一些成功的起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起義中每一步都是目標和計劃的,比如元朝末期朱元璋等人的起義。而黃巾起義卻沒有很明確的目標以及計劃,只是,他們是從哪裡起義就從哪裡開始打,潁川的波才,南陽的張曼成,還有各地的黃巾首領都是各自個打個,他們在各個州取得一定成果後,沒有相互靠攏依舊各自為戰,沒有協調配合,在朝廷軍隊到來時只能落到一個被圍剿的命運。

因為在黃巾起義時期沒有農民起義的成功經驗,更沒有理論指導他們進行起義。以至於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便會停下腳步開始享受,沒有長遠的起義計劃,不注重政權的建設。黃巾起義也同樣有著這樣的弱點,或許是由於起義計劃被洩密提前倉促起義導致的,如果這些起義軍能聯合起來或許讓會讓東漢朝廷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剿滅。

缺乏戰鬥經驗,缺乏作戰的武器軍備。和正規的朝廷軍相比,農民缺乏系統的作戰訓練、沒有合格的作戰武器,更沒有沒有戰馬輜重,這都是農民起義軍在面對的朝廷部隊時所面臨的戰爭劣勢。雖說起義軍數量龐大,但是他們缺乏戰鬥經驗,不善於把握戰機,即便東漢末年軍隊戰鬥力有所下降,但是面對拿著農具揭竿而起的農民,朝廷軍有弓有刀,又有曹操、董卓等善於作戰將領的指揮下,黃巾軍就顯得不堪一擊。

農民起義軍的物資主要依靠財富的掠奪,和有穩定補給的正規軍相比就存在明顯的劣勢,這個問題尤其在起義前期會顯得非常的嚴重,東漢朝廷發現黃巾起義後迅速採取應對的措施,讓起義軍在物資補給上就更加的困難,這也是導致黃巾起義在短短一年就失敗的原因。

各方諸侯的鎮壓

東漢末年的諸侯勢力已經非常強大,在漢靈帝解除“黨人之禁”後,使得各方的軍閥能夠聯合起來參與剿滅黃巾。其實各方諸侯對於剿滅黃巾有頗高的積極性還因為他們可以趁著打擊黃巾的機會擴大的領地以及影響力,事實證明也是如此,董卓是藉此機會增強了軍力入主長安,劉備也因為打擊黃巾有功走上了軍閥的道路。

這也是為什麼在封建時期農民起義的人數眾多,聲勢浩大,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因為在農民起義的同時也有許多軍閥世家藉此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將農民起義當作一種工具使得他們的勢力變得更加壯大。封建時期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往往會被軍閥或者世家階級所竊取,像黃巾起義造就了曹操、孫堅、劉備等人,還有唐末的黃巢起義直接開啟了五代十國的藩鎮諸侯大混戰時代,而最先發起的農民起義卻不了了之。

小結:

黃巾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在歷史進程推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徹底揭出了漢朝統治的弊端,對於漢朝腐朽的統治是一記重拳。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就變成了漢末的軍閥們割據局面,漢朝也因此名存實亡,最終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的三足鼎立之勢。


不羈de汪


導語:

自古以來農民起義軍一直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缺少戰略指導思想。從黃巾軍的戰略格局上來看,他們壓根就沒有大局意識,也就是說,部隊打到哪兒算哪兒,根本就沒有人幫他忙規劃一下接下來的每一步該怎麼走。

張角是太平道創始人,自然是有點本事的。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為他出謀劃策的軍師,也就是類似諸葛亮的人物。

所以張角的起義軍看似恢弘大氣,卻因為他的病逝,從而土崩瓦解。

整支起義軍沒有從制度上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團體,所以人馬聚集起來快,潰散起來也快。

01黃巾起義是一場宗教向皇權做出挑戰的起義。

中國封建史跟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宗教總是凌駕於皇權之上。也就是說宗教的領袖,始終都是國家領袖,比國王或者說皇帝還要高一個等級。

就連臨近我們的古印度,其實也是佛教凌駕於皇權之上。但是我們中國封建歷史上,宗教始終都沒有機會徹底控制皇權,而皇權卻總能實實在在地掌控宗教。

  1. 張角發動的這次黃巾起義,那就是一場宗教向皇權做出挑戰的起義。起義軍的主體那就是太平道教的信徒。而張角本人是太平道的創始人,號稱天公將軍。
  2. 張角、張寶和張梁三兄弟都是道教的信徒,為此他們在道教的基礎上,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宗教太平道教。這種思想之所以能夠流行,主要是因為漢朝高層有很長一段時間,信奉黃老學說,而太平道的思想與之不謀而合。
  3. 所以加入太平道的教徒非常多,十多年下來,在地方上的太平道信徒已經多達幾十萬人。張角他們非常聰明,一直要求大家行善積德,完全不像邪教的模樣。而且張角還給信徒們治病,並且傳授治病良方,讓他們傳播出去。

這麼一來信奉太平道的人越來越多,伴隨著東漢末年吏治腐敗的情況,老百姓們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張角振臂一呼,他那幾十萬的信徒們也就都跟著他揭竿而起。

這是一場預謀了十多年的起義,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宗教想要奪取政權。可是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通過數千年曆史可以看得出,這種情況顯然是行不通的。

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萬。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後漢書》

宗教在西方或許可以奪取政權,但是在我們中國,永遠都不可能。所以張角的這場起義,必然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

02漢靈帝解禁黨錮之爭的士族,集全國之力合圍黃巾軍。

漢靈帝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大的危險,他當然十分緊張。所以他命令何進作為大將軍,帶領大軍鎮守京師,這是自保的方式。

詔敕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自函谷、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召群臣會議。嵩以為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帝從之。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後漢書》

此外下達命令,在全國所有重要關卡都要設置都尉駐守,發動各地土豪積極組織民兵起來對抗黃巾軍。

所以說幾乎形成了全民皆兵的狀態,皇帝下詔,下面的子民當然是招辦,所以我們看劉備就是在這之後,得到土豪資助起兵救國的。

  • 漢靈帝時期的黨爭現象非常嚴重,主要就是士族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鬥爭,宦官集團勝利以後,多次將士族集團的重要人員關押。
  • 如果士族集團在這個時候和黃巾軍聯合在一起的話,那對漢朝來說可就太可怕了。為此漢靈帝聽從了皇甫嵩的建議,解禁了黨錮之爭中受到關押的士族子弟,讓他們效忠國家,不遺餘力地打擊黃巾軍。
  • 這一道命令非常重要,因為士族集團雖然短時間內沒有爭得過宦官集團,但是他們家族龐大,在中央和地方都有龐大的關係網絡。而且他們手裡的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錢財人才都比較多。

這幫人投靠誰,誰就能掌握這場戰爭的主動性。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袁紹、袁術兄弟倆,其實就是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

在大將皇甫嵩、盧植、朱雋等人的努力之下,黃巾起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漢朝是集全國之力與黃巾軍做對抗,沒有理由不成功。

03黃巾起義被平定後,各路諸侯開啟了天下割據局面。

讓人想不到的是,黃巾軍雖然被平定了,可是漢朝皇室卻再也無法真正掌握權力了。漢靈帝時期,雖然身邊的宦官弄權,可是皇帝是有決定權的。

而且沒有皇帝的支持,宦官的權力也是假的。可是黃巾起義以後,各地諸侯手裡都擁有了一支相對客觀的軍事力量。

  1. 這些軍事力量,遠可以保證國家安寧,近則可以割據一方。顯然漢朝朝廷已經失去了往昔的威嚴,士族們在地方上掌握了軍權以後,終於有了跟宦官控制的朝廷相抗衡的實力。
  2. 在黨錮之爭中,士族是吃盡了苦頭,因為手裡沒有權力,所以一直都被宦官集團打壓。這次通過平定黃巾起義,士族們手裡有了軍權,那他們根本不可能再聽從宦官集團的指揮。
  3. 就算宦官集團以皇帝的名義給他們下達命令,他們還是可以不聽,
    畢竟他們手裡有軍隊,這就是他們最好的保障。

所以說當年皇甫嵩的建議,雖然有利於漢朝平定黃巾起義,卻完全不利於漢朝的統治延續。類似於平定太平天國以後,其實清政府已經失去了大半權力,權力都在湘軍、淮軍和楚軍領袖們的手裡。

徐州刺史陶謙、前楊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敢言之行車騎將軍河南尹莫府:國家既曹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禍,幼主劫執忠良殘敝,長安隔絕,不知吉凶。是以臨官尹人,搢紳有識,莫不憂懼,以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濟禍亂。---《後漢書》

地方上的土豪和士族集團都擁有了軍隊,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團體,完全成為了獨立的小王國。

漢朝破敗的局面,其實也就這麼形成了。漢靈帝是能力不足,對全局的把控失策,所以導致了這一混亂的結果。

總結:黃巾起義缺少高人指點,所以類似於一盤散沙。

張角讀書應該不會少,可是他偏向於道教的學問,卻很少研究戰略格局的問題。這是張角比較吃虧的地方,而普遍讀書人比較多的士族,已經被漢靈帝給籠絡住了,所以張角想要獲得人才的幫助,簡直比登天還難。

由此可見,張角的失敗,其實是缺少人才的結果。如果有人才幫助他們對全局做一個大致的安排,黃巾起義絕對不會那麼慘。


江湖小曉生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單從人數上來說,黃巾軍比官軍多得太多了,黃巾軍首領張角就全國參加太平道的人劃分為三十六大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算起來部眾得有數十萬人,全國各地起義浪潮不斷。人數雖多,但並不代表就能成功推翻當時的東漢政權。那麼密謀十年的黃巾起義合為何短短九個月時間就遭失敗呢?

張角的黃巾起義是有周密計劃和明確的目標

張角是個讀書人,但他的仕途不順,面對東漢末年的土地兼併嚴重,宦官與外戚爭鬥不休,老百姓民不聊生。張角利用民間信奉的宗教信仰,以《太平奇書》到處救死扶傷,並在進行宣傳和收教徒,等到時機成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開始了反對漢朝政權的起義。起義過程中雖然遭到叛徒唐周的洩密,但在張角的規劃下,提前一個月爆發了起義,並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八州二十八郡一起發動戰事,由於漢朝政府未做好充分的應對,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轟動全國。

在初期起義算是成功的開始了,也對漢朝政府有了非常大的衝擊,那為何聲勢浩大的起義在短短九個月時間內就被鎮壓了呢?下面分析下失敗的原因

1.一個統一戰略規劃和統一指揮的重要性。張角是總指揮,但從起義開始後,都是各自為戰,究竟起義後該如何發展,下一次的戰略規劃又該如何?都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尤其是張角病死後,各自為戰,毫無目標,只是仗著人多,只要東漢政府規劃好,各個擊破,想要撲滅簡直易如反掌。事實上也是這樣,皇甫嵩和朱儁戰長社、倉亭和曲陽、盧植戰廣宗、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了。

2.沒有建立自己穩固的後方。黃巾軍每到一個地方,就是攻佔城池,繼續推進,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連個穩固的後方,連糧草供應都是個問題,只能靠搶掠。

3.黃巾軍強大的對手。黃巾軍人數所多,但起義的首領多是沒有啥學問的人,除了張角讀過點書外,起義軍遇到的對手不止腐敗的東漢朝廷,東漢朝廷當時尚有皇甫嵩、盧植和朱儁等名將,東漢政府為了迅速鎮壓起義,對地方放寬了政策,允許地方豪強招募鄉勇,來武裝自己用來對抗黃巾軍,曹操、孫堅、劉備、等人都是從平黃巾開始發家的。面對整個東漢的朝廷和各地的地方武裝,張角的起義被很快鎮壓就很好的理解了。

4.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儘管黃巾起義號稱有百萬之眾,聲勢浩大,席捲全國,但主力還是以老百姓為主,既沒有智謀之士的加盟,又缺少大規模作戰的經驗。面對常年領兵作戰的名將朱儁、皇甫嵩等人,只能靠人數優勢來與之對敵,久而久之,分散在各地的義軍終究會被各個擊破。

結語:起義的成功與否,人數並不是最主要的。張角聚集的百萬之眾說到底還是戰鬥力一般的烏合之眾,這樣的起義缺少明確的方向、合理的戰略規劃、人才的加盟和豐富的戰鬥經驗,遲早還是會失敗的。其實不管是張角的黃巾起義,之後的多次農民起義也驗證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我是紫氣東來,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哦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東漢是以“世家”為立國基礎。

我是最牛的。

地方的勢力極強!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陰麗華,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姓郭,郭家就是河北的大世族。因為有郭家的支持,劉秀才得以在河北站住腳。

所以東漢必須與世家共治天下。

“道不變,天命可禪讓”的王莽篡漢思想、赤眉軍、綠林軍等“流民起義”都有深刻的認識!

黃巾軍起義,無外乎張角領導的太平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煽動流民反對朝廷。

這樣的組織形式雖然很新穎,組織很完善,但是準備不足!特別是組織的首腦與核心被破壞,那麼,義軍就成了“烏合之眾”!

流民

大家知道,所謂流民,一、失去土地。二很多都是佃農。三、天災,漂流在外。

對待流民,一方面朝廷賑濟,另一方面大地主收納。最後都可以解決。沒什麼大不了的。

流民也是各路官僚地主豪強隊伍的中堅力量,黃巾軍被分化瓦解是可想而知的。

黃巢起義、白蓮教起義沒有成功。元朝末年紅巾起義成功了。太平天國運動後也算成功。對比後兩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話史煙雲”。#悟空歷史#@頭條歷史


話史煙雲


爆發於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早期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鄙人認為陳勝吳廣等掀起的所謂秦末農民戰爭,實際上是六國舊勢力反抗暴秦統治的戰爭,與後期的農民起義還不太一樣,新莽時期的綠林赤眉實際上也有漢朝宗室復辟的因素在內)。這次起義波及八個州,眾至百萬,一度讓東漢皇朝飛魂落魄。但是短短几年,黃巾軍主力便被東漢鎮壓下去。餘部雖然堅持鬥爭達二十餘年,但不是淪為東漢軍閥混戰的工具,就是本身參與進了鬥爭。

那麼,為何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會失敗呢?老巴主要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闡述。

從天時(歷史趨勢)來看,主要是漢朝本身的統治尚且牢固。

雖然之前的漢桓帝和漢靈帝史稱昏君,外戚和太監鬥爭激烈。但整體來說,延續四百年的大漢朝依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得到多數人認可的大一統皇朝。當時改朝換代還沒有成為慣性,所以在很多人心中大漢朝就是萬萬年。張角麾下的農民,大都是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但在其他地區,不但朝廷官員、地方豪強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鎮壓起義,基層軍民也並不認可黃巾。本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要成功難度就非常大,更別說漢朝還能獲得部分人心。簡單是就是推翻漢朝的時候未到。

從地利(地理格局)來看,黃巾起義領域分散,缺乏牢固的根據地。

自古以來成就大事的軍閥、豪傑,別說改朝換代,就算要割據一代,也得建立牢固的根據地,有了根據地,才能可進可退。所謂建立根據地,就是要選擇一塊合適的區域,要麼守住險要使得敵人不能進犯,要麼用強大的武力使得敵人不敢進犯。

但黃巾起義並未能達到這種效果。張角一開始的戰略就是“內外併發”,寄希望於在首都洛陽起兵,一舉端掉東漢的中樞,同時天下各地舉兵佔領要地,是個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思路。

至於說如果沒有端掉首都應該怎麼辦,從現有歷史來看,張角沒啥更好的預案,沒拿下首都,還是各地併發,爭取得尺據尺,得寸據寸,和東漢政府打爛仗。

這樣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沒能迅速掀翻東漢,黃巾沒有鞏固的根據地,缺乏打持久戰的後勁。實際情況是黃巾突襲洛陽的計劃告吹後,按原計劃在各地起兵,主力主要在兩塊,一塊是張角兄弟親自率領的河北,一塊是宛城附近。但這兩處都不是什麼地勢險要。所以等官兵的精銳部隊過去之後,兩處都演變成了硬碰硬的決戰。黃巾不敵,張氏兄弟喪命,於是整個起義也就垮下去了。剩下的各地黃巾雖然數量不少,但都只剩下遊寇作戰(包括號稱百萬的青州黃巾),再也掀不起大浪了。

從人和(團隊情況)來看,黃巾缺乏有凝聚力的團隊和軍事人才。

<strong>黃巾起義是走投無路農民們的反抗,採取的組織模式是宗教,這本來就是一個很難嚴謹化的體系化的團隊建立方式。被宗教忽悠的往往不會是太聰明的人,加入宗教團隊的聰明人又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大部分農民也未必真有那個覺悟去推翻東漢皇朝的統治,他們也提不出什麼替代的政治模式來。所以,稀裡糊塗的一群人,稀裡糊塗的打仗。就跟一大桶汽油放在那裡,轟的一聲燒起來了,爆炸了,但爆炸過後啥也沒有。張角兄弟也好,宛城的韓忠趙弘等也好,青州的黃巾軍也好,沒見幾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張燕算是不錯的,可他後期才出頭,而且更多扮演的是一個軍閥角色而非東漢的終結者。

這些被公牛率領的綿陽,對上皇甫嵩、朱儁這種大牛率領的東漢精兵,最終敗亡也就豪不足為奇了。


巴山夜雨涮鍋


攻無不克的黃巾軍,到底是怎麼失敗的呢?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沒有戰略目標,眾黃巾軍口號很響亮“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卻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蒼天如何死,黃天如何立,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二:各地黃巾軍沒有統一指揮缺少聯動。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鉅鹿、南陽等地,但黃巾軍各自為戰,一方戰敗另一方也不來支援。以至於經常被朝廷及諸侯各個擊破。

三:軍隊紀律差,未聯合各諸侯。黃巾軍在攻破城池後往往會對各地的土豪諸侯進行燒殺搶掠,沒有軍隊紀律,且這樣得罪了各諸侯,使得自己樹敵太多。

四:黃巾軍人數雖眾,戰鬥力卻很差。因為黃巾軍的組成人數里很多是吃不起飯的農民,缺少軍事訓練,戰鬥力很有限。

雖然黃巾軍未能成功。但中央為儘快平亂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雖敗但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各諸侯、將領借平定黃巾之亂趁機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併為了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趙山河聊歷史


黃巾農民起義軍領袖張角,鉅鹿(今河北鉅鹿)人,是太平道的首領,為了組織發動農民起義,他與弟弟張寶張梁通過傳播太平道向廣大群眾作了長期的思想動員和組織訓練,張角自稱"大賢良師\


楚漢文化


前言:

東漢末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又遇上全國大旱,老百姓顆粒無收,但朝廷的賦稅徭役卻不減輕。終於,在公元184年,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太平道創始人張角的帶領下,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起義。

一時間,全國七州二十八郡的貧苦農民都揭竿而起,積極響應。他們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的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因為起義的人們都頭裹黃巾,所以朝廷稱他們為“黃巾軍”。

然而,雖然在短時間內起義軍勢如破竹,但隨著朝廷的鎮壓,經過了十幾年秘密準備的黃巾軍起義,僅僅經歷了9個月的時間就失敗了。

據統計,起義軍人數眾多,足有30萬人之多,為什麼這麼一場聲勢浩大,經過精心準備的起義還是以失敗告終呢?

一、起義軍的成員戰鬥力不強

黃巾軍的成員都是靠著迷信聚集到一起的。當時張角以教主的身份進行佈道,自稱是“賢良大師”,會種種法術,特別是擅長給人治病,而且治病不用藥,只需靈符就行。就這樣,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在他的忽悠之下,教徒達到了幾十萬人,最後起義。

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招來的,都是一群沒有什麼獨立思考能力的烏合之眾。這樣一些人組織起來的軍隊,自然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

二、叛徒出賣,起義倉促

迷信終究是不可能忽悠到所有人的,難免有人抱著其他的目的前來投靠。所以,最後,黃巾軍中出了一個叫“唐周”的叛徒,他向漢王朝告發張角要發動黃巾起義,使得黃巾軍失去了在朝廷裡面的內應,不得不倉促發動起義。

張角原本打算在三月發動起義,但是因為唐周的叛變,使得起義提前了一個月倉促發動。由於準備不足,各地起義軍之間的相互配合發生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失去了內應,使朝廷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鎮壓外圍起義軍。

三、政治目標不明確

整個黃巾起義的始末,起義始終沒有正確、明確的政治目標和理想。當時張角起義時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聽起來非常的高大上,確確實實能夠忽悠到一些人跟著他幹。

但是久而久之,窮苦老百姓就會明白,蒼天死不死,黃天立不立,跟他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他們只求有一口飯吃,有安穩的日子過,可以活得下去。當時漢朝朝廷及其腐敗,皇帝不管老百姓死活,民不聊生。如果黃巾軍能夠打出給老百姓搶田種地,免除賦稅徭役等這樣的口號,想必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四、起義領導人缺乏軍事才能,作戰不力

在黃巾軍中,缺乏有戰略頭腦的軍事領袖人物,起義的領導人基本不具備軍事才能,起義計劃制定得極其不完備。而且,由於起義倉促,起義後各地的起義軍並沒有迅速地集結起來,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動。

雖然起義軍人數眾多,但是軍隊散亂,沒有主導力量,各自為戰,不懂得相互支持配合。像張梁、張寶、韓忠等起義將領,個個都知道知固守一城一池,與朝廷軍隊打消耗戰,不懂得運用靈活的戰術戰法。最終,給了朝廷機會各個擊破。

五、朝廷的鎮壓軍隊十分強大

在黃巾起義還沒爆發的時候,朝廷就把黃巾軍在朝廷的內應馬元義給殺了,而且還清除 了長安城和洛陽城附近的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把黃巾軍在朝廷的內應給切斷了。

起義爆發後,朝廷又派出了眾多的將領前去鎮壓。先是派出何進,後又派出盧植、皇甫嵩、朱儁(jùn)、孫堅、曹操等名將各自領兵攻打黃巾軍。這些人都是能征善戰的悍將,能力遠超黃巾軍的首領。

因為黃巾軍起義也觸動了地主豪強的利益,所以,除了官軍之外,各地的地主豪強也組織起武裝來鎮壓黃巾軍。在強大的官軍和地主豪強武裝的共同鎮壓之下,黃巾軍起義最終失敗。

總結:雖然黃巾軍起義人數眾多,但是由於這些人戰鬥力不是很強,而且義軍首領沒有軍事才能,不懂得相互支援配合,導致各地的起義軍隊散亂、各自為戰,沒有主導力量。還有,起義的目標不夠正確、明確。再加上官軍和地主豪強武裝的強力鎮壓,最終導致了起義的失敗。


李小新吖


黃巾起義是一起著名的宗教對皇權的挑戰,在外國可能很平常,可在中國,宗教是臣服於皇權的,是為皇帝服務的!所謂來的快,去的也快,黃巾軍起義開始勢頭很猛,打了東漢朝廷一個措手不及,可等東漢朝廷反應過來,事態迅速急轉,東漢只有短短的九個月就把起義給滅了!

黃巾軍起義說白了只是披著宗教外衣的農民起義罷了,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就避免不了缺乏戰略部署,沒有大局觀,打到哪算哪,感覺和趁火打劫沒有分別,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黃巾起義以“蒼天以死,黃天當立”為口號,下面的什麼戰略指導就沒有了,這口號太簡單了吧,就告訴大家,朝廷完蛋了,到我們當家了,這太空泛了。打仗是需要戰略和戰術部署的,沒有指導,一窩蜂的進攻那是愚蠢很冒險的。張角三兄弟籌劃了多年,以太平道做宣傳,積累了三十幾萬的教徒,沒找到臨到起義時涉密了,就倉促起義,不過沒關係,起義迅速攻陷了很多城市,震動了東漢朝廷。既然涉密了,就應該注意保密啊,打仗沒有保密意識就是玩命啊,後來黃巾軍又犯了!本來黃巾軍打算在東漢的核心地區洛陽發動起義,結果又涉密了,東漢朝廷迅速撲滅了起義軍,最好的戰略攻擊就這樣錯過了!



東漢朝廷撲滅了洛陽起義後,沒有了後顧之憂,迅速集中朝廷和地主豪強的武裝,組成拳頭打擊黃巾軍起義。朝廷爆發了,這是黃巾軍這些烏合之眾不能相比的,實力懸殊啊!第一就是素質相差大,你張角唸經還可以,沒有多少軍事知識啊,東漢一大批的優秀的將領,比不過啊!東漢軍隊有高素質的軍師智囊,專門出謀劃策搞陰險招數,你張角一個拿得出手的軍師都沒有,怎麼打嘛,沒法打啊!再者糧草和金錢上也不能相比,東漢集中了所有的地主階層,錢糧多的是,你張角根本沒有存糧可用,都是搶來的糧食,吃不了多久,這麼多人吃飯怎麼夠消耗呢!漢靈帝為了迅速撲滅黃巾軍,允許各地的地主豪強建立私人武裝,這就增強了朝廷的實力,加速了黃巾軍的失敗!



各地豪強有自己的武裝,那就可以配合朝廷對黃巾軍的打擊,而黃巾軍在各地起義都被攻擊,就是說向地主搶不到糧食了,農民就更沒有糧食了,沒了糧食,軍隊供給不上,沒了力氣怎麼打仗啊,以戰養戰這招沒用了!東漢這邊不愁糧食,一個吃不飽,一個能吃飽,打起來,誰會勝,結果顯而易見!所以東漢朝廷反應過來後所爆發的能量,黃巾軍根本不能相比。而黃巾軍也是沒有統一的籌劃,各個起義軍,都是你搶你的,沒有統一命令。這樣一來,地主豪強很容易把那些小的起義黃巾軍消滅,然後聚攏在朝廷軍隊身邊,集中成為一個拳頭,由優秀的朝廷將領率領攻打張角這個最大的頭目,結果一打,差距就出現了,黃巾軍屢屢敗亡,接著張角還病死了,沒有了威望最高的張角,他的兩個兄弟沒有威望率領大軍,士氣衰落,朝廷軍迅速攻擊,短短的九個月就撲滅了幾十萬的黃巾軍,真是乾脆利落啊!



正是由於黃巾軍的起義,讓地主階層崛起了,才有後來像曹操,孫權等人爭霸天下的局面,這點上,黃巾軍是有功勞的,只不過,在東漢末年的動亂時代中,受苦的還是老百姓,多少無辜的老百姓沒了命,誰輸了,誰得益了,都說不清楚了,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真的說的有道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