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不稱帝?

孤飛雲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思想極為為嚴重,把曹操寫成了好大喜功(如煮酒論英雄)、膽小怕死(華容道遇關羽逃跑)、見風使舵的人;其實曹操有民生情懷,極具長遠的戰略眼光,他能緊握時代脈搏,挾天子以令諸侯來發展壯大自己;且曹操還是個極其務實的人,志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善於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曹操生前沒稱帝,不是不想,而是運籌帷幄、審時度勢後,覺得時機不成熟!



1.當時,天下尊劉思想根深蒂固,且劉姓漢室依然有感召力。

漢帝國在歷史上有“強漢”之稱,至東漢末已歷四百年,高祖、漢武帝、漢宣帝、光武帝等優秀帝王大有人在,劉漢王朝出現過三度中興、五度盛世的罕見局面;普天下的漢朝人民對劉姓江山是高度認可的,自稱“漢人”就可見一斑。

不可一世的外戚王莽,在權傾朝野時“篡漢”僥倖成功,卻引起民怨沸騰,劉秀登高一呼,應者雲聚,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莽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這有前車之鑑!東漢末年,軍備廢馳,朝政腐敗,同西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如出一轍;但擁有士族支持的漢王朝,盛名熠熠,聰明智慧的曹操不想重蹈覆轍,不願鋌而走險。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歲的曹操經南征北戰,取得冀、青、並三州,擊敗了烏桓,基本平定了北方。此時,劉備向孫權借地寄“吳郡”籬下,而東吳軍政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在臨漳古鄴城銅雀臺嘗試人心所向;結果以荀彧為首的大批漢朝舊臣仍心屬“漢朝”,旗幟鮮明地反對曹操“復九州”、“進公”、“加九錫”等等的措施。曹操見微知著,最後以丞相是我一生最為榮耀的職位收場,他懂得:士族門閥勢力在經濟上擁有大片土地,軍事上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朝廷上有“政治代言人”;他是惹不起的。



曹操是庶族出身,他胸懷大志,力圖改良東漢末年門閥政治,在庶族中延攬人才,以加強中央集權;但通過對荀彧等的試探,曹操領略了士族大姓的實力,於是,曹操覺得稱帝時機不成熟,就及時斂刀收兵了。

曹操執政倡導“惟才是舉”,他認為只要有能力,不管品德如何,都能做官,在他麾下,滿寵、司馬芝、楊伂等卑微庶族都有了用武之地;對不為已用的孔融、邊讓,自以為是的楊修等等士族人才都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

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打擊士族豪門勢力,對曹魏政權的建立是極為有利的;剪除荀彧等門閥勢力在客觀上為曹丕登基上位奠定了基礎!這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意思。


2.孫、劉軍事集團與之對峙,曹操有顧慮。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曹操被“勸進”而封為魏王,建都鄴城,以冀州十郡為封地。曹操被允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祭祀天地,且宗廟、祖臘與漢朝皇家無異,其實,此時曹操“名為丞相,實為皇帝”了。

此時劉備抓住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的事實,起兵討伐曹操。第二年,劉備趁曹操主力南征東吳,在濡須口與孫權爭鋒的良機,向漢中發起了進攻,這個時候,蜀漢軍師諸葛亮,“五虎上將”之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都在漢中戰場亮相,這是拿出血本,與曹操決一死戰的架勢。

公元218年,張飛領精兵守固山,示形於曹洪,要攻打他的後方。由於曹休智勇過人,看出蜀軍立足未穩、難以集結的破綻,主動向主帥曹洪立下軍令狀,領兵襲擊吳蘭、雷銅,斬吳蘭等軍將,揮兵疾進,蜀軍兵敗後落荒而逃,此役嚴重衝擊了馬超、張飛等軍,導致了蜀軍的全線潰退。


後劉備集結敗軍進至陽平關,主動攻擊夏侯淵、張郃等人。由於曹軍兵力較少,只能與蜀軍對峙;已63歲的曹操只好率主力返回長安,但劉備已經佔據漢中戰場的主動權,待黃忠殺了夏侯淵後,曹操才親率大軍趕往漢中。

曹操在漢中攻堅戰打了幾個月,沒有佔到劉備一點便宜。由於關羽出兵襄陽,曹操被迫放棄漢中。

同年七月,關羽出荊州,攻襄樊,長兵直入;水淹七軍,俘虜于禁,斬殺龐德,至死不降,曹仁率數千軍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

曹操接到孫權襲擊關羽後方的消息,自關中回到洛陽,命徐晃領兵再救樊城,同時令曹仁堅守。隨後,曹操率軍進河南郟縣,派出十二營兵力予徐晃,與關羽進行對抗。關羽中箭不敵,敗走麥城,被呂蒙埋伏擒殺。孫權懼劉備報復,將關羽的首級送給許昌曹操。

漢中、襄樊兩次大戰後,曹軍精銳削減、異常疲憊,對劉備與孫權轉入戰略防備階段!

三足鼎立之勢下曹操不敢輕舉妄動而冒然稱帝,這時隱忍也是對的!他不能只顧面子而失大局。



3.天下未定,曹操要待時。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由於曹魏與東吳合力滅了關羽,曹魏取得了襄陽保衛戰的勝利。孫權趁勢做小,遣使送信向曹操稱臣,並勸進曹操自任魏國開國皇帝,進而取代漢朝。

但是曹操剖析了孫權的書信後,很輕蔑地說出“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他明白孫權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其用心是險惡的。 此時曹操異常清醒,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此說合理又得體。

曹操首先是個優秀的政治家,其次,在軍事鬥爭方面有極高的素養;在漢末的軍閥混戰中,人口大量下降,歷史記載曹操此時實際控制的人口才“四百萬”,要消滅“一百二十萬”人口的東吳及“八十萬”人口的蜀國,談何容易!

如果此時曹操稱帝,必然禍及自身。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此時曹操是敏感而睿智的,他深知關羽與劉備的關係,故將關羽厚葬,四兩撥千斤,成功地將戰爭禍水引向吞併荊州的孫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公元220年,曹操在為兒子曹丕掃清了稱帝的諸多障礙後,在沒享受到“皇帝”這一殊榮情況下瞌然長逝。

魯訊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這也包含了對曹操生前不稱帝行為的由衷讚歎!

毛澤東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評價極為得體和中肯,甚至有英雄相惜的意思,假若曹操生前稱帝引來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毛澤東是不會給他如此高的評價的!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希望星晨58298869


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時,曾經說過:小時候調皮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不過,一般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孩子,但調皮的曹操卻受到了老師們普遍地喜歡。

體育老師喜歡他,因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賽都得第一,給老師和班級爭得榮譽;

歷史老師喜歡他,是因為曹操學得好,經傳、典籍爛熟於心;

語文老師喜歡他,是因為每次詩歌比賽,他總是得第一;

但最喜歡他的是數學老師,因為曹操最精明,賬算得好,從不吃虧。

曹操最喜歡曹衝曹倉舒,就是因為曹衝數學學得好,小小年紀就會稱象。數學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聰明,所以,曹衝也就最討曹操喜歡。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個數學問題,曹操深諳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稱帝弊大於利,不合算。

沒有人不想當皇帝,也就沒必要用道德的標準去看待這個事,還是從利弊上分析一下這個事吧。

01

袁術、劉備這樣的稱帝,是曹操所不齒的。

袁術撿了個石頭疙瘩,就以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稱帝,最終只能被人取笑。

劉備好一些,到現在還有許多人給他擦脂抹粉,其實,劉備的境界比老曹還是差了一截。

劉備小時候家裡很窮,但他卻喜歡華麗的衣服,喜歡犬馬、音樂。這就說明,劉備從骨子裡是貪慕虛榮、貪圖享樂的人。當然,這並沒有錯,誰不喜歡呢?

一個老闆穿布鞋那叫休閒,一個農民穿布鞋是沒有錢。一樣舒服,給別人的感覺卻不一樣。劉備沒錢,就需要華麗的衣服滿足虛榮心;曹操有錢,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樣很酷。

由此看來,劉備、曹操都有個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劉備得到了益州、半個荊州、一個漢中,就憋不住稱王了。比袁術是聰明的多,但與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點。

都清楚曹操的勢力,是孫權的兩倍,孫權又是劉備的兩倍。就是說,劉備的勢力僅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於稱帝,是因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華麗的衣服一樣,不是他穿不起,是因為沒有必要。

有沒有感覺劉備、袁術稱帝,就像“掙錢不多還穿個貂”一樣,有點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統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說了很多的話,具體看一下他說了些啥: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曹操說自己本來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個徵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寫上“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也就心滿意足了。現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貴已極,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這顯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話,也不僅僅是曹操謙虛,是他有更大的企圖,也可以說是更大的格局。

《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曹操說,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說:我也就佔據了一半多一點的天下,怎能稱帝呢?否則,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嗎?

據《武帝紀》注引《魏氏春秋》記載,曹操曾經對夏侯惇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豹眼以為,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話。第一,這說明了曹操還是想取代漢室的;第二,讓曹丕取代漢室,自己做個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來,自己稱帝弊大於利。

曹操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他不會為了虛名去做一些不利於自己霸業的事情。

曹操的父親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響噹噹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於其父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儘管地位顯赫,但還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從骨子裡就有大志,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讓天下人徹底服氣,絕不會貪戀那些虛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事呢?

不能統一天下就去稱帝,除了招致罵名,幾乎沒有實質的利益。

雖然在三足鼎立局勢形成後,獻帝這個招牌已經失去了作用,但留著它沒有任何壞處。

如果在曹丕時期能夠一統天下,到那時候曹丕再稱帝,曹操爺們那就風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難違,曹丕最終不能一統天下,這也讓曹氏父子遭受了詬病。

其實,曹操並不怕承擔罵名,他不會去考慮這些虛無的東西。根本而言,還是為政治利益考慮,弊大於利,所以才沒有稱帝。


豹眼看歷史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是因為他迷信,他以為老天爺不讓他篡漢稱帝,所以他叫停了一切篡漢稱帝的活動;事實上曹操為篡漢稱帝準備了十年,還犧牲了荀彧。

我看這裡回答都說曹操不想稱帝,不願意稱帝,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啊。

曹操當然想稱帝啊,他為了篡漢,連自己曾經最親密的謀士,被讚譽為“吾之子房”的荀彧都“隱殺”了,他怎麼不想稱帝?

兩漢爵位制度,臣子最高爵位就是“縣侯”,雖然東漢有“公爵”,但那是為皇帝之子晉升親王準備的,並不是給人臣準備的。

兩漢四百年,只有兩位臣子被封為“公爵”,一位就是篡漢自立的王莽,一位就是曹操,就連董卓都沒有謀取過公爵爵位。

荀彧也是因為明確反對曹操謀求公爵爵位,才被曹操“隱殺”的。


曹操如果真不想篡漢稱帝,他謀求公爵爵位幹什麼?就是為了讓當時人把他和王莽聯繫在一起嗎?不過別說,後世還真把曹操和王莽並列,把那些有野心的權臣稱為“操莽之心”。

事實上從公元208年到218年,曹操用了十年時間一步一步的精心策劃“篡漢稱帝”。

從208年“廢三公,稱丞相”再到213年“加九錫,封魏公”最後是216年“封魏王,用天子輿服儀仗”,可以說曹操就是緊鑼密鼓的一步步準備篡漢稱帝。


大家要知道曹操寫《述自令》的時候是公元210年,結果三年後他就讓漢獻帝封他魏國公,賜他九錫了。

如果曹操不想稱帝,不想篡漢,他根本沒必要讓漢獻帝封他做“魏公”,還“隱殺”了荀彧。

為什麼曹操最終放棄稱帝?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原因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整個中原地區突然瘟疫盛行,主持操作曹操篡漢事宜的建安七子一下子就死了五個。


曹植在自己作品《說疫氣》裡稱: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要知道東漢最流行的是讖緯,曹操並不是心疼溫疫死那麼多人,而是他把這場瘟疫視作上天對他篡漢的不滿,曹操這才放棄了他自己稱帝的打算。

才會在建安二十四年接到孫權的信後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綜上所述,曹操不是不想稱帝,他為了篡漢稱帝精心策劃了十年,然而他的野心被公元217年一場大瘟疫給嚇住了,他以為這是老天不滿他篡漢的警示,所以從217年開始,一直到去世,曹操再也沒有任何篡漢舉動。


蘭臺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認為時機不成熟,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坐穩江山,當一個匡扶漢室的丞相也是可以的。曹操的志向是統一天下,完成統一天下任務後,稱帝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不過曹操奮戰數十年,也只能保持北方的統一,無法完成攻滅蜀漢、東吳的任務。筆者認為,只要曹操生前完成了滅蜀亡吳之事,那麼他必然稱帝建國,他要像秦始皇一樣滅了六國才稱帝,這樣才會名正言順。

曹操是一個現實的人,他深知獲得帝號只是名,沒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可言。身為大漢丞相的曹操,他把持朝政,朝廷內外大事皆決於曹,這跟皇帝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少了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袁術無知,認為取得傳國玉璽就可以稱帝了,結果引來天下諸侯圍毆,身敗名裂而死。曹操如果稱帝,那麼他就會成為天下諸侯圍攻的目標,能否打贏天下群雄,曹操並無把握,沒有把握的事情曹孟德不為也。

當然曹操也在積極準備稱帝事宜,只要完成天下統一偉業,他就會稱帝。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駐於許昌,受封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208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213年九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曹操生前沒有完成統一天下大業,因此他沒有登基為帝,但是他為曹家做好了準備,魏國已經建立。曹操死後,曹丕不甘寂寞,很快逼迫漢獻帝禪位,魏國成為天下正統,曹丕追封曹操為皇帝,諡號魏武帝,廟號魏太祖。


大秦鐵鷹劍士


曹操是個極具長遠眼光的人,是當時“時代脈搏”的把握者,敢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展壯大;曹操是個極其務實的人,是“中央集權”的推動者,志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待時機。曹操稱帝的路經歷了兩次嘗試及一次被“勸進”,兩次嘗試均告失敗,一次被“勸進”卻主動放棄,最終發現稱帝的時機不成熟,稱帝意圖失敗,乃“時也、命也、運也”。

一、漢帝國的皇室感召力強大,超過其他任何封建時期,從而造成曹操受統治內部士族門閥地主的激烈反對,第一次稱帝嘗試失敗

漢帝國王朝強大,史稱“強漢”。在四百年的統治中,優秀帝王代出,統治政策親民,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出現五度盛世、三度中興的罕見局面。漢朝人民的認可度極高,朝民皆自稱“漢人”。“王莽篡漢”最終死於民間起義。漢光武帝振臂一呼,萬民景從,中興漢朝。東漢末年,朝政腐敗,一如西漢末年。但擁有士族堅決支持的漢王朝,名義上還是存在的。曹操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不得不面臨強大士族的挑戰。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歲的曹操第一次稱帝的機會到來。此年,曹操取得冀、青、並三州,大勝烏桓,北方平定,中原一統。此時,劉備無地立足,向孫權借地,被軟禁在“吳郡”,而東南孫吳政權軍事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不失時機地在臨漳古鄴城銅雀臺,以試朝臣歸屬之心。不出意料,大批朝臣仍心屬“漢朝”,其中以重臣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謀臣)為代表士族大姓(大地主)勢力更是堅決擁護“漢室”,旗幟鮮明地反對曹操“復九州”、“進公”、“加九錫”等加強個人政治地位的措施。曹操暫時作罷,不得已說:“"最初我被舉薦為孝廉,只想處置好政務;任濟南國的國相,依法剷除殘暴勢力,選拔優秀人才,但遭到強門豪族的迫害,不得已辭官回鄉。打算認讀書二十年,暫不做官。不想被任命為典軍校尉,便棄文從武,以“徵西將軍”作為畢生目標。若不是董卓亂政,我不會做一個將軍鎮守一方。此後,被迫陷入四戰之中,破袁術,敗袁紹,滅劉表,以宰相之職平定天下。這是我一生最為榮耀的職位啊,哪還有比這好待遇啊,我很滿足了。”

士族門閥勢力(大地主)介紹:東漢時期中後士族門閥勢力(大地主)終於形成氣候,士族在經濟上擁有大片土地,軍事人形成地主武裝,政治上樹立朝堂“政治代言人”。尤其在東漢末年,士族地主在鎮壓“黃巾起義”的戰鬥中形成“軍政合一”軍閥勢力,如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如荀彧家庭、司馬家庭、陳群家族。荀彧向曹操介紹了荀攸、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杜襲等士族優秀人才。後來的軍閥混戰中,曹操嶄露頭角,逐漸消滅其他諸侯勢力,形成最大的勢力集團。

庶族出身的曹操是個優秀的政治家,力圖改良東漢末年門閥政治,建立一個士族庶族勢力均衡的中央集權的大政府。通過“銅雀臺”事件,曹操明確明白士族大姓的政治影響力及政治訴求與自己的志向格格不入,無法協調。

於是,曹操發展時機不成熟,第一稱帝的失敗歸結於“時也”。曹操開始一步一步地整飭朝政、釐定國策、培養傳承勢力。曹操為改變“政令不出朝廷”的不利局面,推行“惟才是舉”的官員作用政策,培養庶族勢力,於是以滿寵、司馬芝、楊伂為代表的卑微庶族得出作;同時打擊削弱勢力龐大的世家門閥勢力,殺掉不為已用的孔融、邊讓等人,除去楊修等自以為是的士族人才,甚至不惜賜死自己最得力的謀臣荀彧,剪除了潁川荀氏的勢力。對於其他忠於自己的士族人才(如鬼才郭嘉、陳群、司馬懿)仍以謀士之職,不給軍權。而以曹氏、夏侯氏統兵,以張遼、徐晃、張郃等新庶族人才將兵。 從長期來看,打擊士族門閥勢力(大地主)對曹魏政權有利;從短期來看,過早地打擊功臣集團,導致內部鬥爭加劇,客觀上致使“天下歸心”的人才戰略失敗,部分士族精英(如琅琊諸葛氏)外逃加強了東吳及西蜀勢力。

二、三足鼎立形成,外部軍事集團壓力沉重,曹操第二次稱帝嘗試失敗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第二次稱帝的機會到來。此年四月,曹操被進封為魏王,食邑超三萬戶,子孫皆封侯,建都鄴城,以冀州十郡為封地。曹操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禮,允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祭祀天地,且宗廟、祖臘與漢朝皇家無異,此時他“名為漢臣,實為皇帝”。

還沒等曹操進一步準備“稱帝”。劉備迫不及待地起來反對曹操,站在漢朝宗室之後的立場,以“名為漢臣,實為漢賊”的軍事口號討伐曹操。公元217年,劉備趁曹操主力南征濡須口,漢中空虛,快速向漢中發動進攻,令諸葛亮為軍師,“五虎將”張飛、馬超、趙雲為大將,黃忠為前鋒,舉國出兵。到達漢中後,諸葛亮提出由張飛、馬超、雷銅、吳蘭等人正面進攻下辯,吸引曹洪、曹休、曹真等曹軍主力。另派不被曹軍重視的黃忠為偏師,襲擾夏侯淵。

次年,張飛領精兵守固山,示形於曹洪,要攻打他的後方。但曹休勇略過人,不料定張飛“聲東擊西”,又看出蜀軍立足未穩、難以集結的破綻,主動向曹洪立下軍令狀,領兵襲擊吳蘭、雷銅,斬吳蘭等軍將,揮兵疾進,蜀軍兵敗後落荒而逃,衝擊馬超、張飛軍,蜀軍全線潰退。

劉備收拾敗軍,集結兵力後,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主動攻擊夏侯淵、張郃等人。由於曹軍兵力較少,只能擊退蜀軍,難以戰勝劉備。劉備加緊進攻,曹軍形如累卵。同年七月,63歲的曹操帥主力返回長安,劉備已經佔據漢中地利優勢,但依舊沒有引起曹操的足夠重視,在接到心腹大將夏侯淵的死訊後,才親率大軍趕往漢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得法正等軍師指點,力圖佔領軍事制高點定軍山,自上而下攻擊曹軍。又命令諸葛亮徵召舉國成年男丁入伍,先派婦女運輸軍糧,舉國為戰。得到兵糧補充後,劉備率黃忠等人自陽平關南渡漢水,繞過羊腸山路,襲佔定軍山。曹軍夏侯淵部完全暴露在劉備的軍事攻擊下,處於極端不利境地,由於被曹操問責擔憂,急於出兵爭奪定軍山。劉備佔領定軍山等險要地形之後,料定夏侯淵來爭奪,更令黃忠埋伏于山腰。待夏侯淵軍過,劉備舉旗,山上雷石俱下,亂箭射出。夏侯淵自知中了埋伏,率軍衝出,親自斷後,被黃忠側面襲擊,應聲落馬斬殺,5萬曹軍大敗。劉備佔領定軍山等險要地形之後,堅守不出。曹操對戰劉備的一生中,野戰中都是勝利的。但是曹操並沒有接受赤壁之戰輕敵的教訓,在水戰大失利之後,漢中攻堅戰打了幾個月,沒有佔到一點便宜。關羽出兵襄陽,曹操被迫退放棄漢中。

同年七月,關羽出荊州,攻襄樊,長兵直入,一時兵鋒無兩。曹操派于禁就近支援樊城。八月,關羽率親兵觀察樊城,城堅兵足,難以力克;惟見護城河水漸漲,遲滯了荊州兵的攻勢,但也困於水勢。於是,關於學習韓信擒龍且之戰,引洪水衝向樊城外圍,乘船而戰,全部俘虜于禁等曹軍。于禁兵敗投敵,晚節不保;龐德至死不降,名節大顯。大水距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數千軍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接到孫權襲擊關羽後方的消息,自關中回到洛陽,命徐晃領兵再救樊城,同時令曹仁堅守。隨後,曹操率軍進河南郟縣,派出十二營派兵予徐晃,與關羽進行對抗。關羽中箭不敵,敗走麥城,被呂蒙埋伏擒殺。孫權懼劉備報復,將關羽的首級送給許昌曹操。

漢中、襄樊兩次大戰後,曹操軍異常疲憊,轉入戰略防備,同時防備東吳及蜀漢兩大勢力。

但曹操萬萬沒想到被自己完虐一輩子的劉備鹹魚翻身,強勢崛起,再度戰勝自己,搞的曹魏灰頭土臉,第二次稱帝的努力又被劉備給攪黃了。

三、天下未安,東吳孫權政權稱臣“勸進”,朝臣紛紛“勸進”,曹操如坐爐火,主動放棄稱帝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第三稱帝的機會到來。此年,曹操與孫權合力俘虜並殺害關羽,取得襄陽保衛戰的勝利。孫權借意歸服曹操,遣使稱臣,將關羽頭顱獻給曹操,並以書信上報,勸進曹操自任魏國開國皇帝,進而取代漢朝。經過10年的嚴厲政治打擊,漢室的擁戴者士族精英勢力大減,不得不蟄伏起來。以庶族曹操家臣為代表的朝臣紛紛表忠心,跟進東吳“勸進”,處於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但是曹操卻將孫權的書信剖析一番,並傳示內外群臣,不無鄙視地講:“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意思是說孫權想把曹操本人放在火上烤,用心險惡。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有些人害怕我的威望及實力,誹謗我,不懷好意地攻擊我,以篡位的野心為由汙衊我。我是想做周文王的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廢漢自立的蠢事。請你們都相信,以上是我的真實想法,絕不食言,日月為鑑。”

曹操是個優秀的政治家,對政治進退有成熟的敏感性,對軍事鬥爭有極高的素養,對經濟建設有深刻的實踐。在漢末的軍閥混戰中,人口大量下降,歷史記載曹操控制的人口才“四百萬”,要消滅“一百二十萬”人口的東吳及“八十萬”人口的蜀國,從經濟上統一三國,終曹操一生幾不可能。於是曹操大搞軍事屯田,減輕民眾賦稅壓力,收集流民,恢復生產。西蜀劉備遇諸葛亮後“如魚得水”,設立“五虎將”,軍事實力大增;東吳孫權後生可畏,外戰能力不足,自保足以應付,文臣武將如雨後春筍,文有張昭、魯肅、諸葛瑾之流,武有周普、周瑜、呂蒙、陸遜、丁奉之眾,軍事上統一三國也不現實。

若此時曹操稱帝,必然禍及自身。曹操何其明智及遠見,深知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兼首席大將,荊州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故將孫權關羽厚葬,成功將戰爭禍水引向吞併荊州的孫權。

公元220年,“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還是敗給了“命”。他做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鋪墊,卻無福生前享受“皇帝”這一殊榮。曹操去世了,兩年後劉備去世了,再之後孫權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昏庸無比,三國這個光彩奪目的時代開始謝幕。

果然,公元221年(曹操去逝的次年),劉備舉全國之力,號稱“五十萬”大軍進攻東吳,發起夷陵之戰。陸遜臨危受命,火攻取勝。但孫劉兩敗俱傷,失去單獨對抗曹魏的實力。

這一次稱帝的機會,也是最後一次曹操稱帝的機會,還是敗給了“命”。


南渡唐後人


導言:曹操為什麼不稱帝這是一個被熱愛三國曆史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各種論述也因此層出不窮,但相對持不同觀點的群體也大有人在,故在這個問題上至今也沒有得出一個令所有人都認同的標準答案。所以作者試圖從曹操的格局單一角度去解釋曹操為何沒有稱帝,不過我相信本答案也不會成為最終的標準解釋。因此,在這裡提出的相關論述只是希望為這一話題的討論增添一些佐料,更多的精彩答案還需要參考其他的優質回答。


曹操不稱帝是無稱帝之心還是某些原因阻礙了稱帝的進程?

在作者看來曹操掌權以後,便有了稱帝之心。尤其在官渡之戰以及北征烏丸之後越來越明顯。先是廢掉三公的職位,設置丞相之職,將中央權利盡掌握在一人手中,而這個人就是曹操。兩年後在求賢令中更是自比受命、中興之君,稱帝之意溢於言表。接著第二年,曹操的兒子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丞相的正副職位皆是曹氏把控,相權失去制約。後來獻帝效仿劉邦對待蕭何那般,允許曹操佩劍穿鞋上朝。

《三國志 武帝紀》: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如果說以上的封爵受賞可理解為人臣所能企及的,那麼下面的舉措完全超越了當時的君臣封建禮法。建安十八年正月合併了當時的十四州,重置為古代的九州,這樣一來擴大了曹操的實際控制範圍,不久曹操又被封為魏公,甚至設立了魏的社稷宗廟。這對於劉漢正統來說一個非常大沖擊,非皇室宗親能成為國公,就此看來曹操的政治目的已經徹底暴露出來。與此同時,那些幻想指望曹操能重建漢室的人們也徹底的失去了希望。

衝破禮法限制後,也就意味著曹氏集團撕掉了掩蓋稱帝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後面的舉措就更加肆無忌憚。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始耕籍田,同年三月曹操的爵位位列諸侯之上。在古代,籍田這種禮儀活動一般只有天子才能去做,諸侯之上一般也就是天子了。以上的這些舉措明顯是曹操稱帝前瘋狂的試探。

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曹操被准許使用天子旌旗,十二琉冕,六駕,甚至曹丕也被封為了魏太子。如果說諸侯之上的職位是什麼還有討論餘地,

那麼十二琉冕、享配六駕,這種天子專屬的禮制就是證明曹操想稱帝的無可爭議的事實。要知道按照當時的封建禮制,諸侯王只能配享九琉冕和五座駕。如此昭然於天下的舉動,稱帝之心再明瞭不過了。

此時的曹操距離皇帝的寶座只有半步之遙。但是直到其去世的三年間,曹操再也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行動,稱帝之舉戛然而止。

是什麼阻擋了曹操的稱帝大業?

曹操至死也沒有踢出那臨門一腳,其實這跟曹操的

個人格局有一定關係。曹操深知服天下的重要性,即使在朝堂之上是權傾朝野,但是得民心卻是根本。雖然此時強行稱帝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此時劉氏的漢王朝早已失了民心,但是曹操為了讓自己能德配位,還是需要一個不世之功來讓這個帝位順理成章。

就連夏侯惇和桓階也曾建議曹操滅蜀後,再行堯舜禪讓之制。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曹操可能也因此聽取了建議。不久曹操就領兵西征劉備,但是天公不作美,大水困住了于禁大軍,關羽趁機擒了于禁,這讓曹操滅蜀的計劃暫時擱淺。然而,曹操沒有想到,這一擱淺成為了稱帝路上的滑鐵盧。

綜上,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曹操認為稱帝前需要先統一天下。只有這樣的功績才有資格稱帝,只有這樣才是眾望所歸的帝王,也只有這樣才能服人心,才能讓天下人心悅誠服。

但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天下尚未統一,一代英豪抱著“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遺憾在洛陽與世長辭。


嗶嗶巫


曹操的人格歷史是最光明的典範,說曹操不是的人對歷史學認識不清。

曹操的胸懷是平定戰亂,統一國家,為黎民百姓造富。

關於曹操,請看戲文一一

曹操:(唱)

文姬夫人往上站,

曹操脫帽當真言。

天上英靈能得見,

決不稱帝漢江山。



白雲3498


東漢末年自桓靈二帝之後,先有黃巾起義使全國烽煙四起,而後有十常侍董卓亂政禍亂朝綱,在一系列折騰之後隨即便出現了中央對地方失控而群雄割據的局面。正是在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下,曹操自兗州起兵平擒呂布、克袁術、破袁紹……最終平定了中國北方,同時又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已經可謂是位極人臣,實力上諸侯難望其項背,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為什麼不篡漢稱帝呢?

一、國家內部的“擁漢派”仍然實力強勁

這裡我們首先要說的是,曹操雖然結束了中國北方軍閥割據的狀態,但是這僅僅只是體制上的統一,其內部仍然存在著意識形態不同的各個派別。在這些派別當中,“擁漢派”實際上佔據了很大的比重!

所謂的“擁漢派”也就是心中依舊渴望恢復漢朝舊制,延續漢朝統治的大臣。這些人的存在實際上是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那麼怎麼證明“擁漢派”實力強呢?這裡舉幾個事例:

“衣帶詔”事件中,伏完、王子服、董承、劉備等人密謀剷除曹操,這是其一。

其二,曹操後期先後安排人上表漢獻帝,給他“加九錫”,進位“魏王”,這實際上就是在試探“擁漢派”的實力,不曾想最先跳出來反對的竟然是他最為倚重的謀士荀彧。不但如此,荀彧的意見還直接代表了“潁川荀氏”這個千年門閥的集體意見。

這兩件事情讓曹操算是徹底死了當皇帝的心,因為一旦自己稱帝則極有可能導致整個曹魏集團的內部分裂,從而使自己辛苦建立的統一基礎毀於一旦!

二、不想喪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曹操之所以能夠從群雄逐鹿的態勢中快速的脫穎而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佔據了政治上的制高點!

在古代,皇帝是具有絕對號召力的。皇帝在誰手中,誰就是正統!其必然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取基層百姓的民心,而世家門閥階層的知識分子精英自然也更願意為代表正統的政治勢力所效力。這就是為什麼曹魏集團的人才儲備要遠遠多於蜀漢和東吳。

那麼曹操如果一旦篡位當了皇帝,那麼這種政治優勢就會喪失!為什麼這麼講?

很簡單,大家都記得曹操的兒子曹丕在篡漢之後發生了什麼吧?對,沒錯,緊接著便是劉備在漢中稱帝,不久之後孫權又在建業稱帝。

也就是說,既然你曹丕了篡漢,等於是直接撕下了自己維護漢室的面具!那麼好,大家就都彼此彼此,你僭越在先,漢室既然已經都不存在了,接下來我們稱帝便不算僭越了,甚至劉備還可以說自己是在延續漢朝的國祚。所以說,曹操沒有篡漢,劉備、孫權則都不敢有絲毫僭越之行。

現在曹丕這樣一干,好了,原本天下只有一個皇帝,現在成了三個,一箇中心變成了三個中心,其政治優勢其實是削弱了。

三、身為漢臣,篡漢,既要過了自己心理這一關,又要顧及到自己身後的名聲

曹操再厲害,能力再強,功勞再大,但是你終究是漢朝的臣子,你當的是漢朝的丞相,自然應當要忠於漢朝的君王。這樣的思想在古代可是佔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的!如果說曹操篡漢,那麼其行為則是公然違背了當時“忠君”的道德準則。那麼好,接下來曹操必然就會面臨兩個層面的考量:

一是自身的價值認知層面。做為一個接受漢朝封建禮教正統教育的人,曹操自己違背了自己一直以來所樹立的價值準則,自己的心理能不能過得了這個“坎兒”?這是一種內心的矛盾,也是一種慾望與信仰之間的交鋒,很明顯曹操做為一個意志力極強的人,他的理智和信仰始終壓抑著自己的慾望。

二是身後之名的壓力。到了曹操這樣的層面,對於物質上已經沒有了過多的慾望,權力上實際上已經等同於一個“皇帝”,那麼他更多的在乎的便是自己能否留下一個千古之名,更在乎自己究竟能夠得到歷史何種評價和認可!這是“馬斯洛需求原理”所論證了的!那麼“篡漢”這種行為毫無疑問會降低其自身在歷史上的地位,會對其形象有所抹黑,所以曹操究竟應該怎麼選實際上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了!

最後綜上所述,曹操之所以不篡漢主要基於三個層面:避免曹魏集團內部分裂,追求政治上的絕對優勢,以及自身道德信仰和身後之名的價值追求!正是這三方面的原因,最終使曹操沒有登上皇帝之位!


華夏問長安


三國時期絕對稱得上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歷史時期,當時亂世紛爭,群雄崛起。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大政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式。曹操在軍閥混戰的局面下,實力逐漸增強,漸漸地控制了當時的東漢朝廷,這也為之後建立魏國奠定了基礎,之後曹操以他高超的軍事實力帶領魏國一統北方。延康元年,他的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曹魏正式取代漢王朝以一個獨立國家的面貌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曹操是東漢末年,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軍事家,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仔細來看他的一生,其實一直是走在“帝王之路”的一生。建安元年,曹操前往洛陽拜見漢獻帝,隨後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從此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把握當局朝政。

後來他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大,到了建安22年,根據漢獻帝詔令,曹操開始使用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後來甚至可以佩戴像天子一樣的擁有12串玉串的禮帽。顯然,此時的曹操已經和皇帝沒有什麼分別,他早已做好了奪取帝位的一切準備。那麼他又為何沒有親自登上皇位呢?

一、曹操的個人原因:身體與內心早已疲憊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曹操從中年起就身患頭痛病,曾經請神醫華佗為他治療頭痛。此時身患重症的他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又經過了“赤壁戰爭”的失敗,劉備入蜀,漢中失守,三分天下等諸多事務,這些事情已經足夠讓他擾亂,如果此刻貿然稱帝,相信,他此刻的心力體力也無法正確處理那些因為稱帝所冒出來的繁雜事務。

在曹操臨死前的幾個月,孫權派人將投降的信函交到曹操手中,信中勸曹操稱帝,曹操對此置之不理,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時機不對,作為當時最優秀的軍事家,相信曹操早已看出孫權等人並不是真心投降,此時整個天下大局也並非稱帝的最佳時期,因此曹操讓徐晃把孫權的投降信用箭射到了關羽的營地,希望以此來引起關羽和孫權之間的戰爭。加上此時的曹操已經處於生命的最後時期,此時稱帝他該怎樣維持這天下的局勢呢?

此時的曹操早已位高權重,而稱帝相當於謀反。當時漢朝的正統地位已經被天下的廣大人民所認可,如果他稱帝必然會受到很多人的指責和唾罵成為千古罪人,加上至今此時已經60多歲的高齡,又能當幾天皇上呢?

並且從建安15年起,曹操一再在自己的詩詞中自鳴本質,說自己絕對沒有造反稱帝的意圖,如果現在突然改變主意,對於他的名譽必然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手下的大將也必然會對他產生不好的看法。

另外曹操曾經在自己的詩中寫道“施於有政,是亦為政”這說明,他其實是有講求實際的一面,在他看來手握實權比徒有虛名更加重要。並且當時的曹魏集團已經有了司馬懿,曹真等有才能的大臣,如果曹魏集團能夠一直延續曹操當時的政策,一統天下是很有希望的,所以曹操經常在詩歌中以周文王自居。

曹操相比於劉備孫權來說,手裡最大的底牌就是漢獻帝,因為有了漢獻帝他才能夠師出有名得到當時有著正統思想的文人,武將的支持,如果他放棄這張底牌,那麼相比於擁有著漢族血脈的劉備來說,他極易遭受到那些擁有正統思想人的攻擊。

最後,就是保證自己所在的曹魏宗室的安全,對於曹操的控制,漢獻帝也並不是沒有反擊,他曾有很多次都想殺了曹操,比如說董卓的血詔,伏丸等人的謀反。

相信曹操自己心中也清楚漢獻帝對於他的態度,因此曹操曾多次,表明自己無心於朝廷中的重要官職,但是絕不會放棄自己已經有的封地。從曹操將自己的女兒送給漢獻帝做皇后和貴人,我們可以看出他絕對沒有想過貿然稱帝。一般來說朝代的更替是要經過幾十年的過渡的,貿然稱帝只會給對手藉口,所以曹操才沒有稱帝。

二、時代的影響:現實因素阻礙曹操登臨帝位

“赤壁之戰”絕對稱得上是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之一,“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手中封地最為統一的時期。當時北方剛剛安定,荊州也前來投降,被他當做心腹大患的劉備一路逃亡,只剩下江東一處搖擺不定。當時的他一直將孫權當做一個毫無心機的年輕人,所以他在收復荊州之後,立馬開始攻打江東。可惜孫權的實力被他大大低估了。這也成為了他稱帝道路上的一個極大的阻礙。

第二個阻礙就是劉備,他與劉備之間交手多年,劉備向來處於弱勢的地位,可到了建安十三年,在劉備手下軍師諸葛亮的說服下,孫權同蜀國共同抵抗曹魏,蜀吳之間還遞交了外交聯盟,這就說明劉備的身份得到了認可,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權利,之後劉備反敗為勝,佔取了荊州、襄州又聯合了孫權,可以說大大制約了曹操的發展。

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得不到當時世家大族的支持。赤壁之戰以後,曹魏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為了增強軍隊力量,他發佈了三道“求才令”。這彰顯了曹魏“唯才是舉”的方針。

並且在當時的社會上,曹操的出身其實是比較危險的,很多世家大族是不滿意他的僭越行為的。加上漢族已經經歷了400多年的歷史,它的根基是極其深厚的,在這些世家大族看來,輔佐曹操其實是一種利用行為,曹操所打下的天下是必須要還給大漢王朝的。

要知道,在漢朝統治400多年以來,一直遵守的都是“非劉氏不王”的“白馬之誓‘。這也就意味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論你是多麼有才能的一個人,建立了多麼大的功勞,只要你不是漢族皇室,那麼永遠都不可能被封王。不只是劉漢,這種維護皇權統治的制度從秦國的”商鞅變法“就開始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政策對於當時的人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曹操的這三道”求才令“與當時朝代的立國精神互相違背。

他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為了推翻漢高祖所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度“,以更好的理由讓自己稱帝,根據董卓的建議曹操重新實行周時期的”五等爵制度“,這樣就可以繞過”白馬之誓“來實現最終的稱帝夢想。

因此曹操的魏王其實相當於魏公,這樣他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封國。但是,就在他被封魏公的前一年,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集團大肆阻撓,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在他被封為王的時候,以崔琰為代表的河北氏族也上前阻撓,。

這個崔琰乃是清河崔氏的後代,相貌俊美,在當時極其有威望,曹操對他也一直很敬重,為了心中的理想,崔琰用死證明了自己的君子品德,在維護自己的準則的同時,也證明了曹操乃是奸雄。這也就意味著曹操終究無法太平的登上帝位。

總結:

關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是條件不允許,另一方面是來不及。世間悲劇莫過於此,英雄末年,青春不在。如果上天能夠再給他10年的時間,或許整個歷史局勢都將改寫。


舊時樓臺月


曹操一統北方後,實力雄厚,有稱帝的條件和勢力!曹操有沒有稱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稱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個定國安邦的能臣,奈何報國無門,自己便拉起了隊伍單幹,經過多年的征戰,統一了北方!三國時期,曹操的功勞其實是最大的,他滅了袁紹 、袁術、呂布、陶謙等,天下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滅的,也是曹操結束了群雄割據,所以曹操是最有實力來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終為什麼沒稱帝呢?阻礙曹操稱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來自於吳蜀的威脅!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也體會到了孫劉聯盟的強大,所以在後來,曹操與劉備打了一場漢中之戰後,便再沒發動過戰爭,而是修養生意,因為他深深的知道,孫劉聯盟其實很脆弱的,你打他,他們就聯合,不打,他們反而會相互鬥,而且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這讓孫權集團很不滿意劉備,果不其然,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孫劉爆發了夷陵之戰,兩敗俱傷!所以,曹操稱帝,又可能會遭到孫劉聯合來討伐,這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術在稱帝后的重叛親離!

其次,當時的大漢人心還沒完全散去,天下還有維護大漢正統的人,曹操陣營也有這樣的人!以荀彧為代表的士大夫堅決反對曹操稱帝,曹操雖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漢還有人心,還有人死心塌地的維護大漢的正統,這是曹操沒有稱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孫權上表請曹操進帝位的時候,曹操笑著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漢獻帝加封為魏王,賜九錫,用天子儀仗,坐天子龍攆,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劍步履上朝,見天子不拜!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說曹操除了差皇帝那個名頭,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稱帝的風險,所以終其一身沒有稱帝!

曹操這個人,具有很強的歷史爭議性,有人說他是英雄,是他結束了東漢群雄割據的混戰,他是有功;也有人說他挾天子領諸侯,是篡漢的奸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