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卻在戰後去了聯合國五常?這是為什麼?

張偉大張律師事務所


法國具有典型的西方價值觀,近代工業強國,是二戰後唯一能代表歐洲大陸的國家。


濱海小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不代表它戰後不是大國。

就像中國雖然在抗戰中損失3000多萬人口,國土被摧毀大半,一樣可以成為聯合國五常。

大家注意,在二戰爆發之前,世界主要列強就是英法德美日蘇。

戰爭結束以後,德日垮了,剩下的列強只有英法美蘇四國。

就實力來說,復國的法國還是很強的。

法國在世界上還有不少殖民地,在非洲、亞洲、美洲都有較強大的勢力。


比如東南亞,法國長期控制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干涉泰國的內政,控制了整個中南半島。

在非洲,法國更是具有很強大的實力。在非洲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不能不會說法語。

在南美洲以及其他地方,法國也有不少殖民地。

實際上,戴高樂的軍隊中,很多都是法國殖民地的士兵,有黑人、阿拉伯人、越南人,法國白人反而數量有限。


除了法國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以外,法國本國工業力量也保存的不錯。

在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貝當見勢不妙直接下跪投降,法國本土包括巴黎在內沒有被嚴重破壞,工業、農業大體維持戰前水平。

而二戰前,法國是世界第5大工業國。雖然工業產值僅僅佔到世界總份額的 4.5%,但仍然強於日本、意大利這些國家。

現在德國垮臺以後,法國就升到第4大工業國。

法國工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自成體系,各種基礎工業齊全,可以自產從手槍到戰列艦之內的各種武器,實力還是不俗的。



除了法國自身的實力以外,還有對抗蘇聯的意思。

聯合國5常中,歐洲的只有英法兩國。而英國孤懸海外,只有法國位於歐洲大陸。

美國為了牽制蘇聯,當然需要扶持一個位於歐洲大陸的軍政強國。


薩沙


事實上法國的迅速敗亡確實導致英美等過對法國作為大國產生了看法,當納粹對法國發動攻擊時,號稱“歐洲最有力量的軍事大國”的法國卻一敗塗地,僅用了短短45天就投降了德國。這讓其他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都極為震驚,對法國的價值和力量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可是,在1945年5月16日,法國卻成為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並在6月5日取得對德國的佔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本來是羅斯福口中一個被瓜分的戰敗國,只能等待戰爭結束的法國,發生瞭如此大的鉅變?

如果說英國的堅決抵抗離不開丘吉爾,那麼法國的再崛起離不開戴高樂。

1940年6月18日,就在法國還沒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時,戴高樂就在倫敦通過BBC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抗戰,併成立“法蘭西臨時民族委員會”,並且建立“自由法國政府”。雖然過程看起來很草率,但英國馬上就承認了“自由法國”的合法性,唯獨遭到美國屢次排擠。

雖然戴高樂一直在尋求美國的承認,但直到1942年戴高樂將“自由法國”更名為“戰鬥法國”,美國還是不願承認,在英美籌備北非登陸時,羅斯福還是嚴令不讓戴高樂參加,不僅如此美國還希望幫戴高樂找一個對手。這就是戴高樂和吉羅共同擔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原因之一。

事情直到1945年羅斯福去世後,法國的國際地位才出現了轉變,不久法國出息了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會議,併成為了常任理事國,戴高樂和杜魯門會晤,並開始參加各種瓜分新世界的重大會議。

在這長達五年的時間裡,法國的國際地位能夠被承認,當然離不開戴高樂的努力,除此之外英國及早承認戴高樂,也和他們搞得歐洲大陸平衡政策有關,他們必須尋找並幫助法國對抗德國,並且在後來的一系列會議上幫助法國獲取利益。

美國雖然一直在排擠法國,但這其中也是在不斷緩和關係的,比如爾森豪威爾多次向羅斯福坦言應與戴高樂合作,羅斯福在1944年也曾打算通過半官方的形式邀請戴高樂訪美等等,這既是法國通過努力得來的尊重,但另一方面美國對法國態度的轉變,間接也就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

另外蘇聯對法國的態度也刺激到了美國,法國當時在英國寄人籬下,尋求美國幫助又得不到,所以就轉而尋求蘇聯的幫助。1942年戴高樂就發表廣播說:“法俄同盟的必要性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時刻總會顯示出來。”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決定了美蘇關係的破裂,法國與蘇聯關係的親近,也刺激到了美國。

所以,二戰初期法國雖然在整個世界都丟了臉,但隨著戰鬥法國的崛起,各國處於平衡考慮,承認並尊重了法國作為國際大國的地位,進而將其納入了常任理事國。


邯鄲醉


法國能成為五常,當然是憑實力了。

在很多人眼裡,二戰之後的法國是這樣的↓

但其實人家當時是這樣的↓

雖然現在法國基本沒有殖民地了,但殖民地獨立是1960年代之後的事。

二戰剛結束時,法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統治面積僅次於蘇聯和大英帝國,世界排第三。本土加殖民地人口約一億,僅次於中英蘇美,世界第五。

再加上當時法國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完爆除了美蘇英之外的所有國家。有這樣強大的綜合實力,法國躋身五常,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了,法國躋身五常,也有戴高樂和丘吉爾的努力。(蔣委員長也有功勞)


二戰期間,美蘇對法國很瞧不起,當時的法國在自主事務上的權力也不大,只比後來投降的德國大一點。比如二戰期間召開的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美蘇就都沒有邀請法國代表參加。

特別是雅爾塔會議,當時法國已經復國,但美蘇依然不帶法國玩。

按照美蘇的設想,法國沒落了,乾脆趁機會把法國肢解,順帶也把英國收拾了。

時任“自由法國”的負責人戴高樂認為盟國這麼對待法國是不公平的。一來,法國人在二戰並非一點貢獻都沒有;二來,法國在實力上本來也有發言的資本。於是他就積極在英美蘇之間斡旋,在三個大國之間來回穿插遊走,獲取政治平衡。

↓從左到右:吉羅、羅斯福、戴高樂與丘吉爾(吉羅是美國扶持的“自由法國”代理人)

由於英國和法國同樣是殖民大國,法國如果沒落,殖民體系崩塌了,英國也受影響。而且英國當時也沒有完全沒落,仍然還有對抗美蘇的實力(英國退出超級大國之列是在1960年代之後)。但英國單獨美蘇對抗又太吃力,需要法國的助力,所以丘吉爾就在這時候拉了法國一把。

比如1945年2月3日,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堅決反對讓法國在德國獲得一個佔領區,以及在盟國管制委員會中獲得一個席位。這種反對,等於就是反對法國躋身戰後的大國之列。

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讓蘇聯對日本宣戰,當時也支持了斯大林。

丘吉爾對此事據理力爭,他強調,法國是一個大國,不能忽視了法國。並且丘吉爾還悄悄與羅斯福溝通,向羅斯福強調,消滅軸心國以後,必然要與蘇聯對抗。美國不論出於感情還是自身利益,都必須支持法國恢復它大國的地位。

羅斯福考慮再三,再加上戴高樂與斯大林密會了十五個小時。最後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蘇終於確定了法國參加對德國的佔領,併成為管制德國的第四個成員國、以及聯合國大會的五個發起國之一。

法國因此才爭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資格,享有安理會否決權。

另外,蔣委員長當時也在無意中推了法國一把。

二戰進入反攻階段後,美國為了肢解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就拉攏中國,想讓中國吞併掉一部分英法殖民地。劃定中國戰區,把法屬越南殖民地的北部劃入中國戰區,就是羅斯福總統的主意。(泰國原本也屬於中國戰區範圍,羅斯福這麼幹,其意就是讓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亞老大,制衡英法)

但是羅斯福的建議,被委員長婉拒了,蔣當時對羅斯福說: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中國希望美國也能放手讓殖民地人民自己發展。

這種話,委員長在訪問印度,會見甘地時也說了。為此事,他還得罪了英國人。

羅斯福原本想拉攏中國製約英國,可沒想到蔣會婉拒。於是羅斯福就只好在隨後的德黑蘭會議上拉攏斯大林。

斯大林野心很大,羅斯福主動提出這種建議,他當然是一口答應。但是,斯大林的野心又過於大了,他趁機敲竹槓,讓羅斯福對其很是不滿。

丘吉爾、戴高樂見到美蘇分歧,就趁機左右逢源,抓住了美國還是最擔心蘇聯擴張,需要利用自己制衡蘇聯的訴求,最終說服了美國,讓法國躋身五常之列。



所以總的來說,法國能成為五常,一是法國實力夠強,二是丘吉爾和戴高樂的努力。但是丘吉爾的爭取,戴高樂的斡旋,大前提仍然是法國的實力足夠強。否則丘吉爾怎麼不抬舉比利時、荷蘭一把,偏偏抬法國呢?


Mer86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個問題確實有意思。當年號稱陸軍最強的法國,任誰都沒有想到,被德國人吊打,僅僅三十八天就跪地上投降了,驚的歐洲人掉了一地的下巴頦。

畢竟他們還指望法國人能抗下德國人的瘋狂!結果卻是九萬人被打死,二十萬人躺醫院裡,一百八十萬人繳械。

就這戰績和蘇聯那堅守巴甫洛夫大樓的二十三名士兵差遠了,人家人雖少,但也堅持了五十八天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德國人還沒能夠拿下。

丟人算是丟到了家。

但老話說的好,存在他就是合理的,那麼這個理在哪呢?今天咱就借題主這一畝三分地,把這事說道說道。

二戰中的法國。

咋說呢?二戰的法國你得分兩部分來看,這第一部分就是擱歐洲這塊投降德國的維希法國。

這維希法國是得到了軸心國承認的傀儡政府,他們的首領是法國一戰英雄貝當。這個政府說起來有點意思,他們僅僅維護法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至於其他人壓根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當時這個維希法國很多政府的頭頭腦腦,其實就是壟斷資本家自己來擔任。

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開頭還受到法國人擁護的維希法國,被法國人給拋棄了,他們集體向維希法國豎起了手指頭:“NO!”

最搞笑的是這維希法國他的勢力範圍僅僅維持法國本土五分之二的土地,其他地方他說了不算。

而另一個就是大傢伙所熟悉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國。這一部分的頭就是著名的戴高樂先生,這是一個很有卓越眼光的軍事家兼政治家。

他這個自由法國是受到了盟軍尤其是英國人的鼎力支持,但說道根子上自由法國不算正統。

但為了維持歐洲這塊對德國人的壓迫,正統不正統這壓根就不是個問題,盟軍這塊對這也不感興趣。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人和法國人雖然有時候為了利益也在爭吵,但總體上講,他們還是可以好到穿一條褲子上街的程度。

當然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與之匹配,這關係不可能是這樣的,只能維持一種上下級的關係,實力是基石,這大傢伙應該不會否認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不開玩樂呢嗎?法國早就被德國人幹趴下了,還實力?做夢呢吧?”

瞧瞧,這您就不知道了吧!

擱過去,歐洲這地論實力的大小,不僅要算本土的實力,還要算上他們的海外殖民地,法國本土是被德國人掐死了,但海外殖民地可沒有,法國的屁股後面還有一個龐大的殖民體系存在。

別的咱不說,在非洲這嘎達,你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你絕對不可以不會說法語,因為那會這塊土地上的殖民者就是法國人,想不到吧!

所以英國人拉攏法國人,不僅僅是在形式上給德國人一種壓迫感,而是法國那會確實還有這實力,而這實力並不是他們的本土提供的,是他的殖民地提供的。

所以要仔細算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法國人的軍隊依然保持一百萬的模樣。

而這幫子殖民地一股腦的支持戴高樂的自由法國。

這也是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雖然寄居在英國人的屋簷下,依然可以和英國人據理力爭的去爭吵的原因。

這是二戰的法國。

二戰結束後的法國

那麼殖民地這事到了二戰結束的時候,法國依然擁有龐大的殖民地,他可是第二大殖民帝國,要算上這些土地,他能排到第三,所有人口加起來這就得是一億。

這也是一種實力。

當然您要說的殖民地獨立,那還是1960年的事,也就是說1960年的法國就沒有殖民地了。

但因為法國的長時間殖民,現如今在非洲這塊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窺。

所以二戰時候的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二戰結束後您不能說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他依然強大。

再有一點,法國在二戰結束之後,依然保持著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證據呢?”

很簡單,大傢伙也知道當年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不僅僅是柏林被一分為二,德國好多的科學家也被一分為二,被蘇聯和美國瓜分。

這其中的科學家的分量不用俺說吧,知識也是生產力的一種不是,在整個過程中英國人和法國人只有蹲在一邊看戲的份,那也就是說在以後的發展中,法國人和英國人的科技可就要落後了。

可事實上呢?啥航母,啥陣風,啥幻影,啥洲際導彈這都是自己造的。就算是現在法國人的武器出口都佔到了世界第三的行列。

空客的總部你知道在那嗎?對嘍,就在法國。美國現在都恨死這空客了,天天的和他搶生意。歐洲的航天局在那?對嘍,還在法國。當年咱大華夏還沒把高鐵整成白菜價的時候,法國人的高鐵那是世界前列的存在。

您反過來瞅瞅英國人,他的本土是沒有被德國人佔領,但後來的科技可就落後了,颱風是和歐洲一幫子老哥們共同開發的,至於洲際導彈直接從美國人哪裡購買的。

三駕馬車,當然隨著英國脫歐結束,這就成了倆火車頭齊頭並進了。法國人的實力不可小窺。

所以這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人如果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他能辦到?拉倒吧,你以為是印度的樓房,為了記錄,不打地基的那種,遇到大風三天就得垮掉。

所以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是實力必不可少的一個先決條件。

當然這是他的硬件確實具備了,但畢竟你也就一個來月的時間就被德國人打敗了,這後邊沒有人力挺的軟性條件,這要衝到五大常任理事裡邊,這也是不行的。

那麼接下來咱就說說,是誰在力挺法國。

話說在1941年大西洋憲章,美國人和英國人開了一次會,這次會議結束之後,這就準備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這事就牽扯到了聯合國五常。

二戰結束,那麼國際局勢已經很明朗了,之後必然會形成蘇聯和美國,兩強對峙的局面,要為世界話語權這事掙個高下。

那麼歐洲這塊必然成為了角逐場,可美國人離這塊有點遠,英國人必然成為歐洲這塊的主角。

但大傢伙也知道,蘇聯這壓根就是個龐然大物,強大的德國人都被他揍趴下了,英國人的體量這不夠啊,而且他想要伸手到歐洲這塊,還擱著一條英吉利海峽不是。

放眼整個歐洲,能和蘇聯人一較長短的,似乎就剩下法國人了。

那麼英國人必然會力挺法國人,他倆聯合起來在歐洲這塊抗衡蘇聯,這讓美國人踏實不少。

話說蘇聯人還真瞧不上法國人,當年柏林劃分佔領區的時候,他就不同意給法國一個單獨的佔領區,他就認為法國人不夠格。

說真的這事真把法國人給氣壞了,法國人通過廣播嚴重抗議。

簡單的一句話,俺們的實力還在(這實力就是俺開頭說的硬件),你們把俺當成啥了?

這事開頭的時候,美國人其實是同意了蘇聯人的要求,可後來在英國人的斡旋之下,這事美國人改變了態度,法國成為了德國的佔領國之一。

這身份就上去了。那麼後來成立五常的時候,這也是先決條件之一啊!

美國人在衡量對蘇聯人的扼制,所以也開始力挺法國成為五常。

那麼最終法國人如願以償的進入了五常。

而出乎美國人預料的是,法國人對美國人有著極大的不信任。

因為法國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打了三年,後來這美國人才來援助,在二戰的時候,美國人還來這招,結果法國被打垮了,同樣過了很久美國人才來援助。

“你讓俺怎麼相信你?”法國人很憤怒。

而在後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時候,讓英國人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曾經他力挺的好哥們是最為堅決反對他加人的一個傢伙。

至於原因,這不是咱今天要說的了。

試問蒼天饒過誰?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為什麼?很簡單,聯合國“五常”不僅按照功績而且按照地位。

大國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就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雖然拿破崙戰爭後法國人打仗遇到姓名帶“馮”的都不行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依舊是全球“四強”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也就六七個,法國補不上“四強”美蘇德英,但也是妥妥的“老五”。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作為盟主折騰了“二十六國聯盟”,當時只有“四強”沒有“五常”,也是法國兵敗投降無力參加,羅斯福政府不承認戴高樂准將的所謂“自由法國政府”。可是到了1944年,戴高樂政府不僅在巴黎站穩腳跟,而且獲得廣泛支持,美國人發現拉攏法國還是有必要,畢竟蘇聯在不遺餘力支持戴高樂政府,英國一直支持戴高樂政府,於是羅斯福也就在這年10月23日承認戴高樂政府是大國唯一合法政府。不過,美國還是對戴高樂政府有保留意見,明確拒絕戴高樂參加雅爾塔會議與波茨坦會議

1945年成立聯合國時,美國出於戰後“西方一致”共同遏制蘇聯的需要,終於同意法國作為大國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法國終於在“美蘇英中”四大國後面“增補”為第五大國,五大國領銜簽名,其他國家按照拉丁字母為序依次簽名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國際秩序的制定,永遠是強者的遊戲,決定戰後秩序規則的制定,當然更是大國強國之間的遊戲。對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就是1943年,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提出的“世界警察”制度。

作為當時反法西斯陣營中的三個強國,美、蘇、英三個國家,對於世界警察的個數卻存在爭議。當時美國主張“四警察”,而蘇聯與英國主張“三警察”,也就是要刨除中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怎麼能帶一個弱國玩。

但是結局大家都知道,蘇聯和英國兩個國家,受到二戰的損害巨大,在國際上已經無力與美國抗衡,最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確定為五個,分別為美、中、英、法、蘇。當然美國還向加上第六個巴西,在英國和蘇聯的強烈反對下作罷。

作為不管是第一輪還是第二輪討論,都沒有在討論範圍之內的法國,最終為何進入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法國在世界上強有力的影響,和廣闊的影響範圍。

在二戰期間,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得到了幾乎全部法國海外屬地的承認,也就是說原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全部劃到了自由法國的名下。也因此,雖然自由法國是一個流亡政府,但自由法國依舊有著很強的實力。

在反攻納粹德國的時候,自由法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其麾下的非洲軍團,戰力不俗,也一度達到了七萬餘人的龐大規模。這是法國其中軍事實力的體現,在海、陸軍方面,還有當年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風采。

在影響力上,時至今日法國在西非,北非、中非以及東非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而在二戰剛剛結束時,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法國在非洲、美洲、東南亞都有著極大地影響力,綜合來看其影響力怎麼也比先定下來入常的中國高。

法國在那個年代的強大影響力,從現在法語的分佈情況和使用人數就能簡單的看出來。世界上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說法語,說法語的人總人口數超過2億,遍佈世界五大洲,足見當年法國的強大影響力。

其實當時的法國和中國在入選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時,綜合打分應該相差無幾。論反法西斯的貢獻,法國沒法和中國比,但是論世界影響力,中國又沒法和法國比。但是單拎出這兩點來,又絕對可以傲視任何一個國家。

而且在二戰中,法國是非常精明的,通過一戰的教訓,法國認識到了戰爭的危害性。雖然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在僅僅抵抗38天后就宣告投降,雖然成了笑柄,但論實際效果來說,是一步好棋,法國免於戰火的破壞,在二戰結束後得以快速恢復。

戰爭結束後,法國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迅速恢復,牢牢地守住了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的寶座,法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最起碼一般國家無法與之比較。中國能成為和法國一樣的常任理事國,純粹是我們的前輩們,用3000多萬條生命換回來的。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 二戰中的法國非常受爭議,因為法國擁有與法西斯對抗的實力,但是卻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就選擇向德國投降,而法國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宣佈投降的國家。所以很多人都對其進入聯合國五常抱有爭議,那麼到底法國為什麼有資格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法國向德國交投降書


二戰中的法國有過貢獻

雖說二戰開始沒多久法國就很沒骨氣的投降了,但是投降並不代表其沒有實力,畢竟法國陸軍當時被稱為歐洲第一。法國只是本土地區投降,而本土就是一個空殼子,沒有什麼東西,它的實力都流散在外,法國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有殖民地,其基本實力還是存在的。而法國投降之後在國內還存有抵抗侵略的組織,內有接應,外有援軍,兩股力量裡應外合一直在打擊德國軍隊。

除此之外,法國也在海外積極的對抗侵略者,在非洲對抗德軍,在亞洲也積極地對日作戰,由於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眾多,在抵抗侵略上做出了許多貢獻。



法國的加入使巨頭們妥協

聯合國是美、蘇、英三國主導成立的,這三巨頭自然位列其中。蘇聯在二戰中自身的實力不斷增強,美國深深感受到了威脅,急需找人來與蘇聯抗衡,於是美國便想到了中國。美國拉中國入夥並不是因為真的要拉朋友一把,而是存著拉中國來抗衡蘇聯的心思。毛熊這大哥倒也沒反對,只要不玩過火,我就陪著你們玩,但是就在美國小心思要得逞的時候,有人出來攪和了一把。


英國不願意了,跳出來大唱反調。英國覺得美國拉中國進來是為了孤立英國,蘇聯本就一家獨大,現在美國又和中國扯上了,英國不就落單了嗎?不行,不行,我丘吉爾拼了老命也得攪和一下。但是羅斯福並沒有給丘吉爾攪和的機會,直接放狠話,我們兩國離那麼老遠,你到時候跑斷腿也阻擋不了毛熊擴張!丘吉爾一聽也沒啥說的,只能接受,但是英國的玻璃心仍然擔心自己被孤立,決定再拉一個小弟入夥,於是法國便被稀裡糊塗得拉了進來。美國倒也沒說什麼,反正只要蘇聯倒黴,我就高興,而蘇聯也是無可奈何,現在普天之下也站不出來一個能和法、中兩國相提並論的小弟了呀。

法國:臉不重要,先入常再說

  •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得醜事人盡皆知,無論海外殖民地再怎麼拼命的掙面子,這老臉還是丟的乾乾淨淨的了。但是儘管這法國丟盡了臉面,卻有著擋不住的好運氣,異國他鄉的丘吉爾向法國拋來了橄欖枝。來吧,老弟,跟著我們讓你吃香的喝辣的,撿回面子走上人生巔峰不是問題。法國還真就被誘惑住了,也不管會不會被罵不要臉了,滿腦子都是走上人生巔峰,於是頭也不回的跟著英國走了。


  • 這法國的運氣著實不錯,本來巨頭們是沒人想帶他玩的,怕丟面兒,要不是老美非要拉中國進來,英國為了心理平衡,也不會拉法國進來。不過這法國也不算太菜,也算是夠資格進來,曾經丟臉就丟點吧,也還能說得過去。

小姐姐講史


二戰法國能夠入常是憑自己“實力”入圍的,這方面的實力包括法國本身所具有的影響力以及戴高樂的政治手段。

聯合國的最初的組建者只有美、蘇、英這三個國家,但是後來由於考慮都東亞地區蘇聯影響力太大,所以美國決定推自己的小弟國民黨入常。

本來印度的先天條件較好,但是他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不在美國考慮範圍之內,並且後來決定在加利福尼亞的敦巴頓開一個首腦會議,這就是橡樹園會議,參加會議的也只有羅斯福、蘇大林、丘吉爾和蔣介石。


沒錯,這次會議並沒有法國的參與,可以說美、英這兩位超級大佬根本就沒想過要法國入會。但是後來法國入會是蘇聯支持的,是不是感覺很不可思議。

二戰後,西歐的局勢是英、美聯手一起壓制蘇聯,所以蘇聯為了維持主現有的平衡決定拉法國入夥,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法國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十分強大,幾乎快要穩定最高權力了,這也是蘇聯願意支持戴高樂的原因之一。


但是沒想到法國共產主義失勢了,最後雅爾塔會議是蘇聯堅決反對法國入常,但是英、美一看形式對自己有利了,於是也紛紛同意了。

英、美同意的原因首先就是支持法國抗衡蘇聯,作為英、美的橋頭堡,其次,法國的殖民地很多,尤其時非洲,幾乎是法國的後花園,即便是在現在,非洲的很多事務沒有法國點頭即便是美國、俄羅斯都是沒有辦法的,考慮到聯合國的權威性,所以也讓法國入會了。


就這樣戴高樂在世界上的幾位大國之間渾水摸魚,成功的取得了聯合國五常的席位,在法國民眾的心目中,戴高樂是僅次於拿破崙之後的存在,是他們的英雄。

但是你以為戴高樂只是會利用政治手段渾水摸魚嗎?那你也太小看法蘭西這個民族了,也太小看戴高樂了。

後來法國取得五常以後極力的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美國極力的勸阻,但是戴高樂頂住了國際壓力,硬生生的造出來核武器,之後法國在美、蘇之間說話都硬氣了許多。


不僅如此,在戴高樂當政以後,法國的整體逐漸趨於穩定,老牌帝國主義強國開始發威了(法國在歐洲失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政體不穩,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換了幾十個執政黨,從帝國復辟,到共和國又到社會主義,反正從1789到1950,法國政治混亂不堪)。

戴高樂開始向外界輸出一種思想,“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目的就是削弱美國和蘇聯的影響力,而且在1964年戴高樂敢於在那樣的時代與中國建交,足以說明戴高樂的政治遠見。

戴高樂曾在2005年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為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

<strong>


這個歷史很正


相比於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法國在二戰時期做出的貢獻確實比較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和法國結成了戰略同盟,當時的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裝備情況絲毫不亞於德國陸軍。然而德國人率先發明瞭閃電戰,作戰思想的落後的法國軍隊在戰場上一觸即潰,德國僅僅用了不到40天的時間,便擊垮了歐洲傳統強國法國。


在法國戰役結束後,法國本土被希特勒佔領,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大多都投靠了德國控制的維希政府。

為了重新振興法國,戴高樂組織了自由法國流亡政府,自由法國最初只得到了英國的承認,參與的人數也只有數萬人。在自由法國建立的同時,法國境內也出現了很多游擊隊武裝,這些游擊隊的人數多達數十萬人,他們依靠著盟軍的援助襲擊德軍,一直堅持到盟軍解放法國。


在法國解放之後,法國又重新組織了強大的軍隊,不過在法國軍隊重一直建完成的時候,德國已經快要投降,因此法軍在二戰後期的戰果並不多。

從法國戰役開始,一直到盟軍解放法國,法國在正面戰場堅持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月,在敵後戰場的作戰時間也只有3年。


相比於14年抗戰的中國,死傷2700多萬人的蘇聯,為盟軍提供大量軍需物資的美國,以及從法國戰役開始一直作戰到德國投降的英國,法國的功勞的確不大。


其實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並不是因為功勞大小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法國在二戰結束後仍然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具備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實力。

在反法西斯同盟提出建立聯合國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淪陷狀態,因此在1945年之前,大部分會議都是由英美蘇中四國召開,聯合國最初確定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也是英美蘇中四國。


其中英國是戰前的世界霸主,仍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美蘇兩國都是超級大國,能夠決定戰爭結束後世界的格局發展。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發展潛力非常的巨大。

然而在法國光復之後,美蘇兩國為了協調二戰後的國際秩序,都支持法國成為五常之一。


當時的法國擁有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殖民地,西非的大部分國家都是法國的海外領土,而且法國是歐洲傳統強國,一旦法國恢復實力,對英美蘇來說都有好處。英國和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時期都是盟友,英國在二戰後實力衰退,需要盟友的支持才能保證國際地位。

美國想要用法國來遏制蘇聯,同時靠著法國來防止德國捲土重來,蘇聯同樣想要拉攏法國對付美國,在三巨頭的共同作用下,法國也順利成章的成為了五常之一。可以說法國能夠成為五常,不僅是靠著二戰時期的功勞,主要還是靠著自身的實力。


在二戰結束後,法國一直奉行相對獨立的發展原則,法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排在世界前十位,即使是按照現在的實力評選五常,法國也能夠有資格入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