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寫的是什麼情景?該如何理解整首詩?

丁善雅媽媽


描寫年三十晚上貼春聯的情景。千家萬戶喜氣洋洋,萬炮齊嗚,慶祝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圍在一起,喝著屠蘇酒,吃著團圓飯,無比高興。


陋室主人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是,我想採用先入為主的方法,把樓主的這個問題回答全面,回答具體。“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兩句出自於王安石的《元日》一詩,原詩如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的是宋代人們歡度“元日”的情景,我在回答時將從題解、作者簡介、詩歌創作時間、詩中名詞註釋、詩賞析五個方面進行作答。在第四個方面名詞解釋的時候,我會對宋代人們歡度“元日”的習俗做簡要介紹。


解題《元日》

詩題“元日”指的是什麼呢?元日在古代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農曆也就是陰曆,我國古代以陰曆計時。“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第一天古人認為元日這一天是除舊佈新、辭舊迎新的日子。隋朝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寫道:“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這是我國古典文獻中對於“元日”的較早記錄。

通俗的說,“元日”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

古人對“元日”的叫法很多,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如先秦時期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旦”等。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對,就是“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晉書》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魏晉南北朝則稱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歲旦”、“新正”、“元日”。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廣泛、流傳最久的兩個稱謂。

這種稱謂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以西曆,所以便統計”,逐漸使用公曆紀年,也就是陽曆,於是就將陽曆的一月一日規定為“新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區別兩個新年,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本詩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他不光是一位政治家,主持過變法,還是一位文采出眾的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生於1021年。他的父親在南北各地做過幾任州縣官,小時候王安石跟隨父親去過很多地方。王安石少年時期就愛讀書學習,記憶力特別好,寫作更是精彩,顯示出了很高的文學才華。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二十二歲的王安石考取了進士,到淮南出任判官。從此進入仕途,他不平凡的一生也從此拉開帷幕。

(王安石繪像)

王安石跟隨父親歷經南北的經歷,讓他親眼目睹了北宋“民勞財匱”的民生和社會現狀,也對民間疾苦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樣的經歷對他後來大力推行改革埋下了種子。

詩歌創作時間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王安石在江南東路提點刑獄的任上被召回京述職,給宋仁宗上了一份《言事書》。這篇文章是一篇政論文,文章有九千多字,也稱“萬言書”,內容是在地方任職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及關於朝政的深思熟慮的意見看法,還有王安石的施政綱領。

(宋仁宗繪像)

宋仁宗沒有采納王安石的建議,但這篇《言事書》在朝廷大臣中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為十年之後的變法做一定程度的輿論準備。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繼位。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同年王安石的母親病逝,王安石回家丁憂。丁憂結束後,繼續在地方任職。宋英宗在位的四年裡,王安石在舒州任職,朝廷多次徵召王安石赴京任職,王安石拒絕了這些升遷的機會。

(宋英宗繪像)

王安石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認為自己的施政綱領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赴京任職不會有大作為,在基層任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學抱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實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趙頊(xū)即位。趙頊在兒時就聽說過王安石,而且宋神宗對百姓疾苦非常同情,他是一個很有抱負,很像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宋神宗繼位之初,銳意進取、勵精圖治,想通過一番作為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宋神宗繪像)

王安石富國強兵的想法和宋神宗勵精圖治的想法不謀而合,神宗即位後立即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馬上又詔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兩人經常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有時候甚至會討論到深夜,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又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宋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竭盡全力完成這一任務。

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文中詳細闡釋了宋朝自開國以來一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文章針砭時弊,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各種社會問題,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王安石繪像)

王安石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一文,無疑給宋神宗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宋神宗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並設立變法機構“制置三司條理司”,專門用來頒佈新法。

這首詩就作於公元1069年的正月初一,即將展開變法的前夕。王安石也為即將展開的變法充滿希望,他信心滿滿,感覺到自己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時機來了,他的富國強兵的想法也會實現。

所以在這一天,又恰值是辭舊迎新的“元日”,他心情特別好,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也有多方面的寓意:一來有祝賀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二來是對變法(改革)寄予的希望,三來也是王安石好心情的寫照。

(宋代繪畫中孩子們歡度春節的場面)


詩中名詞解釋

  • 1,爆竹:

“爆竹”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燒竹子,因為竹子燃燒時會發出爆裂之聲。古人認為燃放爆竹可以驅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這一天,人們就會燃放爆竹。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

《荊楚歲時記》是南朝時期的宗懍著述的筆記,這本書的內容記載的是:當時江漢荊楚地區元旦至除夕的歲時節令、習俗習慣、風物故事的地。

自這本書問世後,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也促進了歲時節令文化的交流。許多荊楚地區的節令風俗也流傳到北方,這本書對中國節令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有著不言而喻的現實意義的。

到了北宋時期,民間開始普遍使用紙筒和麻莖包裹火藥,並且將包裹火藥的紙筒和麻莖編串起來,做成“鞭炮”,其名還叫爆竹。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漸流行起來,逐漸形成了春節的一個傳統。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也描寫了除夕夜北宋都城汴梁燃放爆竹的場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

其實這也是古人對安泰生活的嚮往。關於宋代的人們在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有很多的記載。和王安石同時代的史學家劉敞在《爆竹》詩中寫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靂鳴”,說的就是爆竹燃放時紅紅火火、熱烈喧鬧的場景。

(河南開封,清明上河主題公園)

  • 2,屠蘇

“屠蘇”就是指屠蘇酒,是古人喝的一種藥酒,將屠蘇草等藥材浸泡到酒中,到歲時節令拿出來喝。古人認為喝屠蘇酒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就相當於現在的保健酒之類的。喝屠蘇酒還有吉祥的寓意在裡面,能使闔家歡樂安康,這也包含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元日這一天飲屠蘇酒的習俗:“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由此可見,正月初一這一天,人們在歡度節日“元日”時,飲屠蘇酒是我國歡度春節時一個由來已久的習俗。

過春節飲屠蘇酒的風俗在南北朝後期至隋唐時期也傳播到了北方,而且風靡全國,並且一直延續到宋代。和王安石同時代的蘇轍在《除日》詩中也生動地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南宋詩人陸游也曾寫道:“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宋代繪畫·描繪人們春節宴飲的場面)

  • 3,新桃、舊符

“新桃”和“舊符”其實就是指新桃符和舊桃符,王安石在詩中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寫出了把舊桃符取下來,換上新桃符的“元日”習俗。那古人在元日往門上貼桃符有什麼寓意呢?其實古人門上在門上貼桃符的習俗由來已久。

(古代桃符)

古人把刻有神荼和鬱壘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們稱作桃符,每年更換一次,叫做除舊佈新。

隨著時間的發展,桃符本身也在變化。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就是將字數相等,意思相應的短詩句題寫在桃木板上。帖桃符後來逐漸演變為貼春聯。所以說桃符就是春聯的前身、最早雛形。

後蜀國主孟昶在桃符上題的這句詩“新年納餘慶,喜節號長春”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桃符已經演變成春聯的形式了,只不過名字還是叫“桃符”。如南宋·薛嵎在《新年換桃符》詩中寫道“桃符頻換句難新,休對春風訴舊貧”;陸游在《己未新歲》詩中寫道“桃符帶草寫,椒酒過花斟”;南宋·趙師俠在《鷓鴣天·爆竹聲中歲又除》一詞中寫道“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

而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形象的說明了宋代人們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桃符(春聯),喜迎新年的節日喜慶氣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詩歌賞析

這首詩作於元日當天,全詩描寫了元日這一天除舊迎新的三個習俗,更深地表達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悅心情。王安石在熙寧二年擔任參知政事,變法隨即開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這首詩就創作於熙寧二年正月初一(元日),也預示著改革的春風進入千家萬戶。

  • 1,元日第一個習俗,燃放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

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這也預示著新的一年來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個強烈的儀式感,一種信號,辭舊迎新的一種儀式。“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元日的爆竹聲中,或許王安石對變法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由此可見,在春節燃放爆竹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而且在宋代成為了全國普遍意義上的慶祝活動。春節燃放爆竹更多的是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紅紅火火的爆竹在爆裂聲中也夾雜著人們的歡聲笑語,這是快樂幸福的時刻。

  • 2,元日的第二個習俗,喝屠蘇酒——“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句緊承上句,寫的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喝酒慶祝節日的喜慶氛圍。現在人們過春節不會再飲屠蘇酒,但是在春節的餐桌上,酒水還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種各樣的飲品代替酒水。

中國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還是喝酒有些關係的,一杯酒也包含著濃濃的情意,用酒來招待客人更是主人家好客熱情的表現,如果不勝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家人在元日歡聚一堂,推杯換盞,真是“其樂融融,其情恰恰”,這溫馨的時刻讓人們更多了一份對家的眷顧,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這也充分說明了宋代人在元日這一天飲屠蘇酒的生動場景,這更多了一份人們對元日美好期盼和濃重的節日儀式感。

(古代繪畫中人們春節飲屠蘇酒的場面)

  • 3,元日的第三個習俗。門上貼桃符——“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東昇、陽光普照的樣子,這一天天氣溫暖晴朗,“千門萬戶曈曈日”,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一派歡慶喜氣,更顯示出了一派節日祥和的新氣象。

(古代壁畫中人們歡度春節的場面)

總結

王安石的《元日》詩,描繪了一幅熱烈、歡快、喜慶的春節景象。全詩巧妙地選取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燃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桃符三個生動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細節,恰到好處地描寫了人們辭舊迎新的新年新氣象,也讓我們通過詩作對宋代的春節習俗和文化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一縷英雄


先來說說這句詩的出處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屠蘇:這裡指的是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寓意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瞳瞳: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這裡是桃符,也是古代的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整首詩描繪的就是一幅春節辭舊迎新的歡樂景象,在一片片爆竹聲中百姓們送走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和煦的春風送來了溫暖,大家飲著別具風味的屠蘇酒感受著春天的氣息。早晨剛升起的太陽明亮的光芒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也是一首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從民間風俗提取素材,並且牢牢的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比如:放爆竹,飲屠蘇酒,換桃符等等,把民間春節的這種歡快氣氛以及濃厚生活氣息充分表現了出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從這一句可看出,春節放爆竹的習俗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並且延續至今。每年初一,全家老小喝著屠蘇酒,並把剩下的殘渣包進紅布里,掛在門框上,寓意“驅邪”和“躲避災禍”。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年的詩意,早春明媚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千家萬戶,最後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抒發議論,“換舊符”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

從整首詩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作者王安石歡快積極的奮發精神,因為在當時王安石正在出任宰相,鬥志昂揚的推行新法。他對新法充滿著信心,相信變法後定會給百姓帶來一片光明,就如同春日裡初升的太陽太陽一樣明媚溫暖。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變法勝利人們的生活得以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另外,“新桃換舊符”也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新的事物總會代替舊的事物,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洛塵願長安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來自王安石《元日》這首詩。太陽昇起的時候,照耀在千家萬戶,人們把門前辟邪之物——舊符換成新符,代表著新的一年開始,要有的氣象。這首詩整句來講就是和過去的一年話別;除舊更新,新的一年開始,我們用各種的方法來迎接,表達了詩人對於新年新氣象的憧憬。

這首詩我們現在來看,正合乎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新的一年開始,我們是如何規劃的呢?對於新的一年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俗話說的好:萬事開頭難!我們進入了鼠年,在這萬象更新的時刻,一場無形的戰鬥開始了——新冠狀病毒。我們全國人民積極的響應國家的號召,與影響我們生活的敵人——病毒在戰鬥中。這次的疫情給我們新的一年增加了困難;也給我們新的一年上了一節深刻的、難以忘記的課程。讓我們在這個課程中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自然、重新認識我們和萬事萬物的關係。這樣來說並非壞事,如果能認識到,那我們人人才能更加珍惜身邊的人,珍惜我們的壞境,珍惜我們的得來不易的平靜生活。

這首詩最後一句說“新桃換舊符”疫情過後,我們能不能用新的生活 方式,新的面貌來彌補我們過去的不足。其實我們最好的驅邪不是我們門前貼的符,而是我們生活的改變,更準確的說是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我們的新符。

各位朋友!本人的一點見解有些不對的地方望諒解,我們彼此學習,彼此進步,彼此改變!謝謝關注!




無人問津的探花


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服。"描寫的是什麼情景?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大年初一,旭日東昇,光照千家萬戶,每戶人家門口,都換上了新的桃符。

王安石一一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服。

【註釋】1元日:大年初一。2屠蘇:屠蘇酒,古人有大年初一飲屠蘇酒的習俗。3曈曈:日出時,

光明的樣子。4新桃換舊服:古人大年初一時,會用新的桃符替換舊的,用以辟邪。桃符,在桃木板上寫神荼、都壘二神之名。

該如何理解整首詩?

在噼裡啪啦的放爆竹聲中,一年過去了。春風送來暖意,人們暢飲屠蘇酒。旭日初昇,光照千家萬戶,每戶人家門口,都換上了新的桃符。

【詩解】

詩人借喜迎元日,抒發政治上除舊佈新的昂揚情緒。


陳年往事1222


此詩句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後兩句,描寫的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桃符是指一種刻有神像或神名的桃木板,具有驅邪庇護的作用!類似於現在過年時貼的春聯,也是春聯的來源!桃木在民間自古就有神木之稱,相傳為追日的夸父為保護人們而留,有驅邪鎮宅之用!布衣為北方山東人,小時候還佩戴和親手製作過桃木劍和小桃籃,桃木劍就是用桃木削刻而成,而小桃籃則是用吃剩的桃核用小刀雕刻成籃子形狀,用紅繩穿起後佩戴在兒童手上或腳腕上,直到現在我老家新出生的嬰兒出門時家裡的老人都會折一段桃枝插在包嬰兒的被褥裡!這首詩是王安石通過描寫新年換新符辭舊迎新期望變法也可以掃除守舊保守勢力,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人生抱負和樂觀主義精神!




任布衣


這首詩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描寫的是春節時的情景。從詩文中的關鍵詞爆竹、歲除、桃符可以看出這些都是我國傳統佳節春節時的年俗,只有在春節時人們才會燃放鞭炮,守歲,張貼春聯。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1068年,宋神宗召見王安石,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這一年新年之時,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創此詩。這首七言絕句運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寄託自己的思想——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總把新桃換舊符”也蘊含著深刻哲理——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這首詩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是描寫人們過新年的一首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屠蘇:一種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指春聯。

此詩作於王安石開始實行新政之時,新年伊始,作者聯想到開始變法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全詩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人們過新年的情境:除夕之夜爆竹聲聲,舊歲將去,新年即來。新年已是初春,清風微暖,美酒飄香。人們在明媚溫暖的陽光下,將門前的舊桃符換上新的,以暫新的姿態和精氣神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到來。

作者也是藉此詩期望變法能擺脫朝庭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開創一個新的繁榮盛世,讓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幸福安寧的好日子。


俞木榆


詩句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寫的是什麼情景?該如何理解整首詩?

描寫的是宋代人過春的場面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詩,全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一歲除:一年過去了.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裡,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曈曈:朝陽升起的樣子。桃:桃符。古時人們用兩塊桃木板掛在門旁,以作壓邪;五代起在桃符上寫聯語,成為對聯。

整首詩描寫了民間過年習俗,表現了萬象更新、健康向上的精神。喜氣洋溢,富有生活氣息。意思是說: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春風把暖洋洋的清風送入屠蘇酒,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貼的門神),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媚芝3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是描寫新春佳節,辭舊迎新的場景。大家燃放著喜慶的鞭炮,在春風下喝著屠蘇酒。暖陽下把舊對聯換成新對聯。但過去的對聯是寫在桃木上的。所以新桃換舊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