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禮儀習俗的文常歸納總結,建議收藏。


關於古代禮儀習俗的文常歸納總結,建議收藏。


禮儀習俗

1

禮俗,即禮儀習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與習俗。

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凶禮。

六禮:有兩種解釋: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相見禮。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髮,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後則標誌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後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

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後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

合巹(jǐn):指結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後世遂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

文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訂婚後,親迎太姒至渭濱。後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朝: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等貢品,叫做“朝貢”。

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

聘: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諸侯之間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稱。由本國到別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誓:用語言相互約束去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shà)血(以牲血塗抹口上)。

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同辦事叫“盟”。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於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

免冑: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車上的左右衛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後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做禪。

關於古代禮儀習俗的文常歸納總結,建議收藏。


02

釁鐘、釁鼓:用牲血塗器祭祀。

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後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

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薨(hōng):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後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裡大多有槨。

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俗。

殮:指給屍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殯:古代指殮而未葬。後世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喪禮:古代“凶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

坐: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

跪: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別是“跪危而坐安”。跪又表示對長者的尊敬。

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這是一種不拘禮節、傲慢不敬的坐法。比喻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揖:古代作揖與後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據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

執手:表示親呢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握手相似。

趨:臣見君時的禮節。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裡說著“萬福”,後來用“萬福”作為行禮的代稱。

關於古代禮儀習俗的文常歸納總結,建議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