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與焦慮症有什麼區別?

阿諾恆兒


對於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充滿疑惑,有時也分不清到底自己的怎麼了,感覺兩種疾病像是“雙胞胎”,但又會發現這兩個疾病在醫生口中有完全不一樣的解釋。

在臨床上焦慮症一般指缺乏客觀原因的內心極度的不安狀態,伴有大禍臨頭的恐懼感,因此表現惶恐緊張、手足無措、坐臥不寧,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病人常伴有心悸、氣急、出汗、四肢厥冷和震顫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嚴重者表現為驚恐發作。臨床上我們經常接觸這樣的患者,來就診時主訴自己周身不適感強烈,在綜合醫院反覆就診,並沒有足夠的醫學證據證明相關疾病,但病人主觀體驗真實存在,這也是患者一直糾結的問題所在。其實這部分病人很多都是焦慮症引起的軀體不適,病人有部分自知力,但對精神科疾病了解較少,以至於最後才到精神科就診,通過用藥,很多患者都能緩解軀體不適感,緩解甚至消失焦慮表現。

提到抑鬱症,它屬於情感障礙,起病原因較複雜,患者表現最多的便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興趣喪失;主觀感受是頭腦不靈活,像生鏽的機器,每天高興不起來,鬱鬱寡歡;不願意和別人講話,食慾下降,行為活動減少,對既往感興趣的事情覺得索然無味;對自己評價過低,感覺生活無望,嚴重時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這樣的患者一般不願主動就診,也不願四處求醫,意志活動減退導致患者與原有的生活軌跡分離。

我們具體較一下兩個疾病的特點

  • 抑鬱症患者心情充滿憂愁,表現上整日悶悶不樂,經常責怪自己,自感內疚;言語減少,經常感覺自卑,容易出現輕生、自傷等行為;有時存在軀體不適表現,但患者一般主訴時軀體表現描述簡單,不會像焦慮症患者那樣言語囉嗦,重複。

  • 焦慮症患者心情多以煩惱為主,日常表現為不安寧,經常責怪自己身體各種不適感,言語增多,尤其是講述自身不適感時,可以滔滔不絕,經常容易心煩,躁動不安,軀體症狀多,表現顯著,導致患者無法正常生活。

總結

相較於抑鬱症,焦慮症通過對症治療,病情緩解較快,緩解期社會適應可以恢復如常;但很多患有焦慮症的病人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也有部分患者存在人格障礙,導致焦慮症狀的發生,對於這樣的患者,現有的醫療手段能夠患者目前的焦慮或者恐懼症狀,但性格養成的成人,經常會在緩解期遇到其他問題或者事件的影響而發病,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是這類患者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焦慮症在接受系統的治療後病情雖然得到改善,也要自我尋找原因,積極完善以前的行為習慣或者性格,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自身產生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