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文 | 美媽

來源丨美媽講繪本

“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之前有一篇《老孃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引起了廣大家長的共鳴,給娃陪讀檢查作業這件小事兒,對家長來說卻是個“要命”的活兒。


一個三年級媽媽分享自己的陪讀經歷,看到孩子磨蹭或一道題反覆講不明白的時候,就特別容易激動,火冒三丈。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頭疼耳鳴,雙側頸內動脈痙攣的現象,醫生告訴她,這跟長期神經緊張焦慮有關。


三年級已經動脈痙攣,到了初高中豈不是要爆血管?


還有一位家長很淡定地評論說: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另一位家長稱:我此刻躺在急診室急救,原因是腦出血,我深刻懷疑是教孩子寫作業弄的,請不要再讓我陪他寫作業。


這些家長湊在一起,都可以編一本《陪讀血淚史》了。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前,陪讀似乎成了一個家庭必要的一環。


因為教育改革提倡給學生減負,學校放學的時間提前,在校學習時間有限。


提倡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時進行,讓家長參與到孩子教學中來,也是為了能更好地查漏補缺,補上孩子的短板。


而且現在網絡發達,很多家庭作業還需要上網完成,孩子的自律性還沒有那麼高,網上信息雜亂,家長還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孩子。


那如何才能淡定陪讀,又能讓孩子自己擁有內在動力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作業,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呢?


“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首先,家長應該避開在陪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的幾個雷區:

幫孩子寫作業

現在孩子的課堂內容確實挺豐富多彩的,與此同時,他們的課後作業也相當精彩。


萬聖節的時候,要帶上手工做成的南瓜燈;

要求家長幫助孩子用廢棄材料,組裝一臺電視機;

要求我一年級的小娃娃養蠶寫日記;

要求幼兒園的小朋友用襪子和棉花做一個兔子布偶

……

講真,要是換成我那個年代,幼兒園我還只會玩泥巴。這些作業佈置給家長,其實還是需要家長幫忙做。


但是,家長幫忙做作業會養出一群“假優秀”的孩子。


就像撒謊久了,自己都會覺得這是真的。父母的作業成果常常被老師讚揚,久而久之,年幼的小朋友就把這歸為自己的“功勞”。


最後導致的“蛋殼效應”是非常可怕的。


有研究顯示,那些在5、6歲被父母過度包辦養育的孩子,到了9歲,這些孩子會普遍存在超過健康水平的焦慮。


斯坦福教育教務長Julie Lythcott Haims也有類似的觀點,習慣了父母幫忙,習慣了順利,習慣了優秀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免疫力”會發育不良,未來這群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會更脆弱。


那些年,新聞中提到的“從幼兒園就經常拿獎狀的二年級孩子,因成績下降從14樓跳下”“溫州一對堂姐妹因成績不理想跳樓自殺”,與“蛋殼效應”不是沒有關係。


另外,家長在檢查作業時,如果一味灌輸正確答案,就會使孩子養成惰性思維,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的過程其實比答案更重要。


“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父母在教育問題上相互拆臺

有一個詞叫做“慈母嚴父”,還有一個詞叫“詐屍式/拆磚式爸爸”。


去年11月,蘇州某派出所接到一個家暴的報警電話,事情的起因是僅僅是因為“陪孩子寫作業”。


妻子加班想讓丈夫輔導作業,回家後發現孩子根本沒有好好寫,丈夫覺得一年級並不需要很嚴格,但妻子認為孩子應該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丈夫各種拆臺唱反調,由此引發雙方爭執並演變成家暴。


在這種“拆臺式”的夫妻關係中,最受傷的其實還是孩子。


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教育分歧,會讓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很多負面性格,比如缺乏安全感,沒有穩定的是非觀,沒有自控能力……


在子女面前呈現一致的教育,是靠譜父母的基本素質。


在陪讀這條路上,夫妻形成一致的觀念,也是一種優質的教育。


“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陪孩子寫作業太要命”,家長陪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黃毓彬認為:


家長陪讀的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孩子瞭解學習的意義,在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自我肯定,這樣的陪讀才會激發孩子持續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

1.時間獎勵:提高學習效率


很多孩子做作業磨蹭、拖拉,排除他們不會做的因素外,是因為他們即使做快做慢的結果是一樣的。


做得快,爸爸媽媽會奉上更多的課外練習題,或者立刻被趕去床上睡覺;做得慢,不過是少了課外題,直接睡覺罷了。


但如果你越快做完作業,就能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組裝樂高,看書,打遊戲都可以,只要不沉迷,那他們的是不是就更會抓緊時間了呢?


讓孩子自己做好時間管理。

2.不要盲目地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在陪讀過程中,家長不僅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進行指導。


陪讀應該是個發現孩子特性的過程,而不是生氣的過程。

3.引導他自我認知:瞭解自己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習積極性


知道自己的作業有多少,目前寫了多少還需要多少,自己學會了什麼等等,都屬於自我認知範疇。


平時多用提示性的對話讓孩子關注自我狀態,“你現在想做哪本冊子呢?”“聽說你們今天學互為相反數,你覺得難嗎?”……


對自己的學習狀態越瞭解,孩子就越有自主性,因為大家都願意積極做在自己掌控範圍內的事。

4.學會自我要求:心中有目標,才會自我調節。


“自我要求”是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需要孩子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控制。


父母多用鼓勵和支持的態度,只要孩子每一次比前一次有進步就是值得讚賞的。讓孩子慢慢體會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聯繫,並由此體會到學習的愉悅感。


對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是孩子自主學習持久不息的原動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還是應該從小養成獨立做作業的習慣,家長更是不能包辦。


今天是他們獨立完成作業,明天他們也就能獨立解決問題,這種獨立能力是很寶貴的。


一個孩子未來活得好壞與否,絕不是學校曾經的成績,更不是一時半會的“假優秀”,而是問題解決能力、堅韌力和成熟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