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記27

大眾網·海報新聞武漢2月23日訊(特派記者 吳軍林)2月21日傍晚,當馮昌坐下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時,他的第一句話是,“咱們離遠點兒,2米。”

馮昌是山大二院援湖北國家醫療隊總感控員,感控是感染控制的簡稱。他接受採訪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可謂是出自職業敏感。

感控員意味著什麼?馮昌說,這個崗位相當於醫療隊的“門神”“安保”。醫療隊隊員進病區的時候,要保證其防護嚴絲合縫、把身體密封起來。因此,感控員要檢查隊員口罩戴得密閉性是否符合標準、防護服穿得是否到位、護目鏡周邊是否有皮膚暴露等。

醫療隊聯絡員董紅有一次特意在微信群裡稱讚馮昌說,馮昌負責醫療隊的院感(醫院感染管理)培訓、防護物資質控,非常負責任,防護物上細微的小洞,都能被他檢查出來。

“我就是個門神” 防護服穿得合格才能進

馮昌說,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阻斷病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口罩。醫護人員進隔離病房必須戴兩層口罩,內層N95口罩,外層醫用外科口罩,這樣基本就能阻擋病毒。但口罩有時候密封不好,尤其是鼻樑處、下頜處以及面頰兩側,因此感控員要親自查驗,比如動手給隊員去壓一壓鼻樑處,避免口罩有縫隙,然後再做密閉性試驗,合格後方可進入隔離病房。

武汉战记27

馮昌為隊員檢查防護設備穿戴情況

除了感控員的把關,醫療隊在防護上還有另一層保障制度。隊員進出病房、穿脫防護服必須兩個人一組,以便相互監督,如果發現對方防護不到位或出現暴露情況,及時採取緊急預案。

新冠病毒的另一傳播途徑是接觸傳播,因此要重點關注手衛生。醫護人員除嚴格執行“手衛生的五個時刻(接觸患者前、進行無菌操作前、體液暴露後、接觸患者後、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又稱為“二前三後)”外,脫防護服的過程中洗手要多達16次。

脫防護服的整個過程共21步,在4個緩衝間逐步進行,每脫一件都要做手衛生。此時醫護人員工作完筋疲力盡,更容易出錯而導致暴露。“身上11件防護裝備,手一不小心就會碰到防護設備的外部,上面會有大量病毒,所以我們重點關注脫防護服的過程。”馮昌說。

馮昌說,感控工作不光是針對醫療隊隊員,保潔員,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本院的護士、醫生,只要進隔離病區,都要檢查。“我們感控員就是門神,任何人進門必須找我們報到,必須檢查合格才能進。我們必須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保證每位戰友必須防護設施到位,否則可能釀成大禍。”

馮昌認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控工作有兩條生命線,即戴口罩和手衛生,隊員把這兩條掌握好了,刻進骨子裡,感染的風險就會很低。

與此同時,馮昌還要監測醫療隊隊員的身體健康狀況。隊員每天上報有無發熱、咳嗽等新冠肺炎早期症狀,有無其他身體不適,隊員如出現身體狀況異常,要及時向醫療隊隊醫(醫療隊領隊、隊長、組長及相關專業專家組成)彙報,以便及時會診進行治療。

“我們不希望任何人掉隊,但是如果一旦高度懷疑感染,我們會啟動緊急預案,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馮昌說。

防護服上一個漏洞就可能侵入數以億計的病毒

馮昌老本行其實並非感控,他是山大二院麻醉科一名副主任醫師。他認為,自己被任命為醫療隊總感控員,原因有三:其一,他是一名具有18年黨齡的黨員,理應勇挑重擔;第二,他工作已有16年,“同事都知道我責任心比較強,感控是個事無鉅細的工作,我來做更放心”;第三點,他一直從事麻醉工作,手術室對無菌、院感等方面的要求特別高,他經常接受相關培訓,有一定優勢。

馮昌說,當初醫療隊領隊魏峰濤和隊長馬承恩就感控工作對他提過很多要求並寄予厚望,他內心也很忐忑,這畢竟是實戰而非演練,他自己又非感控出身。馬主任安慰他說,只要拿出平時工作的責任心來,肯定可以幹好。

“當時壓力確實很大。”馮昌說,他通過進一步查閱感控相關資料,諮詢山大二院院感科的同事,以及借鑑其他醫療隊的管理方案,結合醫療隊的實際情況,先後制定了病區衛生防護方案、酒店駐地衛生管理方案、隊員身體狀況監測等方方面面的管理細則。

由於馮昌是兼職任感控員,他去負責麻醉工作時,便無人監管131人的醫療隊員的防護。恰逢同濟醫院院感科要求各醫療隊組建感控組,董紅挑選了11名責任心強的護理人員加入感控組。其中,有部分人員原來在科室裡做過感控員的工作。12位組員中,魏金娟專門負責申領物資、驗收物資,同時也負責監督。

“很多愛心人士捐贈的防護物資不符合醫用標準,我們都送後勤了。如果防護物資質量把控不嚴,後果不堪設想。”馮昌說。

“我最近一週也發現了不少防護服上存在問題,在衣領處、衣袖處及褲腿處發現小洞,看起來小米粒大小的漏洞,但有可能侵入數以億計的病毒。”馮昌說,只有每位隊員都安全了,整個隊伍才能安全,才能保持鬥志昂揚的戰鬥力,才能早日戰勝疫情。毫不誇張地說,一旦有隊員出問題,整支隊伍都要隔離;一支隊伍出問題,整個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戰鬥力馬上削弱。

武汉战记27

馮昌在防護服上發現的漏洞

隊員在隔離病房打個照面都要相互檢查防護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瞭解到,從2月9日來到武漢至今,醫療隊的相關感控細則在不斷調整、不斷升級。

“問題是在工作中、實踐中發現的,發現以後立即調整。”馮昌舉例說,防護服由於是密閉的,穿上以後裡面有空氣,走起來整個人跟麵包似的鼓著,經過門口時有可能會掛到門把手上。後來總結經驗,拉拉鍊的過程中輕輕蹲一蹲,把氣趕出來,“總結出這個趕氣法以後,就沒再發生過防護服被掛破的情況。”

再比如,醫療隊駐地酒店的取餐處,起初沒配備手消,後來也配備了手消,先做手衛生再取餐。另外,將房間進一步分成相對汙染區、相對清潔區、生活區。

武汉战记27

醫療隊制定的生活駐地衛生防護辦法

“感控聽著是很簡單的兩個字。”馮昌說,但是醫療隊131人,人員眾多,感控工作量細緻繁雜。尤其這支隊伍比較年輕,20歲出頭的隊員很多,防護意識欠缺,安全意識相對薄弱。

“起初很多隊員不知道自己檢查防護物資,拿過來就穿。”馮昌接著說,剛開始也經常有隊員穿防護服不到位的情況,最容易暴露的地方就是眼睛和鼻子的位置。

馮昌說,感控需要天天說、重點說、苦口婆心地說,要讓隊員養成良好的習慣,警鐘長鳴。

作為總感控員,馮昌要求,在隔離病房,只要兩個隊員打照面,都要相互看看、檢查,重點看面屏、口罩、護目鏡是否移位,鞋帶是否開了,防護設備之間有沒有縫隙。

“我提出的口號是把感控刻進骨子裡,就是讓大家隨時隨地注意感控。”馮昌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也注意到,每天下午,同濟醫院都會組織接管其光谷院區的17支國家醫療隊進行感控工作總結,並形成會議紀要。當天晚上,馮昌便將會議紀要發到微信群裡組織隊員們學習,並答疑解惑。

馮昌說,山大二院院領導、醫療隊領隊都高度重視感控工作,要求零感染,目前通過一系列的培訓、自查、監督反饋等措施,醫療隊的感控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