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中超始於2004年,同一年還有另外一件中國足球的大事,就是中國男足在本土舉行的亞洲盃中獲得亞軍,平了歷史最好成績。

從那一年後中國足球聯賽的梯度變為中超、中甲、中乙,聯賽辦的越來越紅火,國家隊的成績卻反過來走下坡路,甚至連進入十強賽都困難。都說國家隊的成績取決於這個國家的聯賽,而在中國,這個定律不成立,為什麼呢?因為中超根本不是中國足球本來的樣子。

“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七年前,廣州恆大成為首支奪取亞冠聯賽桂冠的中國球隊,這在當時國內產生的影響堪比中國男足首次衝進世界盃。使廣州恆大崛起的是什麼?說白了就是錢。這支球隊的金主是國內頂尖的房地產巨頭,之後連阿里巴巴都入駐進來,有了強大的資金支持,俱樂部可以彙集國內最頂尖的球員,買來頂級的外援,請來世界盃冠軍教頭,這種配置冠絕全亞洲。

“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有廣州恆大做出這樣“好”的表率,其他俱樂部便爭相效仿,連國家隊也深受影響,形成了“什麼都可以用錢砸出來”的風氣。不過不得不承認,中超的球市是亞洲最火爆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得出這是“虛假的繁榮”。

“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中超俱樂部開始比拼外援和外教,到了亞洲賽場確實可以與日韓俱樂部一爭高下,但人家的國內頂級球員都在歐洲聯賽歷練,而我們的球員呢?在中超聯賽摧城拔寨的都是外援,一個武磊就已經是國內前鋒線上的獨苗了。國內球員得球只要交給外援,導致他們越來越不會處理球,到了國際賽場出現各種啼笑皆非的傳球、停球失誤,當然這也與他們孱弱的基本功有關。

“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Mark Lepper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實驗中找來A、B兩組孩子畫畫,A組孩子每完成一幅畫都給他們錢作為獎勵,而B組孩子則沒有金錢獎勵,那麼結果是哪一組孩子更喜歡畫畫呢?實驗中確實A組的孩子比B組的孩子完成更多的畫,但是實驗結束後A組的孩子便再也不畫了,而B組的孩子仍然在畫,原因很簡單,驅動A組孩子畫畫的動力沒有了。

“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這個實驗正映射了當今的國內球員,並不是說給球員獎勵不好,球員也是要吃飯,也需要激勵,但你給了很多的時候他就會想要更多,這就像一個無底洞,當你給的少了或者給不起了,球員就不會再給你賣力氣。驅動球員去賣力的只有金錢了,個人榮譽乃至國家榮譽就顯得不切實際。

“功利化”催生出聯賽與國家隊的反差,要從中甲和中乙看中國足球

去年國足在亞洲盃和世界盃預選賽上的失利,以及主教練裡皮的甩手離去讓中國足球又一次跌入谷底,在這個節點中國足協推出了限薪令。這表明足協終於下定決心要改改國內足球的風氣,但這個舉措來的還是太晚了。最近中國足壇鬧得最沸沸揚揚的事情就是多家職業俱樂部解散,原因要麼是欠稅,要麼是欠薪,俱樂部無以為繼而只能解散。限薪令來了,國內俱樂部還是富的撐死,窮的餓死,玩不起的只有被淘汰的份兒。

從長遠來看,限薪令還是能節省資源用於其他更重要的地方,怕的是上有政策而下有對策,“金元足球”已經根深蒂固,想要斬草除根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足球虛胖的速度恐怕很難剎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