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時,你是不是經常發脾氣,不過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有用嗎?

跟著超哥學物理


發脾氣跟本一點用都沒有,不會還是不會反而會有反作用!讓孩子害怕討厭學習!


默默守候527


我的經驗是沒有用。

我兒子3歲多,剛開始會搗蛋。氣急了向他發過幾次火,兒子當時表現得不知所措,一直在旁邊看著我。

後來只要我臉色一變,他就會馬上說“別說那個話,不好聽。”弄得我哭笑不得。

其實我覺得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過度的,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判斷事情的對錯,同一件事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對錯的評判可能會不一樣。

比如我經常因為孩子弄亂剛打掃的衛生而生氣,因為在我的觀念裡乾淨整潔才是正確的。然而對小孩來說,乾淨整潔意味著無趣,把玩具亂七八糟擺一地才好玩。

想通了這些我也就釋然了,頂多就是多打掃幾次衛生,卻能給孩子一個充滿創意的童年。

因此,我覺得教育孩子發脾氣是很不明智的行為,發脾氣之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真的就做錯了嗎?

如果真的需要教育應該怎麼做?

我不提倡暴力教育,對小孩沒有用,對大孩子容易激發逆反心。

最好的方法也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象來討論,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加以引導。


魏博士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

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

第一位父親挑了一隻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間狩獵。

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愛招搖的兒子每天從金馬車上剝點金子,換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吃有穿。

這個民間故事有著深刻寓意: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負責。

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

第一位父親挑了一隻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間狩獵。

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愛招搖的兒子每天從金馬車上剝點金子,換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吃有穿。

這個民間故事有著深刻寓意: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負責。

那麼到了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禮物呢?

第一件禮物是閱讀

閱讀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質

我相信,雖然家長對孩子的具體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這種大目標,通過“教育”所能實現的就是:第一給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塑造智力的空間也很大。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其閱讀量呈正比:閱讀可拓寬見識,讓人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這是他多年在教學一線研究和觀察後得出的重要結論。

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質。任何一部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都充滿真善美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是正面的。這些東西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生活,傾聽了眾多的智慧,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會更成熟,人生境界會更美好。

很多道德和意識問題,從根本上講,都可以說是智力問題: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閱讀的第三層功效——修復心理創傷。

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治療的能力。這一點,也是基於前面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智力和心理兩方面良好的基礎。

當然,閱讀的功能不可能強大到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鎬頭,而蓋一座房子則需要動用許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樣,閱讀雖然非常重要,但還需要其它要素來配合。

第二件禮物是自由

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與犯錯誤權

每當我談到給兒童自由的時候,總會遭遇質疑。質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了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於一個幼稚的階段。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也就變成了空話。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佔有。”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自我認識和調整的信心。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的同義詞不是放縱,而是選擇力和判斷力。

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們更清楚行為的界限在什麼地方。而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其行為只是放縱,而非自由。放縱是壓抑的後果,是選擇功能的失效。這樣的孩子內心軟弱無力,因為他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給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達關愛、有質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塊試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價值,才能把“自由”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

第三件禮物是身教

家長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我常收到家長來信,說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時,老打別人,講道理沒用,揍一頓也沒用。還有人問,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其實,這些家長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給了孩子一個生氣就打人、愛發脾氣的壞榜樣。而家長用行動告訴孩子的,遠比言語告訴得多。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古人說得多好,“言傳不如身教”,這六個字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鏡,真正踐行身教?

活在虛榮中的家長不可能教給孩子踏實,刻薄的教師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寬容。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裡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係。現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於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麼,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喬木美髮造型


教育孩子我經常發火,我是性格比較急的人,有事總想快速達到效果。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教幾遍她學不會總會發火,孩子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我說幾遍不起作用我就會發火。再加上我還要照顧其他孩子,還有其他家務等事情要做,總是想做什麼事要立竿見影。我這樣急脾氣經常發火。發完脾氣會後悔,下決心一定下次不發火,下次還是控制不住。感覺對孩子性格方面有影響,孩子會內向,自卑,膽小,做事小心翼翼。我一定要控制自己脾氣。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找方法。


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阿


我是一名三歲半孩子的媽媽,親喂到兩歲兩個月,自然離乳。因有閨蜜在做親子圖書編輯工作,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親子閱讀,目前已經能非常好的自我閱讀。認識了很多字,大約二年級的水平,但是我們從沒有主動教過孩子識字,就是日常閱讀自我記憶。而我也在陪伴孩子過程中,越來越發現溫和而堅定的方法最有效。靠威脅或者講條件的方式,當場奏效,但是會在孩子心中留有陰影,而且他會學你。我們都有陪睡的經歷,陪孩子睡覺,尤其是二三歲的孩子,你越放鬆他越放鬆,越能儘快入睡。如果你一會兒恐嚇他快點睡不睡出去,或者怒目而視,他就會很焦慮或者很興奮更睡不著。希望所有寶媽寶爸,溫和而堅定,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共勉[祈禱]


養育男孩123


我住的院子樓間距挺寬,約一個籃球場大。對面樓的阿姐教孩子靠吼,隔那麼遠我每天都可以聽到她教孩子寫作業。

我要是她老公肯定想出軌,太恐怖了;我要是她的孩子肯定想自殺,太壓抑了。

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看開一點,學不會就學技能吧,總不會餓死。

花開有早晚,其實不必太著急。


小迷迷王子


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大多會發脾氣,因為孩子總是不能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特別是在做作業時,面對孩子的錯誤會突然失控,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樣有用嗎?沒用,其實家長都知道作用不大,可是依舊無法控制自己情緒,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一、放手

在孩子做事或做作業時,要學會放手。當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在做作業時,把老師要求轉達給孩子之後,剩下的就交給孩子了,不要在他身邊看著孩子做,這樣彼此都難受,孩子會有一種被密切監督的束縛感,而家長又會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思路,最終二人同時崩潰。正確的做法是孩子自己做作業,家長去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做完了,家長檢查,找出錯誤給孩子標註出來,然後孩子獨立改錯。這樣彼此有自己的空間,孩子訓練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接觸就不會吵,孩子不會的問題因為經過了二輪思考,當家長講解時孩子會很快理解,就不會“平時父慈子孝,作業雞飛狗跳”了。

二、寬容

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要寬容對待孩子的幼稚,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他本來就是孩子,你不能要求他那麼循規蹈矩,家長要做的是教給孩子規矩,之後就是讓孩子在規矩範圍內“撒歡”,家長一定要寬容對待孩子的所有,這樣才能既有規矩又有個性,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三、底線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灌輸給孩子底線意識,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原則,孩子不知道原則,但是家長要告訴孩子做事的邊界,道德的底線。沒有底線的教育會讓孩子有才無德,會讓孩子偏激自私,所以底線教育是一個優秀的家長必須堅持的原則。



心底的語5577


前輩們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我覺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對待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虎媽,熊爸多的去了!教家庭作業發脾氣拍桌子拍斷手指的,拿著棍子立牆角守著做作業等!其實這些都不是作為父母的初衷。

1、教育孩子確實沒有說明書,怎麼教育好,怎麼教育不對,每個父母都是摸索中前行!發脾氣也只是對於一些說了不聽,聽了不做,做了又敷衍了事的孩子,我想還是有一些作用!我孩子五歲了,在爺爺奶奶身邊和在我們身邊直接是兩個性格!像她爺爺奶奶一樣一味地付出不斷的滿足小孩子的慾望是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所以我覺得只有在觸碰底線的時候就應該批評孩子,嚴重了可以打打屁股並明確告知做錯了!因為這次錯事父母很生氣!並告知下不為例!

2、當面批評孩子犯的錯誤時,不要父母在批評,爺爺奶奶卻在袒護孩子。孩子委屈的哭泣中她都不知道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因為有人在批評做錯了,有人在袒護沒有做錯下次還會犯同樣的問題!!

3、發脾氣不能隨時隨地發或經常批評,在沒有嚴重錯誤情況下以多疏導且耐心多表揚為主!





穿白襯衫的男人32


我個人觀點認為: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經常發脾氣。經常發脾氣,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準確兒點說是十弊一利,是失敗的教育。在當下可以說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

1.對孩子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如何對孩子教之育之,使之成才,成為社會有用之人。如何教育好孩子,這是每一個社會和時代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是每一個社會存在的共性問題,只是共性問題的內容和管理方法不同罷了。

2.對孩子的教育管理,從教育方式上來說,有和風細雨式,朋友式,激勵式,榜樣式,服從式,批評式,嚴厲式,暴力式等等。嚴厲式的說教,簡單點說就是發脾氣教育。

3.從這幾種教育方式來看,教育像其它事物的成長一樣,經歷過不少的嘗試和提升。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文明的提升,朋友式的教育無疑是最人性化、最適合孩子成長的一種教育方法。

4.朋友式的教育,構建了和諧寬鬆的學習和成長的氛圍,能夠使孩子快樂無憂輕鬆的學習成長,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開發了孩子的潛能。有助於孩子心理健康和學業成長。

5.朋友式教育,是一種在交流與探討,合作與自主情況下的成功教育模式。

6.而發脾氣式的教育,首先扼殺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經常發脾氣,使孩子的學習有自覺變為被動,無所適從,恐懼壓抑的環境中效率低下地接受知識。沒有了發散思維,更沒有了想像力,變成了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填鴨式課堂。

7.的的確確,這種發脾氣的教育,可能適合調皮搗蛋心理強大,習武之人那種“棍棒”式教育成長吧!

個人觀點,言語道斷,激情陳昂,多有偏激。多有包涵!

[發怒][鼾睡]



新野教師菌


對孩子發過一次脾氣,並且動手了,過了幾分鐘就後悔了,問她:媽媽生氣打你你恨媽媽嗎?孩子掉著眼淚說,你是媽媽呀,你是為我好。

那年孩子五歲,從此以後再沒有對她發過脾氣,對懂事的孩子要講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