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波及文化產業諸多領域:演出停擺、影院關閉、旅遊訂單取消、節事活動叫停,這些現象背後是產業上下游企業痛感傳遞。這次疫情不僅是醫學界的大考,對所有文化企業來說也是一次劫難。疫情下的文化產業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具體情況又是如何呢?關注公眾號

“文化產業新聞”,回覆“文化產業”,瞭解更多詳細內容


不少人有這樣的疑惑,為何這段時間裡,朋友圈突然成了大型“蒸蛋糕”翻車現場?還有網友大呼自己興致勃勃地跟著何老師做蛋糕,最後卻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其實,這一切都離不開最近湧現的一批“雲綜藝”的煽風點火。


宅家時刻,“逛逛”明星的家、跟著明星下廚、看明星做運動,成了不少人的消遣利器。


疫情之下,無法集中觀眾、大咖、幕後人員的綜藝製播陷入了險境。於是,一大波“三無”節目出現了。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三無”節目如何上位?


爭分奪秒,綜藝市場等不及了


在疫情的籠罩下,原本應當按時製播的熱門綜藝受到了線下錄製的種種限制,各大平臺的綜藝庫存開始告急。


然而,持續地等待,直到全面恢復常規制播顯然不是最優選。因為讓綜藝節目長時間停滯,無疑是坐以待斃。


對於衛視和各大平臺來說,眼下正是至關重要的第一季度,能否交出亮眼的成績將關係到全年的用戶口碑和業務增長。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而在用戶娛樂消費需求暴漲的當前,是綜藝空檔,更是黃金時期,“綜藝荒”下其實暗藏玄機。


那麼,如何能不聚集嘉賓,放棄觀眾席,並在特殊時期滿足觀眾的娛樂、心理需求呢?在這些問題當前,一批沒有導演、沒有攝像、沒有演播廳的“三無”節目應運而生了。


有限的情景,也要發揮無限的可能


一時間,各大衛視和平臺紛紛上線了一波“三無”節目。


湖南衛視率先推出了《天天雲時間》和《嘿!你在幹嘛呢?》兩檔綜藝。浙江衛視上線《我們宅在一起》。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優愛騰也不放棄這塊香餑餑,各自推出了不同的主題,做到每日一播。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此前沒有綜藝可追的觀眾突然多了不少選擇。但仔細一看,這些綜藝都有著相似的體量和麵孔。


在製作形式上,都依賴於視頻連線與VLOG模式。


在《嘿!你在幹嘛呢?》當中,由何炅、李維嘉、杜海濤三位主持人依次自拍居家日常並以連線的方式與藝人朋友進行互動。《我們宅一起》和《天天雲時間》也像是一場大型的“雲聚會”。


這些節目通過連線和直播,讓疫情下各在一方的嘉賓得以在線上快速聚集。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如此一來,傳統的電視製播方式已無法滿足“雲錄製”的條件。畢竟這並非簡單的攝像和傳輸,而是手機小屏和電視大屏的一次融合,對網絡的穩定性和設備的清晰度要求更高。


在內容傳遞上,離不開“宅”和“陪伴”。


“居家”是這批節目共同的主題,有限的居家情景中,延伸出了宅家吃飯、宅家運動、宅家點歌的內容。


多檔節目中,藝人的居家裝扮、素顏現身也成了一大看點,無形之中滿足了觀眾們的“窺私慾”。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當明星卸下舞臺光環,鏡頭前的互動性也得以提升,“天然去雕飾”的內容給了觀眾更強的真實感和代入感。


疫情當前,節目也充分注入了公益性。在節目中幫助觀眾緩解心理焦慮,設置物資捐助等環節都使得這些綜藝節目更加接近社會共情,在特殊環境中滿足了用戶們的特殊期待。


“臨場發揮”能否經得住考驗?


“雲錄製”成風,綜藝製播面臨短期挑戰


這些從立項、策劃到最終呈現平均用時不超過5天的綜藝節目,憑藉互動性和新穎性颳起了一股熱潮。


但縱觀收視率,讓人不免擔憂起這一模式能否持續。


根據CSM59城收視率數據,可以看到在《天天雲時間》和《我們宅在一起》兩檔節目在持續播出一段時間後,近幾天來仍能保持著不錯的成績,穩定在前十名的位置。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來源:CSM59城2月17日、19日、20日收視率數據表


但把這些“雲錄製”的節目放到綜藝節目的全賽場後,顯然不具備強勁的競爭力,在各平臺的數據排行榜中難在前列覓其蹤影。


綜藝市場的主要份額仍被系列化的頭部綜藝佔據,可以看出,長時間累積下的觀眾基礎才是佔據上風的關鍵。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雖然“三無”節目的播出效果喜憂參半,但“雲錄製”的模式卻已在各大衛視和平臺興起。


《歌手·當打之年》、《見字如面》等就開啟了“雲錄製”,安排節目嘉賓在各自選擇的場地中完成片段錄製。但這一模式也難免暴露出弊端,且不說原有的風格能否保留,現場效果等或許也將大打折扣。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由此,這些橫空出世的“三無”節目,更像是走走過場,湊個熱鬧,順便颳起一陣“雲錄製”的大風。而在這場大風過後,又能否留下些什麼呢?


非常規手段的“常規化”


這些“三無”節目存在著諸多侷限,設備、場地、溝通等難題都使其無法成為主流。但緊急形勢下湧現出的方法,也能為綜藝市場帶來新的思考。


短平快的形式在未來能夠搭乘5G、雲計算技術的快車得到更多可能性的拓展。


輕體量的特點也表明其更適合作為主流綜藝的輔助手段,將能為節目增添更多的互動效果。畢竟,穩定的生態既需要傳統綜藝的大片形態,也需要短平快、合時宜的作品。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而隨著大眾對於“走向不明、目的不明”的類型綜藝的獨特需求不斷高漲,此類減少臺本操控、給予藝人更多的自我展現空間的綜藝節目也將得到更多的追捧。


結語


“三無”節目的出現,打破了娛樂內容的空間創作侷限,與傳統綜藝相比,削弱了策劃、拍攝、組織以及較長的後期處理等環節,更加突出了綜藝表達與效果。


可以說,“雲錄製綜藝”擁有綜藝界目前的最小體量,卻為綜藝製播帶來了不容小覷的“破壁”之力。在“三無”節目火爆的背後,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聚合,更是新技術與互聯網思維融入傳統媒介的一次嘗試。


部分資料參考:娛樂硬糖;貓影文娛;網娛觀察;骨朵網絡影視;新浪科技

文化產業新聞:

創建於2013年4月,微信內創建最早、最有價值的文化產業資訊平臺,在業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中國文化報》曾 做專訪,刊發題為《生產高品質內容,做專業自媒體平臺——文化產業新聞:不做新聞的搬運工》的報道。發送最新行業動態和分析報道,鏈接政府、企業、學界的 信息中轉站,文化產業相關從業者學習、交流、宣傳的必備工具。


2天內籌備上線的綜藝背後,平臺和觀眾在期待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