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救治一線:危、重病例治癒背後的常德力量

“感謝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與照顧,感謝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2月22日上午11時,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鄭先生治癒出院,走出隔離區的他精神狀態良好,不斷地對醫護人員表示感謝。今年53歲的鄭先生1月31日發病,2月2日入院治療,2月3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2月7日曾因極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轉入重症監護室治療。

直击救治一线:危、重病例治愈背后的常德力量

ICU團隊準備進入病房。羅林提供

截至目前,包括鄭先生在內,常德市累計報告危、重症患者7例,治癒出院5例。面對突發的新型傳染病,我市ICU專家團隊是如何協同作戰,科學救治的?為此,記者採訪了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羅林。

1月27日(正月初三)上午8時許,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到通知,要建立新冠肺炎臨時重症醫學感染科,準備收治危、重病例。隨後,羅林和同事迅速行動起來,轉移醫院原有危、重病人(非新冠肺炎患者),搬運醫療器械,在隔離病區臨時新建負壓ICU病房,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派來兩名專家參與工作。基本準備就緒已到了當天下午4時,羅林等ICU醫護人員還未來的及休息,下午5時,第一名重症病例入院了。

直击救治一线:危、重病例治愈背后的常德力量

羅林為危重患者鄭先生插管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羅林提供

危、重病例不同於輕症病例,醫生、護士要精神高度集中24小時進行監護,還要應對患者隨時發生的突發情況。羅林介紹,最初,新建ICU僅8名醫生,20多名護士,每人每天上兩班連上,每班4小時,輪流看護危、重患者。這期間,防護服等全程不能脫掉,吃飯、上廁所、喝水等問題沒辦法解決。每天,羅林和同事們最多隻能休息5個小時。新建ICU原為普通病房,沒有中心供氣系統,這一切都在考驗著醫護人員。

直击救治一线:危、重病例治愈背后的常德力量

康復出院的鄭先生(左)。徐珊珊攝

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一中醫院、湘雅常德醫院、市第四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的ICU專家來援……在突發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彰顯了我市科學有效的醫療資源統籌調度能力和應對能力。在增援的ICU醫護人員名單中,醫生無一不是我市各大醫院的ICU骨幹力量,護士最低標準也必須有過ICU工作經歷。最高峰時,我市應對新冠肺炎的ICU團隊達到50餘人(骨幹醫生14人,專業護士40餘名)。這個團隊經驗豐富,且平均年齡小,這為與時間賽跑的危、重病例搶救提供了技術力量。1月29日起,三臺呼吸機先後運抵市第二人民醫院,又為危、重病例搶救提供了硬件保障。

“但是,醫治過程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每一例危、重病例都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以2月22日出院的鄭先生為例, 2月7日深夜12時轉入ICU時,氧合指數不到80,血氧分壓低於60,肺部全白,呼吸嚴重衰竭,還患有糖尿病。準備休息的羅林當晚從醫護人員定點酒店火速趕到醫院,對鄭先生進行了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當晚,羅林和ICU工作團隊一夜無眠,暫時將鄭先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第二天上午,羅林又和專家團隊商量,鑑於實際治療情況,為鄭先生進行了有創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為身高近1米8,淨體重達95公斤的鄭先生插管本身就是一件體力活,他們還克服了插管時患者組織液噴濺感染醫護人員的風險,以及因患者身體情況無法成功撤機的風險。“在鄭先生的治療過程中,我們採取了‘俯臥位通氣’治療方法,一次治療就要翻兩次身,每次翻身我們6人協作,那幾天真是累壞了。還好,他挺了過來。”說及此事,羅林深深地鬆了一口氣。

5例危、重病例治癒出院,保證了我市目前新冠肺炎的零死亡率。談及經驗,羅林坦言不敢居功,因為面對新冠肺炎這場全民戰爭,之前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我市ICU治療團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羅林說,沒有經驗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創造經驗,在近期搶救危、重病例過程中,我市是全省率先採用‘俯臥位通氣’治療方法的地區。在每日向省裡上報疫情治療情況時,我市搶救危、重病例的方案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褒獎與肯定。“這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對於醫療人才的培養、對醫療資源的統籌調度,以及在應對突發新型傳染病方面平時所做的工作;也離不開全市骨幹、專家的協同合作,這彰顯的是常德力量。還要感謝湘雅三醫院專家組對常德抗擊疫情所給予的無私幫助。”採訪最後,羅林簡短的話語裡道出了無限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