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入選書法國展的人真的是因為字寫得好嗎?

任一禾


藝術本身就沒有統一的標準,談何入選國展就是好作品。

第一、入選國展不過符合國展評委的口味而已。從藝術標準評價來看,藝術本身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其次,評委水平的侷限性就限定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因此,就藝術發展看,國展並不見得有利於藝術發揚光大。

第二、為寫字而寫字不是藝術。目前的所謂書法家,大多是專職或職業性書法家。這種機制就背離了古人書法家成長的內涵。成為職業,實則就是工匠。這種工匠式的手上功夫,附在文學大家之手,所出來的無意而為之的字才稱為書法家。

即便是書法博士、碩士,修養、修行的內涵沒有何談書法?


劉俊利


本人曾經也是參加過全國展、“蘭亭獎”的運動員之一,就題主的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一些認識。

首先,字要寫的好,是必須的。

無論如何,全國性的書法展,經過三十年的潮流湧動,波浪助推,在書法界的影響己是無窮大,幾乎所有的書法愛好者,專業工作者,即使不參加展覽,但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全國展。

近幾年的全國展投稿量,基本在五萬人次左右,但經過幾輪評審,能夠入展的人數,僅有200名左右,其中還包括理論、篆刻、刻字。純書法作品入展,160件上下。入展的概率已經很低,更不要說獲獎了。

省展、國展是檢驗自己學習書法成果的平臺和試驗場。自己的作品怎麼樣,投稿參加國,省展,讓免費老師集體評判,就花幾張宣紙錢,幾十塊錢郵寄費,很划算。

為參加展覽,從那麼多人中勝出,總得動腦筋,反覆寫,才能拿出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這是逼著自己進步的節奏哦。對我這種懶人來說。

國展中,有些作品不被大多數欣賞書法的朋友認可,主要是品種風格方面的問題。如隸書過渡到楷書階段的六朝碑版,一些不為人所熟知的,生僻的漢隸,簡帛書作品,清末民國初的碑帖結合的作品,被選入國展甚至獲獎。這類作品在普通愛好者中,很難得到認可,接受。但從傳統、從專業的角度看,絕大多數還是非常優秀的。如山東蔣樂志,原原本本再現清末趙之謙的行草書,多次獲獎。但這類風格,連許多專業書法家,也有人會看不懂,也不喜歡。更不要說普通愛好者了。因為這類風格的作品,與大家熟知的帖學風格差別很大,不附合大多數人的欣賞習慣,以致有人認為是醜書,不會寫字。眾口難調,也很正常。

無庸置疑,國展中也有濫竽充數者。比如有一年半載專門臨、寫同一段詞句,同一幅作品,直到爛熟,就為參加展覽。而換個新詞就不會寫。這樣的取巧者,也不乏其人。

也有一些朋友,總體書法水平並不高,但因為作品中有某一兩個點突出,比如墨色的變化,節奏的變化,作品的形式變化等,正好是這次全部投稿參展作品中少見或沒有的這方面突出的作品,他們正好踩到這個點上而幸運入展。這樣的作品,綜合水平並不高,有些甚至有技法方面的硬傷,受到大家的詬病,也是事出有因。

總體上說,參加國展的書法作品,字要寫的好,是個硬槓槓。

下圖是本人的塗鴉,供朋友們一笑。




快樂書法營


雖然國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入展作品的基本功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也許有少數作品的風格不被大眾所認識和認同。

一個人對藝術的認識是有限的,尤其是書法。歷代流傳下來的碑帖浩如煙海,我們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盡識。因而,那些學習不常見碑帖的作品,不被我們所認識,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一個人對藝術的認同也是有侷限性的。當我們喜歡上一種藝術風格,就再難對其他風格有好感。正如唐玄宗喜歡玉環的肥美,就不會喜歡飛燕的骨感。在書法上,我們喜歡了宋代的尚意,就會認為唐代的尚法過於呆板。

國展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從數萬稿件中拼殺而出的,但由於每個人的認識和審美不一樣,不被所有人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第十一屆國展獲獎作品頭名為例,欣賞它的人,認為取法高古,尤其對二王行書的筆意精髓領悟較深,對王羲之行書尺牘的形式借鑑得十分自然,技法嫻熟,畫面清新。

可反對者認為,由於作者寫得過於熟練,反而由此落入俗套,隨便看一個字組,極像從前人法帖從裁剪下來的,似乎是一件臨摹作品,作品沒有自己的思想,純粹是炫技,藝術水準並不高。

由此可見,即便是大部分看來非常不錯的、較為傳統的作品,也會有不同意見,何況其他?但儘管如此,其技法大家是認同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請拍磚




陳凌雲書畫


但凡對書法藝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就會明白,國展的作品大部分都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你要不相信,我建議你可以對著部分作品臨摹一下,看看你是否寫出它的線條質量,以及其章法,墨的濃淡等的處理你是否可以做出來。很多東西,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句話,用在所有專業技能都適用。



居易視野


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好。什麼是好?標準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下里巴人99232


作品入選書法國展,書法創作者的字寫的應該是好的,只少是迎合評審人員的口味,不然的話,其書法作品是入不了國展的。當然,書法作品入國展,也不排除有其它方面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是鮮為人知的。

入展書法國展的作品,大多都是有傳統基礎作支撐,並融入個性的作品,無論是哪種書體的書法作品入展,幾乎都具備以上兩點,否則,作品要想入展是很難的。據瞭解,近年來的每屆書法國展,投稿的作品上萬件,經過層層篩選後,入展作品也就700件左右,如果書者的字寫的不好,是入不了評審人員的法眼的。

我想,題主提出的問題可能還有其它方面的意思吧?其它方面的因素是隻可意會不可言表的,因為某些方面因素是非常微妙的,還是不說出來的好!

總之,要想使自己的書法作品入國展,作品質量是硬道理!作品質量不過硬,即便佔盡天時、地理、人和,也難以實現自己的書法作品入國展之夢想的。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個人感覺吧,書法作品入選的話有三個因素:

第一是作品本身質量,

這個應該是硬性條件,標準也比較多,都是不同維度的,所以也是眾說紛紜,百口不一。

第二是作者的影響力,

這個是作者本人圈子決定的,也可以說成是作品的影響力。

第三是作品的代表性,

這個也好理解,作品要在某個領域內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的對比才能突出優劣。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選的標準其實很多,所以,評不上不一定是作品不好,評上了也不一定是行業權威,之前看過張國立演的一部電視劇,他扮演財神趙公明,寫了字去賣,但書店老闆不收,當時大概是這麼說的:你的字寫的很好,但我不能收,因為你不出名,你的字也賣不了錢。嗯,我覺得,這也是當下的一種寫照。


黑衣vlog


“國展”是一項全國‎範圍的書法‎活動,暫不論國展‎是不是能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由於展覽的‎需要和影響‎,能夠入選的‎作品水平就‎必然要達到‎某種共同的‎層次。

筆法的精到‎與否是檢驗‎一件作品和‎一個書法家‎技術的關鍵‎,筆法不精到‎,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最多隻能是‎入展水平。

字法結構還‎與章法佈局‎密切相關,掌握了一個‎字的歷史上‎的所有結構‎還只是走了‎一半路。字法結構還‎要和章法布‎局配合,每個字的結‎構必須適應‎不同的位置‎環境,隨時變化,構成新的整‎體。

單字結構的‎關係就是我‎們常說的各‎種矛盾關係‎:疏密、粗細、正欹、曲直、向背、黑白、長短、肥瘦、大小等等,這些矛盾關‎系是由我們‎的文化而形‎成的審美習‎慣。

國展是在一定水準之下的個人風格創作,也就是考驗章法,筆法,墨法。

所以入選書法國展的人並非一定得寫的好,要綜合而論。


德珍陶藝


想入展,沒有一定的功夫和悟性是很難的。十萬大軍競技,大浪淘沙,不是誰都能入展的。如果不具備真才實學,一輩子也入不了展。投機取巧,靠關係是有的。但絕不是全部,只是個別現象!不要把書協說的像青面獠牙,是葬送中國書法的邪惡組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