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生鮮電商在疫情中“火”了,細數西藏曆史上的蔬菜保衛戰


2020年春節前夕拉薩一家名為城東風馬藏地果蔬配送的店悄然上線,他不知道的是,一場全國性的新冠肺炎,讓這幾年篳路藍縷之下的拉薩生鮮電商平臺在疫情之下瞬間崛起,所有線下超市飯店屢受重創之時,他們卻看到了希望。與此同時艾力東鄉瓜果蔬菜店、敖然生活超市等生活購物平臺紛紛開啟電商渠道,拉薩新型買菜方式瞬間與內地接軌,一場疫情雖然讓拉薩在內的西藏眾多城市按下了暫停鍵,卻讓那些在疫情的夾縫中尋求商機的人看到希望。

歷史上,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一直被視為與世隔絕,與新鮮蔬菜無緣,種不了糧食,所有商品都被冠以高價的地方。 殊不知,這幾年的拉薩,物價基本已與內地無異。“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這樣的感嘆早已離我們越來越遠。 歷史上,拉薩是如何打開這個“菜園子”,從自給自足,到足不出戶盡享天下美食的呢?

早在4000多年前,西藏就已在種植粟。 提起西藏,人們腦海中一定先想到的一定是青稞,要追溯起歷史來,西藏的早期生活彷彿也一定是伴隨著糌粑和藏面的既視感。 事實上,真如你們所想的這樣嗎?不妨讓我們去挖掘挖掘西藏最早的歷史。 1977年,昌都水泥廠的工人觀看一部關於出土文物的紀錄片時發現銀幕中的陶器與擴建廠房所發現的破碎陶片類似,由此打開了西藏最早的文化遺址—昌都卡若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的發現,讓我們看到了距今4000到5000年前新時器時期下西藏早期人類的生活。意外的是,考古人員在卡若遺址裡意外發現了一種叫“粟”的農作物。李根蟠先生在《稷穄之辨》中確證古籍中的粟其實就是稷,稷就是粟。

《山海經·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其祠之禮”“用稷米”,說明在其範圍居住活動的族群,具有耕種和食用稷米的傳統習俗,據史學家分析,這個範圍即為俗稱的“藏彝走廊”峽谷地帶以西的青藏高原上。 除此之外,在西藏高原,最早出現的作物還有豌豆、土豆、蘿蔔等等,這便是西藏最早的“菜園子”。

西藏也有魚米之鄉,不信你看 看完了最早的“菜園子”,不妨我們再將歷史往後移1000年。 距今4000-3000年,藏東南林芝地區,藏族先民已懂得使用農具,開始種植穀物,並已懂得使用漁網捕魚,藏東南地區漁耕文化開始誕生。


據《吐蕃王朝世朝系明鑑》記載,幾乎同一時期,西藏的早期居民開始傍河而居,這條河就是現在的雅魯藏布江,這些借水而居的居民,造就了現在的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尼洋河等雅江流域的早期農業。 這些早期農業漸漸形成了魚米之鄉,據一些語言學者指出,藏族一直自稱“蕃”,而“蕃”字有“農業”之意,說明古代藏族就是崇尚農業的。

據《吐蕃王朝世朝系明鑑》記載,為了食物的多樣性及土地的擴展,大約在公元2世紀的悉補野部布岱鞏傑時期,從今四川、雲南地區引入作物種子,首先在今山南地區澤當鎮“薩熱”開創了第一塊農田。

民國時期 拉薩逐漸豐富起來的菜園 民國時期,是西藏與內地廣泛交流的時期,這其中就涵蓋了蔬菜的交流。 據王川《民國時期內地蔬菜傳入西藏略考》文章考究,民國以來內地蔬菜品種多次反覆引入西藏,西藏蔬菜品種歷史不斷被改寫,豐富了西藏的菜園,擴展了西藏的蔬菜品種資源,改善了藏族百姓的飲食結構,豐富了飲食文化。


1954年上海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如是介紹當時西藏的農牧業:藏族人民的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中以青稞和元根為大宗。青稞的形狀像大麥,只是顆粒比較小。西藏的農產品除青稞外,還有大麥、小麥、燕麥、蕎麥、豌豆、黃豆、蠶豆、油菜等。在藏南谷地的東南部,還有部分地區出產稻米。蔬菜在西藏種植的並不多,住在拉薩附近的漢人,多開闢園圃,栽種蔬菜,有白菜、辣椒、芥菜、蔥、蒜、蘿蔔等,尤其是蘿蔔,長得非常肥碩,味道很好。

多種調查資料表明,拉薩在民國時期的蔬菜種植戶至少有四五十戶。一份20年前“專門採訪過幾戶菜農”的調查資料說:到和平解放前夕,拉薩的菜農大約有四五十戶,著名的有十幾戶。如“張家菜園”、“龍家菜園”、“措郎菜園”、“阿班菜園”、“澤麥菜園”等。菜農大都分佈在城南靠近拉薩河一帶,城西南魯普附近就有12家,西郊、北郊也有零星菜園,回族菜農大都集中在城東河壩林地區。

這些菜農有的只有幾畝地,富裕的十幾畝甚至幾十畝。 晚清、民國時期傳入西藏的“張大人花”、“甲色梅朵”等內地花草植物,也增加了西藏的植物種類,豐富了西藏的花園。 蔬菜與“茶馬”一樣,是民國時期藏漢之間的交流媒介的一種,堪稱為漢藏交流的又一紐帶。


八一農場和進藏公路加持 拉薩市場物價降9.2%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中共中央命各路進藏部隊進駐西藏,開展生產自救。這個階段,西藏已能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他們離“幸福”一詞只是一步之遙。 這場以“生產與築路並重”的方針無異讓拉薩從姍姍學步快速“奔跑”起來,當時的人都說這是“通向幸福的金橋”,這一舉動無疑奠定了建設西藏、戍守邊疆的物質基礎。

1951年11月,拉薩西郊河灘上開始開荒生產,據統計,那是僅17天就開墾出了2300多畝土地,奠定了“八一農場”的基礎。當年開荒的譚冠三將軍,逝世後就葬於此地。 這樣的現代農業,同時波及至日喀則、江孜、太昭等地。 1954年12月25日,以進藏部隊和西藏各族民工為主,修築的康藏公路與青藏公路同時通車至拉薩。 道路的修通,為拉薩和外界建立起了物資通道,據統計,1955年拉薩市場物價,比公路通車前的1954年平均下降了9.2%。

近代50年,鐵路、民航給西藏帶來生活新方式 近代50年,西藏的交通網絡可謂天翻地覆。1966年10月,拉薩貢嘎機場通航使用,西藏民航開始快速帶動西藏經濟,2006年7月1日,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通車…… 根據往年西藏GDP數據顯示,西藏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取決於進出藏的貨運量。如今,快速發展的交通體系,不僅將西藏特色產品帶著走下高原,同時也讓西藏地區GDP增速連續20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西藏的城市建設與生活方式漸漸與內地接軌,蘇寧易購、京東配送等電商平臺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農村電商點的建立,讓不會用手機的藏族阿媽也能網上下單,實現全國統一價購物。如今,生鮮電商也逐漸在拉薩形成“冒芽”的趨勢,生活在柳梧新區的趙女士告訴記者,新型肺炎疫情下,從內地回到拉薩上班的她,被要求自行在家醫學隔離14天,生鮮電商在拉薩出現,足不出戶即可在網上買菜送貨到家

藉助如今便捷的物流網,從城東送到柳梧新區也不足半小時,省時省力的同時,還能減少出門接觸感染的可能性,這就是生活的進步。 “一物生,一物死”,拉薩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從線下走向線上。希望拉薩的生鮮電商也能如這春天訊息能一直帶給我們好消息。來源:張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