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衝擊企業逃生“三字訣”

經濟學家吳曉波近日指出,今年的危機是經濟週期、產業波動、突發疫情等三重危機的疊加,具有很強的突發脈衝性、資源擠兌性和破壞性,對國家經濟和絕大多數企業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那麼,危機面前企業該如何逃生自救呢?《經理人》結合專家們的觀點,認為企業應對疫情期可採取“減”、“轉“、“熬”三大策略。

01 “減”

即企業通過縮減規模,減少支出,以保持最基本運營,順利渡過疫情期的策略。該策略主要包括兩種手段:

一是業務縮減。疫情期經濟基本面很差,企業如逆勢而動,多向出擊,往往做多錯多,業務的網撒得越寬,風險和損害越大。這時,企業有必要回到自己的基本面,縮減業務,僅保留疫情期尚能盈利,以及虧損較小、且有必要維持的主營業務,而剔除其他業務,達到節省支出的目的。

二是裁員或減薪。企業在現金流難以支撐的情況下,可適當考慮裁員或減薪。裁員即企業與員工解除勞動關係,保留管理和科研骨幹,而裁減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崗位員工;減薪即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與員工達成約定減少疫情期間的薪酬。裁員和減薪是企業節約開支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徑,但須嚴格按勞動法規定進行,且應考慮其社會影響,故應節制使用。

02 “轉”

即轉型和轉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向:

一是轉渠道。即適應疫情期間限出行、禁聚集的要求,由線下向線上轉型或轉移。目前,很多傳統企業包括服裝、餐飲、傢俱等行業的企業,仍以線下成交為主,線上成交佔比很小。在移動互聯高度發達背景下,企業有必要通過數字化建設,將重心往線上轉一轉,爭取通過線上的開源抵銷疫情的部分衝擊。

二是轉陣地。比如企業產品由外貿出口轉為內銷,由銷向疫情嚴重城市受阻的產品轉銷疫情不嚴重城市,等等。據瞭解,疫情期間我國的鞋服、食品等行業口規模明顯減少,原因是企業被要求出示冠狀病毒防控報告,以確保產品的安全衛生,而很多企業都提供不了讓對方滿意的報告。在此情況下,企業將出口受阻的庫存產品轉為內銷,是聊勝於無的選擇。

三是轉行業。本次疫情發生後,許多行業如網遊、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直播、短視頻等網站,都成為疫情下的“宅經濟”利好行業,而眾多傳統行業則損失慘重。對於剛進入某個行業、掉頭較容易的創業者,及時抽身改行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四是轉模式。比如,資本模式可以從完全靠自有資金運轉轉向上市融資運轉;經營模式可以由直營轉為連鎖加盟;資產模式可以藉助於共享資源等途徑,由重資產轉向輕資產。

03 “熬”

截至目前,冠肺疫情雖已延綿兩月,但形勢漸有好轉的跡象,在3月或4月基本得到控制是大概率事件。

同時,疫情的發生並未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我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經濟在疫情過後必然迎來反彈

因此,企業在現金流尚能支撐的情況下,或許最好的策略是以不變應萬變,爭取“熬”出生天

怎麼熬?

有兩點需要提醒大家,

一是得有足夠的韌勁,有守得雲開見日出的清靜心;

二是不能被動等待,而應積極利用等待期加強學習補課,維護客戶關係,尋找不利條件下開源節流、保障資金鍊安全的新路徑,包括主動向政府、向上遊產業鏈、向客戶尋求支持和幫助。

疫情中的企业 | 应对疫情冲击企业逃生“三字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