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蘿莉文化為何如此興盛?

___葛某某


其實,對於日本來說,蘿莉一詞,也是一個舶來品。

Loli該詞為lolita的簡寫。“LOLI”(蘿莉)一詞,原本源自俄國文學家Vladimir Nabokov(1955)的暢銷小說《Lolita》,內容描述一位大學教授愛上一個12歲小女孩的故事;曾改編同名電影《洛麗塔Lolita》,劇中女孩設定為15歲。此後,凡是帶有劇中女主角特質者,就被稱為“Loli-ta”或“LOLI”,也就是“蘿莉”。一般蘿莉大多數身材嬌小,年齡較幼,精神思維可以比較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為戰敗國,因此,日本上下在歐美的嚴格管控之中。對日本文化衝擊最大的歐美文化,就是“女士優先”。其中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歐美各國崇尚的女性,是知性和成熟之美,而日本社會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少女嗜好”社會。


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日本經濟的嚴重衰退,人們的精神壓力慢慢增大,許多日本人就在二次元的世界中尋找精神的慰藉。而“順從而又聽話的小蘿莉”,就成為了這些受到重大壓力男性的“理想征服對象”。

這種道德觀與當時日本戰後發展起來的“可愛文化”相結合,就是日本蘿莉文化的先驅。實際上,日本的蘿莉文化源遠流長,在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中,主角光源氏將小他9歲的若紫接入府中,從10歲起開始培養成為自己心目中完美對象,長大後成為了他的妻子。

真正讓日本的蘿莉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在1995年那本《洛麗塔》小說。在這本小說的設定中,對蘿莉群體的定義為:女性的第二性徵剛剛開始發育,但是還沒有發育完全,而這個階段的女性就被稱為蘿莉,她們有三大特徵,也就是柔體、輕音、易推倒。這時候,在加上日本的“可愛文化”,因此衍生出不同具體形態的蘿莉文化內容。

逐漸地,日本的蘿莉文化慢慢發展成為御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御宅文化,帶有顯著的日本元素,演變成為二次元文化並擴展到全球。

在日本,蘿莉文化滿足了御宅男性群體的情感需求,但是,蘿莉文化不僅僅是面對男性的受眾群體,實際上,對於女性受眾群體,蘿莉文化也是很受歡迎的。尤其是日本的時裝界,蘿莉時裝文化擁有大量的粉絲群體,以各式各樣洛麗塔裙為代表。以至於在日本以外,各式各樣的洛麗塔裙都受到廣大女性的歡迎。

最受非御宅族詬病的,是日本很多商家為了滿足御宅男性發展起來的與蘿莉文化相關的產品,比如動漫,遊戲。這類的產品為了更加刺激用戶群體的視覺感官,製作了大量的大尺度的蘿莉形象,對日本的年輕受眾起到非常不好的文化導向,從而容易引起極端犯罪的情況。


老祖宗的智慧


一說到這個蘿莉都會說肥宅的最愛,像我這樣的直男當然也是不喜歡的因為有負罪感。

有兩個朋友就是這一類,也從他們口中瞭解到一些名詞,以至於對於蘿莉看法也就不一樣了,而我身邊的就是受到日漫的影響。

我問過他們,他們說有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你喜歡什麼,但當有一天你就突然打開了新世界,蘿莉是那麼可愛。

為此我也跟著深入瞭解一起看著最新的番,像之前的“血小板”什麼的。

我認識的他們,手機電腦桌面壁紙都是一些娘化的蘿莉或者初音,洛天依跳舞之類的,表情包裡都是這些但相比他們喜歡的蘿莉,我可能覺得小冰有意思。

其實啊人家的三觀都正呢,工作也積極也沒幹出違法的事,個列什麼類型都有。

還有就是日本近些年的一些元素確實影響著。

你問日本蘿莉文化興盛,我想少女心治癒吧,畢竟壓力那麼大。





劉大仙家


蘿莉有三好

蘿莉聲嬌、體柔、萌噠噠,清純天真,滿身的青春氣息,誰會不愛呢?

就像普通人看到了可愛的小動物,都有種被萌化了的感覺,不由自主產生了保護欲,愛不釋手也是正常情況吧。

就日本的審美來說,他們更偏向於,可愛為美,如此說來,可以參考一下,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高顏值美女。石原里美和新垣結衣,她們都擁有不可缺少“萌”屬性。

按照正常的“蘿莉”來說,她們是指第二性徵尚未發育或未完全發育的14歲以下女童,但是日本所推崇的“蘿莉”,大多是那些看起來像“蘿莉”,卻擁有非常可愛的外表,嬌小的身材,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合法蘿莉。比較著名的就是童顏天使橋本環奈,與西方那些身材高挑、大長腿、大波浪的女明星不一樣的是,日本的明星更可人柔弱、親切含蓄,就像鄰家女孩一樣,給人一種治癒的感覺。

從另一方面來說,“蘿莉”文化的傳播也可以說是受到了二次元的影響,“蘿莉”出現在熒屏的頻率增加了,而動漫中的女性角色,大多以“蘿莉”的形式出現,而且還獲得了大量的人氣。嚐到甜頭的漫畫作者、動漫創作者,就更傾向於把主角人物添加“萌”,把各式各樣的事物娘化,也是日本動漫目前的一種潮流,就像比較著名的《工作細胞》中的“血小板”,就娘化的非常成功,也不得不讚嘆這腦洞,誰又能想到可以把血小板和“蘿莉”聯繫起來呢?


蝸殼動漫


根據心理來分析

其實蘿莉是個美好的詞語,正是最美的年紀。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之後,很難再回去當初的純淨。


我們就把自己所有美好的希望, 寄託在青春、靚麗,擁有無限可能的年紀。


因為他們這個年紀還沒有經歷那麼多,所以顯得那麼純淨,純淨到想讓人好好地呵護。


不忍心讓對方在這個最美好的年紀,遭受自己身上所經歷過的一切。


這些大概就是那些大叔為什麼對蘿莉格外痴迷的原因了,大多數都是那一種對女兒般的愛,真正變態的還是很少的。


沉靜魅影


蘿莉指的是有著大大的眼睛、嬌小的身軀、一根筋的二次元萌妹子。是日本宅男們的最愛。這深刻的體現在日本動漫、漫畫題材中。

日本人有著很深的蘿莉情結,也就是說好多人都是蘿莉控。童顏和萌是蘿莉必須的兩個元素。說起蘿莉文化的產生避免不了文學大咖們的宣傳。而這又為蘿莉文化傳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日本蘿莉控是個中性甚至帶著褒義的詞。



日本蘿莉文化傳播到中國,對中國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蘿莉文化迎合了當下青少年的“扮嫩”心理,也彌補了心理上的缺失。再有蘿莉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結合產生了各式各樣的人物。時下裝萌裝嫩裝嗲變成了另一種二次元文化。


關注通渭


首先不管是日本也好、韓國也罷,甚至在中國,蘿莉大家都特別喜歡。

浪哥自己刷抖音刷快手的時候,經常也能刷到一些可愛的小美女,不自覺也會多看兩眼,哈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日本蘿莉文化如此興盛原因有以下:

1.歷史原因

蘿莉是小說《洛麗塔》的主人公名字,到現在已經進化成了可愛萌萌噠的可愛小女生的簡稱,這種說法在日本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潮流。

2.動漫產業導向

眾所周知,日本的動漫產業高居世界第一位,去年日本GDP為5.4萬億美元 按照所說的去年日本動漫產值就是5.4K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值。日本社會競爭壓力極大,快節奏的生活和職場使得人們需要一個簡單、美好的東西緩解人們內心的壓力。動漫的簡單、美好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觀看這些動漫作品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女主角相似度很高,實際上這就是日本人對蘿莉型少女喜愛的另一種展現方式這些動漫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少女戰士》。這部動漫作品中的主角都是女性學生角色,並且每個角色都是美少女。這些美少女具有的特點是年齡不大,身材嬌小,發育成熟,皮膚白皙。其實這也表現出了日本人對蘿莉的要求在日本,被稱為蘿莉的人大多是這樣的形象:擁有如同兒童般嬌小的身材嬰兒般光滑細嫩的皮膚,最後還要擁有成人的胸圍。

3.普遍因素

在最近日本的一個調查中,顯示:日本20到30歲青年,百分之五十七的男生都是蘿莉控,在日本古代傳統裡,女性普遍的結婚年齡是12到14歲,而這個年紀的女孩子又是最可愛的,所以成為了眾多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對象。


狗叔看美女


日本人喜歡蘿莉,以我在日本留學經驗,主要是和她們的外形特徵有關。

日本妹子的外貌特徵基本以圓臉、短腿
、大眼睛為主。這種外貌設定基本要想去走性感女神路線就比較困難了,所以日本大多數年輕妹子的裝扮都是走可愛清純路線的。走在日本繁華一點的大街上看到短腿一些的妹子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大眼妝清純系裝扮。

然後就是這種大眾趨勢反過來影響了日本男性的審美觀。就像中國男性也普遍喜歡東方美女,對金髮碧眼的歐美女性略有牴觸一樣,日本男性則普遍喜歡可愛型的妹子了。日本男性稱讚妹子最常用的詞彙就是【卡哇伊】。
然後很自然的,作為可愛純真代名詞的【蘿莉】
自然成了日本男性的最愛了。雖然在現實中如果你正大光明說自己是個蘿莉控通常會被當作變態處理,但從各大遊戲、動漫作品的銷量來看,蘿莉這一屬性還是在日本佔據著主導地位的。






衡的逆子爵


其實,“蘿莉”一詞呢,真正的起源,源於中國臺灣,是當時臺灣作家趙爾心翻譯的《洛麗塔》,書名其實就是女主的名字,一個12歲的小女孩。


當時的最初設定,就是高於9歲,低於12歲的小姑娘,把這個年齡段的稱之為“蘿莉”,因為只有這個年齡段的小姑娘才是最可愛的,而且個子普通不高,特別符合“蘿莉”的特徵。後來這成為日本的一種文化,用來表示那些既可愛又萌萌的女孩,最關鍵的一個點是個子不高,把之前所定義的年齡段徹底推翻,只要符合這些特徵就是“蘿莉”。


這蘿莉文化到了日本為何如何興盛?其實這並非偶然,這特別符合日本女孩的特徵,個子不高,大眼睛,可愛的臉型…… 其實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算是一個代表人物。

說到“火”,只是在整個亞洲區域,黃種人麼,審美的特徵都相差不多,黃種人喜歡“蘿莉”的原因,無疑就是“可愛”和“萌”,相繼出現一大批“蘿莉控”,現在國人已經把“蘿莉”一詞與日本女孩緊密聯繫起來,潛意識裡認為“蘿莉”所指就是日本女孩,日本借力用力,趁著熱度發酵蘿莉文化,把蘿莉文化與引以為傲的動漫產業相融合,這樣既滿足了“蘿莉控”,又得到“動漫迷”的追捧,所以說日本蘿莉文化如此興盛。


天魔一小刀


蘿莉有三好,柔體輕音易推倒,大概指的是15週歲以下的女孩子,該種蘿莉文化最早盛行於日本,是日本宅男十分喜歡的對象。聽說日本的蘿莉文化發展的非常繁榮,甚至有一些餐廳、商店、漫畫店會招募一些蘿莉來吸引顧客,那麼日本的蘿莉文化為什麼能如此昌盛呢?

二戰結束後,日本的蘿莉文化開始得到發展,起因是當時有一本叫《洛麗塔》知名小說,其內容充分描述了蘿莉這個群體,主要定義女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第二性徵的發育特點,但又未達到完全發育的地步,而這個階段的女性就被稱為蘿莉。後來日本的可愛文化充分跟蘿莉文化相互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日本式超可愛蘿莉。隨著這種文化不斷髮展,因此被世人熟知,並且成為世界知名的次文化之一。

日本的蘿莉文化非常多元化,不僅是單向於男性,有時候也偏向女性。他們的御宅文化,潛在的主旨是想滿足御宅男性群體的情感需求。日本的蘿莉文化不僅影響了漫畫、小說、影視劇還影響了時尚服飾界,所謂人靠衣裝,一個秒齡女子只要換上一身蘿莉服再化個妝多數能秒變成可愛蘿莉,而這種文化大部分是靠視覺吸引粉絲,因此在服飾妝容上非常常講究。目前除日本以外還有很多國家的年輕女孩子喜歡蘿莉服飾,當中的佼佼者無疑就是知名的洛麗塔裙,據說該裙是一條象徵蘿莉文化的典型連衣裙,賣價極高,非一般普通家庭的女孩子所能擁有。

日本蘿莉群體有著異常深厚的自我認同感,並使得蘿莉文化經常出現到街頭、聚會等社交場合,在與cosplay融合之後衍變出多種多樣的次元可愛風文化。比如哪一部動漫作品火了,當下就會有一些少男少女扮成該作品的男女主角,以類似的服飾妝容出現的公眾面前。

除此外,日本娛樂圈的偶像女團也經常秀蘿莉文化,她們或參加商業演出或開演唱會,一般都打扮成各種風格不同的蘿莉,諸如重金屬蘿莉、小清新蘿莉、御姐型蘿莉等。雖然蘿莉在日本如此興盛,但也有一些非御宅族的男性吐槽因蘿莉文化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比較在日本大量的御宅文化作品中,隨處都添加了蘿莉文化元素,無論是網絡遊戲、輕小說、動漫畫、影視劇等,我們都能看見蘿莉以不形式彰顯她的文化價值。

這對日本御宅族來講無疑是一種福利,但是理智點的日本男性則認為,這會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特別是那些尺度過大的蘿莉作品,會容易引發極端的犯罪事情,因此不利於整個日本社會的良性發展。

上世紀80年代~90年初期,日本發生了一起連環少女被殺案件,其手段血腥殘忍,令人髮指,而兇手是一個叫宮崎勤的日本男子。當日警方搜查宮崎勤住處的時候,找到他私藏著大批大尺度兒童書籍漫畫跟錄像帶,因此知道宮崎勤是一個御宅族,基於這種身份被公開後,立馬引來日本民眾的口誅筆伐,並且因此事件開始對御宅文化產生了偏見,給日本蘿莉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再上一個層次,日本人漸漸意識到宮崎勤連環殺人案屬於一個極端事件,不能以偏概全,畢竟並非全部御宅族看完大尺度作品後都會做出犯法行為。目前更重要的是,希望相關部門對該類作品進行更嚴格的監控,把日本的蘿莉文化維持在正途之中,以免走偏走向邪惡。


貓眼觀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蘿莉,一般泛指14歲以下,身體未發育完整的未成年少女。

蘿莉一詞出自小說《洛麗塔》,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美國中年油膩大叔愛戀自己未成年繼女的故事。

在現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崇尚成熟女性美的大潮下,日本卻獨樹一幟,對少女蘿莉情有獨衷。

在日本,銷量最好的女性雜誌,排名前三的都是針對未成年女性的少女雜誌,而數據的背後,這些雜質過半數以上的讀者是日本成年男性。


在日本,戀童一直有著歷史傳統,歷史上日本人一直都是早婚早育,這或許最初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但在開放的近代,日本仍然沒有改變這一社會傳統,在當時不但早婚盛行,大戶人家都還有豢養雛妓的行為。

到了現在,雖然不再有未成年通婚的現象,但日本人的蘿莉控情結並未改變。


日本的色情產業一直都很發達,而蘿莉也是色情領域的一大板塊。

本來大眼可愛,身材嬌小,純真無邪的天真少女,到了色情行業,就成了衣著暴露,豐乳肥臀,舉止猥瑣的形象,讓人直呼受不了。

而在日本社會,女性演藝團體的平均年齡也顯示出逐漸走低的趨勢,擁有不老童顏的女星最受日本男性的追捧,比如新恆結衣。

以上為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專注分享,分享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