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現代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其實我不想愛你


來自生活美好詩歌,

存認真實正確生動,

時代能給眾人進心,

棄誤求新永有意義。


李志勇LZY


詩歌作為一種文體書寫形式,其文體本身並不能承載太多的使命。但是,每一個民族都是有詩歌傳統的,在這傳統裡,我們發現,詩歌往往具有某種神聖的光環。

往往能見出一個民族或個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或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價值取向、往往能給人以生活的信心,前進的勇氣,喚醒一種崇高或清潔的精神。

最根本的,就是讓人的生活有詩性。荷爾德林曾說:人是詩意的棲息在大地之上。可見,主要是具有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如果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滿詩性,那麼,便是幸福感的一種重要體現。

在當代,人們正缺少的是一種有詩性的生活,一種有尊嚴的生活,一種洋溢著幸福感的生活。而詩歌,卻具有救贖靈魂、反觀現實、正視自身,慰藉苦難的心靈,成就自我的功能。也許,擁有詩性的生活,我們在尋找家園感的路上才不會走的太遠。

詩歌仍然在人們的詩歌欣賞與陶情治性乃至社會交際中佔有主要的地位。用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也就是說,當代人對古典詩詞, 當代人繼承傳統的詩歌思想,用詩詞吟詠情性、刺美現實,使當代詩詞在表現當代人的情感與思想、反映當代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火楓一葉


我猜測,提問者應該也是個詩歌愛好者,應該是在寫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困惑,覺得自己挖空心思寫的詩還可以啊,怎麼找不到知音,很迷惑了,還需要繼續嘛,詩歌是不是已經失寵了?

其實,詩歌在現代,包括古代(除了唐朝,因為從玄宗開始,詩歌進入了科舉範疇),大多都是作為抒發感情、寄託情思的工具,在於自娛自樂。

詩歌寫得好,如果你運氣也好的話,可以作為一塊升官發財的“敲門磚”,但是,那樣的寫作很累。

在我們國家,詩歌應該已經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精神生活的必要方面了。

既然詩歌的存在本來就是本身的需要,你何必在乎它存在的價值,因為它的價值就在每一個人心裡,你覺得它有價值,它就不可或缺,你覺得它無所謂,它就比半根油條都廉價。


詩經語


常常有人問我,詩人(或者詩歌)的性質究竟是什麼?

  說到詩人的工作性質,我是這樣想的,詩歌就是用風格去消解歷史,用差異去分化歷史,以便讓我們知道還可能存在著另外的生存面貌。詩歌由於自身的文化特徵,它專注於描繪人的形象的可能性,探尋豐富的生命意識;這樣的工作很少很和歷史保持一致,而由於歷史自身專斷的特性,詩歌便在文化的政治意義上成為“歷史的異端”。( 臧棣:《假如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在寫些什麼……》《山花》2001年第八期。)

  詩歌發展到如今,現代詩的個人化風格尤其明顯,那麼究竟這種個人風格給歷史或者生命帶來了什麼?我們一直在探討摸索中(或者答案早已隱藏在我們心中)。

  現代詩歌的寫作,與其說是全面地摧毀現存的語言系統,不如說是對現存的語言系統的巧妙的周旋、適度的偏移和機警的消解以期為它自身特殊的感受力尋找到一個話語的寄存處。

  臧棣認為詩歌是一種“慢”,要慢慢的溶解現實的硬殼,把詩歌的精華一分一分地取出來,慢慢地比喻,甚至不惜把比喻的形象過程和比喻時寫作者的心裡狀態也展現給閱讀者和他本人。

  諸如當代詩人趙嘉音的《羨仙記》:“踏歌行舟/擷一抹桃花染頰/心出明媚,則起華彩/你不早不遲/恰巧在//隨你,桃也夭夭/步丈,天涯/煮人間煙火/飲流年”。節奏慢,詩意慢,這是就是“慢”的溶解最佳詮釋。

  在新詩的語言的理解上,有一個重大的偏差,就是隻看詩的語言對時代、對歷史的呼應能力,而絕少想到詩的語言的根本性的任務在於重塑我們的生存面貌。

  因為詩歌是對人類生命中的“原始力量”進行“戰鬥”的產物。從人類學的角度看,詩歌顯示的是“人類主體在某一瞬間突入自身的宏偉”。

  在另一種層面上,我現在意識到,詩歌所依賴的最本質的東西並不是個人經驗;當然,也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集體經驗,而是一種為人類所獨有的生命意識,榮格曾稱之為“集體無意識”。

  從寫作的角度看,詩的語言,在本質上是一種大師現象。也就是說,詩的語言是一種大師的語言。這裡,“大師”可以指特定時代的某個天才的詩人,也可以指一種獨特的文學能力。

  再如趙嘉音的《文字的意義》:“點燃人間一道光/燙穿淚水/刺響背離的吻/諂媚節日禮花/翻閱所有事物包裹的意義/直到愛開始萌芽/以吻,以攀爬,以生長/以祝福,以蛻變,以進化/愛他人如自己”。這些文字詩句以及趙嘉音獨創的“鳶尾”標題(趙嘉音的鳶尾獨創對現代詩的意義在此暫且不談)使得具備了大師的語言的氣勢,甚至說用文字去歸納詮釋“文字的意義”本身就是一種大師的氣魄。

  在我看來,現代詩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現象。現代詩的想象力的核心是對抗工業文明背後的工具理性主義。從這個角度看,浪漫主義反映的是現代性的一種自我矛盾。我自己的想法是,浪漫主義在今天依然可以作為一種詩歌的秘密語境出現。對詩歌寫作而言,浪漫主義依然可以體現為一種源泉,同時,它也可以是一種語境。

  當詩歌脫離了與具體歷史語境的複雜糾纏,尋找到了“浪漫主義”過於籠統的價值觀後,詩歌也從其他文類中脫穎而出,在當代文化中佔據著至高位置。

  是一種神聖的語言,或者說,詩是一種顯示出存在的高貴品質的語言。還可以說,詩是一種驕傲的語言。而其他的文類諸如小說、散文、和戲劇,在我看來,都不具有這些特徵。

  我們使用新的語言意味著我們想成為一種新人:一種具有足夠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反思能力的富於創造性的新人。也就是說,新詩的核心牽涉的是一種文化的自我更生能力的問題。

  而在新時代,以趙嘉音為代表的一批詩人正在以此來衝擊“可能性”的突破。我想,可能,詩歌的復興或者在這個時代該到了。


希倫寶貝



大清遺民


誠邀。詩歌在現在還有存在的意義。還想說,人類不死,詩歌不亡。

現在很多寫詩和讀詩的人都很迷茫。誠然,相比較物質而言,詩歌很難帶給人實際的東西。寫詩的人靠詩歌家財萬貫的少有,讀詩的人靠詩歌扭轉人生的也不多見。

但詩歌終究擁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它都沒有消亡,說明它有著很強大的生命力。借用哲學家的話: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意義。

詩歌相比於新湧現的、更受年輕受眾吹捧的網絡文學、漫畫小說等藝術形式,顯得比較邊緣化了,有一些詩歌也越來越艱澀,越來越噁心。但想想為什麼詩詞大會如此火爆,為什麼抗疫詩歌也有不佳作讓我們感動,為什麼有些人寫了一輩子的詩、讀了一輩子的詩還樂此不疲。只因一點,活著有些人需要詩。

十五年前參加《詩刊》舉辦的一個朗誦會,屠岸、食指、葉文福、葉延濱等大詩人朗誦詩歌的激情至今記得。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在田間地頭農村人聊出來的精句或者孩子無意中說出的妙語。我喜歡廣義上的詩歌,真正的詩歌在民間,屬於你,也屬於我。不管詩歌是帶給你情感的愉悅或者精神的薰陶,或者美好的想象,或者僅僅是片刻的放鬆,或者看了想大罵一句……我想,都可歸結為詩歌的“意義”。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句話:“不管是誰,在音樂上自以為是或者弄虛作假,都會受到懲罰的。音樂要的是真誠和謙虛。如果不是那樣,那就是對上帝的褻瀆和不敬。而上帝給了我們動聽的音樂,是要我們講真話,講老實話。”

估計也同樣適用於詩歌。

一點小感想,供參考吧。


豌豆媽媽在寫作


詩歌的興衰與時代的變遷有著密切的聯繫。

從最早的詩經起源到唐代律詩的出現,期間也有起有落,直到科舉時代,文人考官除四書五經必考外,還得以寫詩的水平高低來考核考生的成績,將律詩推到了極盛和極致的時代,以至明清兩代都無法超越前人的水平。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近代接受外來的自然科學和文化,發展了生產力和豐富了社會財富,包括精神財富,將古詩詞冷落了下來,變成了文化人的業餘愛好和抒發情感的文學載體。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文化形式豐富多彩,古詩詞的存在可有可無,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內涵如此豐富,形式如此優美,棄之太可惜了,重新振興詩詞,繼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目前中小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詩詞內容,但我說句不中聽的實話,再也回不到過去的了,也不必死記硬背這些東西,必竟有許多創新的知識需要學習,符合時代的發展。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在文化精神層面上來說,詩歌該有它的重要位置,現代詩要寫好,需要的文字基礎,古詩詞可以提供給現代詩人內涵豐富的文化功底,體現詩歌之美。

詩詞永遠有存在的意義,那怕人類已經能上天登月,月亮的美,用詩歌來表達,才有情趣。


任園林


詩歌在現代存在的意義非常重大,古唐詩宋詞都是在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文化。語言精煉文字優美,抒發人的各種情感,對大自然的熱愛。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也是一個優秀的文化體裁。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過快,用詩裨補可以修生養性。經後的人漸漸懂得宅在家裡是生活的根本規律。那麼詩是人們互相聯繫的紐帶。可以說有可能達到遍地開花的詩歌大時代。超過唐宋的詩人詞人多。對發揚傳統民族文化是必須的。啟迪人們熱愛生活,中國文化。詩歌的形式容易被人接受。這種人們嚮往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文字只能是源源流長,不存在可能嗎?發達的網絡不用詩詞去裝飾,行嗎?從古至今那個大文豪大英雄不以詩言志呢!


鄧三


當然有意義,不光是過去,現在,將來,詩歌這種表達形勢永遠不會過時,她是文壇上的星斗,光耀整個時代的文壇,不光是我們,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已光輝的一頁。

詩歌,歐歌時事,記錄下歷史上的大事件。

詩歌,歌誦時代風貌,記錄歷史每個結段的人情世故。

詩歌,渲謝個人情感,記錄了歷史名人的足跡。

詩歌,就是一部史詩,她的作用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詩歌,她的作用啊,可惜我學識淺薄,不能再例舉……


北朝一人


俗話說:‘詩言志’。在‘詩三百’中,流傳下來的都是描繪我國勞動人民從生活和勞動的場景,加以提練。有的是描寫男女間愛情的詩歌,也有兵疫捕獵等活動的詩歌。運用風雅頌賦比興藝術手法,語言生動,樸實,優美。

好的詩歌作品往往能陶冶情操,啟迪心靈,給人以美的享受,引發讀者共鳴。在唐詩宋詞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偉大的詩詞作者,他們的優秀作品作為經典將永遠流傳下去!這就是詩歌文學價值,思想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所在。

今天,面對疫情,我國人民舉全國之力,全力抗擊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中,湧現出了大批文藝工作者。他們拿起手中的筆,通過寫詩作文微視頻,熱情謳歌了戰鬥在抗疫第一線的白衣天使的英雄壯舉!他們在大疫當前,聞風而動,逆風而行,馳援武漢,勇擔當,挑重任,舍小家為大家,堅守佑護生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