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報應嗎?

一位詩人和他的七首詩


第六首:


一定會有報應的



一定會有報應的

當我寫下這樣的詛咒時

我還是被我的憤怒驚到了

當面對一種顯而易見的邪惡時

我們怎樣的回應是合適與恰當的

我曾以為我是那個被允諾而獲得更高智慧的人

是那個得以免於這樣或那樣的惡意與非惡意

帶來的傷害的人

而我也終於因自身的侷限

或是因依然不夠智慧

因感受到的善與悲憫

還不足以穿越事物的幻象

而領受了這應有的報應


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報應嗎?


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報應嗎?


沈木槿點評:

《一定會有報應的》即以微距般的窺鏡,放大了個體與外界劇烈衝突之下的一幅自我對立的深度鏡像。與泉子部分全然摒卻修辭,直書胸臆的詩那樣,一上來令人不由捏把汗:

一定會有報應的

當我寫下這樣的詛咒時

我還是被我的憤怒驚到了

當面對一種顯而易見的邪惡時

我們怎樣的回應是合適與恰當的

我曾以為我是那個被允諾而獲得更高智慧的人

是那個得以免以這樣或那樣的惡意與非惡意

帶來的傷害的人

而我也終於因自身的侷限

或是因依然不夠智慧

因感受到的善與悲憫

還不足以穿越事物的幻象

而領受了這應有的報應

此詩全然直出,元氣奔湧,一筆中鋒縱貫直下,勢如一劍封喉;而各行仿若一排“唰唰”射出的密集的子彈,獲取的是遠近不一的射程。有趣的是,不論詩人有意無意,此詩投射得最遠的那一行是“那個被允諾而獲得更高智慧的人”,稍遜的是“這樣或那樣的惡意與非惡意”;而全詩作為整體最終所命中的,不是那“顯而易見的邪惡”(一首詩若僅用於狹隘的詛咒式的復仇,顯然意識的射程只不過是落在自己眼皮底下,抑或砸在自己腳趾上),所幸,事實上也不是那個為憤怒所煽動的自我(儘管從字面上看首先是),而是跟所有為邪惡所傷的人同樣可能有的“自身的侷限”,也即“依然不夠智慧”,“因感受到的善與悲憫/ 還不足以穿越事物的幻象”的“侷限”。本詩不妨可視為一闕持戒的偈誦,所警示者,正是佛陀在兩千年前即告誡的,人若因憤怒而發出“一定會有報應的”之類詛咒的同時所鬱結的惡果,往往即是自我所身陷的那個暴怒詛咒著的地獄。於此,心懷“詛咒”與報復的那個“我”,與醒覺了“自身侷限”的“我”的衝撞式的尖銳對立,在理性依然渴求著的“智慧”、“善與悲憫”中搖擺、顫晃著,推至最末一行,最終又維繫、持守了強烈剋制中的平衡。

此詩由起首斷然的憤怒,與最終平息了的自我抑制之間所構成的劇烈的張力,猶如一張全力拉開的弓,一端是極富攻擊性的魔魘般的狂暴,另一端又迴歸於使徒般的善與悲憫,兩端在數種能量的衝突和鬥爭中最終所達成的平衡,來自於其反思的徹底性,也從而使其獲得了一種決絕的向善力量。不妨說這是一張被拉滿了的強勁的思辯之弓。這一因“惡”而“怒”,而最終又向“善”的悖反式的自我爭辯,如人的左右手互搏,恰好印證了葉芝的智慧論斷:“與他人爭辯,產生修辭;與自我爭辯,產生詩。”

需要指出的是,本詩的成立有賴於兩個因素:首先是其主旨的可堪探討性,即使從認知來說系源於佛教智慧的迴響,而對“憤怒”這一情感體察角度的獨到性,使此詩獲得了自我的言說方式。本詩因所涉及的“外界的邪惡”與“受侵害主體的詛咒”間引發的善惡、智愚和悲憫的倫理探討所拓展的心理張力,並由之而所洞察的心理深度,有著哲學意義上的徹底性。其次,誦唸全詩,可謂一氣呵成,情緒的強烈奔湧所自成的詞句律動是活生生的,律動本身就充溢著說服力,就自成生命。即便有個別值得商榷之處,如“我們怎樣的回應是合適與恰當的”一句中“合適”與“恰當”的詞義並無明顯區別或遞進;就含義和聽覺上,這應對“顯而易見的邪惡”的兩詞的“回應”也略為力道不足;不過仍為整個結實飽滿的情緒所裹挾了,猶如面目相似的卵石裹挾在泥石流中傾注直下,而不甚覺其礙眼。然而,詞句及標點的精準(每一個詞與標點的無可質疑,與適得其所),凝練(盡其可能,作經濟而豐富的表達),以及關乎節奏韻律的斷句分行,仍是任何一行詩所不可輕忽的潛在律令。事實上,這首先是詩之所以作為“語言最高級形式”的專業性基礎勞作。陸機《文賦》有云:“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殿最,意謂優劣。詩人,當是言語最嚴格的自我審查者。文章千古事,一字一詞所鑄就的乃“百世之功”,中國古典文學的不朽篇章所凝聚的歷代先哲先賢們精湛深厚的功力,至今仍是,也將是未來漢語詩人修持的光輝典範。



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報應嗎?


<strong>泉子:男,1973年10月出生,浙江淳安人,著有詩集《雨夜的寫作》《與一隻鳥分享的時辰》《秘密規則的執行者》《雜事詩》《湖山集》《空無的蜜》,詩學筆記《詩之思》,詩畫對話錄《從兩個世界愛一個女人》《雨淋牆頭月移壁》,作品被翻譯成英、法、韓、日等多種語言,曾獲劉麗安詩歌獎、儲吉旺文學獎、陳子昂詩歌獎、蘇軾詩歌獎、十月詩歌獎、西部文學獎、漢語詩歌雙年獎等,現居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