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為何要廢原配皇后?孫貴妃是如何當上皇后的?

賴俊生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廢后,下場極為悽慘。朱瞻基廢后的原因,可以說是埋藏了十幾年,這樁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雷。

永樂十五年(1417),來自山東濟寧的少女胡善祥因為賢德的名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愛孫朱瞻基的皇太孫妃。

胡善祥滿心滿意地期待著未來的宮廷生活,卻不知道這樁婚姻對她來說是個雷。

原來,早在胡善祥入宮前,朱瞻基就已經有心儀的太孫妃對象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孫貴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薦入宮,由太子妃張氏親自教導宮中禮儀,但現在只能讓位於胡善祥,孫氏屈居於嬪。

這個時候改變婚姻對象,無疑是讓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來,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樣,都是祖父難為他們太子東宮的象徵。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孫氏成為貴妃。

按照宮廷制度。皇后有金冊金寶,貴妃有冊無寶。朱瞻基為了彌補孫貴妃,特意破格,制金寶賜與孫氏。

因此,朱瞻基其實早就想要廢后了。由於胡善祥長期無子,且孫貴妃這個時候生下了皇長子(一說為隱取宮人子),給了朱瞻基廢后的藉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無子多病為由,命其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賜號靜慈仙師,居住於長安宮,孫貴妃終於成為了皇后。

總而言之,這樁無愛的婚姻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HuiNanHistory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廢原配胡後,而改立孫氏,關鍵點就是胡後沒有生兒子,而孫氏弄出一個兒子。

為何說“孫氏弄出了一個兒子”?孫氏並沒有生育,但她讓宮女上床,替換了自己懷孕,然後假懷孕,稱自己為朱瞻基誕下了皇長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變淪為瓦剌俘虜的主——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陰取宮人子為己子,朱瞻基應該是知情的,不論是哪個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種。然而,孫氏玩小動作,朱瞻基默認,並以此命只生了兩個公主的原配胡後請辭。因為他與孫氏為青梅竹馬。孫氏十多歲入宮,嫵媚可人,又與朱瞻基朝夕相處,成為初戀。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樂帝,喜歡這個好聖孫,早早地冊立為皇太孫。但在給孫子選擇媳婦時,卻將忠厚端莊且有賢名的胡氏定為皇太孫妃,即為正妻,而孫氏則為嬪,即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為了太子妃,孫氏仍為嬪。朱瞻基即位,胡氏成為皇后,孫氏被封為貴妃。

朱瞻基對胡氏只有尊重,而對孫氏卻是寵愛。孫氏有了一子,母憑子貴,加之朱瞻基的操盤,成功取代元后胡氏。傳聞朱瞻基後來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畢竟他與胡後的緣分盡了,他只是沒把胡後趕出宮而已。

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或宣宗賜號靜慈仙師,於正統八年病逝,英宗按孫太后的意思,以嬪妃的規格下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去世,英宗對胡後恢復名位,諡為恭讓皇后,頗合乎其形,但不祔廟,亦不繫宣宗之諡“章”,也就是說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孫皇后。


以禮觀書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病逝,朱瞻基繼位。朱瞻基在位時長共10年,他在位這個時期,明朝的生產力、經濟、國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朱高熾和朱瞻基統治時長不過十一年,卻被歷史學家稱讚”功績堪比漢文帝、漢景帝“,他們所統治期間被稱為”仁宣盛世“,是整個明朝最強大的時期。

朱瞻基的第一個皇后名為胡善祥,是他的原配妻。胡善祥的父親是明初時期的大臣名為胡榮,胡善祥是他的第三個女兒,公元1417年,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妃,這個皇太孫指的就是朱瞻基。後來,朱瞻基登基為皇帝,胡善祥也就成為了皇后,胡氏一族也得到了光速發展。

胡善祥能夠當選為皇太孫妃,其實是因為其賢名遠揚,她生性善良、莊重,被朱瞻基父親朱高熾所喜愛,所以就將他許配給了自己的兒子。而朱瞻基呢,並不寵愛胡善祥,因為她自己不爭氣,只生公主不生皇子。與此同時,朱瞻基開始寵愛孫貴妃。

這個孫貴妃能夠進入宮中完全是因為其美貌,她和朱瞻基朝夕相處,所以深得朱瞻基的寵愛。公元1427年,朱瞻基當皇帝的第三年,孫貴妃為朱瞻基誕下了長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歡他。

第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沒有生皇子且體弱多病為由,讓胡善祥主動辭去皇后一位。胡善祥被廢后,成為了道姑。同年,朱瞻基便立孫貴妃為皇后,即孝恭孫皇后,並立剛滿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


理科男讀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嬪妃孫氏為後,唯一的原因是孫氏生了第一個兒子,並沒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歡,在他爹朱高熾還沒登基當皇帝的時候就被朱棣封為皇太孫,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確定為接班人。永樂年間,朱棣就給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為太子妃,孫氏(正史裡沒有名,電視劇裡叫孫若微)為嬪妃。她們兩人都沒有深厚的背景,卻都非常的賢惠、聰慧、漂亮。

胡氏是山東濟寧人,他的父親胡榮是錦衣衛的百戶,而她的出名卻是因為漂亮溫順賢惠,後來被選為太子妃的備用人選。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丞主簿孫忠的女兒,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發掘出來的,因為彭城伯夫人也是鄒平人,她發現孫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帶到宮裡。

據史料記載,孫氏和朱瞻基認識得更早,畢竟孫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沒少往她家跑,這樣一來二往就認識並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馬。

胡氏和孫氏都不錯,背景都很一般,一個是百戶之女,一個是主簿之女,選誰當太子妃都很正常,誰都可以做決定,唯獨朱瞻基不成,誰當老婆,誰做側室,由朱棣說了算。

朱棣選了胡氏為太子妃,孫氏為嬪妃。命運似乎就此決定,卻沒想到未來會有鉅變。

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榮升為皇后,嬪妃孫氏榮升為貴妃。此時真正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朱瞻基在當皇太孫期間就有了家室,兩個明成祖選的老婆和側室,卻沒有兒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當皇帝的時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兩個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個是側室孫氏所生。

朱瞻基當了皇帝了,還沒有兒子,就說不過去了,國之根本,要人繼承。

宣德二年,孫氏終於生了朱瞻基的第一個兒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興,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兒子也要擺三天酒席,何況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兒子很高興,對生了兒子的孫氏就寵愛有加,這其實並不妨礙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況皇后胡氏和貴妃孫氏都以賢明著稱,兩人並沒有現代狗血宮鬥劇裡面的爭風吃醋與搶班奪權。

兩個女人雖然賢明不爭鬥,但朱瞻基卻有想法,宗法制度確定了嫡子繼承的法統,孫氏所生的朱祁鎮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1、皇后胡氏生個兒子,那麼就有嫡子;2、把孫氏立為皇后,那麼朱祁鎮就是嫡子。

朱瞻基選擇了後者,他與皇后胡氏商議後,胡氏自己上表由於自己多病無子,辭去皇后,隱居長安宮為道姑,稱靜慈仙師,明宣宗立孫氏為皇后,長子朱祁鎮為太子。

胡氏與孫氏的地位發生了鉅變,都因為兒子引起的,母憑子貴。平心而論她們兩人並無任何關於皇后之位的爭奪和嫌隙。

胡氏雖然被廢,但是還是得到了很大的優待,其實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對胡氏被廢很是後悔,稱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過沖動,傷害了胡皇后。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傳一》

胡氏在正統七年過世,葬於北京金山,並沒有入葬皇陵,因為她的身份此時已經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年號天順,在天順六年,朱祁鎮的親身母親孫氏過世,葬入景陵與朱瞻基合葬。

天順七年,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皇后錢氏(朱祁鎮非常寵愛錢皇后)的勸說下,給予了前廢后胡氏追封,甚至還與此事和當朝首輔李賢商議過,追封其皇后尊號,並重修了胡氏的陵寢。

“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李賢

朱瞻基的兩任皇后胡氏和孫氏都讓人唏噓不已,在封建皇家裡,這樣的子憑母貴的例子比比皆是。


沉墨I方之城


這個問題從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可以瞭解少許情況,孫貴妃就是劇中的孫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當然這都是按照真實歷史改編而來,既然是改編姑且看個熱鬧即可,作不得準。

從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廢胡後與立孫貴妃為後其實是一碼事,且來慢慢分析。

朱瞻基兩任皇后之出身

劇中所演,胡善祥與孫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後,但真實歷史絕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圖謀刺殺朱棣被實行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裡為墟”,那有可能兩個女兒逃出生天?明人曾記述了當時的慘狀。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嚎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汙池,黃茅白葦。少夜,人不敢行。

這個過程進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後人當時逃脫,十年也足夠把她揪出來了,所以劇中所演是編撰的故事而已。

恭讓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實身份是錦衣衛百戶胡容之女,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朱棣命各宮推舉皇太孫妃人選。胡善祥大姐胡善圍當時是宮中女官,便推薦以賢惠聞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宮備選,太子妃張氏見其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便選定其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後,皇后張氏再次親點胡善祥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為皇后。

孝恭孫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其父為永城縣主簿孫忠,當時正在明仁宗張皇后母親的家鄉為官,孫氏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於是永樂八年被張皇后母親送入宮中。與《大明風華》中演繹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宮,與劇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樂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正妃,而孫氏被封為嬪。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後,被封為貴妃。明宣宗更是對其大加讚揚:“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從以上可以看出,胡氏與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並非建文舊朝景清之後,再加上太祖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擅政,規定皇子們選妃必須從民間家世清白之人中選起,故二人都是絕非劇中所演。

那麼為何朱瞻基要廢胡後而立孫後呢?

這還是要從明宣宗朱瞻基與孫氏青梅竹馬的感情說起。說來奇怪,總管明朝,大多皇帝都專情的很,比如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以及後面的錢皇后、萬貴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愛之人,他對孫氏也是情有獨鍾。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準備立胡善祥為後,只不過在太后張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為後,孫氏為貴妃,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讓孫氏上位。宣德二年,孫貴妃為宣宗皇帝誕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這一來他終於找到機會,但又苦於皇后胡氏素來賢德無過,遂把眾大臣叫來商議廢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楊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言廢母者”?接著又說“宋仁宗廢后,至今史冊尤譏之”。宣宗皇帝見說服不了眾臣,於是讓他們回去考慮好再說。出大殿之後,楊榮對眾大臣說“皇帝廢后之志久矣,與其君臣失和,不如讓皇帝決定,此乃皇帝家事。”眾人皆稱善。

還是楊士奇最後拿了主意,既然說服不了皇帝廢后,那最起碼為皇后爭取一些利益總是好的,於是第二天覲見宣宗皇帝曰:“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這就定下了廢后的基調。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讓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辭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改冊孫貴妃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陳詞再三,乃從所志,就閒別宮。其稱號、服食、侍從悉如舊。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為皇太子。群臣鹹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今允所請,冊妃孫氏為皇后。

就這樣胡善祥被廢后的同時,孫貴妃為成功上位,終於坐上了皇后之位,這就是宣宗皇帝后來被人們詬病的“無過廢后”,終明一朝,廢后之事常有發生,就是源於宣宗皇帝,罪過大也!

再來說說大明奇女子孝恭孫皇后

孫皇后一生中歷經七朝六帝,在大明後妃中這是頭一份,歷史評價對其也多有褒貶不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孝恭孫皇后對大明有兩次再造之恩,委實功勞不淺,僅僅爭奪後位那些後宮齷齪是抹殺不了她對大明的功績。

  •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她擯棄南渡主張,支持郕王朱祁鈺即位,並且“太后知于謙能任難,即以侍郎升本兵”,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
  • 其次,景泰末年,鑑於朱祁鈺病重,英宗被囚禁,國本不定時,“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然後歸政於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動盪。
  • 再次,英宗之諡號得益於其廢止了殘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實真正提議廢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孫氏。
  • 最後,太后孫氏有權而不擅權,問政但不幹政,體現了其良好的政治素養。

總之她並非一般女人,她具有開明且遠大的政治眼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後兩度救大明於水火已足以在歷史中的“賢后”中佔有一席之地。

結語: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胡後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被孫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孫後在後來的表現遠超一般皇后。雖然明宣宗廢后成為其汙點,但從現代觀點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宣宗皇帝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傳統禮教的一種反抗呢?


望風瑟瑟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425年到1435年,統治中國十年。

朱瞻基是永樂皇帝朱棣最為看重的孫輩繼承人。永樂皇帝朱棣對自己的長子,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並不滿意,但因為喜歡這個孫子,一直保留長子的太子之位,不然太子為就可能落到朱棣的第二個兒子漢王朱高煦頭上了。

朱瞻基是祖父和父親兩代人都賞識的對象。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朱瞻基是兩代帝王共同培養出來的繼承人。他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有為之君。可惜,這樣的一個帝王,身上有兩個遺憾。

一個遺憾是在位時間只有十年,短暫如繁星墜落。另一個遺憾則是他引起的廢后風波。

朱瞻基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后妃,一個是原配胡善祥,一位是繼後孫氏。

朱瞻基18歲時,明成祖朱棣下詔冊封胡善祥為朱瞻基的正妃,孫氏為皇太孫嬪。

這個決定其實非常微妙,讓眾人大跌眼鏡。孫氏十歲入宮,由朱瞻基的母親和明成祖朱棣的后妃撫養長大,和朱瞻基有青梅竹馬之情。孫氏很早就被大家認為是內定的皇太孫朱瞻基正妃,流程上只差一道公開的聖旨。

在擇選過程中,應該有人使用過心機。具體的情況,限於宮廷保密和史料記載,早無蹤跡。大致的過程是,胡善祥和孫氏兩個人競選正妃走到一個旗鼓相當如火如荼的節點時,欽天監官員忽然上書表示,胡善祥的生辰八字更加符合天相星氣。明成祖朱棣非常相信欽天監的話,於是胡善祥成為正妃,孫氏不得不為側室。

這一局上,胡善祥勝出。但以長輩和權力強扭的瓜,註定結局苦澀。

朱瞻基和孫氏感情深厚,忽然之間殺出一個第三者,令朱瞻基內心非常憋屈。但是這個時候,他沒有選擇權,只能接受。

1425年,朱瞻基繼位。這一年朱瞻基26歲,正是一個男人最為大膽自由無所顧忌的人生階段,又碰上他大權在握,那麼廢后的事情就被朱瞻基提上了日程。

朱瞻基繼位之初,他的母親張太后就特意下旨:“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這道懿旨短短數字,卻富含深意。

按理說,皇太子或者皇太孫的正妃,在丈夫繼位後,升級為皇后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什麼張太后還特地下旨進行說明以安心人心呢?

這側面說明了當時宮廷內對於昔日胡善祥和孫氏的地位角逐,還有異議。胡善祥的地位並不穩固。在新帝登基后妃品級地位不確定的情況,有人認為需要重新確定胡善祥和孫氏的位分。

根據史料的記載,持有異議的人可能是兩個:

1. 朱瞻基的外祖母,明仁宗正妻誠孝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

2. 朱瞻基本人。

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孫氏也是永城人。彭城伯夫人也許是一個很好的老鄉了,就是她把孫氏帶入宮中,打開了孫氏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大門。

當初明成祖朱棣半路決定孫氏為嬪,胡善祥為正妃,彭城伯夫人私底下頗為不忿。現在外孫繼位,便肆無忌憚,慫恿著把孫氏扶正。

作為C位男主角,朱瞻基的態度更加關鍵。他不喜歡祖父強加給他的正妻,特別寵愛孫氏。這一點看來,他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倒真是懂得外孫皇帝的心思。

在第二個節點上,張太后明白新帝繼位,後宮最好不能起衝突,不然這個過渡期有些麻煩,因此出面保住胡皇后的位置。

於是,朱瞻基冊立胡善祥為皇后,冊立孫氏為貴妃。為了顯示孫氏的與眾不同,朱瞻基打破慣例,在冊封孫氏時,特別授予一枚貴妃金印。按照之前的規定,所有妃子,只有金冊沒有金印。

在前面兩個節點上,胡善祥搖搖晃晃地走過。後面的路,則倍加艱辛。

胡善祥在和孫氏的競爭中,贏得的是長輩緣。在最為核心的一點上,贏得丈夫眷顧上,她輸得徹徹底底。

朱瞻基和胡善祥成婚多年,只生育了兩個女兒。長女活了二十多歲,次女夭折。孫氏則生有一子。孫氏長子在手,更佔優勢。

朱瞻基在長子出生後,開始正式實行廢后計劃。胡皇后沒有大的過錯,朱瞻基因此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說服胡皇后主動上書,以身體不好為由辭去後位。

五位首輔大臣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和楊士奇在朱瞻基提出廢后之初,強烈反對。但是五位大臣對此事的態度並不統一。楊榮、蹇義二人無所謂,屬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一方;張輔、夏原吉反對無效後,不在抗爭。只剩下一個楊士奇,獨木難支,最後無力反對。

兒大不由娘。誠孝張皇后拗不過兒子,只能看著胡善祥被廢。

在第三個節點上,胡善祥輸掉了。

胡善祥得到了婆婆的憐惜。在之後的家宴上,誠孝張皇后都要求胡善祥的位置在孫氏之上,對胡善祥的生活非常照顧。

誠孝張皇后去世後,胡皇后失去宮廷內最後的依仗,不久後,也鬱鬱而終。死後僅以嬪禮下葬。

孫氏成為太后,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明人對胡皇后無辜被廢,非常同情。二十年後,孫氏的兒子明英宗在孫氏死後不到一年,就在妻子錢皇后和大臣李賢的建議下,恢復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徹底為胡善祥和孫氏的後宮爭鬥畫下句號。

在嫡庶觀念下,很多明人認為孫氏性情狡黠,狐媚朱瞻基,才惹得這位英明天子落下了汙點。

其實孫氏登上後位後,所言所行符合禮制,關鍵時刻總能起到穩定大局的作用,並非一個無德狠毒之人。

胡善祥和孫氏的爭鬥,只能說嫡庶制度下的婚姻,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非要在一場婚姻下擁擠著容納三個人呢?所以不被愛的那個人,只能落敗出局。

胡善祥剛好就是這樣一個人。


熊沾沾


朱瞻基為什麼要廢除原配胡皇后,其實沒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喜歡胡皇后而寵愛孫貴妃。

當時,孫貴妃自小和朱瞻基呆在一起,日久生情,兩人的感情很好。可是,後來朱瞻基娶了胡氏為妃,孫貴妃只能當個嬪。

朱瞻基即位,但玩心挺重的,導致有時候會因為玩耍而耽誤國事,於是胡皇后就勸諫朱瞻基要管理政務。因此,朱瞻基就覺得胡皇后太囉嗦了,什麼都要管著他。而孫貴妃什麼都不管他,他想做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樣一來,兩人就有了區別,朱瞻基又不喜歡胡皇后,於是就動了廢除胡皇后的念頭,說幹就幹。

朱瞻基先是去張太后申請給孫貴妃個金寶,提高孫貴妃的地位,讓她處於皇后與貴妃之間,同時試探一下太后對此事的態度。當時,為了區分皇后與貴妃的地位,皇后是有金寶金冊的,而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

後來,太后同意了朱瞻基的請求,給孫貴妃也製作了一金寶,孫貴妃晉升為皇貴妃。但是,改立皇后這事到這裡就沒有了下文,張太后也沒提起過這事。

朱瞻基見這事就這樣僵持不好,此時孫貴妃為朱瞻基“生”了一個孩子,作為第一個兒子要被立為太子的。這個孩子也討太后喜歡,於是朱瞻基就直接向太后攤牌,母以子貴,說要立孫貴妃為皇后。而張太后早知道朱瞻基的想法,心裡也明白皇帝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做法。

於是,朱瞻基得到了太后的同意,就招集楊士奇、楊榮等人商量此事。其實,幾個內閣大臣都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也同意朱瞻基的做法,但是楊士奇不同意。

楊士奇覺得皇后無過而廢是不好的,所以就為皇后說話。改立皇后這一事就卡在楊士奇身上了,經過三次會議,朱瞻基把太后同意搬出來,才結束了這一場的爭奪。

最終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主意,讓胡皇后主動推遲皇后一位,改立孫氏為皇后。


【end】我是十點烏托邦!


十點烏托邦


胡善祥,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元配皇后,也是明朝第一位被廢黜的皇后,按照典籍記載胡善祥被廢位的原因是“無子而多疾”,所以在宣宗的授意之下,胡善祥主動“請辭皇后之位”出家為尼。

當然,“無子而多疾”是事實,但卻並非是胡善祥被廢的最主要最真實的原因,當年宣宗不顧皇太后張氏與朝臣強烈反對,執意要廢了胡善祥,更多的還是因為寵愛貴妃孫氏,所以才有了廢嫡這麼一出。胡善祥被廢之後,皇貴妃孫氏成為宣宗的繼後。

按照明朝的相關規制,后妃們的家世不能太過顯赫,即便得寵,其孃家受到的恩賞也不能太過,以免造成外戚干政,所以明朝除了成祖皇后徐氏之外,出身基本上都不高,胡善祥自然也不例外。

胡善祥的父親在錦衣衛任職,雖然因為女兒成了皇后升職為正二品,卻也就是個寄祿的虛職,胡家地位並不算很高,但也是清白門戶。

胡善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教森嚴,素來以賢而出名,所以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成祖朱棣與太子妃張氏,就挑中了胡善祥作為朱瞻基的正妃。胡善良寬厚仁慈,性情也非常柔順,在後宮之中很得人心。但朱瞻基卻並不喜歡這個老實巴交的皇后,而且胡善祥伴駕多年,膝下只有兩位公主,始終沒有生育皇子。

古代正妻沒有生育男嗣繼承人,的確是個大問題,歷史上首位廢后,漢景帝薄皇后就是這麼被廢掉的,然而唐朝以後,由於繼嗣規制的變動,即便是民間因為正妻無嗣而被休棄的事也大量減少,更何況是皇家。皇后乃是後宮之主,所有皇嗣都要認其為嫡母,所以皇后到底有沒有生育並不什麼大問題,不足以成為被廢的正當理由。

“無子多疾”,除了無子之外胡善祥被廢的主要原因是“多疾病”。現代人看來感覺匪夷所思,妻子若是有疾病,不是更應該好好照顧麼,怎麼還變成將其休棄的理由了?可在古代,“惡疾”甚至是七出之條之一,當然,這裡指的是病重到無法參加家族祭祀的地步。而胡善祥就算多病,也沒到那種地步,而且尷尬的是,胡善祥活得比明宣宗還久些

明宣宗當年執意廢后,引發前朝後宮的一致反對,包括其生母張太后在內,都不同意廢黜胡善祥,可見明宣宗廢后,必然是沒有正當理由的。而讓明宣宗執意如此,非要做出這種給自己留下汙點的舉動的理由,還是因為對於孫貴妃的寵愛

孫氏,也就是宣宗後來的繼後,自幼入宮陪伴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兩人也算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胡善祥被冊立為皇太孫正妃的時候,孫氏只能為太孫嬪,可雖然低一等,朱瞻基對其卻非常寵愛。孫氏與胡善祥對朱瞻基意義不同,胡善祥就好像空降兵,是家裡挑選來的正妃,而孫氏卻是陪伴自己長大的人,感情自然不一般

宣宗登基是時候就像廢了胡善祥,讓孫氏做皇后,可畢竟初登大寶說話沒啥分量,失敗了。但朱瞻基還是為了顯示對孫氏的寵愛,破格在其貴妃銜前加上“皇”字,稱皇貴妃,讓其同時擁有金冊金寶,而這原本是隻有皇后才能享有的。可以說,朱瞻基對孫氏、胡善祥之間的感情,完全就是天差地別

而徹底打敗胡善祥的,還是後來孫貴妃率先生育了皇長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宣宗膝下本來就子嗣不多,孫氏生育皇嗣自然也是母憑子貴,而這時候,沒有生育男嗣就成為了胡善祥的致命缺陷。即便有皇太后與前朝的支持,胡善祥還是保不住自己的後位,更何況胡善祥本身就不是個好鬥之人,在宣宗的逼迫之下,她直接“主動請辭後位”,成了道姑

朱瞻基因為個人的好惡,廢胡立孫,這也成為其晚年非常後悔的一件事,好在孫氏並非諂佞,沒有禍害明朝江山。


澹奕


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和朱瞻基

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容貌俊美,以賢德聞名鄉里,她的父親是永城縣主簿孫忠(是個受民眾愛戴的好官),而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知道孫忠的女兒非常優秀,為了鞏固和皇家的關係,就將還是孩子的孫氏介紹入宮,等朱瞻基成年給他當妃子。兩個十一二歲的小孩朝夕相處,有些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感覺,感情很深,而且孫氏入宮後一直在朱瞻基的母親(明仁宗誠孝張皇后)身邊學習,經過了嚴格的宮廷教育。

不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孫氏本身的優秀上,孫氏都是朱瞻基正妃的最好人選,可惜在婚姻大事上朱瞻基說的不算,就連他的父親朱高熾和母親張氏說的也不算,真正做主的是朱瞻基的爺爺明成祖朱棣,朱瞻基的前半生都是在朱棣的安排下走過來的,這才有了後來的變故。

朱棣

說是朱瞻基出生的1398年2月9日那天,朱棣夢到父親朱元璋賜給自己一個象徵權力的大圭,還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等他一睡醒就收到了長孫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覺得這個孩子有天命加身,等一看到小孫子就更喜歡了,因為朱瞻基一臉英氣,長得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對於朱瞻基是異常寵愛。“靖難”期間忙著打仗搶皇位還看不出什麼,等到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就親自挑選賢臣教導朱瞻基,一有時間還親自教朱瞻基如何處理朝政、行軍打仗,甚至帶著朱瞻基深入民間瞭解民生疾苦,朱棣是要將朱瞻基打造成一個自己心中完美的繼承者。

朱棣當上皇帝后,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就拉開了奪嫡之爭,本來是朱高煦、朱高燧壓著朱高熾打,但隨著朱瞻基日漸長大,越來越讓他的叔叔們感覺到威脅。朱瞻基能文能武、性格剛強,依靠爺爺朱棣的寵愛,經常出面保護父親朱高熾,這樣一來各種明槍暗箭也就都衝著朱瞻基來了。1417年(永樂十五年),19歲的朱瞻基大婚,朱棣親自為他選的正妃胡善祥,這麼選的原因是朱棣在為朱瞻基掌權鋪路,既要磨鍊繼承人,又擔心他遭到暗算,就想讓其先插手錦衣衛事務,而胡善祥的父親胡榮從朱元璋時代就是錦衣衛百戶,屬於老錦衣衛,能夠幫朱瞻基拉起一批嫡系人馬。

胡善祥劇照

面對朱棣的強勢安排,朱瞻基不敢反對,最終胡氏為正妃,而孫氏只能為嬪,但一個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另一個是相知甚深的青梅竹馬,朱瞻基在感情上肯定偏向孫氏,等到1425年朱瞻基接掌帝位,能夠當家做主之後偏向的就更明顯了。按照舊制只有冊封皇后才有金冊寶印,以顯示皇后統領後宮的尊貴地位,但朱瞻基特地為孫氏破格,孫氏被封為貴妃也有金冊寶印,此後成為明朝定製。

1427年11月29日,孫氏為朱瞻基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明英宗),讓朱瞻基決定換皇后。在中國古代換皇后是能夠影響朝局的大事,更何況明朝沒有先例,朱瞻基是第一個有廢后想法的,他召集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親信重臣商議之後爭論不休,最後是楊士奇出主意讓朱瞻基勸胡善祥主動放棄後位,才解決了問題,保全了皇家體面。1428年,胡善祥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孫氏成為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

按照朱瞻基自己的說法胡皇后被廢是因為無子多病,孫氏成為皇后是母從子貴,但1428年的時候胡善祥26歲,朱瞻基30歲,完全有時間繼續生,說白了就是朱瞻基寵愛孫氏,找個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把胡善祥廢了。胡善祥無過被廢,讓很多人同情,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就常常讓胡善祥來和自己一起居住,後宮家宴也讓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因為孫氏是母從子貴成為皇后的,就有傳說明英宗朱祁鎮不是孫氏生的,而是抱養的懷孕宮女的孩子,“孫氏盜子”的說法甚至於記載到了一些史書中,但這是不可能的。首先當時後宮做主的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這是個非常精明強幹的女人,不可能放任孫氏胡來;其次朱祁鎮是朱瞻基的第一個孩子,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宮裡宮外多少雙眼睛盯著,難以造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為了保證皇家血脈純正,後宮女子從懷孕到生產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有專人診斷、看護、記錄每日情況等等,牽扯到的人數和環節太多,不可能一一收買。

最為人熟知的後宮換子的故事就是北宋的“狸貓換太子”,包拯歷經艱險戳穿陰謀,最後讓宋仁宗知道真相,和李妃母子團聚,但真實歷史上是宋真宗為了冊封劉娥為皇后,默許劉娥抱養李妃生的兒子,而且當時朝堂重臣都知道這件事,屬於公開的秘密,用不著包拯破案,妃子私下用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這種事只會存在於故事中。“孫氏盜子”應該是同情胡皇后無辜被廢的人,牽強附會,照著“狸貓換太子”編出來的事。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要說一下,用明史后妃傳所謂的“此朕少年事”這句話,來說明宣胖朱瞻基後悔廢后是大錯特錯的,這句話很明顯是杜撰的,宣胖朱瞻基到死都沒後悔廢后,如果他後悔廢后,不會留下那樣照顧孫皇后的遺詔,而對胡皇后卻沒有隻言片語。

朱瞻基臨死前留下遺詔:家國重務必須稟報皇太后和皇后之後再實行。臨死前授予妻子這樣的權力,足可以證明朱瞻基對孫皇后的真愛,那是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要給妻子留下最好的保障。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乙亥臣曰朕疾今不復起蓋天命也其命長子皇太子祁鎮嗣位諸王宗室悉遵祖訓謹守藩國嗣君年幼惟望聖母皇太后朝夕教訓爾文武大臣盡心輔導 家國重務必須上稟皇太后皇后然後行 喪禮以日易月上崩遺詔天下
詔曰朕以菲薄獲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懼弗克負荷蓋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澤未洽於天下心恆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彌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數惟不能光承列聖之洪業終奉聖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雖歿弗寧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 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職效忠嗣君毋忝朝命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儉約宗室親王藩屏任重謹守封國各處總兵及鎮守官及衛所府州縣悉心盡力安撫軍民勿擅離職赴闕進香者令佐貳幕職或遣官代行兩廣四川雲南貴州七品以下衙門並免進香故茲詔諭鹹使聞知(明宣宗實錄)

朱瞻基為何要廢皇后和孫皇后怎麼當上皇后,這兩個問題其實算是一個問題,因為胡氏被廢和孫氏被立的原因是一樣的,她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

關於朱瞻基和孫皇后的愛情故事參見文章 愛她就要給她最好的,宣胖朱瞻基和孝恭皇后孫若微的愛情傳奇

朱瞻基廢后的原因有三點: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孫氏生了一個兒子,終於讓他有後;

其二,就是孫皇后他倆的青梅竹馬情義;

其三,是胡善祥並不合他的意。

在孫氏生子之前,朱瞻基還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公主,他已經二十八歲了,在古代,在皇室,這個年齡還沒兒子,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要開始著急了。

還好在宣德二年,孫貴妃懷孕,並在當年十一月十一生下大皇子朱祁鎮,朱祁鎮的出生讓朱瞻基欣喜若狂,對兒子好好的表現了他慈父的一面。

而有了兒子,孫貴妃則更有底氣,不但擁有皇帝的感情,還有帝國的繼承人,當然,她對皇后的渴望也就不用遏制。

相反,後來者居上的胡善祥卻失去了她的優勢,婚後十年,只生了二個女兒,沒有誕育嫡子,對皇后來說,也不一定就有傾覆的危險。

但是,胡善祥的對手是和皇帝有感情基礎的貴妃,更不妙的是,後宮妃子再沒有生育的來分薄皇帝對貴妃母子的寵愛,對胡善祥來說,有野心,還和皇帝青梅竹馬,現在又生了兒子的孫貴妃,怎麼會願意屈居人下?

所以,廢后也是水到渠成的。胡善祥有賢名,但是她遇到的是愛玩的帝三代宣胖朱瞻基,胡善祥或許有做賢后的想法,但也要考慮宣胖愛不愛聽人囉嗦,我在外朝聽大臣嘮叨,回到後宮找點小開心還要被皇后嘮叨,這日子沒法過。

宣胖是個多才多藝又聰明能幹的皇帝,有很多小情調,愛畫畫,愛鬥個蛐蛐,本來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就是愛玩,但人家沒耽誤學習啊!他又不是那種自控能力差的皇帝,偏偏胡善祥成天像個教導主任似的在他耳邊唸經敗興,時間久了,宣胖怎麼可能會待見。

再看看青梅竹馬的小孫,兩人是情投意合長大的,還能一起玩耍,小孫也不在宣胖耳邊嘮叨這樣那樣的,耳根別提多清靜了,如果問宣胖喜歡去誰哪裡,自然首選小孫。

這就是區別,也是廢后的根本原因。宣胖本來就膩歪胡善祥,你不活潑也就罷了,還囉嗦,還不會生兒子,要你作甚?親親兒子出生了,當然要給兒子最好的,庶長子自然沒有嫡長子好聽,為了兒子,也為了青梅竹馬的感情,廢后撒!

胡善祥是婆婆喜歡的兒媳婦,卻不是丈夫喜歡的老婆,雖然張太后在大事上能管著兒子,比如宣胖繼位後,立胡善祥為後,那其實就是張太后的壓力,如今,小孫生兒子了,宣胖執意廢后,張太后也的確沒理由再攔著,她只能提高胡善祥的地位,來給孫皇后找點不痛快,其他的也沒辦法。

就是這樣。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