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這首詩的後兩句展現出什麼情景?

輪迴140422403


這首詞的下片連用“聞說”“也擬”“只恐”,語氣連貫,一氣呵成,應該放一起說。

1、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聞說”就是聽說,聽說雙溪的春天還在。這對於想要留住春天的詞人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留住春天就是留住即將逝去的時光,就是留住自己即將逝去的年華。既然春光還好,當然想去看一看了。“也擬”二字寫得傳神。但是轉念一想,一條小小的船,怎能載得動自己無窮的愁思呢。“只恐”二字,說明詞人根本無法到雙溪欣賞春光,“蚱蜢舟”這樣的小船,也根本在不動她的憂愁。

2、“載不動許多愁”,她經歷了什麼?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開封,北宋滅亡,宋徽宗與宋欽宗被俘虜,許多皇族、嬪妃、大臣被進人掠到金國,這就是“靖康之恥”。國破了,許多官員、百姓舉家南遷,李清照夫婦當然也在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她的丈夫趙明誠病故,家亡了。這還沒有結束。

趙明誠是北宋的金石大家,夫妻二人畢生致力於金石書畫收集,在南遷過程中,這些藏品損失殆盡。國破、家亡、夫死、藏品盡失,所以李清照才會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才會“欲語淚先流”。她心中當然有太多太多的愁苦。

3、古人寫“愁”

愁,是一種感情,無形無質。古人寫愁,最會把它給量化、質化,給我們直觀又深刻的感覺。唐人劉禹錫的《和樂天春詞》中就有“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他說這鎖在院子裡的春光就是一院的愁思。

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愁比作浩浩的一江春水,他的感情從來都是這麼充沛,這麼投入,一點都不留餘地。身為階下囚,感情還這樣不知收斂,他的下場可想而知。

北宋賀鑄的《青玉案》中有“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一問而三答,把閒愁的纏綿無盡寫得既美且淋漓盡致。賀鑄也因這首詞得享大名,人稱“賀梅子”。

李清照這句詞,把愁的沉重寫成小舟都承受不住,不落前人窠臼。

總之,李清照晚年的詞裡,常是字字血、聲聲淚,透露的正是她悲涼的心境。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轉發,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前言

這首詞作於公元1135年春,詞中“雙溪”在浙江金華,詞人此時寄寓於此。此時李清照的前夫趙明誠已經去世五年,在這五年裡,她又經歷了晚年在嫁,但遇人不淑,所以她對前夫趙明誠更加思念。這首詞正是嫠婦之愁的外化表現。

一、李清照與《武陵春》

此時李清照正在金華避難,她用《武陵春》這個詞牌填詞,是有深層含義的。

李清照中年時,趙家在朝廷中失利,趙明誠被貶到青州,李清照與丈夫在青州隱居了十年之久,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避難,又因為丈夫後來對她有疏遠的跡象,所以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用武陵人遠和煙鎖秦樓來隱喻丈夫,她稱丈夫為“武陵人”。

在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指的就是那些遠離禍患的秦人,所以武陵人引申出了“避禍”的意思,李清照從小熟讀陶淵明的詩,自然也知道這點。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對亡夫趙明誠的思念,再加上風雨襲擾,花朵飄零,落紅成堆,眼前破敗的景象自然讓詞人產生希望再次破滅的孤獨之感,所以當太陽高照,她還是連頭髮都懶得梳。

二、最後兩句的情景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最後一句,我們稱為這首詞的詞眼,要想深入瞭解詞眼表達的是什麼情景和感情,需要弄清楚前面講了什麼。

第一、二句是在記述看到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狀態,可見詞人看到落花,聯想到自身遇人不淑的經歷和後來的牢獄風波,李清照覺得自己的希望一點一點消失殆盡。

下片開始,詞人想借美好的春光和雙溪泛舟的樂趣,減輕自己內心的悽苦,但這種美好的希望轉瞬即逝,她擔心雙溪的小船太小,無法裝下內心的愁緒,換句話說,她的愁緒過多,無法排遣,也永遠解脫不了。這就是詞人當時的心理狀態。

在此之前,詞人經歷了黨爭誅連、夫妻間隙、兵荒戰亂、喪偶失家、遭人誣陷、再嫁離異、訴訟繫獄等人生波折,她的愁思分量,比一般人的要深重得多。

她用這兩句,將自己的愁緒形象化和具體化,將難以看到的、難以感受到的愁緒讓人感同身受。

最後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借鑑了《虞美人》中“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蘇軾、秦觀在維揚飲酒作別,寫下《虞美人》作為離情詞,李清照借鑑其寫法。

此詞大體上是寫一個嫠婦的愁思,但是當時還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李清照很心煩。她在《金石錄》後序中交代了這件事。

趙構(高宗)認為《哲宗實錄》是奸臣修編的,裡面記載的是寫王安石的好話,對廢除新黨的高皇后和向皇后不利,所以這本書不能擴散出去。於是下旨大力清繳此書。

而參與編纂這本書的,就有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趙挺之也收藏了一份,當時這本書就在李清照手裡。朝廷興師動眾強迫李清照交出此書,這讓本來處境艱難的李清照更加艱難,也加重了李清照的心理負擔。

詞人原本準備好雙溪泛舟,便再也無心前往。在繳書事件發生後不久,李清照就離開金華回到杭州了。

書文按

李清照被稱為第一女詞人,現存詞集《漱玉詞》,她天資聰穎,才情極高。讀她的詞,一定要細細揣摩她豐富的情感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李詞的情感張力。

一家之言,請多多批評指正!


書文小品


李清照《五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停了,雨住了,花也落盡了,惟餘滿地落英,讓塵土也沾上了淡淡的馨香。日晚了,人倦了,懶梳妝了。景色依舊,物是人非,事事不順,人未語,淚先流。

聽說雙溪那邊春光尚好,也想泛舟一遊。只怕舴艋舟(小船,兩頭尖似蚱蜢)太小,裝不下,心底的許多愁啊!

這是李清照1135年南渡後,避難於浙江金華時所作。其時金兵進犯,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也遺失殆盡,一身孑然,四處漂泊,感慨人生,不苦不悲才怪呢?


雲卷飛山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後所作。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  

這首詞簡煉含蓄,由表及裡,步步深入,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

“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花朵散盡的情景,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

“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動作和神態。“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

“欲語淚先流”,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把難以控制的愁悶一下子傾瀉出來。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將氣氛陡然一轉,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也不禁想去“泛輕舟”了。

“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迴,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

“只恐”以下二句,則是明快節奏之後的猛烈跌宕。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者運用了誇張的比喻來形容“愁”,將“愁”這種情緒化虛為實,“載不動”意味著作者的愁緒之深重,運用實物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注:

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遊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於金華城南,故曰“雙溪”。

舴艋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



兔子小姐的珠寶洞


李清照的《武陵春·晚春》具體內容為: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它是李清照晚期詞的代表作品。大概意思是:風停了,塵土裡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我許多的憂愁。

這首《武陵春》是詞人李清照中年丈夫去世之後獨居所作,其中傳達的愁緒不是一般的閨情閨怨詞能夠相比。全詞借暮春之景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愁苦,塑造了一個淒涼環境中孤苦無依的婦女形象。

這首詞的後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詞中廣為傳誦的寫“愁”的名句。愁本是一種心裡的情緒,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裡李清照卻將愁裝上了舴艋舟,這一想象可謂異想天開了。但卻一下子將愁形象化,好像愁變得可以觸碰了。而且還說她擁有的愁是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一下子彷彿就有了重量,而且是非常非常重。這就是所謂化虛為實了。說辭新穎獨特,想象奇巧,形象傳神,韻味幽深。同時與前文的“輕舟”有承接關係,顯得自然妥帖,渾然天成。絲毫不遜色於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總體來說,整首詞從側面反映了國破家亡以後人們所具有的離愁別恨。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劇融入了自己的筆墨之中,形成典型而獨具特色的藝術境界,再加上女性天然而獨特的感知,使得她的詞清新淡雅,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荊棘叢中的小野花


武陵春\r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r

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以後自臨安避亂金華時的作品。作者時年五十三歲。上片第一句點出暮春時節。“風住塵香花已盡”,本是說風吹落花,卻先言“風住”。“塵香”形容花落之多,卻又說“花已盡”。一句三折,委婉有致。第二句直寫作者愁情,晚妝是上層婦女的時尚,可詞人心情煩悶,眼中見到落花遍地,更増悽楚。因而“日晚倦梳頭”就可以理解了。下兩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與賀鑄《鷓鴣天》的“重過閶門萬事非”有同一筆意,但詞境更為闊大,既有丈夫亡故的悲傷,又有國家殘破的愁恨。人在內心極度悲痛之時,常常在訴說痛苦之前不自覺而流淚,這是非常真實的描述。上片造語雖然貌似平淺,但為下片進一步寫愁,作了很好的鋪墊。\r

下片筆鋒突然一轉,由訴說苦境,轉言雙溪春光尚好。此地在浙江全華,是風光秀美的所在,尤宜泛舟為樂。既然花已凋謝,水上尋春也是一番樂趣,而藉此畢竟能排遣一下內心的苦悶。從寫法上說。故意宕開一筆,更能使全詞波瀾起伏,搖曳生姿。但是作者並非真心遊賞,於是引出結尾的兩句“只恐雙溪開,載不動,許多愁”。愁本來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許多詞人用各種方式,以不同的手法儘量使“愁”變得具體,李煜的名句是將愁比作向東流去的一江春水,賀鑄則用三種比喻,加重愁的含量。李清照另闢蹊徑,強調愁重得小舟難以負載,也是十分新穎別緻的。\r

《武陵春》是作者晚年抒寫愁懷的優秀短章。語言風格仍是樸素自然,真率動人的。但有些詞句格外曲折委婉,含蘊不露。形成了詞淺意深,明快而凝鍊的獨特風貌。這又是與其他南渡詞篇的不同之處。\r

此詞結尾寫法對後代影響深遠。董解元《西廂記請官調》〔仙呂・點絳唇纏令・尾〕說“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王實甫《西廂記》〔正官・端正好〕結句雲“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都能看出李詞的不朽魅力。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武陵春•春晚》宋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作為中國歷史中最負盛名的女詞人,在她的中晚年中寫下這首詞,表達自己孀居後的苦悶與憂愁。她與丈夫趙明誠的佳話在中國封建歷史中是一段活生生的社會殘忍現實的抨擊證據。全詞一長三嘆,上闋側重於外形,而下闋多偏重於內心。“聞說雙溪春正好”,詞人剛剛還在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她這個平日素愛遊玩的人遂起遊興,“春尚好”和“泛輕舟”措詞輕快,表現了詞人一霎那的喜悅之情。但“泛輕舟”之前的“也擬”二字顯得婉曲地回,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而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巧的鋪墊與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來了個猛烈的跌宕,使情感顯得無比深沉。



萬島奇石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

三四句承上二句作進一層抒寫。“物是人非”之感原由“風住塵香”之景引起,這裡包括詞人的個人身世之感,親人亡逝之痛,也包括她的濃重的亡國之恨,國仇家恨全概括在這一短短的詞句之中了。“事事休”,一切事物對自己全引不起興趣了,滿目皆非,山河色變,想來痛心已極;“欲語淚先流”,極為形象地也極為真率地描繪了詞人這種極沉痛的心情。下片以“聞說”示“欲語淚先流”一轉,引入新境。

這裡以“聞說”、“也擬”、“只恐”三組口語詞作層層轉折,漸轉漸深,曲折委婉地反映出詞人那極難形容的內心活動、內心痛苦。全詞上片以徐緩的語句,典型細節的刻畫抒寫詞人的內心痛苦,以“日晚”、“欲語”略作頓挫;下片以“聞說”、“也擬”、“只恐”構成層層深入的轉折,從而深刻地表達了詞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它形象地反映了詞人愁苦的深度和廣度。



moon閃亮


此詞的後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了如下情景。

聽說雙溪的春色美好,也打算有住駕起小好船。只恐怕船兒太小太輕,載不動心中許多愁,弄不好要把船弄翻。這裡用鮮明的形象比喻,愁可以搬上船,“載不動許多愁”。這通俗的比喻,蘊含著多少難以排遣而又不能直言的身世之悲,飄零之苦!

題主,你認為這是較簡潔有譜的解答嗎?請回覆交流。


黃宇芬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一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中人們共有的離恨別緒。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進了自己有限的藝術境界裡,從而使本詞具有了典型性。因此這首詞不僅獲得了藝術審美價值,而且也贏得了社會審美意義。 

最後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會,難以捉摸。如今作者卻意想天開地將它裝上小船,給人一種具體可觸的立體感;而且還怕愁太重,小船載不動,則愁又顯得有重量了;再聯繫前句的“輕”字,似乎還可看到這小船在重愁堆擠下被慢慢壓向水面之狀,從而獲得了一種動態感。其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想象驚人,實在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李清照是極擅長寫愁的。除本詞將愁寫成有形體、重量、動態外,她還在其它詞裡將愁寫得有長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有濃度:“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等等。這些都形象傳神,韻味幽深。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