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人零感染:武漢戰疫裡的“光明”故事

1月19日,武漢百步亭社區舉行有4萬多個家庭參加的“萬家宴”。此時,官方仍遲遲未發佈新冠肺炎能否“人傳人”的確認信息。

這一天,在光明乳業(600597.SH)武漢工廠,氣氛卻異常緊張。一場聚集了各業務部門負責人的緊急會議召開之後,這家華中地區最大單體乳品工廠決定在內部拉響警報,開始進入緊急管理狀態。

“我們結合疫情披露的信息後,覺得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可能比較大,所以決定從20日開始,啟動SARS時期的管理模式,管控整個工廠。”2月13日,光明乳業武漢工廠(以下簡稱“光明武漢工廠”)廠長周本桂接受時代週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

周本桂是武漢人,有著20多年乳製品從業經驗。2003年SARS時期,他是廠裡生產部門的負責人,對當時工廠的運轉流程十分清楚,而SARS時期的每一個細節都讓他印象深刻。

如今疫情發生在武漢,這讓他更加警惕。

“寧可錯殺也不可放過。”儘管團隊也預判過,如果這個決定最終被認為是錯誤的,會對工廠造成的後果和影響是什麼,但臨近春節放假,他們只希望讓工人平平安安過年,“現在來看,當初的這個決定是對的”。

1月20日凌晨,武漢市衛健委在通報中,首次未提及“不排除有限人傳人”“持續人傳人風險較低”的判斷;當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明確表示,“肯定有人傳人”。

截至2月17日9時,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70635例,累計死亡病例1772例,現有疑似病例7264例。

一共有500多人的光明武漢工廠,迄今為止,感染病例為零。

限時配送

2月15日,鼠年第一股寒潮強勢襲擊武漢。一夜之間,氣溫驟降至近0℃,風雨雪交加,徹骨的冷。

凌晨4點半,這座處於疫情風暴眼的城市空蕩又蕭瑟。穿上羽絨服、雨衣,戴上口罩、手套和帽子,帶上通行證明,張萍珍全副武裝,騎著電動車從家裡出發,開始了又一天的送奶工作。

50歲的張萍珍是武漢人,家住洞庭街89號附近,往東北方向走不到一公里便是武漢市政府,往西不到500米則是開設發熱門診的武漢市中醫醫院。作為光明乳業武漢隨心訂一名送奶員,她主要負責江岸區大智街道幾個社區100多戶人家的牛奶配送。

疫情發生之後,還有60多位客戶沒有暫停配送訂單,其中大部分是不便出門的老人,這也是張萍珍在疫情下選擇“逆行”,堅持每天出門送奶的重要原因。

當前,疫情形態依舊嚴峻複雜,管控措施亦步步趨嚴。2月14日晚,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知,住宅小區的封閉管理舉措更嚴,除就醫以及防疫情、保運行等崗位人員外,其他居民一律不得外出。

張萍珍屬於武漢諸多“保運行”崗位中的一員,即便如此,她的上班時間也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每天凌晨4點半到早上7點半,也就是說在7點半之前必須回到住宅小區。而其他小區在7點半後也基本不會再讓外人進入。

為搶時間,張萍珍不得不加大馬力。在前往光明大智17站分奶點的20分鐘路程中,寒風吹得臉頰生疼,封城下的街道鮮有車輛和行人,只偶爾遇到環衛工人。

清點和領取了當天的牛奶後,張萍珍開始挨家挨戶配送。

第一個小區是三德社區的友益大樓,分別送到4個單元不同住戶的奶箱中,其中住在7單元的是一對70歲左右的夫妻,其他客戶的年齡大多在50-60歲之間。

這對夫妻退休之前是帶畢業班的教師,每天習慣了早起。當張萍珍將牛奶送到這戶人家時,這對夫妻都會打開一條門縫,在門後說一聲:“謝謝你,這麼早又給我們送來牛奶,要注意安全。”

這幾乎是張萍珍在每天的配送中聽到的唯一一句話。但2月4日,這對退休教師夫妻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給張萍珍,信中囑咐:“請你保護好自己和家人!”這更讓她覺得暖心。

實際上,由於配送時間過早,加上疫情影響,即使和街坊見了面,點頭、沉默成為了張萍珍和他們之間唯一的打招呼方式。

“我也害怕感染上病毒。一般都不會當面打招呼的,送完一戶,就趕緊走,下一戶還是這樣。”2月15日,張萍珍對時代週報記者說。

每配送完一戶,張萍珍都會發微信告知對方。為這些街坊送了近十年牛奶,互相早也已熟絡,疫情之後,有近一半的客戶不放心,暫停了訂單,現在續訂的主要以老年人群體為主。

“老年人主要是想喝牛奶增加點營養,以增強抵抗力。”張萍珍對時代週報記者說,客戶會叮囑她要注意做好防護,也有人說就算不送也沒關係,“只要客戶沒有取消,還是要送”。

一天的工作被濃縮至3個小時。在這看似緊張又很漫長的3個小時裡,張萍珍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早點送完,早點回家。只有回到家才讓她感到心安。

“現在每天都提心吊膽的,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大家把心放開一點,過上平常的日子。”張萍珍坦言。

物流配送大考

在這一場城市與病毒的遭遇戰中,作為保供類企業,光明乳業是武漢封城之後,唯一一家一直保持生產和供應低溫乳製品的企業,而張萍珍則是支撐起光明乳業供應鏈正常運轉的其中一環。

在武漢,每天奔赴於大街小巷,像張萍珍這樣的送奶工人,光明乳業一共有400多名。

送奶入戶,只是武漢光明工廠低溫奶製品物流配送的其中一環。在武漢及湖北其他地市實施“封城”及交通管制下,無論是對光明乳業還是其他乳企的供應鏈物流,都是一場巨大考驗。

負責武漢地區物流配送的,是光明乳業旗下領鮮物流華中區業務部。2月13日,領鮮物流華中區業務部部長潘協華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疫情發生在過年期間,而領鮮物流及合作商的許多車輛和配送人員都是外地的,交通管制之後,導致部分人和車都回不來,“管理人員全部都上了”。

從1月26日(大年初二)開始,潘協華陸續接到運輸任務,將公司捐贈的物資送往醫院、公安部門、街道辦和基層社區等。

1月27日,將第二批捐贈物資送達武漢市漢口醫院後,潘協華又接到向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送去4300件乳製品物資的任務。當天下午3點開始,潘協華調配車輛來到工廠來裝貨。由於人手緊張,潘協華既是管理者,又是司機兼搬運工,他和另外2位同事負責將物資送往火神山醫院。

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分別位於武漢市蔡甸區和江夏區,而武漢光明工廠則位於東西湖區的郊區,運輸物資一般需要經過高速公路。潘協華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車輛到高速收費站時就被攔下了,公司經過與政府部門多次協調才得以通行。

晚上8點,潘協華到達火神山醫院。彼時工地上燈火通明,上百臺大型渣土車同時運行,在交警的指揮下,其車輛從逆行道開了進去。

“場景非常壯觀。”他對時代週報記者說,作為武漢人,看到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場景時,覺得真的了不起。

潘協華3個人花了5個小時才將全部物資卸下,完成這一項任務的時候已經是次日凌晨一點左右。

將捐贈物資送往抗疫一線單位只是領鮮物流華中業務部在疫情期間的部分任務。他們還同時需要負責武漢市內的各大商超、奶站等,以及湖北省其餘12個地市低溫乳製品的供應。

而在疫情之前,領鮮物流華中區業務部還要負責華中地區湖南、江西和河南3個省的物流配送。時代週報記者從光明乳業獲悉,當下,車牌以“鄂”開頭的湖北車輛很難進入其他省市,這3個省的乳製品供應目前由光明乳業華東中心工廠供應。

即便是在武漢市和湖北其他省市,想要保持正常供應也非易事。

為了保證正常供應不中斷,武漢光明工廠亟須解決的第一道難題在於交通。

為了保障運輸順暢,經過協調之後,光明武漢工廠給領鮮物流及其合作物流公司的車輛和人員都辦理了通行證明。

“為了便於溝通,我們建立了10多個微信群,公司內部有湖北應急群、武漢應急群、承運商群等,另外也和湖北省商務廳、武漢市商務局等部門建立了保障群。” 潘協華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只要在運輸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在群裡溝通解決,而這樣的溝通也是常態。

另一道難題則是“缺人、缺車”。潘協華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人員非常緊張,外地的回不來,武漢好多小區則不允許出來;加上在配送過程中需要接觸到不同的人,有部分配送員和駕駛員內心擔憂、恐慌,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來上班,目前負責物流配送在崗的員工已有100多人。

“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這些崗位還是要有人來堅守。”潘協華對時代週報記者說,“大家都有壓力,我們都是頂著壓力上。”

工廠在疫情蔓延中運轉

疫情挑戰的不僅僅是物流配送這一關鍵環節。由於身處疫情中心,光明武漢工廠能否正常運轉更面臨著全方位的考驗。

在1月19日在內部宣佈進入緊急管理狀態、20日啟動非典時期應對機制之後,光明武漢工廠的管理變化發生在一夜之間。消毒是第一步,即從進廠門開始。

1月20日,武漢光明工廠開始關閉工廠出入口,只留一個門口進出,且在門口鋪上浸過消毒水的麻袋,對進廠門的貨車車輪進行消毒,然後再用酒精對車廂消毒。

上下班時間,每一個進工廠員工都要進出測量體溫。“只要體溫超37.2℃就不能再進入工廠。”

同時,對廠區的辦公樓、食堂、樓梯等每個角落都進行了清潔和消毒,關閉空調系統。

緊急採購口罩也在同步進行,工廠同時開始在工作群中培訓員工如何做好防護工作,強調員工要勤洗手、戴口罩、講衛生、少出門等;同時及時瞭解並掌握每一位員工及家屬的身體情況,以便應對。

周本桂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啟動非典時期應對機制的決定下發之後,員工都很支持和配合,大家都很重視,這也是這套機制得以迅速運轉起來的原因。

除了在內部做好防範工作,工廠也逐步調整產量和生產節奏。

周本桂對時代週報記者介紹,從1月21日開始,原來每天都生產的工作節奏,調整成兩天生產一次,並對產品品種進行縮減,以減少人員的流動,“封城”之後的產量降了一半。

“錯峰上班、錯峰吃飯,這些已經成為疫情期間的管理機制。”周本桂對時代週報記者說。讓他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截至目前,整個工廠的防範效果比較好,工廠一共500多人,還沒有出現確診病例。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升級,武漢光明工廠在保供應上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周本桂坦言,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員工心理上的問題,大家看著疫情發展,心理還是有壓力、有點恐慌,“但我們的工作性質還是要保證供應,工廠也一直在做員工的心理疏導工作,同時也對來上班的員工進行相應的獎勵”。

截至目前,整個光明武漢工廠有400人可以上班,每次安排200人錯峰上班。

疫情期間,周本桂和其他管理人員都會到廠裡來。周本桂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首先要把疫情防禦工作落實好,其次也要給員工做表率,讓員工有主心骨,管理層和員工都是站在一起,讓員工心理上感到安慰。

“這個時候,管理人員都不在,員工們心裡也不踏實。”周本桂對此很篤定。

事實上,作為光明武漢工廠的掌舵者,周本桂內心並不是不害怕,他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尤其是每天下班重新回到家庭之後,恐懼會慢慢地浮現出來,“馬上要消毒、洗澡”。

“每個員工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要為家庭考慮。但我不能在員工和家人面前表現出來,這是兩難的事情。”周本桂坦言。

疫情給行業帶來直接衝擊,同時也是各大乳企在低溫乳製品市場的又一次交鋒。

華中地區歷來是乳企必爭之地,也是光明乳業全國佈局中重點拓展市場。光明乳業很早便進入華中市場,1999年成立武漢光明乳業公司,其後又經過多次擴建。

目前,光明乳業的低溫乳製品位列湖北市場第一,市場份額在40%以上。根據光明乳業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華中地區2019年銷售收入比2018年增長8%。

2015年,總投資12億元的光明乳業華中中心工廠落戶武漢,待建成之後將成為華中地區乳品企業中規模最大的新鮮乳製品加工廠。

自疫情發生以來,雖然光明武漢工廠只供應湖北省,但銷量也呈現上漲趨勢,從最初每天10多噸,逐漸回升到100多噸,市場需求還在增加。

即便如此,在疫情中提前拉響警報的光明乳業工廠還遠未到放鬆的時候。周本桂已經開始在思考,如何在“嚴防死守”的同時,提升整個工廠自動化水平,加快工廠智能化、網絡化辦公。

“當別人都不供應的時候,光明一定要供應。”周本桂對時代週報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