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料(誘餌)主要通過哪些途徑誘魚?

垂釣魚餌香


樓主你好?我是鄉村民哥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窩料誘魚有兩種。

第一種是顏色。釣魚的窩料一般都是染成紅色和黃色。這兩種額色在水裡更顯眼,魚兒看的更清楚。所以魚更喜歡這兩種顏色。

第二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是味道,魚是跟距氣味找尋食物的。打個比喻,兩個人同時在一起釣魚,你用的餌料不如他(除去其它原因)到最後他的魚獲絕對比你多。所以一款好的餌料氣味穿透力更遠更強,留魚更久。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鄉村民哥


窩料(誘餌)主要是通過哪些途徑誘魚?誘魚主要是以味道,顏色,霧化三大要素,另外還有餌料的動態,形狀等等,這些都是怎麼誘魚,我們以味,色,霧化主要常用的來分析,具體是怎麼誘魚的呢?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味是如何誘魚味是誘魚中效果最好的,無論什麼魚,對窩料都的味道都是非敏感的,只是不同魚種有著對不同味的喜好。如鯽魚喜歡奶香味,鯉魚喜歡穀物味,草魚喜歡酵香味,鰱鱅喜歡酸臭味。

當餌料在水裡,餌料的味道向四周括散,水屬液體,餌料的氣味隨液體向外傳播,另外水的流動,也可將餌料氣味帶得更遠。魚在水中嗅到了餌料的味道,魚順味道而來。從起到誘魚的作用。

如夏季雨多,江河漲水,江河的水渾,而魚無法看到餌料,這時候魚就靠餌料的味來發現餌。所以餌料的味可以遠距離誘魚。

餌料的顏色誘魚,魚對餌料的顏色也有一定向偏向,魚對餌料的顏色偏向紅色,紅色的餌料更能引都魚的注意力,紅色的餌料在水裡,魚更容易發現,魚對深顏色的餌料格外敏感,當水的能見度降低,魚對餌料的顏色要求越高,當能見度過低,餌料的顏色誘魚效果下降。


霧化誘魚,霧化誘魚大多數釣友常用的,餌料入水後層層的脫落,脫落在水裡的片狀物,飄浮在水中,形成一個霧化區,魚在窩裡吃飄浮的餌料,窩裡有餌吃,遠距離的魚見魚吃餌,會一起過去搶餌吃,從此誘更多的魚入窩,而大顆粒物落在水底,可以有效的留魚。而霧化誘魚的距離相對比較小。但是霧化誘魚的速度最快的。

總結一下,在垂釣時,無論窩料的顏色,味道,還是霧化,都有良好的誘魚效果,而在誘魚入窩時,一定撐握好窩料的份量,如果一次性的投入過多的窩料誘魚,窩裡有過多的窩料,魚只吃窩,導致魚找不到餌料,從此垂釣困難,在投放窩料誘魚時以每次少量投放,可以多次投窩料,讓魚有吃的,又不捨得走,對魚叫鉤餌有一定的幫助


釣友們對誘魚有什麼的看法,和好的建議,分享出來,我們一起學習。


野釣小宮


對於垂釣來說,誘魚是根本,也是釣魚的基礎,不能夠誘魚進窩也就不可能釣到魚。而誘魚主要是依靠窩料,除了窩料本身的作用之外,還要注重窩料的投放頻率和投放量,也就是做窩的方法,相同的窩料採用不同的做窩方法,誘魚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窩料本身的誘魚原理

窩料之所以能夠誘魚,主要是刺激魚的多個感覺器官。窩料誘魚效力最強的是氣味,隨著窩料中的氣味逐漸擴散到水中便能夠把魚誘進窩。但是並不是說窩料的氣味越濃誘魚效果就越好,如果窩料中添加了過多的添加劑和小藥,不僅誘不來魚,反而會讓魚產生反感。

其次,窩料落入水中的聲音也是可以誘魚的,特別是在垂釣養殖魚的時候,由於養殖魚在被飼養的過程中經常聽到飼料落水的聲音,所以只要使用顆粒狀的窩料投入水中,就可以利用聲音誘魚。

最後,當魚就在窩點附近不遠處時,窩料入水之後產生的霧化也是可以誘魚的。窩料入水之後粉末狀的物質就會快速在水中散開,形成動態霧化區,魚對這種動態的效果是非常感興趣的。

做窩方法對誘魚的影響

很多釣魚人做窩的方法都是不正確的,同樣是2斤窩料,一次性全部投入水中和分30次投入水中,所產生的誘魚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想要提高誘魚的效果,最好是採用少量多次打窩的方法,也就是高頻率的補窩,但是每一次投放的窩料很少,讓窩料源源不斷的持續投入水中,這樣的做窩方法誘魚效果是最好的。


眼鏡哥說魚


窩料(誘餌)主要通過哪些途徑誘魚?我們製作的窩料、誘餌誘魚的途徑主要靠味型、氣味、顏色、霧化等來達到誘魚的效果。

下面我們就圍繞著這個問題來一一做出回答:

味型:我們誘魚時第一要注意的是味型,比如鯽魚喜歡香、甜、腥、酸;鯉魚喜歡香、甜、腥、酸;鰱魚喜歡香、甜、酸;鱅魚喜歡腥、臭、酸。我們在製作窩料或者餌料時針對不同垂釣的對象魚就要突出不同的味型。有時也可以是幾種味型的都有,有時是單一的味型。主要就是靠這樣的味來引誘魚兒進窩吃餌。

氣味:

氣味和味型差不多,只不過味型是魚兒吃的感覺,感覺好吃喜歡,就會留在這裡,否則可能誘來也留不住。氣味主要依靠餌料在水中的擴散來吸引魚兒的,就比如我們走在大街上想找一家好的飯館吃飯,這時聞到一股其香無比的氣味,就會循著氣味找到飯館,然後就在這個飯館就餐,要是這家飯館的飯菜做的還可以,下次還會再來否則可能就沒有下次了。魚兒也是一樣的,在水中尋找食物的時候,首先是聞到氣味,然後循著氣味找到食物,要是食物的味型符合它們的要求就會在這裡停留下來。這就是靠氣味誘魚,靠味型留魚。

顏色:餌料的顏色其實也是誘魚的一個方面,顏色是怎麼誘魚的呢?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餌料不是紅色就是黃色。為什麼要把餌料做出這樣的顏色呢?我想這個和我們人類的習慣有關,比如我們的紅綠燈的顏色,停止的用紅色標誌,等一等的用黃色的標誌,通行的用綠色的標誌。因為這樣的顏色鮮豔,穿透力強。大家看的清楚。所以我們在製作餌料時也做成這樣的顏色。這樣顏色的餌料在水中穿透力強,魚兒就容易看到,誘魚的效果就比較強。

霧化:餌料的霧化效果,是我們誘魚的另一個關鍵的因素,餌料的霧化作用可以讓一片水域都充滿這種餌料,可以讓魚兒在視覺上容易發現,而且霧化的餌料在水中隨著水流往外擴散的更快更遠。這樣誘魚的效果就會更快,聚魚的效果就會越好。

總之,我們製作窩料時需要依靠餌料的色味和霧化的效果來誘魚,餌料的色味和霧化怎麼才能更好的實現呢?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製作手法和添加一些添加劑來實現。下面我們可以圍繞這些來說一下。

氣味:我們在製作餌料時怎麼才能實現它們的香、甜、酸、臭、腥。香味:我們可以通過對餌料的炒制來實現餌料的穀物的香味,也可以添加一些香味添加劑,比如我們現在的食品添加劑中的各種香精。酸甜:可以通過發酵的方法來實現這個效果。腥臭:可以通過添加動植物蛋白質來實現。

顏色:我們可以使用材料本身的顏色,也可以添加一些顏料來實現。比如我們可以利用五穀的自然的黃色把餌料的本色保留下來,也可以添加一些赤紅讓餌料的顏色變成紅色的。

霧化:要讓我們的餌料的達到霧化的效果,大家都知道使用輕麩等來實現。但是我們製作的窩料可以加入麩皮等片狀粉餌來實現。

寫在最後:我們製作餌料時,一定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還要虛實結合。做到既要誘的來,又要留的住。只有這樣的餌料才是一款合格的餌料,才能在實際的作釣時達到應有的效果。希望我們的回答你還滿意。如有不到之處請廣大釣友批評指正。

我是東子一個快快樂樂的釣魚人,如果你也喜歡釣魚,可以關注支持一下東子。我們一起聊聊釣魚的那些事情。

<strong>


東子戶外666


釣友們大家好,我是野釣劉叔,很高興與大家討論釣魚問題。

我們外出釣魚,無論是野釣還是塘釣,打窩是必不可少的,這會大大提高我們的魚獲,讓我們盡情享受中魚的那種快感,那麼窩料是怎麼誘魚的呢?

(一)顏色。據研究,魚在水底對紅色和黃色這兩種顏色非常敏感,我們的窩料大多也是這兩款顏色的,魚兒看到這種色調有探究感興趣的傾向,會慢慢向窩點靠攏,這就起到留魚聚魚的效果。

(二)氣味。我們的窩料裡大都添加有氣味的材料,有香,有甜,有酸,有臭等等,氣味是誘魚的主要成分,我們添加中草藥,麝香粉,各種誘食劑都是提高氣味在水中的穿透力,讓窩料的氣味在水中傳的更遠,從而達到誘魚效果。

(三)霧化,一款好的窩料,總是虛實結合的,有粗顆粒,有細顆粒,還有粉料。粉料的霧化,能在水中漂的更遠,從而把遠處的魚吸引到窩點,達到誘魚目的。

釣魚人的智慧是無限的,各種各樣的誘魚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拋撒顆粒聲音誘魚,添加小藥刺激魚神經強制進食等等,都是為了享受提竿上魚的樂趣。釣友們,魚獲不是目的,我們享受的是過程,收穫多少,都要記得留大放小,讓每一片水域都有魚可釣。




野釣劉叔


料(誘餌)主要通過哪些途徑誘魚?我們製作的窩料、誘餌誘魚的途徑主要靠味型、氣味、顏色、霧化等來達到誘魚的效果。下面我們就圍繞著這個問題來一一做出回答:

味型:我們誘魚時第一要注意的是味型,比如鯽魚喜歡香、甜、腥、酸;鯉魚喜歡香、甜、腥、酸;鰱魚喜歡香、甜、酸;鱅魚喜歡腥、臭、酸。我們在製作窩料或者餌料時針對不同垂釣的對象魚就要突出不同的味型。有時也可以是幾種味型的都有,有時是單一的味型。主要就是靠這樣的味來引誘魚兒進窩吃餌。

氣味:氣味和味型差不多,只不過味型是魚兒吃的感覺,感覺好吃喜歡,就會留在這裡,否則可能誘來也留不住。氣味主要依靠餌料在水中的擴散來吸引魚兒的,就比如我們走在大街上想找一家好的飯館吃飯,這時聞到一股其香無比的氣味,就會循著氣味找到飯館,然後就在這個飯館就餐,要是這家飯館的飯菜做的還可以,下次還會再來否則可能就沒有下次了。魚兒也是一樣的,在水中尋找食物的時候,首先是聞到氣味,然後循著氣味找到食物,要是食物的味型符合它們的要求就會在這裡停留下來。這就是靠氣味誘魚,靠味型留魚。

顏色:餌料的顏色其實也是誘魚的一個方面,顏色是怎麼誘魚的呢?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餌料不是紅色就是黃色。為什麼要把餌料做出這樣的顏色呢?我想這個和我們人類的習慣有關,比如我們的紅綠燈的顏色,停止的用紅色標誌,等一等的用黃色的標誌,通行的用綠色的標誌。因為這樣的顏色鮮豔,穿透力強。大家看的清楚。所以我們在製作餌料時也做成這樣的顏色。這樣顏色的餌料在水中穿透力強,魚兒就容易看到,誘魚的效果就比較強。

霧化:餌料的霧化效果,是我們誘魚的另一個關鍵的因素,餌料的霧化作用可以讓一片水域都充滿這種餌料,可以讓魚兒在視覺上容易發現,而且霧化的餌料在水中隨著水流往外擴散的更快更遠。這樣誘魚的效果就會更快,聚魚的效果就會越好。

總之,我們製作窩料時需要依靠餌料的色味和霧化的效果來誘魚,餌料的色味和霧化怎麼才能更好的實現呢?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製作手法和添加一些添加劑來實現。下面我們可以圍繞這些來說一下。

氣味:我們在製作餌料時怎麼才能實現它們的香、甜、酸、臭、腥。香味:我們可以通過對餌料的炒制來實現餌料的穀物的香味,也可以添加一些香味添加劑,比如我們現在的食品添加劑中的各種香精。酸甜:可以通過發酵的方法來實現這個效果。腥臭:可以通過添加動植物蛋白質來實現。

顏色:我們可以使用材料本身的顏色,也可以添加一些顏料來實現。比如我們可以利用五穀的自然的黃色把餌料的本色保留下來,也可以添加一些赤紅讓餌料的顏色變成紅色的。

霧化:要讓我們的餌料的達到霧化的效果,大家都知道使用輕麩等來實現。但是我們製作的窩料可以加入麩皮等片狀粉餌來實現。

寫在最後:我們製作餌料時,一定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還要虛實結合。做到既要誘的來,又要留的住。只有這樣的餌料才是一款合格的餌料,才能在實際的作釣時達到應有的效果。希望我們的回答你還滿意。如有不到之處請廣大釣友批評指正




皖北浪子


你好,我也是野釣小袁,很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關於窩料通過什麼途徑去引魚,首先我先告訴你,魚的嗅覺要比任何哺乳動物強制百倍,就拿警犬來做例子,比警犬還要強,我大致分以下幾點給你分解:第一,腥味的誘餌和窩料,就說蚯蚓和紅蟲吧,大家都用過的,他們屬於那種 鮮腥的,氣味上特別強,氣味也濃,這兩者呢,都是生長在潮溼,陰暗的那種環境,自身就帶著那種土壤味道,再就是動物身上的內臟,我一般夏天,就用雞腸子參合土打窩,晚上絕對有收穫,目標魚就是嘎牙,鯰魚,有時候鯉魚也吃,所以說魚對腥味的窩料還是比較敏感的,第二呢 你想知道窩料通過哪些途徑,你應該首先了解魚,對吧,魚的鼻孔一側進水,氣味分子也隨著進入的,當大腦神經受到分子的刺激,這樣就立馬傳播下丘腦,如果味道敏感,魚肯定過來,如果不敢興趣,魚立馬就會跑的,就好比衛生球的味道,這是做個比方,個人實戰經驗,我覺得,發酵的味道就好,不管窩料,還是誘餌,多加點酒,不過這個要看你釣什麼魚,是吧,一般全國水庫,鯽魚鯉魚草魚青魚,窩料,除了鯽魚,用小米 碎米打窩,其它全部玉米,很簡單,魚吃餌,是有記憶的,氣味傳播是一方面,你認為呢,就是拿著沒有任何氣味的幹玉米,幹麥子,打窩幾天,也會來魚的,對吧。謝謝你的提問







野釣小袁DY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窩料是很多釣魚人必備之物,尤其是傳統釣者與庫釣達人,可以說,窩料的作用有點類似於砍柴的磨刀功,不可小視。那麼窩料入水後到底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過程不復雜,但是有點意思。我覺得主要依靠以下幾個方面(作用從強到弱的排序):

一、味型與狀態

窩料的味型,是決定窩料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任何性狀的窩料入水後,味型分子都會溶入水分子,然後在水分子中擴散,原理其它就是布朗運動。而分子運動的快慢受溫度影響,所以暖季較冷季發窩會快,當然,溫度的差別導致的發窩速度差別,還有魚的活性不同。

另外,窩料的狀態也有一定的作用,一些粗細搭配的窩料,在窩料下落的過程中,質輕且略細的物質會散開一定的範圍,這樣就會增加味型的擴散範圍,相當於提高效能。

二、免費搬運工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過程,很多釣友不一定注意過。當窩料落到預定區域後,最先報到或說最先發現窩料的往往都是雜魚,無論是我們實釣過程中的給口,還是大咖位的水下實拍,都能證實。為什麼都是雜魚先到?我覺得雜魚先發現窩實的原因是它們的密度分佈決定的,多數水域裡單論密度的話,肯定是雜魚最多,哪個角落裡都有它們的身影。另外這些雜魚的嗅覺也不差。雜魚到窩點是來吃窩料的,但是很多時候,又吃進去了不會老老實實地吃,總是會銜著一口吞不下的窩料到處遊,妙就妙在這。它們銜著到處遊的過程中,無疑是會被別的魚發現,甚至掉落,這樣就給別的魚傳遞了一個信息,雜魚過來的方向有食物,於是……,這個過程是多向的(雜魚有很多且遊動的方向是雜亂的),且呈輻射狀的,一條一條地傳遞。

三、時間

時間在窩料起效過程中的作用大多數人不會在意,在細細一想,它可是確實存在的哦。為什麼大水面打重窩誘大魚有時會提前一天,甚至數天?味型分子的擴張也確實需要時間,雜魚的搬運也需要時間,所以,作用機制中,時間不應該被忽視。

四、打窩的方式

首先需要知悉的是,平時要求的打窩集中,對於誘魚效果是不利的,只不過是讓誘成的窩範圍小,利於施釣。所以,論誘魚效果,窩打得特別集中並不一定是好事,也就是用打窩器的得並不一定比手拋得好。其次,個別時候,顆粒狀的窩料入水的聲音,也是一種另類引誘作用,特別是在一些餵養的水庫。

五、窩料的顏色

雖然成品窩料的顏色有很多,有紅的、黃的、甚至還有黑的,但我個人認為窩料,尤其是底窩,顏色的作用真的很有限。魚類的視力多數一般,不要期望靠顏色誘魚,除非是動態的誘餌,如路亞餌。

寫在最後

其實,這篇只是適合茶餘飯後時看看的文章,就當看個趣事。不過,對於有心之人,利用價值還是有點的,垂釣的知識就是這樣,切線跑魚,有心的人一定會看看切在哪,斷端線頭的狀況,回想自己拴鉤的動作……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江釣人狂龍


釣魚重要,誘魚更重要。這是有經驗的釣魚人都知道的道理。因此,精明的釣魚人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誘魚方法,如仿生誘法、光誘法等。但是用得最普遍、最接近原生態的誘魚法還是食誘法。

食誘法的食餌容易獲得,配製也不難,使用簡單方便,最關鍵的是效果顯著,因此釣者們都注重在食誘法上鑽研和下功夫。


那麼,食誘法是通過哪些途徑把分散的魚兒招誘入窩的呢?

食誘法主要是通過窩料本身的材質、香味以及顏色發揮誘惑力的作用。

●誘魚窩料的材質

誘魚所用的窩料原材料必須要與所釣對象魚的食性對路。這個是食誘法的重點,也是難點。如果選用誘餌的原材料不符合所釣對象魚兒的食性,即使再高檔、在昂貴的原材料也發揮不了作用,甚至根本就起不到誘魚的作用。

所以,誘魚窩料的原材料一定要是符合魚兒食性的。


●誘魚窩料的香味

眾所周知,魚類有著非常敏銳的嗅覺,它們首先是通過嗅覺系統來感知食物的氣味源的。因此,有經驗的釣魚人特別在窩料的香味上下功夫,調配符合所釣對象魚覓食味型的誘餌,以期達到最佳的誘魚效果。因而就衍生出如酒、糖、香精以及香料等誘魚添加劑。

所以,誘魚窩料的香味是誘魚途徑的關鍵。

●誘魚窩料的顏色

絕大多數的淡水魚都是近視眼,但這並不意味著魚兒覓食時對餌料的顏色不感興趣。實踐證明,魚兒對顏色鮮豔的餌料總是很感興趣,也就是說,魚兒首先能發現顏色鮮豔的餌料。如鯉魚和鯽魚對紅色餌料的敏感度(興趣度)最高,白色次之。

因此,窩料的顏色也是誘魚不可忽視的因素。


★總結

垂釣打窩誘魚,這幾乎是所有釣魚人都知道的常識。有經驗的垂釣高手都極其重視誘魚的窩料本身的材質、香味以及顏色發揮誘惑力的作用。他們把誘魚窩料的這三個要素看作是垂釣活動的關鍵環節。正因如此,他們的垂釣成績往往都在一般人之上。


野釣魚倌


窩料誘魚主要通過一下這些方面誘魚的。

氣味、顏色、味型、霧化、水流、假餌水波響聲、燈光來誘魚的。

氣味:大部分內陸地區分佈著魚類四大家族,鯽鯉草鯿。魚種比較多,其中、各種魚類,所食氣味有所不同,鯽魚喜食:散發著腥氣、和花香氣味,谷香氣味的餌料。其中,各種氣味和餌料味型,和魚的體積還有密切的關係。

小鯽魚喜食:腥味和奶氣味的味型。

大鯽魚愛吃:谷香氣和花香氣味的味型。

鯉魚愛吃:谷香和動物蛋白腥的味型。和夏季愛吃一些果酸氣味的微型。

鰱鱅魚喜食:酸臭氣味。

其中白鰱魚喜食:酸香氣味。

花鰱喜食;酸臭腥氣味。

味型:要保持和氣味主體和味型大部分一致,不能有太大偏差,不能是聞著是香油味,吃到嘴裡是醬油味。

顏色:魚對顏色是有判斷力的,其中紅黃色比較鮮豔奪目,其次是白色和金色,它們在水中,靠陽光的折射反射到水中,使魚易發現目標,前去吃餌。特別是亮片和假餌最突出,它們更靚麗奪目,更加容易讓魚發現目標。

為什麼說魚對色是有判斷力呢?最簡單的一條是:兇猛魚類一到晚上就很難釣到了,特別是玩路亞的朋友,顏色的差別對魚種也有所不同。一到晚上就很難路到魚。這就說明,魚對亮度和色度,多少是有判斷力的。

霧化:是餌料在水中融散,擴容,散落,魚聞到在水中飄浮的微顆粒,前去尋找吃餌,起到誘魚作用,餌料太硬,霧化太慢,誘魚就慢,霧化越快,誘魚越快。

餌料的霧化,配合水流的攪動,來傳播速度。水流太快餌料容易流走,這就決定了、水流、餌料、它們之間的粘性問題、水流輕微、餌料適當霧化快點,水流太急、餌料霧化慢點。

水流:

水流一般配合餌料來調配,在水中缺氧的情況下,水流輕微緩流魚也會靠近,來彌補自身的容氧量。所以水流也是誘魚的一方面。

假餌水波響聲:它出現在路亞餌中比較多,在餌料落水的那一瞬間,魚兒聽到水生來判斷位置,和餌料在水中的形態前來吃餌。餌料輕微的響聲,和波動也能釣起魚,就是所謂的接口魚,餌料的輕微生,形態,顏色,速度來激起魚的吃餌。有時候往往在我們不經意間,都會釣起來一些生猛魚類。

燈光:餌料配合燈光也有不錯的誘魚效果,多數出現在冬季。釣鯽魚季節。和魚民靠燈光來捕魚時候來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