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愚公移山?愚公真的愚嗎?

偉大的時代


從文學角度上看愚公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前仆後繼何難之有。將之用在一個文明的成長上,恰如其分毫無違和感。愚公不愚。

從時效的角度上,靠一家之力,是無法挖開大山的。雖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但子孫有子孫的志向。並不一定會把挖山大業持續下去。而且工具落後,並不足以解決很多技術南關。智叟當時對愚公說的話,是對的。

同一個事情當你變換角度去看他時,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兩個結論。而看問題的角度,決定與各人的三觀。樂觀並積極向上的人,總能看到希望,從而勇氣百倍的面對人生。

那麼你看到了什麼呢?


劉詩洋長春


題問者本身,就存在著漠糊思想。

幼時,初學此文時,老師講譯給我們的,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做事的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只要有了堅持,就會有收穫。當時,放學回家,還摸仿著,把一堆石籽,搬到另一邊,搬完最後一塊,自己高興的向母親報告勞動成果,還得到了母親的誇獎!直到現在,堅持做事的精神,更是對做事的一種太度,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2019時光記憶


“愚公移山”是《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寓言。

說的是有一位老人北山愚公,帶領家人要把家門口的兩座大山挖平,每天挖山不止,十分辛苦。

另一位老人河曲智叟認為,愚公偌大年紀還想搬移大山,這不可能,勸他不要這麼傻一一沒結果的。

愚公說: 雖然我老了,但我還有兒子,兒子之後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而大山則挖一點少一點,不會再長了,總有一天能把這兩座大山開闢成坦途。

有人用現代商業社會的價值觀衡量這故事的“真實性”,具體地算了一筆賬,證明這故事的“荒唐”一一現實中沒人相信這是件值得幹的事。

這位“現代智叟”是某檔節目的主持人,“天上知一半,地上事全知”,可是就在這件事情上反映了他的愚不可及! 他對文學的功能、寓言的主旨一概不知! 寓言,是假託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和寓言較勁一一無知變成了狂妄!

毛澤東曾在他的著作裡引用了這則寓言,極大地鼓舞了抗日戰爭與革命時期的廣大軍民。我相信那位企圖標奇立異的主持人的思想力是極其淺薄的,他甚至沒有能力理解這則寓言中“智”、“愚”的美刺涵義,於是也就理所當然地墜入被諷刺之列。

(附錄: 看看智叟和現代智叟的邏緝:

愚公能生兒子孫子不假,但“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不成立: 萬一孫子絕育了呢?萬一“丁克”呢?孫子不聽話呢?萬一“外企”招工呢?……

說“山不會再長”也不對,缺乏科學常識: 山不過是地貌,趕上火山,是要噴發的。

“總有一天”,哪天?地球要毀滅了呢?

如今挖山有“盾構機”,誰用你刨子、鋤頭?傻不傻?

現代愚公則說:

“刑天舞干鏚,猛志故常在”,沒腦袋、提著腦袋的都幹,有腦袋的憑啥不幹?一邊兒去! )


雅音博文


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故事中,有個年近90的老人叫愚公,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的阻塞,就和家人商量:“咱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方便出行,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於是,愚公率領兒孫開始挖山。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說:“就憑你的年紀,又能把險峻的大山怎麼樣呢?”愚公長嘆:“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神將揹走了那兩座山。

這篇寓言借愚公的形象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恆,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


哈爾濱薩滿哥


“愚公移山”是《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寓言。

說的是有一位老人北山愚公,帶領家人要把家門口的兩座大山挖平,每天挖山不止,十分辛苦。

另一位老人河曲智叟認為,愚公偌大年紀還想搬移大山,這不可能,勸他不要這麼傻一一沒結果的。

愚公說: 雖然我老了,但我還有兒子,兒子之後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而大山則挖一點少一點,不會再長了,總有一天能把這兩座大山開闢成坦途。

有人用現代商業社會的價值觀衡量這故事的“真實性”,具體地算了一筆賬,證明這故事的“荒唐”一一現實中沒人相信這是件值得幹的事。

這位“現代智叟”是某檔節目的主持人,“天上知一半,地上事全知”,可是就在這件事情上反映了他的愚不可及! 他對文學的功能、寓言的主旨一概不知! 寓言,是假託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和寓言較勁一一無知變成了狂妄!


小角色29845481


我們現代人,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因為我們學習愚公,並不是一定要學習他單純的去挖山,而是要學習他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只要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我們。











劉金瑞15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歷史愛好者,最喜歡研究歷史,還有文化書籍,希望我的觀點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內義:務實精神,苦幹精神,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善始善終精神,是奮鬥即禪的行證。菩薩道行願文化,世代傳承的一種擔當精神,即——責任大於自由,義務大於權利,集體大於個人,使命大於生命。中華文明價值觀現代版本,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超古邁今,一以貫之。

太行、王屋二山,譬喻什麼?太行,就是行動過度,能力超強,心裡就容易貢高我慢。挖掉太行山,譬喻去除慢心,驕心,傲心。傲慢,在貪嗔痴慢疑五毒當中,是一個不除去就增長的毛病。先去掉慢心。其次是王屋山。王屋二字分開說。王者,譬喻法王和心王。挖掉此山,就是破除法執和心靈的固執。然後,法王即成就真法王了,心王也成就真心王了。這樣,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屋者,譬喻萬物萬象,萬緣萬境,特別是能夠代表色身這個舍宅。挖掉此山,就是破除身見,我見,等等邪見。並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六祖慧能大師說過:“ 邪見來時魔住舍,正見生時佛在堂。” 破除邪見是參禪悟道者重中之重。總之,愚公挖此太行、王屋二山,那是修道者的本分事,故是成聖成賢之旅。頓悟菩提自性,就是開悟的禪師。做愚公,就是大智若愚,謙德之效。越謙虛,進步越開。

以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回答,希望對書籍跟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書籍裡的故事跟文化底涵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圓規之夢


如何看待愚公移山,愚公真的蠢嗎?

《愚公移山》是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湯問》,作者列禦寇,據考證是河南鄭州人。愚公的故事,流傳至今,家喻戶曉,其中蘊含的道理深刻,給後人的啟示頗多。

寓言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

戰國時期,生產能力長足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肚子吃飽後,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再加上諸侯列國相爭的歷史需求,在大一統的潮流推動下,各種思想觀點急劇迸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各個名家學派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就運用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寓言故事這一文學體產生了,《愚公移山》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

《愚公移山》蘊含的道家思想

列子,名禦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研究的多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愚公移山》中,更多的闡述是時間觀。面對大自然的困境,愚公考慮的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意即時光流逝,一代代的努力,量產必會產生質變,大山遲早會被挖空。而智叟卻只能看到眼前,看到的是一個人的一生,而看不到作為人這種生物體的一生,所以最後作者安排天神下凡幫忙搬山,為自己的觀點畫上圓滿的句號。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愚公移山》故事的流傳,使人們在解讀先人思想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和看法。

1.目的明確,決策科學。挖山這個決定是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後作出的,解決出行不便的問題。要知道中國古人最忌背井離鄉,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開墾土地豐衣足食,是不會輕易舉家族搬遷的。所以,既然走不了,那就挖出一條路來。

2.動員能力強。開工之前,充分徵求了家人的意見,統一了思想。面對妻子的質問,曉之以理,取得支持。不僅如此,故事中記載,他家有個領居,剛剛換牙,就跑去跟著他們一起幫忙,由此可見,其思想鼓動能力非同一般。

3.不畏艱難,持之以恆。方案執行後,愚公率領子孫中三個挑擔的人,開山鑿石,用簸箕裝土石肩挑運到渤海邊上,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此時,愚公已經年近九十,不可謂不辛苦,但是有恆心、有毅力,並沒有因此退縮。

4.立場堅定,不受外物影響。家鄉有一個聰明的老頭見了,連忙制止愚公幹這事,諷刺他一把年紀了,恐怕連山上的花花草草都拔不動了,更何況去挖山。結果被愚公用“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名言一頓懟,落荒而去。

就這樣愚公堅持不懈,挖山不止,不畏艱難,最終驚動了山仙,感動了天帝,派大力神的兒子把門前的兩座大山都搬走了。

2000年以前發生的這場“愚”與“智”之間的對話,告訴了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所以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琵琶山小王子


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在人間廣為流傳,很多人都停留在了這個故事的表面。而沒有真正的進入這個故事的智慧。

從表面上看,愚公為了一條路要移走兩座山,大家都認為此舉不符合常理。

其實若能真正的進入這個故事,可以轉換成我們很多的人生智慧用於我們的生活。

第一、起心動念

我們從愚公的起心動念就應該值得我們深思。不為名、不為利,一心將如何能給大家帶來方便置於心中。單憑這種發心就值得後人的無限思考和醒悟!為何現在的社會那麼多活在痛苦糾結當中的人,原因都在以思考自己的方便不斷的向社會索取,為己求、求不得、求得多必定痛苦糾結。再看愚公為何求!從這點可以直接聯想到老子所說的“天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愚公此心符合天之道,此行亦符合聖人之道!

第二、知其難,但有恆心為之。

知道非短期可達成之事,也深知此事的難度。但是為了後世子孫的方便,亦然講困難置之度外持之以恆。結合我們現在社會的大成者,誰又不是從這點開始!一點一滴,持之以恆!

人在困難面前思維一般都呈現兩種狀態:一種是思維往上走,面對困難探索通道;一種是思維往下走,逃避困難停止不前。

這兩種思維狀態呈現了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愚公顯然是思維往上有的,所以愚公愚不愚這裡就可無須文字表明。

雖說是構畫的寓言故事,我認為可以當成生活的一面鏡子照一下我們自己:

我們對生活、對工作、對事業的起心動念到底是什麼?為自己、為家人還是為社會?

在我們認為難的面前,我們是否思維往上?是否能做到“知其難而恆心不變”?

其實,當下你所處的結果就是以上問題的答案,你認為呢……



龍門天成


愚公移山並不是重在結果,而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就是隻要堅持夢想就能達成。人類的進步與發展都是靠各行各業的巨匠們不斷的創造而來,他們可以十年如一日,也可以終其一生只為一個答案。他們笨嘛?他們愚嘛?他們蠢嗎?他們是堅持心裡的目標。我們常人又做了什麼,我們只是活著,然後又悄無聲息的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