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我想知道你會怎樣辨識一個星體核心的構成”

問題的答案一部分是觀測,一部分是猜測。

我們不能直接簡單的打個洞,來了解星體內部的構成。即便是在地球上我們也只能深入地殼內部幾英里而已。因此我們不得不依賴間接手段來實現。

重力:通過發射一架航天器到一個星體的軌道上,我們可以觀測到航天器的軌道是如何受星體的重力影響的。通過這一信息我們可以確定它的剖面密度。軌道距離星體越近,探測星體內部的結構的敏感度就越高。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扁圓度:沒有星體是一個完美的球體。由於自轉的離心力,他們在赤道部分都會由一點膨脹。膨脹的總量被成為星體的扁圓度。通過了解扁圓度的強弱我們也可以知道星體的簡要密度數據。

地震學:使用地球和月球表面以及現在的火星(具備洞察能力)的地震檢波器(來自阿波羅任務),通過測量表面的地震(月震,火震)我們可以測量星體震動,震動以波的形式在星體內部傳播,波在不同的材料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這還能反應出不同層結構的邊界。通過跟蹤地震波在星體內部的傳播路徑,我們可以瞭解到星體各個層密度的高低,以及哪些是固態的,哪些是熔融的。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現在,到猜想登場了。基於星體的密度輪廓,我們可以猜想星體的構成,例如,岩石相對於金屬密度較低,不同的金屬也有不同的密度。當做出這些假設的同時,我們要注意,越星體的內部,溫度和壓力就越高,這也會影響星體的密度。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構成星體的要素是什麼,例如,斷定月球中心由金構成是愚昧的,因為我們知道通過對星體地殼和隕石的研究,金在太陽系中是相當稀有的。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我們就是這樣對水星、金星、地球、月亮以及火星是什麼樣子的做出合理猜想的。我們也可以用這些手段推理外太陽系衛星的內部結構,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

對於氣體巨星,分析起來會更困難一些,因為它們不像岩石星體那樣層次分明。另外,它們體型相當大,它們內部的高壓高溫是我們實驗室無法模擬的,示意圖我們只能依靠理論預測而不是實際數據去描述在那樣環境下它們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確定木星和土星幾乎完全由氫和氦組成,包含岩石和金屬在內的絕大部分更重的物質必然已經沉入了內核中。但是實心核是否存在,內核的確切成分是什麼?這些還很難說,因為我們幾乎沒有瞭解過如此高溫高密度下的材料會有怎樣的特性。

美國航天局的朱諾探測器在2016年4月4日抵達了木星,它對木星重力的測量將會提供關於木星內部的重要信息。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美國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意大利航天局合作的卡西尼號航天器在2004年進入了土星的衛星軌道,揭開了它內核尺寸和質量數據的秘密。在2017年早些時候,作為卡西尼號的大結局:為了未來的探索時,依然保持土星原始衛星的狀態,它墜入了土星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相關知識

行星(英語:planet;拉丁語: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間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分析星體內部結構需要哪些技術和知識?

圖解:類海行星和類木行星

隨著一些具有太陽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與恆星的相對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內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髮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後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類冥天體,屬於矮行星的一種)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銀河系中的行星。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hacker- astr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