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形式主義套上“緊箍咒”

【給形式主義套上“緊箍咒”】

“來了一撥又一撥檢查的,就沒看到一瓶消毒水、一個口罩發下來”“一半的人晚上都在填表,8個人從早上填到凌晨兩點,都沒填完”“各級領導一天到醫院開了三撥會,每次都長篇大論,我們是繼續搶救病人還是繼續和你們開會”……新華社近日披露一些地方抗疫中的形式主義,讓人五味雜陳。

形式主義的本質,是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紮紮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深層次的矛盾問題、用壓實責任和高度重視的口號遮掩求真務實。形式主義之所以遭人鄙棄,根本原因在於只圍繞表象、不觸及根本;只為了證明我傳達過、我來過、我做過,但不管做得怎麼樣、取得什麼效果;只為了在上級面前刷存在感,不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看似履職盡責、熱熱鬧鬧,實際上走馬觀花、雨過地皮溼。

現實中,每一次向形式主義亮劍,都能迎來廣泛的歡迎和點贊。比如,去年“基層減負年”,各級各部門旗幟鮮明向痕跡主義、任性問責等形式主義亮劍,基層幹部、群眾感受很直觀、很強烈。但是,作風建設具有頑固性、持續性,破除形式主義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陣風。要徹底剷除形式主義滋生的土壤,必須長效常態,用制度的剛性、權威為形式主義套上“枷鎖”。否則,形式主義就可能捲土重來,甚至呈加劇反彈之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為各級各部門加強制度建設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徹底剷除形式主義滋生的土壤,既要建立健全實績考核、監督舉報等制度,也要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切實讓制度生威發力,體現制度的剛性。讓制度建設給形式主義套上“緊箍咒”,才能不斷壓縮形式主義生長的空間,切實讓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 ——汪東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