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HiFi音響發燒友?在音響界,發燒友也有流派之分嗎?

STEREO立體聲


看不得這些文章,看的這些文章,心癢癢,既賞心悅目,又無奈何不了現實。頭條你是整人一整套一系列的辦法。這種叫窮燒。只發高燒,無藥可救,退不了燒。


百鍊成鋼越練越忙


音響發燒友,都是從喜歡聽歌,喜歡聽音樂開始的,現在我們就倒帶,回到音響發燒的時代80年代吧,注意我說的是發燒時代,並不是音響器材的黃金時期,當然80年代,也是一個器材的黃金期,那就是雷射唱機,CD播放機。不過今天不是說CD機,日後有空定會和大家分享CD機輝煌的歷史。


在80年代初,很多喜歡聽音樂,有一定經濟收入的音樂愛好者,開始對音色有所要求,他們總想把整隊樂隊搬回家,那時候音響產業開始爆發。這些喜歡聽音樂的人,開始搭配屬於自己的音響器材。在那時候他們已經對聲音,有很執著的追求了,為了達到自己滿意的口味和追求,這些愛好者經常聚集一起,聽音樂,玩器材,講器材,在音響世界發燒友為求完美的音響,很多成為了音響奴隸,甚至喪失理智。沉迷音響是無底深潭,發燒友是無藥可救。


就因為音響的世界裡與眾不同,所以分了很多門派,最初有膽機派,裡面細分了,每個型號,每個牌子,每個年代,每個結構,都有不同的粉絲。而裡面的玩法也千奇八怪,為的就是能夠出好聲,就算花錢和花時間。他們都認為值得的,


另一類,就是我上一回分享說過的線材黨,接插件黨,配件黨,他們認為音響的配件對聲音影響很大,購買不同的選件穿金帶銀,換來換去,完全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最後浪費了很多錢,更多換來的只是玩。但他們覺得這樣是快樂,也沒有什麼不對。只要有錢又捨得花,沒有什麼不可以。


DRY,派,這類別的發燒友,通常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改的機,做的機,是超級靚聲的。自娛自樂倒沒什麼不好的。只是說如何好聲音,如何好線路,對初哥來說,或許可以搭得上。對於我這類古董派來說,瞄一下機上的螺絲釘,就能得到答案。


音響的流派,基本就圍繞功放,音箱,音源 ,配件。當然還有,換器材派,石機派, 黑膠派 音源派,這些各人之喜好,我就不浪費時間,在這些無聊的爭論上。


以上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發燒友,真正的發燒友,在每次聆聽後都會寫日誌的,他們很清楚24小時什麼時間最好聲,什麼天氣,【視 】 什麼氣壓,【嗅】 什麼時間,【聽】

視、聽、嗅、味覺四種感官,所共同要滿足大腦的刺激或興奮,而不是整天換這換那,那不是發燒,那是在發神經,“有些毒害你的人會這樣說”,「這就是玩音響的樂趣。」

但我認為過份注重音響,只能把你的注意力放在音響而不是音樂,這樣就根本不是享受, 而更能斷言抱著這種心態的人一年當中根本沒有幾次能把整張碟由頭聽到尾.



現在對著音響聽自己喜歡歌,我的她問為什麼幸福不快樂,當你擁有最頂級的器材,你一樣不會快樂,別忘記音響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你身邊還有更多比音響更重要,更美好的人和事!


我發不發燒?我非常滿意我的音響系統,音響是我生活的一部份,我覺得音響是以音樂為目的」我同樣會用視、聽、嗅、味覺四種感官,來滿足大腦的刺激或興奮,我享受每一個晚上聆聽的時光,而絕對不是花錢換器材的發燒友。


OK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請你點個贊,也希望你繼續關注和訂閱,這樣你不會錯過我下一條分享,另一個聊天我們下一次再談。


STEREO立體聲


在九幾年,首都的HiFi發燒友挺多的,曾經在北京音樂臺FM974有一檔節目,叫“發燒門診部”。那時大概分兩派,硬件發燒和軟件發燒。分別有兩位老燒指導,硬件醫生是耿純,軟件大夫叫陳立。耿先生對音響設備十分熟悉,各大品牌,焊機摩機,那時不叫DIY。會講解硬件知識和器材特點,當然也會做AB比較。陳立先生是軟件,當時CD盛行,正牌碟片的行家。主要對各唱片公司發行的專輯和名碟進行介紹。企鵝三星帶花,各種榜單,版本的區別試聽。好久不聽音樂臺了,不知道還有這個節目否。

所以,音響愛好者,也就是發燒友大致分為音樂和音響兩派。偏好求同存異,都是為了過音樂癮罷了。九幾年,我還是學生,卻狂熱的愛上了不該愛的興趣,每週末必去那幾大聖地,玉泉路大中,新街口音響花園。幹什麼?蹭聽唄。大中有電影交響樂團的現場,超音波有昂貴的器材。經常聽到心滿意足,回家的路上都是夢想自己何時能擁有一套啊!

窮燒友的福音就是蹭聽,哪怕糟店裡夥計的白眼和冷言冷語也在所不惜。


易眼看世


堅持買正版碟(從不聽翻版碟),純功放(非AV類),尤其偏好純甲類,膽機,電唱機,對CD解碼器,均衡器相當渴望,對各國器材特點和相應搭配相當熟悉,對雙線分音的玩法相當受用,喜歡用電源穩壓器,發燒線材,對器材的支出相當巨大追求,懂得如何擺位,對歐美和日本發燒碟相當追求,家中正版碟不少,基本上不聽流行曲;在音響界當然有流派之分,有的喜歡略帶點黃昏色的所謂英國聲,有的喜歡清新的北歐聲,認為用來聽管風琴,宗教唱詩別有一番風味,有的人喜歡西部牛仔式的狂野粗暴式的美國風格,有人喜歡瘋狂追求真實性,略顯生硬的德國求真務實的器材,這是不提日本器材是因為日本器材廠商實在和上述國家沒法比,日本器材指標是不錯,但是過於追求高指標,反被髮燒友認為過於清水蘿蔔味,真沒幾個發燒友喜歡,不過日本的CD碟的壓制水則是世界第一,尤其是XRCD1,XRCD2,SACD的水平真的是高,深受世界燒友歡迎,他們用膽器材錄製的CD碟至今為止還是燒友心中至愛,說到這裡不得。不談下日本的電子合成音樂真的是世界第一。


手機用戶61709642040


怎樣才算HIFI發燒友,沒有資格證可考,也沒有機構認證!

如你非得以發燒友稱號為榮,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口袋裡的錢得足夠。或者說你得捨得為“發燒友”這個稱號花錢。沒有這條件,馬上就把你咔嚓了!

第二,你得有一雙好的耳朵。可以聽得出什麼正確的聲音,懂得分辨高中低頻。別蹲在KTV包房裡研究音響配置。

第三,家裡住房面積得允許你可以把音箱擺在客廳中央。而不是靠著牆,以美觀為由擺放。裝修必須引入聲學原理,而不是聽任老婆大人的指揮裝修的。

第四,家裡的音響最起碼配置是音源:CD機或LP,功放是純甲類的,面板只有一個音量調節。音箱必須是88db以下的監聽箱。而不是可以K歌的大音箱。


頓愚146373071


音響發燒友,這個名詞八十年代之後才有。據說根據英文fancy的諧音,從香港那邊傳過來的,喜愛,痴迷之意。不僅有音響發燒友,還集郵發燒友、釣魚發燒友。

本人自小愛好無線電,五十年代初從上小學開始,自制礦石收音機,自制電子管收音機,電唱機。六十年代自制半導體收音機。由於愛好無線電,特別喜歡聽音樂。後來從事這方面專業,接觸過不少專業音響設備。業餘時間,自己動手製作音響器材。

發燒友追求HiFi高保真,其實不少人陷入了誤區。再高檔的器材,都是對聲音的修飾,美化,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保真。百分之百保真,即原汁原味的聲音。如過去劇場裡沒有擴音設備,樂隊演奏,演員歌唱,那才叫真,原汁原味。

用音響器材聽音樂,首先,音源就已經失真。樂隊,歌聲,通過電子錄音設備而記錄在如唱片,磁帶,CD。錄音沒備再高檔,也不能保證是原汁原味。

音響器材放音,高檔比低檔悅耳動聽,那是失真相對較小之故。再高檔的音響,都是對聲音的修飾,美化。


趙日金141


發燒友總的來說分為器材黨和音樂黨兩大派,器材黨專注於器材能達到的指標,迷戀於不停的折騰升級器材,一輩子可能就聽很少的幾個碟。音樂黨主要是根據自己喜好的音樂類型和經濟實力、使用環境選擇器材,一旦選定器材很少更換,大量的收藏音樂,一有空就反覆聆聽,對音樂家和樂曲本身的內涵如數家珍,甚至有自己的理解。這兩大類裡面,根據經濟實力和音樂類型還有眾多的細分類型。


小民無爭


能分得清水電、火電、核電、風電的,才能稱為發騷友!


剛子GZ123


喜歡音樂,捨得投資,盡己所能,追求完美


zqj


發燒從兩個層面來講,一類是器材發燒友,一類是音樂發燒友。器材發燒友把音質作為終極目標,音樂發燒友追求音樂本身的盡善盡美。音樂發燒友其實是器材和音樂本身的結合,而器材發燒友更看重器材把音樂表現的完美。一般來講,發燒友追求的是動態、音場、細膩度、音樂本身的空間感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