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孔捷一個軍卻沒全殲美軍一個營,假如換成李雲龍會怎樣?

尤鳳燕


某些解答者提出,提問者“誇大了”美軍的兵力。實際上,並沒有誇大。

我爺爺就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在朝鮮待了三年多。據他回憶,美國軍隊的火力確實很厲害,有的美軍的一個營擁有的火力已經超過志願軍一個師的火力。爺爺還回憶說,我軍白天都是不行動的,窩在山洞隧洞裡面,夜裡才行軍或者出擊。

而且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情景,志願軍一個軍猛攻美軍一個營一晝夜,結果都沒有攻打下來。這並不是說我們一個軍消滅不了對方一個營,而是說在短時間內無法攻克。如果要消滅美軍一個成建制的營,就會犧牲我們很多人。

雖然有的解答者提到了我志願軍曾經消滅美軍“北極熊”團的例子,但是要注意一點,這是極個別(也是唯一)的例子。這個團是黑人戰士為主,當時黑人受到歧視,造成軍心浮動,與其說他們是被俘的,不如說他們是主動投降的。正因為如此,戰後美軍改變了把黑人整個編為一個團的做法,而是採用黑人和白人混合在一起的做法。

一個數據就可以我們與美軍的巨大差距。當時我國鋼鐵產量為800噸,而美國達到了幾百萬噸。我們之所以可以和美軍打成平手,主要是我們往往動用了對方至少6~7倍的絕對優勢兵力,即使這樣,也未必一定達到目的。我們在朝鮮戰場上的成就,都是戰士們用犧牲換來的。和我爺爺一起出去的,一共20多個人,回來的才6個人。

所以說,換了李雲龍,也不會取得更好的戰績。


懷疑探索者


電視劇中孔捷是說,他手下的一個師包圍了美軍一個營,但是美軍這個營在航空兵以及地面炮火的配合下成功阻擋了志願軍的攻勢,兩個營喪失了戰鬥力,最後這個營的美軍雖然傷亡三分之二,但是依然在地空火力的配合下成功突圍。

這個結果並不丟人,因為整個朝鮮戰爭志願軍經常可以成建制包圍美軍一個連,一個營甚至一個團,但是很難成建制消滅美軍,有記錄顯示最多成建制消滅美軍一個營,很多情況下成建制消滅美軍一個連也十分困難。我老家那塊有一支裝甲團駐紮,這支部隊是抗美援朝的功勳部隊,曾經全殲美軍一個連,可見美軍多麼不好打。即便是被繳獲團旗的31步兵團,仍然有一個營以及其他幾支小部隊成功突圍,而志願軍為了消滅31團準備了五個團,而且有三個團損失慘重,可謂是慘勝。

所以,即便是李雲龍遇到了美軍,可能也會打的灰頭土臉,因為美軍的火力根本不是日本陸軍、國民黨軍可以比擬的。美軍一個軍可以有各型火炮一百多門,志願軍一個軍只有幾十門炮;美軍一個軍可以有數千輛卡車,志願軍一個軍只有幾十輛;而且美軍掌握著制空權,航空兵可以隨時支援地面部隊;炮兵也可以和步兵、裝甲兵相互配合。所以志願軍不管是攻擊還是防禦都要承受美軍密集的火力打擊,畢竟經歷過二戰洗禮的美軍可以在距離步兵防線幾十米的地方打出一道火網,彈藥、食品、藥品等補給品可以隨時通過空投支援給被包圍的部隊。所以我才說,即便是李雲龍遇到了也很難打出成績,因為火力的差距就是如此。

這一點我國是承認的,畢竟國力的差距導致中國不可能向美軍那樣火力充足,美軍可以用重磅炸彈炸一輛自行車,而志願軍用反坦克手雷炸碉堡都已經是奢侈了。如果不是大量的蘇械援助以及美軍的韓國豬隊友,抗美援朝可能會打的更艱苦。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電視劇裡很明確了,獨立旅長李雲龍被山本一木百十人的特戰隊A的有來有回,最後靠8個陸戰營+騎兵連+直屬連才把山本圍起來,還是靠二營長翻的盤。

對於當時解放軍來說,美軍的立體戰術和支援能力就和超人一樣。但是擋不住解放軍有氪石手套,超人在朝鮮也被A的籤平等條約。


至於為什麼一個軍圍不死一個營,只要偵察到位,這個營真的可以皮來皮去。

我家老爺子是1951年春天入朝的,正值第四次戰役前夕。他在志司後勤部一分部任偵察參謀,先後在三登和陽德工作過。他曾經給我講過三登被美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相:儲存在三登的糧食、車皮、被服、彈藥基本被炸燬,後勤人員傷亡很大,很多犧牲的幹部戰士都是被凝固汽油彈炸的面目全非,就連山坡背陰處的積雪都是黑的。

父親和他倖存的戰友們就在這一刻領略了什麼是現代化的戰爭,什麼是不分前線與後方的作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彭總提出了仗打勝了,後勤佔51%的功勞的說法。

我想,李雲龍如果赴朝參戰的話,他會從感性上理解現代化戰爭的含義。如果他從朝鮮回來再去南京學習,他絕對不會在課堂上給常乃超教員搗亂。


灰格子錦鯉


晉西北“鐵三角”李雲龍,丁偉和孔捷三個人中,孔捷是唯一去過朝鮮戰場的,從朝鮮戰場回來後,孔捷對美軍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很反感國內的一些記者,為了輿論的需要,對美軍的報道都是胡編亂造,說什麼美軍都是少爺兵,一聽見槍響就嚇得尿褲子,鑽到睡袋裡打機槍等等,這都是極不負責的表現,我們的戰士要是聽信了這些宣傳,是要吃大虧的。

實際上,孔捷認為,經過二戰的洗禮,美軍各兵種之間的配合,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戰鬥力非常強悍。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師,包圍了美軍的一個營,結果打了一個晝夜,硬是沒打下來。李雲龍聽後,還挖苦了一下孔捷,說:“他孃的,這仗打的窩囊,一個師連一個營都幹不掉,你小子是怎麼指揮?”那麼,如果換成李雲龍,就能打下來嗎?同樣是不行,這是武器裝備之間巨大的代差所造成的,不是靠士兵士氣、指揮藝術所能輕易彌補的。事實上,《亮劍》裡面說一個師沒打下美軍一個營,這還是好的。在真實朝鮮戰爭中,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那就是著名的砥平裡戰役,我軍5個師進攻美軍一個團,不僅沒能拿下,最後還被美軍反攻,志願軍被迫後退。

砥平裡戰役戰役發生在四次戰役時,在這之前,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用氣吞如虎,所向披靡來形容也不為過。由於美軍惜命,防線往往被志願軍突破一點,左右兩側就會主動放棄陣地,向後撤退,由此帶來連鎖效應,整條防線瞬間崩潰。所以,當時在志願軍裡流傳這麼一句話,“美軍的防線ABC,一打就是全線突破”。但是這種現象在砥平裡戰役戰役後發生了改變。

李奇微上任後,提出了"一旦實力允許,立即恢復進攻"的建議,並趁中朝軍隊修整期間,向志願軍進攻,發動了四次戰役。彭德懷則計劃在東線將美軍放進來,在用4個軍的兵力分割殲滅。一切如計劃的那樣,東線聯合國軍一路向橫城和砥平裡地區推進,戰機出現,彭德懷於是組織東線各軍發動橫城反擊戰,迫使東線的聯合國軍全線後退, 但戰線上有一個點卻始終原地未動,這就是砥平裡。

堅守砥平裡的是美國陸軍第2師23團,另加一個法國營及配屬隊。志願軍則調集了4個主力師(四個主力師並不是全部滿員,但是人數遠超過美軍是肯定的)進行強攻。美軍遭到強攻後,由於兩側友軍早已撤退,跑是跑不了了,於是乾脆就地固防,準備和志願軍死磕。面對志願軍的進攻,美軍一面呼叫空中支援,一面用坦克和汽車結成環形陣地,用重炮轟擊進攻的志願軍。而志願軍由於缺乏攻堅武器,拿這些躲在鐵圪塔後面的美軍毫無辦法,一批一批的志願軍衝上去,又一批一批的倒下。經過兩個晝夜的進攻,志願軍進攻的主力部隊全被打殘,傷亡超過一萬五千人,而美軍則只有不到一千人的傷亡。在志願軍進攻乏力的時候,美軍快速進行攻防轉換,跳出包圍圈,對志願軍進行反擊,志願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後撤。

孔捷說的戰役,原型應該就是砥平裡戰役,正如孔捷所說,美軍是我軍遇到的一個比以往任何對手都要強大的對手,我軍原先運用的得心應手的迂迴穿插,分割包圍,圍點打援等戰術,在美軍這裡通通不靈了,為什麼,因為美軍的武器實在是太先進了,兩軍的代差實在是太大了,圍點打援,其結果很可能是援軍擋不住,圍住的也打不下來。鑑於兩軍之間的實際情況,毛主席還專門發了電報給彭老總,指出:穿插迂迴的戰術可以讓我軍包圍住美軍一個師,或者一個旅,但是我們很難全殲敵人,但這種戰術非常好,要繼續用,不求全殲,集中全部兵力,殲滅敵人一個營就夠了。這足可見美軍的難打,即使換了李雲龍,也未必比孔捷做的更好。


一卷青史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李雲龍,孔捷,丁偉晉西北的鐵三角三個人的特點究竟是在哪裡?

李雲龍是屬於那種戰術型人才,帶領小部隊縱深穿插,以及對於整體戰術把握性上面來講是三個人裡面最頂尖的,以至於楚雲飛在面對李雲龍的時候也是頭皮發麻,被他一支小部隊攪和得是天翻地覆。

孔捷呢,屬於那種比較平庸的人才,他是聽總部的命令,可是在戰術和戰略上面比不過這兩個人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看見的,為什麼在山本率領自己的特工隊進攻孔捷的獨立團的時候,孔捷的獨立團簡直就是毫無反手之力,我仔細去想一下,李雲龍在這之後跟孔捷的聊天,很顯然八路軍的近戰和夜戰是八路軍的強項,旅遊表示孔捷這麼大,你被人撤職那是你自己的過,別找別人去抱怨,這之後山本率領自己的特工隊襲擊毫無防備的李雲龍的團部的時候,二者之間的對比簡直就是天差地別,不可見,孔捷在面對這種小規模的團戰的時候,他的能力比不過李雲龍。

至於說丁偉,毫無疑問戰略型人才,在大戰略的對抗之中,孔捷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方面遠遠超過了這兩位朋友,所以丁偉的最後的畢業論文也是突出的大戰略的部署。

我去看一下孔捷當時面對那個情況,這個時候孔捷是面臨著自己的一個師去攻打美軍的一個營,在技術裝備的差距方面,人數是沒有辦法抹平二者之間的差距的,派再多的人上去那簡直就是添油戰術,這是李雲龍在澆搗自己的部隊在進攻山崎大隊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他的目的便在於如何通過土工作業和各種各樣的戰術指揮的情況之下,能夠抹消掉二者之間的裝備差距甚一點能否能夠做到呢?可以。

在李雲龍指揮自己的部隊用土工作業拿下山崎大隊,這一點上很多人都表示懷疑,因為在歷史上這一場戰役八路軍打的不漂亮,可是在這之後的朝鮮戰場裡面,中國志願軍正是依靠著自己的土工作業的方式,在上甘嶺活活地將美國的軍隊給死死的耗死,如果朝鮮戰爭時期我志願軍部隊利用自己優秀的土工作業和戰術穿插等方式,不停的騷擾襲擊美國的部隊,使美軍疲於奔命,也正是通過這種戰術方法,中國志願軍才能夠在朝鮮戰場上面和美國人打一個平手,緊靠著人數優勢是死活打不過美國人的,畢竟美國人的炮彈吶,真的是不要錢。

國企在這之後李雲龍的主攻方向是特種作戰,也就是說面臨這種小規模的部隊之間的遭遇戰和團戰,李雲龍是有能力去處理的,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李雲龍真的在朝鮮戰場上,遇到了孔捷這種作戰命題的話,它的處理絕對要比孔捷更好,雖然不能夠說能把這一個營全部給殲滅掉鑽,最起碼在傷亡率方面能夠比孔捷做到能控制。

所以個人的觀點,李雲龍這個人打仗鬼點子多,絕對有辦法做的比孔捷更好,能夠替孔捷完成這一個作戰命題。


漩渦鳴人yy


孔捷說的是他在朝鮮戰場上,用一個師也沒能全殲美軍一個營。他說的是實話,但志願軍在朝鮮還是有整建制殲滅美軍一個營的記錄的,只是沒有能夠完整的全殲過團以上的成建制部隊,是抗美援朝的一個很大的遺憾。所以,一直有人認為,如果當時是林總或者粟裕率兵入朝,也許戰果會更大一些。

這主要是火力配置的差距造成的。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部隊,基本上沒有什麼重武器,以輕步兵武器為主,而且五花八門。也就是當時的指戰員自己調侃說的,武器都是萬國博覽會,有在解放戰爭中從國軍手中繳獲的美式武器,還有的是抗戰時期繳獲或者抗戰結束後接收的日式武器。

這種火力上的差距其實在解放戰爭後期就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尤其是在1947年以後,國軍基本上都裝備了美式武器,解放軍打起來其實就已經比較費勁了。尤其是在國軍已經構築好陣地和工事的情況下,因為缺乏重武器,解放軍只能掘壕迫近,一點一點的爭奪陣地,所以犧牲也是非常大的。雖然最後打贏了,但解放軍付出的犧牲和代價也是非常大的。這還是在1948年之後國軍士氣已經非常低迷的狀態下,解放軍一旦突破陣地,國軍容易出現全線崩潰的情況。

美軍的武器和火力配置當然比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還要更先進,火力更猛烈、更強大。而志願軍當時的武器和火力配置基本上仍然保持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水平,最多是繳獲了一些重武器,但在解放戰爭後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與美軍的武器裝備差距,不僅要比解放戰爭中與國軍的差距大,甚至比抗戰時期八路軍與日軍的差距還要大,打起來自然是非常費勁的。

而且,因為美軍以重武器為主,而志願軍以輕武器為主,所以,在戰鬥中造成的傷害也不一樣。重武器威力大,殺傷面積大,對志願軍來說,一旦負傷,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比較好的救治,是比較難以恢復的。而當時志願軍的後方醫院設在丹東,前線只能簡單包紮,所以受傷之後的治癒率比較低。而美軍的醫療水平比較高,志願軍又是輕武器為主,即使美軍受傷,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復原。

在這種武器裝備對比的條件下,志願軍入朝之後的前三次戰役,因為美軍對志願軍的作戰風格不熟悉,加之志願軍是秘密入朝,所以美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美軍是在追擊人民軍的過程中突然被志願軍包圍消滅的。但從前三次戰役之後,美軍總結經驗教訓,分析了志願軍的作戰風格,加強了空中支援和對志願軍後勤補給線的轟炸,志願軍作戰就比較困難了。尤其是美軍在被包圍之後,也能夠依託有利地形構築陣地,以重火力和空中支援相互配合,志願軍就很難全殲被包圍的敵人了。

從志願軍方面來說,入朝的各級將領中,既有梁興初、王近山這種猛將,也有陳賡、鄧華、韓先楚這種打仗比較動腦子的將領,但戰果比較大的主要還是前期的幾次戰役,之後美軍對志願軍的作戰風格比較熟悉了,一旦搶先構築好陣地,志願軍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也是沒有辦法的,經常出現美軍團、營級別部隊被包圍之後,在重武器和空中支援下潰圍而出的情況,志願軍也無可奈何。

打仗當然需要動腦子,但任何動腦子的打法都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的,如果武器裝備差距太大,再怎麼動腦子也未必有用。比如說同樣是攻堅,抗美援朝的時候,如果是在前三次戰役中,李雲龍出現在戰場上,也許戰果比孔捷要大一些,但如果是在三次戰役之後,美軍搶先構築好陣地了,又有重武器和空中支援,就算是把孔捷換成李雲龍,他恐怕也無計可施。因為面對這種武器裝備差距,光憑勇敢和一些小技巧,是不足以彌補的。


蕭武


《亮劍》中孔捷一個軍卻沒有能全殲美軍的一個營,換李雲龍會怎麼樣?

一,首先,《亮劍》這部電視劇情不是這麼說的。當時,面對交軍事學院的軍事論文,孔捷準備寫“如何應對美軍地空一體化的戰術”,和李雲龍,丁偉說到了在朝鮮戰場,自己手下一個師,圍住了美軍一個營,但是未能全殲。


當時,那個師利用夜裡圍住了那個營,利用夜戰,近戰,想殲滅這個營。但是,美軍充分利用照明彈,呼叫炮火,空軍支援,以及自動火器多的優勢,在損失了三分之二以後,仍然突圍而去。


這一個劇情,與我們以前聽到的宣傳不一樣啊,說美軍都是少爺兵,怕死,只要被包圍就會舉手投降。人家損失三分之二仍然保有戰鬥力,這就說明後來拍攝的《三八線》中的宣傳確實非常水。《亮劍》真實性,可看性強多了。

二,如果是李雲龍的軍,也未必能全殲美軍一個營,為什麼?

李雲龍的原型是王近山,不過朝鮮戰爭他參加了,而且是兵團司令,似乎也並沒有漂亮的殲滅戰,否則早就宣傳了。

王近山最大功績,就是利用“添油戰術”“坑道戰”守住了上甘嶺,使得美軍的“山地戰大師”範弗裡特中將丟掉頭上光環,損失嚴重卻沒有獲得戰果。


直到今天,美國的“西點軍校”仍然把“上甘嶺戰役”當經典案例來教學,美軍從來不把海灣戰爭當案例來分析,令人深思。


如果李雲龍來打,估計也是這個結果,但是戰損可能會小,他不大會上戰士用刺刀和鐵鍬上去和美國強大火力拼命,吃大虧的事他不會去幹。


南雷霆峰


假如李雲龍能夠打下來,那二戰時日軍就不會戰敗!很多人肯定會說,縱橫你是看《亮劍》看傻了吧!聽縱橫來給你解釋解釋!

孔捷一個軍沒能全殲美軍一個營其實並不能完全怪孔捷

關於朝鮮戰爭,實際上我們瞭解的都不多,雖然縱橫已經買了王樹增的《朝鮮戰爭》,但還是沒有來得及拜讀,因為這場戰爭對於我們而言,的確沒什麼大肆誇讚的,在朝鮮戰爭中,如果中國一個軍都能殲滅美軍一個營,估計朝鮮戰爭也就不會打得那麼激烈了,最後主席都給彭德懷下命令“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實際上我們和美國在軍隊編制上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我軍一個軍在一萬人左右,一個營三百五十人左右,而美軍一個營一般都是我們的二倍,也就是將近一千多人,美軍的裝甲偵查營就有760多人。

從各種武器裝備上來說,我軍一個軍除了比美軍一個軍人數多一點外,還真就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優勢,我軍的火炮基本還都停留在日本留下的九二式步兵炮水平上,步槍上我們基本是以三八大蓋為主,美軍的自動步槍和衝鋒槍比我們可多多了,而在指揮系統上,我軍電臺能夠傳達到營一級,而美軍可以傳達到最小的班級作戰單位,在裝甲車輛上更不輸於我軍。

在《亮劍》中,劉伯承說長津湖之戰,我軍一個兵團10個師,沒能全殲美軍一個陸戰一師,傷亡比例反而是1比100,比抗戰時期還要大。

孔捷能力不如李雲龍這是實話,但是一個軍想要全殲美軍一個營,這個的確有點困難,在美軍完全構築好防禦工事後,在沒有強大火力支援下,很難突破美軍的陣地,在《兄弟連》當中,溫特斯少校進入營部之後就沒有再開過槍,那還是面對二戰中實力最強的德軍,你想想美軍的營部得多安全。

李雲龍的亮劍精神到底是什麼?

當然,一個好的領導者的確會改變戰局,這一點也不能忽視,但是李雲龍能夠改變中美兩國武器間的巨大差異嗎?

在打小日本的時候,李雲龍繳獲了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晚上就睡不著覺了,等到解放戰爭時期看到國軍的美援榴彈炮那真是眼饞,等到摸上炮兵陣地卻發現,這大炮太沉,搬不走,李雲龍氣的估計又是晚上睡不著覺了。

這就是差距!

李雲龍勝利的法寶,最後都濃縮到他的畢業論文《論軍人的戰鬥意志——亮劍精神》裡了,在論文中,李雲龍堅持要敢於亮劍,敢於戰鬥,敵人出劍,我必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

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積極的進行面對,通過人的意志力來縮短敵我雙方的差距,甚至是出其不意打擊敵人。

可以說,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大多缺乏這種亮劍精神,這種敢於和敵人戰鬥到底的精神。然而,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事實是,意識永遠決定不了物質,人並不能勝天。

意識決定不了物質,人並不能勝天

實際上在二戰中對人的意志力最看重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日本。

相對於李雲龍的亮劍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才是真正的大無畏,日本的武士道告訴他們,意識可以戰勝物質,精神可以戰勝武器,儘管美國比日本強大的多,但是日本人依然認為,只要其擁有足夠的意志力就可以戰勝美國。

在二戰中,日本國內每天都是這樣的言論:“如果我們害怕數字,我們就不會開戰”,“這並不是軍事上的較量,而是日本人信賴精神與美國人信賴物質的抗衡”,“沒有物質是不變的,只有精神是永恆的”。

如果我們拋棄偏見,可能會發現,在二戰中最勇敢的部隊其實正是日本部隊,尤其在面對死亡上,日本人真的是分分鐘刨腹自盡給你看。在二戰中日本發明的人肉炸彈,神風特工隊都是這種表現。

然而實際上還不是兩顆原子彈乖乖投了降。

意志力的確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但絕對不要誇大他的作用,否則就會走上彎路。

李雲龍說到底是個人,而並非神!


史論縱橫


關係抗美援朝戰爭,其間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一種結論或者一個聲音下斷言,其實都是有害無益。

很多國人,腦袋中,都以為我抗美援朝的勝利,是志願軍的勇敢機智,和美軍的怕死怯戰所致,是故,好象小米加步槍的我軍,靠革命意志,就能戰勝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佬了。實際這種認知,都是不明就裡的人,臆想而已。一場戰役的勝負,包括了很多因素,比如指揮員的指揮才能,敵對雙方彼時的態勢,雙方士兵的士氣,戰時雙方可利用的條件等等。以我軍完勝的三次戰役而言,第一次戰役,我軍之所以完勝,是因為佔了敵人毫不知情冒進的便宜,一方是有備而來,一方是毫無顧忌的橫衝直撞,在不期而遇情況下,當然不知就裡的美軍,在遭到迎頭痛擊後,會大潰退了。而二次戰役,敵麥因未被揍痛依然要冒進,而沃要避免遭重創改為試探性進攻,將帥不和,在未知虛實的情況下,當然也只能遭敗了。這二場完勝之戰,其實並未殲敵有生力量,我軍則一下成了強弩之末,要急需休整。而三次戰役的強攻,之所以還能致勝,這也有原因的,彼時敵方主將沃克身亡,新上任李未掌控部隊,且美軍依然在懵懂狀態,同樣也是未清楚我軍虛實情況下,遭敗是必然的結果。一俟三次役結束,敵、我雙方已彼此瞭然,此後的戰役,就完全是憑著雙方的能耐,而實家實夥的較量了。

而我軍,隨著後來全部換成了蘇式武器,其實此時,已不能說敵方的武器,佔了什麼先進性,更沒有“代差"可言。只是因為美因國力強大,可以玩”範弗裡特彈藥量",而我方因國力尚差,便只能發揮人多力量大,及不怕死的優勢了,這樣才與敵,鬥了個勢均力敵。

而此次大戰中,我軍派出了六個最精銳的兵團,身經百戰的將星,可謂雲集,所有的機智勇敢策略,都發揮到了極致,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說,若敵不發生最愚蠢的錯誤,能打成如此戰果,難能可貴了!

所以,別想象什麼孔捷換成李雲龍,會如何如何了,誠如林彪元帥言,以我軍的條件,能打出此種態勢,最好的結果了!

要知道,就是三次戰役完勝美軍後,彭老總在見了李奇薇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謹向中共軍隊總司令致敬"的說辭,和聞知李奇薇隨後發佈的美軍即將反攻的宣告,都自稱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害怕感覺呢!真正一線實戰過的,與一味想象的,感受會大不同,所以別拿唯心主義,去戰勝唯物主義吧!


愚人說道


這個提問完全故意誇大了美軍的戰鬥力,要麼就是《亮劍》看的不認真,孔捷明明說的是他手下的一個師在第二次戰役期間,未能殲滅美第八軍的一個營。敵人被消滅三分之二以後,殘部才在空軍的掩護下突圍,而非孔捷的部隊全軍投入戰鬥,這簡單的一字之差等於提升了美軍三倍以上的戰鬥力。但有一點孔捷倒說對了,當時的美軍剛剛經過二戰的洗禮,各軍兵種間的配合幾近爐火純青,確實不好打。



《亮劍》中孔捷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屬於第四野戰軍,而1950年10月首批入朝參戰的全都是四野部隊,其中第39軍在雲山戰鬥中一舉消滅美軍騎兵第1師第8團大部,斃傷俘敵1840人,包括全殲其第三營,擊斃營長奧蒙德中校。按當時的美軍編制,一個滿編步兵團約有3700人,算起來半個團被39軍幹掉了,怎麼能說一個軍揍不掉它一個營呢?關鍵要看怎麼打和誰來打,個人愚見,李雲龍會幹的比孔二楞子更好一些。

用孔捷的話說,對手確實比較強悍而並非草包,裝備和火力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首批參戰的四野部隊還沒有換裝蘇械,以第39軍為例,所有的武器裝備僅為:步槍6362支、衝鋒槍卡賓槍4549支、短槍3537支、輕機槍919挺、重機槍154挺、迫擊炮500餘門、步兵炮47門、山野炮42門,基本都是繳獲日軍和國民黨軍而來,我軍暫時還沒有坦克和飛機參戰,幾乎完全是輕步兵與敵人對抗。



而美軍僅一個師即擁有坦克一營(70輛中坦)、炮兵四個營(105榴炮54門、155榴炮18門)、高射炮40門以及大量的步兵自動火器,並隨時得到空軍的火力支援。實事求是的說,朝鮮戰爭初期中美軍隊裝備之懸殊,遠遠大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中日軍隊差距,僅鋪天蓋地的戰機一項,日本人就難以望其項背。巨大的差距要求我軍各級指揮員必須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而不能與敵拉開架式死打硬拼。

《亮劍》的晉西北鐵三角中,孔捷的作戰指揮是最為中規中距的,更多的是依靠身先士卒和作風勇敢,戰場上的鬼點子太少。比如李家坡之戰,李雲龍就能琢磨出對壕作業的土辦法,而第一個掄著大刀衝進鬼子戰壕的正是副團長孔捷;在阻擊拼命增援平安縣城的敵人時,孔捷的命令非常簡單:“命令各營依託有力地形,展開全面阻擊”!而丁偉是怎麼幹的呢?毀橋破路,遍埋地雷,專打工兵,戰術靈活性的高下立判。



第39軍(開國中將吳信泉)打響的雲山戰鬥,是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戰役期間,也是我四野部隊初次與美軍交手,對敵人的戰術特點和戰鬥能力並不十分了解,能夠取得相當的戰果,全因做到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同時敢於奇襲、夜戰和白刃戰,這也是美國軍隊最恐懼的作戰方式。這個模範戰例後來被日本陸上自衛隊收入了《作戰理論入門》一書,視為經典大加研究。

而後來失利的砥平裡戰鬥(即李奇微發現我們弱點之戰),我們卻恰恰沒有發揮自身優勢,給了美軍充分的時間修築陣地和佈置火力,甚至在環形陣地正中建起了直升飛機降落場,得以用充沛的彈藥和密集的火力,在空軍的掃射轟炸下殺傷我攻擊部隊,三個團未能啃動美軍一個團,恐怕這就是孔捷類型的作戰方式,因此在《亮劍》中孔二楞子也非常內疚,硬碰硬的打法會使許多優秀的戰士無謂犧牲。



李雲龍雖然是個虛構的人物,但是這樣戰術靈活的將才我軍大有人在,朝鮮北部多為崇山峻嶺,地形比抗日時期的晉西北還要有利,只要能揚長避短,用“零敲牛皮糖”的機動戰法,別說一個軍,一個師吃掉美軍一個營完全沒有問題。

第39軍是怎麼接敵的?黒夜裡一個團的部隊大搖大擺向美軍走來,美國人想當然的認為是南朝鮮軍隊,而等他們發現情況不對時,許多人渾身上下已插滿手榴彈片,四個字,乾的漂亮。



美軍騎兵第1師號稱100多年未遭敗績,然而在1950年11月的那個冬天,他們扔下了28輛坦克、116輛汽車和190門各種火炮大敗而逃。孔捷最後的總結非常正確,美軍雖然不是什麼聽見槍響就尿褲子的少爺兵,但戰鬥意志遠遠不如志願軍英雄們,一旦局勢不利便會迅速撤退,繳槍投降也是天經地義,多幾個李雲龍式的戰術高手,我們勝利的代價會小很多。

美國人倒是另外有個優點,記錄戰史比較誠實:“中國軍隊缺乏坦克、空中支援和重型火炮,取而代之,他們利用突然的奇襲來戰勝美國人,他們的指揮官顯示出非凡的能力,讓數量龐大的部隊利用夜間行軍,能夠在夜色的掩護下極其秘密的滲透到敵人陣地中去,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就是李雲龍們的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