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時期會呈現英雄輩出的狀態?

小天品歷史


東漢末年,皇帝年幼無知,導致朝廷大權掌握在親近的宦官手上,外戚和士大夫遭到了嚴厲打擊。缺少了能夠治理國家的知識分子,整個國家變得千瘡百孔,亂世景象隨之而來。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東漢和三國時期會英雄輩出?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人才晉升機制發生了變化,由“舉孝廉”發展為“唯才是舉”

“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而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舉人的資歷,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孝廉一科,在漢代屬於清流之目,被舉薦的人都是品行高尚,注重孝道的年輕人。

漢朝以孝治國,舉孝廉是通往仕途的重要渠道。孝廉首先要由當地官員根據個人德行進行推薦,推薦完以後還需要被有舉薦資格的官員舉薦後才能獲得具體的官位。

除此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是孝廉的名額每個地區都是有限的,需要根據數量進行名額分配。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掌握社會資源的貴戚高官們來說,他們為了幫助自己的子孫後代獲得更好的仕途,便會買通地方官員獲得孝廉的名額,從而頂替掉那些真正有德行、有操守、有才能的人。

這種行為在東漢恆靈二帝時更是發展到了頂峰,漢桓帝自身就是一個昏君,居然做出“賣官鬻爵”的行為來賺錢,曹操父親曹嵩太尉的職位就是花一億買到的。底下的人上行下效,使得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變得面目全非。

民間的歌謠很好的詮釋出了這種行為“選舉上來的秀才,孝廉缺、德才寡,或沒有學問,或不孝敬父母;所謂清白寒門子弟,不過是些骯髒東西;所謂上等良將,實際上是些膽小如雞之徒”。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所以說,在東漢末年人才制度晉升已經淪落為貴戚高官的暗箱操作了,真正有能力的寒門人才是很難有機會顯露出來的。但是隨著東漢政治格局的破壞,這種晉升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唯才是舉”的選拔政策。

公元203年,曹操回到許都後發佈了《論吏士行能令》,批判了選官只看重德行而不注重才能,對這種“未能無能之人,不鬥之士,並受祿賞,而可以立功興國者也”的用人標準提出了批評。

“未能無能之人,不鬥之士,並受祿賞,而可以立功興國者也。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公元210年,曹操頒佈《求賢令》,提出“明揚仄陋,唯才是舉”,以此作為他的用人準則,希望身邊的人能夠更多的向他推薦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我都可以發揮他們的用處,無須執著於孝廉與否。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三國志》

在曹操對人才選拔制度進行調整後,迅速湧現出了一批批安邦定國的人才。所以說,東漢末年人才的興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原有的人才晉升機制發生了變化,由“舉孝廉”發展為“唯才是舉”,這種制度的改變給了很多沒有背景但是有才能的寒門子弟更多的發展機會。

“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三國志》

二、人才展現的平臺增多,由單一的朝廷平臺變為多樣的豪強平臺

在大一統天下的情況下,人才展示的平臺只能是通過朝廷的任命才能實現,但是朝廷官員職位的數量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有才能的人,只能淹沒在民間,無法得到任用。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庸無道,朝政日益衰敗,加之地方豪強橫徵暴斂,兼併土地和連連天災,致使平民百姓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在這種情況下,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成千上萬的飢餓人民,在張角的率領下,鋌而走險,最終釀成了席捲全國的黃巾大起義。黃巾起義在全國十多個省份爆發,一時間東漢王朝岌岌可危,朝廷因為沒有平叛之力,於是靈帝接收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者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的軍、政等自治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實力,更好指揮地方軍抗擊黃巾起義。


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擁兵自重,雖然最終消滅了黃巾起義,但是這些地方勢力也趁機成長為獨立的地方政權,為以後的群雄逐鹿埋下了伏筆。

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王朝國運急轉直下,加之董卓進京作亂,使得這個國家名存實亡,各地群雄紛紛自立,意圖奪取天下。

奪取天下的前提就需要招攬各類人才,文能出謀劃策,武能平定叛亂。所以各地人才紛紛投入群雄的懷抱之中,一展抱負。比之當時朝廷單一平臺來說,各地豪強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到廣大有抱負的人們。

所以亂世之中英雄輩出的一個原因就是,人才展現的平臺增多,由單一的朝廷平臺變為多樣的豪強平臺。

三、人們本能的慾望,最終捲入了這場歷史潮流當中

亂世之中,百姓命如草芥。戶外到處都是餓死的百姓,露野的白骨。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曹操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希望的就是能夠繼續安全的活下去。但是軍閥混戰,作為最弱勢群體的百姓,又怎麼能夠獨善其身呢?

既然沒有退路,那麼只有捲入到這場歷史潮流當中才有機會生存下去。於是,大大小小的人們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為了有朝一日可以建立殊勳,在這些人類最本能慾望的驅使下,投入到這亂世之中。

  • 窮苦的百姓渴望參軍來生存下去

對於廣大的窮苦百姓們來說,亂世之中,連連混戰,土地糧食全部集中在地主手上,無論自己如何幹活,都很難養活一個家庭。

在這樣的情況下,唯有加入各地軍閥的麾下才有機會養活自己,養活家庭。這純粹是為了能夠解決溫飽,不得已而為之。

  • 家族子弟渴望用軍功來建立功勳

對於已經解決溫飽的家族子弟來說,他們考慮的是如何可以改變自身乃至家族的命運。

因為盛世之中,普通家族子弟如果想改變命運,需要憑自身背景、憑裙帶關係來實現家族的興盛,如果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只能投身於亂世才有可能建功立業,徹底改變自身乃至家族的命運。

最終在人們各種本能慾望的驅使下,都不約而同的投入到這場歷史潮流之中,期間不少普通人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和幸運,最終在歷史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輝煌。

所以,東漢末年乃至三國之中英雄輩出,其中主要的三大原因就是人才晉升機制發生了變化、人才展現的平臺增多和人們本能的慾望驅使!有了這三大原因,英雄輩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詫寂說史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三國確實是英雄輩出的時期,但也是一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劇時期,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英雄豪傑、賢士英才隕落時正當壯年。像孫堅、呂布、郭嘉、孫策、周瑜、典韋、關羽、張飛,多少超一流文臣武將尚且不能倖免,袁紹、公孫瓚、高順、紀靈等更多二流、三流,乃至只露面一兩次的,又何嘗不是人才,更別說戰亂中無數沒留下姓名的了。像蔡邕、孔融、禰衡、竹林七賢等有學問有名望的人才被殺害,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文化的延續,培養人才的土壤不斷被蠶食。戰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才的斷層、也造成了文明傳承的斷裂。英雄們璀璨輝煌的背後,是名將凋零、英才隕落,更是傳承的斷代。

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高門大族等於有了鐵飯碗,不論有沒有才華都能做官,寒門有才學才能的人,報國無門,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豪門”,魏晉以來,王公貴族昏聵之人層出不窮,晉愍帝這等弱智就是代表,背後反映的就是一個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統治階級。試問英雄,何處是用武之地?

西晉統一,亂世的結束讓人們緊繃的精神驟然放鬆,沒有了鬥爭,又沒有重建起新的價值觀,目標和追求的喪失令人們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虛,享樂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室裡怎能長出參天大樹?晉朝最終很快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羅蕭弋


導語:《三國演義》的流傳,電視劇的普及,三國類遊戲的推廣……使三國這段本就精彩的歷史,更引人注目。

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我們悠久歷史中很特殊的一段,它借《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又借電視劇、遊戲,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可以這樣說,就是一個毫無歷史知識的人,他都知道三國,知道一些三國曆史。

那麼,三國為何會給我們英雄輩出的感覺!

喜愛三國曆史

一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將人們拉向那個戰亂的時代。

首先,三國這段歷史,大趨勢很簡單。東漢政權腐敗不堪,宦官、外戚專政,致使民不聊生,導致黃巾起義。中央下令各地鎮壓黃巾起義,又導致各地群雄割據,東漢政府無力平息,導致群雄相互征伐,進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又相互攻伐,然後又三國歸晉。

簡單的歷史框架,這就可以讓更多的人接受,本身就精彩的歷史,在加上羅貫中合理的演義,使其在民間廣為流傳。

受眾面廣泛,很多人去關注這段歷史,自然會去了解其中歷史。而那不長的歷史中,能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人,自有其過人之處。

而這些人,自己還都稍微瞭解,自然會覺的這個時代英雄輩出。

亂世出英雄

從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到280年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這約100年的時間,可以發生太多事情了,謀士指點江山,武將戰場廝殺,陰謀、詭計滿天飛,理想、情義摻雜其中。

自古亂世出英雄,三國這段亂世也是如此。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我們仍在敬仰;俠肝義膽,威震華夏的關羽我們在膜拜;用人惟才而又陰險狡詐的曹操,一直是後人評說不盡的話題,被人稱 “孫十萬“的孫權也有過人之處……

三國,本是中國悠長曆史中的一個小片段,我們本不會向它投過太多目光,但《三國演義》的流傳讓它世人皆知。

不可否認,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但中國歷史上從不缺少英雄的時代。

<strong>


遨遊者


東漢後期應該屬於亂世,亂世出英雄。

為什麼亂世會出英雄?

所謂亂世,社會秩序開始混亂,各階層架構由盛世的穩定,變成了亂世的動搖,也就意味著誰都有機會暫露頭角,所以有能力的英雄、梟雄、謀士就開始有機會了。

01

鎮壓黃巾軍叛亂

在黃巾之亂爆發的那一年(184年),曹操(155—220)和孫堅(155—191)三十歲,劉備(161—223)二十四歲。在《三國演義》裡,這三個人都以黃巾之亂為契機登上故事的舞臺。但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曹操

黃巾之亂爆發時,曹操的任地譙縣正好與潁川的東部相鄰,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討伐潁川的黃巾軍。在這個過程中,曹操收編了部分黃巾軍,擴大了軍事力量。同時又任人唯才,廣泛羅致人才,在潁川一帶贏得了知識階層的支持。隨後,他又把獻帝迎到潁川郡的中心許都(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逐步掌握了實權。到了晚年,曹操又把女兒嫁給獻帝為後,成了漢王朝的外戚。

有了曹操這個頭領,自然還需要更多的人來輔佐,而曹操用人唯賢,不看門戶、出身的品德,自然就給了很多有能力的文、武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讓人更多的英雄有了舞臺。

如:郭嘉、許悠、賈詡、許諸之類的人物。

劉備

根據《三國演義》的記述,黃巾之亂爆發時,劉備在幽州參加義兵,結識了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拜為義兄弟。劉備不僅跟隨皇甫嵩、朱儁以及老師盧植討伐黃巾軍,而且表現出色。同樣,也因為打著匡扶漢室的名號,召集了一批人,除了關羽、張飛之外,還有諸葛亮、龐統之類的人。

孫權

是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同樣,也是歷史將孫權推上舞臺,相對被動一些。父兄的老部下們也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還包括:袁紹、袁術、劉表、劉墇、張魯等封疆人員。

02

分析

社會上並存了這麼多的勢力,相互之間兼併、戰爭、外交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戰場,還戰場之外的戰場,都需要有能力的人來策劃、執行。優勝劣汰,自然不斷地有人被淘汰,不斷地有新的人才湧上舞臺,生生不息。

假如是和平年代,社會結構相對穩定,很多人有能力,但沒有機會展示,如:劉備可能賣一輩子的草鞋,最多是多開幾家鏈鎖。曹操也就當一個地方官員,想成為丞相,估計難呢,張飛殺一輩子豬,諸葛亮有可能成為教書先生或小官員。

所以,每一個時期都有英雄,只不過看是不是舞臺可讓其展現能力,剛好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這個舞臺足夠大,象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朝都是如此。所以就顯得英雄輩出了。


國內ERP專題


三國演義共120回。事實上是東漢末年,一段群雄並起,天下逐鹿,各路名臣武將或智謀,或武藝的碰撞,直到三分歸晉。

同時,歷史上的三國,是公元220-280年,從黃巾之亂184年開始,到280年共97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其中前37年花了71%篇幅,平均每年佔有約2%筆墨描寫事件,刻畫人物。後60年只有29%篇幅,平均每年佔有的篇幅只有0.5%前期後期相差約4倍。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如果不是亂世,太平盛世是沒有英雄和梟雄可言的只有在亂世才會出現這類人,英雄只有在亂世中才能呼風喚雨,將自己一身才幹充分發揮,而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限制,盛世里人們往往都很安逸,不肯創新,不要新事物,接受能力弱,因為他活得很好,所以是真英雄就應該出現在亂世,也只有亂世中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亂世求生存,承平時期,治世求穩定。天下大亂,各路英豪紛紛自立為主,任何勢力都會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曹、孫、劉三家,各自實力的問題都不少,譬如放蕩不羈的鬼才郭嘉、酷吏法正、貪財自私的潘璋等等。只不過自身才華橫溢,讓各自的君主裝看不見罷了。

在生存發展的前提下,什麼規矩制度,貴族階級都會被打亂重組,明主看的,是你有沒有才華,能為自己勢力的發展壯大起到什麼作用,所以,不少在現在看來性格有缺陷的人物可以得到賞識,並出任一方大員。

以曹操的仕途生涯為例。即便家族背景深厚,按說仕途應該一帆風順,但由於性格鋒芒畢露,官場上始終混不開。曹操剛剛出仕就就任洛陽北部尉,起點可以說還是很不錯的,但因為幹掉了當紅宦官蹇碩的叔父,被一腳踹出京城,當了個頓丘令。好不容易靠著剿滅黃巾軍而封了個濟南相,又禁斷淫祀,得罪了地方勢力,折騰來折騰去,害怕被權貴們清洗,只能回家當起了寓公。

試想,如果歷史上董卓並不是一個亂臣賊子,而是忠君愛國之臣,以曹操的性格,可能這輩子也就在家裡待著了,即便做官,瞅瞅前頭的起落沉浮,恐怕到老官居九卿之類的閒職也就到頭。魏王?睡扁頭罷!

諸葛亮如果在太平盛世之下,還指望著三顧茅廬?給你三次面試邀請函已經不錯了

關羽身背命案,如果在太平盛世,縱然你武力值再強,也會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擔心被抓,哪裡會有機會坐鎮荊州,幾乎成為了一路諸侯,兵峰之強,差點讓曹操遷都。

三國後期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大部分的官職就成了世襲,底層的人才就很難再上來,這也是劉禪後期,蜀國可以獨擋一方的人才越來越少,在前期排不上號的黃巾賊廖化,成了蜀漢的頂樑柱,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經濟中心在南方,也就是為什麼魏國能強大的原因,經濟發展對於政治和文化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承平時期,出身第一,服從第二,才幹第三。因此,看似亂世人才匯聚,只因為和平盛世時期,真正有才華的人,大部分被擋在了階級門外,而亂世,才是英雄們嶄露頭角的舞臺。






歷史名人物


時勢造英雄,其實任何時候都不缺英雄,只是在和平時代,勇武攻殺,戰陣謀略很少派的上用場。具備這樣能力之人此時是默默無聞的,無法被展示出來能力,很多亂世的英雄出場之時社會地位都不高。三國時代是數百年大一統時代的終結,特別是初期,英雄呈井噴之勢,然而到了晚期,人才凋零的原因也是長久無法統一,戰場絞肉機絞殺了太多英雄,翻雲覆雨人物的離場,必然造成平靜而統一的局面。


紅鬍子老王


常言說道:亂世出英雄。我非常認可這句話,在一個大的背景下,才有了英雄們的用武之地。

  一個時代造就一批英雄,在每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順應歷史長流才是正確的選擇。隨隨便便揪一個歷史上的英雄出來,他們的故事都能說上很久。可惜故事總是有悲有喜,結局有好有壞。

  很多英雄在綻放了短暫的鋒芒之後便隕落了,或戰死沙場,或被主公猜疑落不上一個好下場,可悲可嘆。

  在亂世中,每個人的行為都不會受到什麼限制。相反在盛世之下,每個人都過得很安逸,不願意接受大的動盪和改變,那麼他們的能力相對就會弱一些。

  生存條件變的惡劣,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人如果沒有因素激勵著前進就會變得懶惰和弱小。

  在歷史上亂世很多,而生逢亂世成名的英雄們也很多。

三國時期,那個年代動盪不堪,戰亂紛爭迫使英雄向前看。在那個年代湧現出一大批有識之士,比如夏侯惇、趙雲、周瑜等等。而各個分局點主公也是挖空了心思去找人才幫助自己成就大業。

  除了亂世造就英雄這一點外,其他原因有沒有呢?接下來我從一些關於人的具體細節方面為大家分析!

  第一點:身高

  2015年的時候,我國國務院曾經發布過一個關於我國人民的身體營養和疾病的報告,裡面寫到我國男子的平均身高,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67.1cm。

  大家要了解一下,我國現在的社會水平已經發展得很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升,吃得好才能長得高。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人民吃的東西非常不好,身高也普遍不高。

  《三國志》是比較正規的歷史書籍,記載的都是比較真實的歷史。記載了劉備、陳武、諸葛恪、馬騰等人的身高。最低的是朱然身高不到7尺。

  書裡都是用尺來度量他們的身高,我們來換算一下現代的長度單位。有人認為,漢朝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3cm,但是方北辰認為應該是24cm。

  我認為方北辰的說法更加可靠一些,因為有一句"託六尺之孤",孤是未成年的孩子。六尺用23cm換算是138cm,相當於9歲半的孩子。用24cm換算就是144cm,相當於11歲的孩子。曹丕託付二十四歲的曹睿時說"託六尺之孤",144cm都顯得很矮,所以相對來說還是選擇24cm合適些。

  五尺要是按照23CM換算是115CM,相當於現在5歲孩子的身高,5歲孩子做童僕,這不是太不合適了嗎。話說不清楚,路也跑不利索,顯然不合適。但是要是按24CM的話就是120CM,相當於現代6歲半至7歲的孩子,這個年齡看起來就合適多了。

  如果用24cm一尺來換算的話,劉備180cm,陳武185cm,諸葛恪182cm...

  最低的是朱然不到168cm。三國時最矮的這麼高,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原因嗎?

  第二點:力量

  史書上記載:許褚能將一頭牛拽回來。現代科技發達,使用各種外力測量出一頭牛的拉力達到了380公斤。

  史書上還寫,典韋的兵器八十斤,也就是現在的四十斤。他能揮舞的像風一樣,想像典韋拎著一袋四十斤的麵粉那個場面就覺得他力氣真的很大。

  我們再來談一下兇猛的野獸,宋朝武松打虎的故事被流傳了千年。但是說到三國,那時候的人可是隨隨便便就能和老虎做朋友。

  比如東吳孫權,他就特別喜歡和老虎為伍,有一次打獵的時候,老虎扒上了他的馬鞍,把他的手下嚇壞了。蘇軾寫的:親射虎看孫郎並不是沒有歷史依據的,這是有確確實實的歷史上存在的真人真事。

  還有曹操的兒子曹彰能用胳膊把老虎夾住,讓老虎不能動彈。他還能用手夾住大象的鼻子,讓大象跪下來。

  光是想象一下上面幾個畫面,就覺得這些人的力氣真的是很嚇人了。

  第三點:肺活量

  古代封建社會沒有現代化武器,爭奪領地都是靠冷兵器和肉搏,從小就講究強身健體。明代有一個氣功大師叫王陽明。一天晚上他練氣的時候突然感覺來了,喊了一聲,驚動了"三軍"。從此被稱為神人。

  而在三國時期,擁有這種力量的可不止一個兩個,動不動就喜歡在山間大吼一聲,驚動鳥獸亂竄。他們還常常練長刀大劍,後期學習內功心法。

  說了這麼多,體質可能就是那個年代英雄輩出的另一個原因了。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期待大家的高見!


觀古鑑今說歷史


應該是說東漢末年,而不是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英雄輩出的狀態,起因在於黃巾起義(公元184年)的爆發,漢靈帝劉宏解除黨錮,這讓大批的才士豪傑有了發揮的平臺。

到了公元188年時,黃巾餘孽又在多地爆發,較為出名的就是郭太領導的白波谷起義,也就是白波軍。這支軍隊一度佔領河東地區,兵臨皇城,震驚朝野。也就在這時,原幽州刺史劉焉就向朝廷提出一個建議:改刺史為州牧。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靈帝末年,為了供其在西園的淫亂生活,朝廷已經是腐敗到賣官鬻爵的地步。因此劉焉就提出,這些刺史、太守都是通過金錢買的官,上任後就得剝削百姓,自然是四方怨聲載道。我們應該改任有名望的重臣作為州牧,賜予兵權,鎮守一方。

就是這個建議,中央軍事權,分化成了地方軍事權,使地方領導者擁有自行募兵的權力,這既是天下大亂的最終催生劑。

有了獨立兵權,又有地盤,加上名存實亡的朝廷,天下也就成了弱肉強食的鬥獸場。所謂亂世出英雄,其實各個時代都有能人勇將,只因有了這麼一個大環境,才會讓這些厲害的人有了發揮的平臺。


騙人的貓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古人云,亂世出英雄

三國曆史背景是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亂世之中,為了生存或者統一,實現安居樂業的目的而不得不扛起英雄的大旗。

二是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不可否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文化傳播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在古代沒有現代文化傳播速度如此廣的時候,書本的作用起到一個很好的載體。

三是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三十六計在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更加會吸引我們沉浸其中,進而多多研究,越是如此,人民越是會覺得那個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綜上,個人認為之所以我們會以為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主要是文化背景及其引人入勝的情節把我們帶入其中,對於我們認可的英雄人物我們總會多多的關注,所以會認為這個年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

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是傳播速度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現在我們正在抗擊的冠狀病毒的戰役中也湧現出一批批的英雄人物,若是媒體沒有報道這些武力值沒有三國裡的那麼高,計謀也沒三國裡的那麼多的可敬的人們,是否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所以文化傳播的侵入是最可怕的,因為他是潤物細無聲的。又想起現在的韓流和美國的大兵及日本的動漫,對現代的小孩總是頭疼,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記得三國那個精彩的歷史。





輕蘿拂行衣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割州據府,稱霸一方,互相征討,狼煙四起,於是身懷一技之長之人,有了用武之地,文韜武略得以施展。

諸葛亮這個名字,千百年來,在中國家喻戶曉,既便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是三國英雄的傑出代表,他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展示了他作為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六出祁山,更是以弱擊強,打得實力高於蜀國數倍的魏國疲於奔命,個人的超強能力,至今為人稱道。

關羽憑藉高強武功和令人敬佩的忠肝義膽,成功被後世封神。

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另一個主角劉備,也都是三國舞臺上的主要英雄人物。

能進入三國英雄譜的人還有很多,如孫策、周瑜、趙雲、張飛、呂布、典韋、馬超、姜維、鄧艾、鍾會、

張郃、文鴦、司馬懿等等,可謂群星璀璨,英雄輩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百姓人家十室九空,生靈荼炭,民不聊生。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那群雄逐鹿,社會動盪,天下形勢混亂不堪的年代,使得有雄心有抱負的人,有了用武之地,造就了大批英雄人物,他們的生平事蹟,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