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不換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

幸福善享會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其實也並不是無緣無故把廉頗換下來的。有人說,他之所以用趙括代替廉頗,是中了范雎的反間計。實際上,趙孝成王並沒有那麼弱智,絕不可能聽到國民的一些議論,說什麼“秦軍怕的是趙括,而不是廉頗”,就信以為真。畢竟趙括幾乎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根本就沒有打仗的經驗,更沒有打勝過虎狼一樣的秦軍。所謂“秦軍害怕趙括”之類的話,顯然是空穴來風。

(趙孝成王劇照)

事實上,趙孝成王之所以一定要換下廉頗,至少有四點原因。

一是廉頗在和秦軍作戰以來,屢戰屢敗。不僅基本上沒什麼勝利,而且還丟掉了都尉城和故谷城兩個重要的戰略據點。這一點,讓趙孝成王很不滿,認為廉頗是因為年老而畏懼作戰。

二是戰事拉得太長,趙國的糧草不足,根本沒辦法繼續和秦軍打消耗戰。唯有速戰速決,才是結束戰爭的上策。

三是由於之前趙孝成王曾派人和秦國議和,讓魏國、楚國等國家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聯合起來了,甚至目的是他們魏國和楚國。所以他們不可能派軍援助趙國,讓趙國的作戰非常孤立。除了和秦國硬拼,沒有別的辦法。

四是趙孝成王輸不起。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打起來,是因為趙國接受了韓國上黨郡的十七座城市。本來,韓國是要把整個上黨郡割給秦國議和的,但是上黨郡的人不願意,跑來投奔趙國。當時有人對趙孝成王說,這是一個燙手山芋,最好別接收。但是趙孝成王貪圖十七座城,接了下來。因此秦國生氣,才來挑戰趙國。如果趙國接了這一盤子,最終打敗了,它的國際影響力就會大大下降。所以,對於趙孝成王來說,這是一場必須要打勝的戰爭。而廉頗堅守的做法,趙孝成王認為,是不可能有打勝希望的。所以他一定要換願意進攻的趙括。

(廉頗劇照)

那麼,如果趙孝成王不讓趙括介入,就一直讓廉頗守下去,最終能打勝嗎?

我認為,其實勝利的希望還是很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廉頗只要不出戰,秦軍就攻不下來。

廉頗向來以能守城出名。其實,當初在接受上黨郡的時候,平原君趙勝就對趙孝成王說,我們接過來,不怕,廉頗以守城出名,只要讓廉頗去守住,就沒問題了。

可是在打起來以後,急於求成的趙孝成王完全忘了這句話。完全忘了接受上黨郡十七座城市的保證,是廉頗能守。

後來,當秦國舉國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邯鄲城能夠不被秦國攻破,就是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廉頗能守住,二是趙勝能找來救兵。

所以說,當年讓廉頗堅持守城,他一定就能守住。

(趙括劇照)

其二,趙國糧草不足,其實秦國糧草更不足。

趙孝成王一定要打,是因為糧草存在困難。但其實說起來,秦軍在糧草問題上,困難更大。因為秦軍是遠道而來,本來糧草運輸就很成問題。對於他們來說,最希望的就是速戰速決,最怕的就是趙國和他們耗,打持久戰。所以,只要廉頗把城守住,秦軍就沒辦法了。就算再丟一座城,畢竟還可以賺十四座城。就算丟了十六座城,趙國還賺一座城。總之,怎麼算,趙國都不吃虧。

其三,只要廉頗繼續守城,秦國就不會換上白起。

秦王當時對白起的使用也是兩難。他害怕白起功勞太大,因此並不是什麼戰役都會用白起。在這場和趙國爭奪的戰鬥中,秦王的期許,也許就是隻要能夠打下幾座城就可以了。他也知道趙國當時十分強大,短時間內,不可能拿下趙國。所以,能打一時算一時,只要場面上不是太吃虧,對待趙國就可以留到以後。

因為有這樣一種考慮,因此他輕易不會使用白起。

只要不使用白起,憑廉頗和秦軍對峙,秦軍最終是打不過廉頗的。

而且,只要廉頗咬牙挺住了,接下來,秦軍堅持不了,要撤退,偏頗就有希望了。那時候,重新把秦軍佔領的城市奪回來,也不是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