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顏丶顏


朱元璋去世前六年,太子朱標去世,他放棄了所有其他兒子,選擇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來繼承皇位。

後來,朱允炆果真繼承了皇位,但是隻當了4年皇帝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朱棣當上皇帝后,即著手修改了由建文帝主持修撰的記載朱元璋治國理政事蹟的《明太祖實錄》,朱允炆版本的《明太祖實錄》被毀,再也見不到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太祖實錄》是朱棣修改過的。在這個實錄裡面,朱棣做了不少有利於自己的描述,比如說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很想立朱棣為新太子,但是大臣反對,因為老二秦王、老三晉王都還活著,立老四不合規矩。朱元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作罷。

又說,朱元璋去世前一直唸叨朱棣來了沒有?到底有沒有唸叨,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朱元璋死後,朱棣確實從北平往南京趕回來奔喪,但是走到淮安附近就被朝廷的官員堵住了,說是朱元璋遺詔不讓親王奔喪,朱棣只好打道回北平府。

其實,以我對朱元璋鋼鐵意志、鐵石心腸的瞭解,朱元璋在自己死後是不會讓朱棣來南京奔喪的,因為自己去世,新皇帝年少,朱允炆的叔王們若來奔喪,會對朱允炆的皇位造成威脅,不利於皇位順利交接。

反正朱元璋自己在皇明祖訓裡面沒有規定這個事,但規定了封在外地的藩王,不能兩王以上同時來朝廷,只能一個一個來,前者走了再通知下一個來,以防他們串通危害朝廷。

但是,有些事情說不清楚,人之將死,老糊塗了,也有可能喊過朱棣的名字,畢竟,朱元璋喜愛朱棣,這個是事實,不需要朱棣粉飾。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臨死前,特囑所有的孩子都不要來京城。 卻又單獨傳旨,讓朱棣來見自己!朱棣自然快馬加鞭,風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

但還沒到南京城,有人偽造了皇上的聖旨,讓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聖旨”,只好調轉馬頭一言不發地趕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為何不讓進城”相問,並堅持要見皇帝的話,很可能會“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關押或殺掉。

朱棣是聰明人,可以說,他一看“聖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偽造這份聖旨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當時朱棣驟然南下,身邊又無武裝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會一命嗚呼的!

其實,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見太祖,因為朱標大哥英年早逝後,太子的位置沒輪到自己身上。所以,這時朱棣肯定已經動了謀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臨終前會見自己,發現自己有了反意,十條命也不夠賠的!

事過境遷,朱元璋為何臨終要見四兒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慣戰,所有兒子裡面他能力最強,太祖肯定有了他將來會謀反的擔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沒死前白紙黑字地立下永遠不反的承諾。試想:如果朱棣簽了承諾,那麼後來的靖難之役就師出無名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為了能讓自己的寶貝孫兒朱允炆安安穩穩地繼承皇帝寶座,確實是操碎了心。

不過,朱允炆也確實夠廢,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爛。

朱元璋為了讓自己放心,曾經試探過朱允炆,他對自己的寶貝孫兒說:你的叔叔們被我打發去了邊地,將來即便會有外敵來犯,也是你的叔叔們擋在前線,讓他們給你抵禦外敵,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當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聽了,心中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兒,想了想後,說:叔叔們抵禦了打上門來的胡虜,可是,如果打上門來的是我的叔叔們呢?他們如果造反,誰去抵禦他們?

朱元璋也不是沒有想過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總不能讓他為了讓朱允炆安安穩穩當皇帝,或將自己的兒子們貶為庶民,或砍了自己兒子們的頭吧?

他看著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夠想出一個更為完美的辦法,問到:對此,你可有什麼好的辦法?

對此,朱允炆也沒什麼高見,畢竟他也沒真正處理過什麼政事,只是聽了幾節所謂“帝師”講的課,所以他也只能給朱元璋一個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的答案:我會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們,我會用禮法去約束我的叔叔們,可是,如果道德和禮法起不了作用的話,我便削奪他們的封地;還不行的話,我也可以廢了他們的爵位;再不行的話,我發兵滅了他們!

這顯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除了先禮後兵,也只能先禮後兵了。

朱標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擺明了是在告訴所有人,將來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裡,誰不想坐到那個位置上去?不管別人想不想,總之朱棣很想。

後來,朱元璋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在幾年時間裡先後死去,朱棣這個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兒子中的“老大”,同時他在北方立了不少軍功,手裡也握著不小的軍權,在軍中頗有威望,所以儼然成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繼位當皇帝這條路上最難邁過的一道坎,邁過去了,自然坐穩了皇位,邁不過去的話也只能從皇位上摔下來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臨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為了讓朱允炆能夠在自己死後順利登基,朱元璋臨終前下了一道聖旨,要求“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兒子們呀,你們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著,不用赴京奔喪了!

朱元璋的這份旨意,實際上說白了是發給朱棣的,他以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沒辦法趁機奪位,只要朱允炆順利即位,朱棣便會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終究沒有那麼的瞭解自己的四兒子。

當時,朱棣原本已經從北平出發,在趕來北京的路上,卻突然接到了這個聖旨,所以只好停了下來。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獨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為什麼這邊下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的命令,那邊卻又在嘴裡唸叨了三遍:老四來了沒有?

難道,朱元璋臨死之前,突然改變主意了,要廢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著朱棣來京之後,將他軟禁?

朱元璋憋足了氣,問了三遍之後,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回答他這個問題,然後他便一命嗚呼了。

實際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許來奔喪”的聖旨和他臨死前嘴裡唸叨著的“老四來了沒”是矛盾的,既然已經說了不讓藩王來京,為什麼又要問朱棣來了沒有?

然而,這種是是非非的意思卻是朱棣所需要營造的假象,他讓朱元璋臨死前唸叨“老四來了沒”是在說朱元璋最後真正想傳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來,朱元璋臨死前所下的不許藩王赴京奔喪的聖旨便可以推翻了,因為那是朱允炆的陰謀,是朱允炆矯詔!

同時,朱棣又說自己當時正在奔喪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聲,不是自己不孝,實在是他朱允炆騙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發起“靖難之役”了,也可以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便著手修改了部分史實,包括朱元璋的聖旨下達之時他的行蹤,以及朱元璋臨死之前所喊的三聲“老四來了沒”。

所以,朱棣當時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靜待消息,沒有動身前往南京奔喪,更不用說什麼已經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這個廢柴也夠傻,用了幾個自詡讀了幾本破書便能夠安邦治國的文人,結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將好好的一個皇帝寶座讓給了朱棣。

朱棣對朱允炆的狠也很徹底,他根本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畢竟如果承認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話,便是在說自己確實造了反,所以他連諡號廟號也沒給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幾個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兒的反!


寧糊塗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不是傳給任何一個兒子,所以,臨終之時會想到所有兒子,但是,不能讓所有兒子都進京,只能讓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兒子進京,這個兒子最合適的就是朱棣。

朱棣是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上面三個哥哥都已經不在了,按照大小順序,朱棣應該繼承皇位。

在朱元璋消滅所有反對派、尤其是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的過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這是其他兒子、孫子沒法相比的。

因此,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朱棣。

既然沒讓朱棣繼承皇位,臨終之時,朱元璋還是希望見一見朱棣。於是,《明太祖實錄》中有如下兩段記載:

“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仔細琢磨這兩段文字,可以發現,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其實還是能夠理解的。朱棣排行最大、功勞最大,是所有兒子們的榜樣。

朱元璋自信,自己的威望是有的,教育兒子會起作用的。

朱元璋把朱棣召進皇宮,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維護大明王朝的穩定。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坐不穩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很近了,為什麼又不進城、親自面見皇父呢?

從史料中可以看見: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人假傳聖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聖旨後,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進入南京,無論聖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聖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聖旨是假的,朱棣更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人一定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此時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

退一步想想,即使矯詔的人不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皇父不可能臨終改變主意,把皇位傳給朱棣的。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之心,應該回到北京,守好國土;

如果已經有了篡位之心,更應該立即回到北京,秣馬厲兵、尋找適當的理由、等待合適的機會,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

朱棣當然不能進入南京城!


數學張教員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七,朱元璋在和大臣們議政之後,感覺非常疲憊,便躺在後宮的床上休息,沒想到,這一趟,朱元璋再也沒有醒來,時年71歲。

在彌留之際,皇太孫朱允玟呼喚著爺爺,朱元璋連喊三聲“燕王來否?”身邊的太監回答“燕王未到。”朱元璋一命嗚呼。

朱元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何如此關心四子朱棣?關心自己的兒子,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傳皇位與他、二是除掉他。

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在皇位的繼承上,選擇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位制度,他選了自己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標做為皇位繼承人。

如果論能力而言,四子朱棣文治武功、軍隊的威望都是最高的。那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為繼承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自建立至以後的三十年中,一直是重典治國,刑罰太重,為了統治的長治久安,接下來需要一位仁慈的皇帝以文治國、以德治國。以後再也不需要殺戮性太重的人繼承皇位。而朱棣殺性太重,顯然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不同。


再一點,朱標是自己與馬皇后所生,在1355年,自己做吳王時,朱元璋就把朱標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繼帝位,便把朱標立為皇太子,他當時才13歲。

而朱棣是朱元璋和高麗李姓女人所生,後來冊封碩妃。在《明史.成祖本紀》裡面記載,朱棣生母乃馬皇后,這裡面本身就有篡改的嫌疑。

據《南京太常寺志》記載,朱棣奪得天下之後,在南京的天禧寺舊址重建了報恩寺,宣稱裡面供奉著馬皇后,平時大殿門緊閉,只有朱棣祭拜的時候才可以開門,據目擊者的太監稱,裡面供奉的金像像不是馬皇后,倒是和碩妃長的挺像。

朱棣是不是馬皇后所生已經成為一件疑案。但是朱元璋心裡有數。他採取“諸王靖邊”的政策,把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守邊。其中有九個守在北方防禦北元殘餘勢力的侵襲,這裡面實力最強的要數燕王朱棣。朱棣曾經兩次北伐,並且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朱元璋在選定了朱標後,教導朱標施行仁政、洞察秋毫,不被奸佞迷惑、勤勤懇懇而又果斷行事,他希望朱標能成為漢文帝那樣的聖君。無奈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患傷寒病逝,朱元璋極度悲痛,以至於頭髮鬍子全部變白。

愛屋及烏,朱元璋又選了朱允玟為皇太孫,把朱棣晾在了一邊。也就是在確立了朱允玟為皇位繼承人之後,朱元璋突然發現皇孫太過仁慈,無法抗衡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們。留給朱標的文臣武將必須大換血,於是朱元璋開始了大殺功臣的舉動。歷時十年的“胡藍之獄”,朱元璋清洗了五萬五千多人。



在為朱允玟搭建領導班子的同時,朱元璋也在密切監視著一個人——燕王朱棣。朱元璋很清楚朱棣想要什麼。

洪武二十六年,朝鮮的國王,進獻了一批寶馬,國王李成桂派他的第五個兒子李方遠來完成這次任務。但是李方遠在經過北京時,與燕王朱棣徹夜長談,並且把良馬留下了一部分送給朱棣。而李方遠處處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李世民如何上位?兩人徹夜暢談了什麼?細思極恐。

在洪武二十八年,次子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三子朱棡去世,在北方邊境線上,再也沒有任何藩王可以制衡朱棣,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決定除掉朱棣了。

無奈,還沒去來得及付諸行動,朱元璋就進入了倒計時,所以臨死之前,朱元璋無比掛念的就是朱棣。

既然朱棣沒來,就立下遺囑吧,“諸王臨國中,勿至京師。”就是說,各位藩王在我死後不必來京城奔喪,以免發生禍亂。

所以說,假如當時朱棣進入南京城看望朱元璋,結局必死無疑。


品讀春秋001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一對父子皇帝,都雄才大略殘暴好殺。在朱元璋臨終的時候,曾經連問三遍朱棣有沒有來,可見朱棣這個兒子在朱元璋心目中非常重要,但耐人尋味的是,朱棣已經離南京很近了,卻沒有進南京看自己即將離世的父親,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明太祖實錄》有這樣的記載:

“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由此可見,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大皇太子朱標與老二老三都已經去世,老四朱棣排行最大、威望最高,是朱元璋兒子的代表。

朱元璋臨終要見朱棣,絕不可能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樣是為了殺掉朱棣,朱元璋雖然屠殺功臣,但朱元璋一生沒有殺害一個兒子,在朱元璋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絕對沒有可能自毀長城,對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兒子朱棣痛下殺手。


雖然朱元璋立嫡孫朱允炆為儲君,但並不代表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殺兒子朱棣,畢竟從血緣關係上說,兒子朱棣比孫子朱允炆對朱元璋來說更親。何況朱元璋即將去世,明朝天下最終落在兒子還是孫子手裡,他並不是特別關心,從朱元璋詢問朱棣三遍有沒有來,但沒有見到朱棣,朱元璋並沒有任何失望甚至喜形於色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想殺朱棣的想法,對自己死後抱一種超然樂觀的態度。

因此有人說朱元璋臨終想見朱棣是為了殺掉朱棣是完全不成立的。

朱元璋之所以臨終想把朱棣召進皇宮,最大可能是為了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守衛好北方的邊疆,維護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朱允炆坐不穩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

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第四子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很近了,為什麼又不進城、親自面見彌留之際的父皇朱元璋呢?

根據史書記載: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大臣假傳聖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這些主持大事的大臣應該是朱元璋留下來輔佐新皇帝朱允炆的顧命大臣,這些大臣當然不希望實力強大的燕王朱棣進南京節外生枝,威脅儲君朱允炆的順利接班,因此這些顧命大臣假傳聖旨讓朱棣不必進南京而回北京。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朱元璋的聖旨後,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進入南京,無論聖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聖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朱棣不能違背父皇朱元璋的命令;

如果聖旨是假的,朱棣也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大臣一定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


此時風塵僕僕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畢竟此時南京朝廷裡面支持儲君朱允炆的勢力遠遠要大於支持燕王朱棣的勢力。

何況即使矯詔的大臣不謀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父皇朱元璋不大可能臨終突然改變主意,廢掉儲君朱允炆,把皇位改傳給朱棣的,那樣很可能會造成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

朱元璋臨終召見朱棣,最多是讓朱棣作為顧命大臣輔佐朱允炆,這必然會讓朱棣與現有的一些顧命大臣發生矛盾,而此時的朱棣還沒有做好奪取最高權力的準備,因此為了保險起見,只能先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北京積蓄力量。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的想法,應該回到北京,防禦蒙古的騷擾,守好北方邊疆; 如果朱棣已經有了篡位的想法,進南京城非常危險,有自投羅網的可能,而朱棣決不會為了希望渺茫的皇位,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冒險進南京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穩妥的做法只能是立即回到北京,招兵買馬、積蓄力量,等待造反的最佳時機,發動一場驚天動地的靖難之役。

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 朱棣都不能冒險進入南京城!


厚德載物49847


朱元璋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後來朱元璋忙不過來了,只能把軍權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在各地立藩王,所以朱元璋無疑是給朱允炆埋下了定時炸彈。

朱元璋臨終前喊了三遍朱棣來否?原意是放不下這個四兒子,因為朱棣非常像自己,希望他不要造反,好好輔佐自己的侄子。但是因為身體虛弱終究是沒能等到朱棣的到來駕崩了。

朱元璋在立儲這方面很注重長幼有序,只能立嫡子,很可惜他的嫡子朱標終究是沒活過朱元璋。最後無奈只能立長孫。朱允炆很像他父親比較仁愛,這點朱元璋希望下一任皇帝不要像他那樣殺虐,壞人他做,希望後世的皇帝以仁治天下。可以說朱元璋用心良苦,但是朱允炆真的能鎮得住他的這位四叔麼?

朱棣在從南京趕來的路上,然而朱元璋的叫喚引起了朱允炆的猜疑,他臨時假傳聖旨讓燕王朱棣不得踏足南京。朱允炆覺得朱元璋有可能是要變卦想要傳皇位給朱棣,很可惜,朱允炆也為自己後面埋下了炸彈,他們爺孫倆也是真夠做的,這個誤會也讓朱棣誤解了,他覺得本來是要傳位給他的,是朱允炆從中作梗,導致他不能見父親最後一面還錯過了皇帝寶座。怎麼說呢,不愧是叔侄,臆想的功夫都是如此同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率軍十萬直逼皇城,南京城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燕王趕到時只有被燒焦的屍體,朱允炆是不是葬身火海至今仍是個迷。不出朱元璋所料的事情,朱棣繼位後,殺戮更勝於他的父親。朱棣將一批忠於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活人下油鍋,他們的女眷淪為官奴,被軍隊裡面的士兵輪著侮辱直至死亡。

所以朱元璋這三聲叫喚改變了歷史,他本意無人能理會,當初要是直接將朱棣滅了也不會有靖難之役,曾經朱元璋就對朱棣起過殺心,但是馬皇后不忍父子相殘,朱棣是馬皇后撫養長大,馬皇后失去了長子把朱棣視為己出,所以說婦人之仁有時候真的是影響頗廣。

朱允炆在位時期,實行仁政,在法律上就取消了祖父的嚴刑苛律。當然朱棣繼位後又恢復了。減少稅賦,將土地還給百姓。百姓生活改善,但是建文帝還是太天真了,他動了僧侶和當官的蛋糕,還被朱棣造反落下了口實。說他的侄子違犯了《祖訓錄》;為他提供了對皇帝進行“懲戒行動”的理由。

由此可見,朱棣就算不造反,朱允炆的執政生涯也會遇到困難,畢竟是封建王朝,官僚階級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至上,朱允炆不得不說是在自挖墳墓。


尼采廣寒宮中坐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所謂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而已。事實上,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詔讓朱棣進南京,更沒有在臨死前詢問朱棣來沒有這回事。而這個天大的謊言的始作俑者,這是明成祖朱棣自己。

明太祖實錄中曾記載:“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

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關於朱元璋召喚朱棣事件的記載,大意就是說,朱元璋曾在臨終前下詔讓朱棣進京,本來朱棣在接到聖旨後,已近走到淮安,但是卻被“用事者矯詔”。而這一切朱元璋是不知道的,一直等到臨終,還在問朱棣來了沒有。這裡面的用事者,暗指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

要知道,在朱棣成功當上皇帝后,對《明太祖實錄》進行了數次修改,尤其對於涉及到自己皇位來源是否合法正統方面,更是做了大量的刪減添加,使得一切都向對自己有利的地方來表述。而出現朱元璋召喚朱棣進京此說法,就是在暗指朱元璋本身是有意將皇位傳給朱棣的,而這一切是在朱允炆這個“居心叵測”的人手中被改變了,假傳聖旨,將朱棣阻擋在淮安,沒讓他見到朱元璋,也從側面說明自己的皇位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

這種說法,其實稍微深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漏洞百出,比如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就將皇位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比如在《明史》中就有詳盡的記載:“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strong>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曾明確表示,皇位是交給朱允炆的,如果對朱允炆不滿意,為何要下這樣的遺囑?還要下詔以示天下呢?並且在遺囑中交代的很清楚,“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意思就是你們都安生的在各自的屬地待著,不要來南京,這也是為了防止藩王作亂,因為當時朱允炆正值年弱,而他這些個叔叔們,各個可是正值壯年。尤其其中還有幾位是手握重兵,如果齊聚京師,看著偌大的帝國和軟弱的繼承人,保不準會有覬覦之心。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孫子,也是煞費苦心。

既然這樣,為何要在單獨召見朱棣呢?當時的藩王中,身經百戰,手握重兵的,朱棣可以算是首位,如此危險的因素,還把他召喚來南京,用意何在?這不是和朱元璋的初衷相互矛盾嗎?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講,朱元璋召喚朱棣,是為了將朱棣留在南京,為朱允炆掃除這個最大的隱患,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可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綜上所述,所謂朱元璋臨死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只是朱棣編制的一個謊言而已,因為他所得來的皇位,於情於理來講,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當然,這並不能阻擋他成為一代傳奇帝王。


史曉生


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重病纏身,在臨終彌留之際立下了一道遺詔。


⬆朱元璋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 “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  

按《明太祖實錄》顯示的大概意思是這樣:朱元璋在病重的時候,曾下旨召朱棣進京,朱棣快馬加鞭趕去京城,但中途被人改了詔書,讓朱棣馬上返回燕京(朱棣的藩王屬地)。

這邊朱元璋焦急等不到朱棣到來,到臨死彌留之際還在問左右侍奉的人:第四子(朱棣)來了嗎?雖然沒有大喊三遍‘朱棣來否’,但意思是這個意思,釋放的是這樣的信息:

“朱元璋本來是想傳位給朱棣的,但是卻讓人改了詔書,讓朱棣進不了京城,自然也無法繼承皇位”。那麼是誰繼承了皇位呢”?

⬆朱允炆

據《明太宗實錄》載:“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

繼承皇位的是朱允炆,是最大的受益人,自然就是太祖實錄中矛頭所指篡改‘遺詔’、阻止朱棣進京之人、搶了皇位的人。

朱元璋有召朱棣回京師嗎?朱允炆是否改詔篡位?

《明太祖實錄》中有一句話是‘召今上回京’,這個‘今上’指的是朱棣,因為《實錄》是永樂十六年編寫的。

⬆朱棣

明孝宗時期編纂《大明會典》中,又有關於朱元璋駕崩前的細節記載: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因為“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受朱元璋寵愛,所以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在1392年便把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也就是儲君人選。

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了,所以他下令編纂的《大明會典》應該是比較客觀的,並沒有故意黑誰或去偏袒誰的立場。

在《大明會典》中朱元璋遺詔的信息是這樣:

▶朱元璋駕崩前幾年已選定了儲君是朱允炆,一直到朱允炆登基,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朱元璋有改立儲君人選;從“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看出,朱元璋並沒有傳位給朱棣的意思,也沒有召換朱棣返京。

而《明太祖實錄》卻是指朱允炆篡改遺詔而登基,兩份遺詔完全不同的意思,必定有一份是被人修改過的。其中《明太祖實錄》永樂朝所編寫,都是指向有利於朱棣,所以朱棣有篡改史實的嫌疑。



朱允炆繼位後大力削藩,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朝而登基的。據朱元璋留下的‘祖訓’規定,沒有皇帝的詔令,藩王是不能向京師起兵的,朱允炆是朱元璋欽點的合法繼承人,他削藩是師出有名、保護皇權,而朱棣作為一個藩王,就算多憋屈也只能受著,向京城起兵的口號就算多響亮,也是以下犯上造反。

所以朱棣繼位後便會想方設法為自己正名,其中包括指責建文帝隱瞞朱元璋病情不報、違背祖訓等,最狠的莫過於不承認建文帝年號,直接想把建文帝從明史中抹去。

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朱棣下令編寫《明太祖實錄》的過程中,有篡改歷史的充分動機。

朱元璋是一個精明的皇帝,在選定朱允炆後,便不會再選朱棣,免得另生枝節。所以,朱元璋是不會召朱棣進京的。

既然朱元璋沒有召朱棣進京,為什麼有朱棣在南京城外不進入的說法?

朱元璋駕病重後,留下詔令讓各藩王不得進入京師奔葬,在朱元璋駕崩後,繼位者朱允炆照單執行了遺詔,但朱棣還是要往京師趕去,是想借著盡孝的名義撈一下政治資本,但剛好被允炆收到了風聲,就下了一道聖旨,令朱棣不得進入京師,並即刻返回燕京。

這就是朱棣在南京城外不進入的情況。

朱棣是明朝實力最強的藩王,曾經生擒北元大將索林貼林兒,打敗殘元勢力蒙古 乃兒不花,在眾多藩王中,在明朝北方軍隊中享有較高的威望。



燕王的能力在亂世是可以加分不少的。但在朱元璋大弒功臣,為朱標、朱允炆掃清登基之路的面前,朱棣的能力反而為朱元璋深深忌憚,便留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的遺詔,杜絕了朱棣直接威脅到朱允炆皇位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在朱元璋在病重到駕崩這段時間,朱棣試圖進入京師,是和朱元璋遺詔相違背的,朱元璋由始終欽定的繼承人是朱允炆,所以,關於朱允炆改詔登基的說法是假的。而作為一個合法繼承人,朱允炆按朱元璋遺詔將朱棣拒在京師城外,也完全是合理的。 

 


小刀刀說史


朱元璋臨終根本不存在連喊三聲朱棣來否,朱棣要是知道老爹喊他回京,他還不開心壞了,怎麼可能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死前下遺詔:朕當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心繫百姓,憂國憂民,做了不少益民之事。奈何朕出身不好,沒有那麼大博學多識,比不上古人。現在懂得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也沒什麼哀唸的了。天下百姓都歸順皇太孫,當皇帝是最適合的。你們這些文武百官都聽好了,好好輔佐皇孫來安定我的百姓。祭品也別用金石寶玉之類的,陵寢這樣挺好不用改動。各位藩王就在自己的封國哭一下就行了,不用來都城了。凡不在這個召令的,按這個召令行事。

從這個遺詔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說了讓藩王原地不動,朱棣當時肯定不會跑到南京城外,就算他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

如果他敢在這敏感時刻亂溜達,腦袋絕對不保。


另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四子朱棣是和他最像的,但是朱元璋還是最中意朱標,而出於朱標早逝的遺憾,朱元璋就將寵愛都給了孫子朱允炆。

而且朱允炆這個孫子挺能裝的,在朱元璋表現的也是一個明白事理的大孝子。所以朱元璋從此就一直將孫子朱允炆當皇帝來培養。

後來朱元璋寧可揹負罵名也要集中殺那麼多的開國元老也是為了給孫子朱允炆清路,怕他們功高震主,所以幾乎沒可能臨死了反而想起四子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