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哪句話讓你受益匪淺?

用戶133916062


一飽不忘百飢,有錢不忘貧寒,不能忘恩負義,忘本莫不回頭,珍惜雪中送炭,感恩寒風贈衣,熱愛讀書學習,光宗耀祖成名,勤儉節約,孝順父母,不打架鬥毆,不罵街罵巷,與人和善,不恥下問,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閒談往事,莫論人非,...多了去了。


泥水勞人1


古人令人受益匪淺的話非常多,“三思而行”這句話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挽回了不少尷尬的場面,來看看我都經歷了什麼。

一.小時候切到手指,三思而行。

我小時候不是很調皮,但是動手能力強,有一天拿了一把很鋒利的菜刀準備把竹籤砍成長短一樣的小棒,結果傻傻地拿著短的那一頭準備切掉長的那一頭,只見我手起刀落猛地砍下去,那刀硬生生被我的手指彈了回去,當場就發現食指指甲那一截被切進去一半,當時家裡沒人,心想“如果跑去醫院可能會失血過多,萬一好不了怎麼辦”,於是按住手指起身從窗臺上翻開一本書把手指壓進去。我在哪兒站了半個小時才被人發現,我媽採取了措施以後將我送去了醫院,手指恢復完一點疤都沒有留。

二.把小說章節名都寫成了“停水”,三思而行。

寫小說是每天都要按時更新的,有一天檢查完準備發佈的時候突然聽屋外有人說停水了,心想“為什麼突然停水呢?我衣服還沒洗,難道是我哪裡做錯了上天要懲罰我”,一邊想一邊把“停水”兩個字寫在章節名稱那裡,然後一臉滿意念道“第六十五章 停水”,並沒有發現什麼不妥。等到要點擊發布的時候腦子裡突然出現一個念頭“剛才走神了,要不要再看一下有什麼不對的”,結果看了三遍才發現章節名有問題,氣得我笑出聲來。

三.臉盲症怕叫錯人,三思而行。

本身就是臉盲症的我有一天居然跟別的臉盲症一起逛街,那場面何其壯觀,別人看我們就跟看馬戲團的猴似的,因為另外三個人見了誰都喊,但是都喊錯了,每一個被他們喊過的人都是一張“黑人問號臉”,機智的我默默觀察他們喊過的人的反應,最終憑藉記憶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時光印耀


一、每一個人的成功之路或許都不盡相同,但我相信,成功都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奮鬥,而每一條成功之路,都是充滿坎坷的,只有那些堅信自己目標,不斷努力、不斷奮鬥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但有一點我始終堅信,那就是,當你能把自己感動得哭了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二、不論這個世界多麼糟糕,你的世界一定要精彩;不論人心多麼黑暗,你的內心一定要明亮。不要用糟糕去對付糟糕,不要用黑暗去對付黑暗。心裡充滿陽光,世界就光明無比;心裡充滿感恩,世界因此燦爛。請記住:你的付出決定你的未來,你的汗水記得你的成就,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一切!~親們,大家早安!加油!

三、生活就像拍電影,自編自導和自演。不管面對什麼,總要相信未來,相信自己,相信命運握在自己手裡,努力才有收穫。總之記住一句話:酸甜苦辣,勇往直前!早安!

四、沒有人天生就喜歡辛苦和奔波的,但生存規則就是這麼殘酷,不進則退,你不能拼命努力,就只能碌碌無為。---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

五、肯吃虧不是痴人,怕小人不算無能。一個人要贏得另一個人很容易,那就是學著吃虧。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愛佔便宜的人,但所有人都喜歡愛吃虧的人。你想著吃虧的時候,就會贏得別人;那個懂得以更大的吃虧方式來回報你的人,是你贏得的朋友。在小處讓人,才能在大處得人,處處斤斤計較的人一定沒有朋友。

六、善良本是天性,想留住卻很難。難怪年齡大了,就越有點孩子氣,就越喜歡孩子。原來他們擁有的,正是我們已經失去的。但願我們,一起成長,一直善良,一切都好。

七、當你想找個人說話的時候,才發現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有些事情是根本沒辦法告訴別人,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也會馬上後悔。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靜下來,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早安!

八、人生的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生,就是磨難在枝頭上,被晾曬成了堅強。你不喜歡自己的生活,然而有人在夢想著過你的生活。不管發生什麼,都不要放棄,堅持走下去,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九、誰若用真心對我,我便拿命去珍惜,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期。我只會對值得我付出的人付出,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

十、人生有時真的需要等,該來的讓它來,該走得讓它走,不強求,也不強留,得不到的總有一天會以另一種方式給你,不著急,也不抱怨,我們也就看時間會去給我們什麼樣的答案。早安!

十一、 成功就像穿高跟鞋一樣,當你剛起步時可能會滿腳都是水泡,很多人可能會因此而放棄。而一路堅持下來的人,最後都會走出最優美的步伐!!

十二、 人格是做人的品牌。人格如金,純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輩子,人品做底子。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風景,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你會發現,你的煩惱原來是那麼微不足道。


軍中之軍272


古人10句經典古訓,讀懂受益匪淺,讓你人生少走彎路!

  1. 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康熙《庭訓格言》

  古人所說的防微杜漸,就是任何事情,即便很小,但是如果在其剛剛發生的時候,不加以防範,那麼這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的難題。

  2. 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王昶《誡子侄文》

  如果自身存在讓人詆譭的地方,這樣對方所說的話一定是正確的。如果自身沒有讓人詆譭的地方,那麼對方所說的話一定是妄言。

  3. 智術仁術,善用之以歸於正者也;權謀術數,曲用之以歸於譎者也。——姚舜牧《藥言》

  智謀策略善於利用,就可以迴歸正道。權謀之術如果運用不得當,就會有狡詐奸邪之嫌。

  4. 謹自放棄,逐求良醫。如遂不瘳,永歸溝壑。——丁鴻《與弟盛書》

  我謹慎的放棄了封賞,去尋求良醫醫治疾病,如果疾病不能夠痊癒,那麼便會永遠的離開人間。

5. 不得自擅出入,與人往還。——朱喜《與長子受之》

  不可以擅自做主私自外出,和人交往。

  6. 吊者在門,賀者在閭。——劉向《誡子歆書》

  弔喪的人們到了家門口,而賀喜的人們就會到里門了。

  7.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喜好去議論別人的長短,隨意的評論法令,這些都是我所厭惡的。我寧願死去,也不希望子孫有這樣的行為。

  8. 惡之者以是為非,又欲擠之於溝壑。——賈昌朝《誡子孫》

  對厭惡的人,則把真的變成假的,對的變成錯的,還想把人家排擠到無法容身的地步,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9. 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

  古代擅長看相的人說,讀書可以變換骨相,希望獲得變換的方法,無不是先立下堅定的志向。

  10. 《昌黎文集》全部,每日須看二十頁,勿間斷。——彭玉麟《彭氏宗規家訓》


牧之文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

孔子評價顏回的生活。一個人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堅強的意志、與樂觀的心態。身處陋巷又如何。

其實也是自己當下的寫照、收入雖然微薄、但至從開始讀書、開始不斷地學習,發現知識才是讓人內心充實的源泉。而當我看到這樣一句話的時候,我才真正懂得放下、平和,把自己交給大自然,才是人應該有的狀態,這句話是:你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戴什麼表,跟我們不同層次的人他未必認得,和我們一樣層次的人他也買得起,比我們層次高的人會認為我們很low,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內在的真正的幸福和自足,沒有什麼是值得炫耀的。


聽磊哥講歷史


這個嘛,多的不勝枚舉!泱泱中華五千年,先賢留下的話兒字字珠璣!就連大字識不了幾個的山野老農也能口吐蓮花。在這方面,西方比中華落後不止千年吶!


魯中居士


中國人從古至今最大的本事,就是會說“令人受益匪淺”的話。[呲牙]比山高,比水長。上到一字不識的翁嫗,下到呀呀學語的孩童,莫不信口拈來。[害羞][呲牙][耶]眼下我只知道一句: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禍從口出。[害羞][祈禱]


2574421120511


太多了吧。


六季如歌


真話


謙和68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出處:”這句話最初出自於明代洪應明的一副對聯,錄入於《菜根譚》.洪應明系明代學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熱衷於功名,晚年入道,用對聯體總結出一本《菜根譚》.後陳眉公在《幽窗小記》亦有收錄.  《菜根譚》:是明朝道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成書於萬曆年間。作為一部富有漢民族生活倫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體現了漢族傳統道德生活化的傾向。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藉貫不詳,有《菜根譚》傳世。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得知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意思是:無論光榮還是屈辱都不會在意,只是悠閒的欣賞庭院中花草的盛開和衰落;無論晉升還是貶職,都不在意,只是隨意觀看天上浮雲自由舒捲.這是一種恬然自安的心境。

賞析解讀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

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

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同志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評價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事例

故事一
唐明皇的時候,安祿山叛亂,唐室眼看就要崩潰的政權,等於是郭子儀一個人打回來的。按理說,功高蓋主的人是難長命百歲的,但在歷史上,唐代將軍中能富貴壽考的,只有郭子儀一人。之所以能如此,全憑郭子儀的曠達人生觀。
郭子儀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動土的時候,他閒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他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都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隻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的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
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卻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故事二
唐末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還鄉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產,有些被鄰居侵佔了。於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玢看了,便在後面批說:“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這首詩的大意是四鄰侵佔我們的房產那就讓他們去侵佔好了,畢竟要想想當初未曾置辦這些房產之時。如果你們還想不通,不妨到唐代的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當年是何等繁華富麗,而今卻是秋風蕭瑟,荒草離離。言淺意深,頗有警世作用。

他的家人看了後就不去告狀了。

 花開花落,歲月輪迴,看庭前,一個“閒”字,盡是灑脫;雲捲雲舒,萬物變幻,隨天外,一個“漫”字,盡顯豁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